书城励志淡定的人生不生气
3689600000034

第34章 居室好歹不高攀,大也栖身,小也栖身(1)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可以说是有事必有缘,比如人缘、财缘、善缘、恶缘等。万事随缘,随顺自然,这不仅是禅者的态度,更是我们快乐生活所需要的一种态度。缘来则好好珍惜,缘去则随它而去,只有凡事懂得随缘,才能在人生的各种境遇中处变不惊、收放自如、游刃有余,保持一份平静和恬淡,保持一份坦然和愉快!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

《菜根谭》有云:“欲遇变而无仓忙,须向常时念念守得定;欲临死而无贪恋,须向生时事事看得轻。”世间的真相往往是无常的,何必过于在意呢?坦然面对,淡然地接受,放松心情,你会发现在这浮躁喧嚣的无常世界中,其实独有一片安静的心空。只有内心清净,才能得到幸福,遇到任何逆境,就自然放得下而能解脱三分,也只有这样才能远离烦恼,真正懂得人生的幸福所在。

崛多禅师游历到太原定襄县历村,看见神秀大师的弟子结草为庵,独自坐禅。

禅师上前问:“你在干什么呢?”

僧人回答:“探寻清静。”

禅师问:“你是什么人?认为清静又为何物呢?”

僧人马上站立礼拜,问:“这话是什么意思?请您指点。”

禅师问:“与其探寻清静,何不探寻自己的内心,何不让自己的内心先清静?否则,让谁来给你清静呢?”

僧人听后,当即领悟了崛多禅师话语中的禅理。

一个人无论处于什么地位,过什么样的生活,只要他内心清净、安谧,生活就可以过得幸福。人都在追求幸福,幸福从哪里来?幸福应从内心清净中来,世界上的种种繁华虚荣,并不能使你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因为任何刺激只能片刻,无法永恒,运用耳、鼻、舌、身、意所求来的感官快乐往往是暂时的,好比看一场演出,无论当时怎样兴奋,最终难免会曲终人散。所以内心自然,才能渡过有生有灭、有聚有散、有合有离的迷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世上万物本来就是空的,如果我们的心能够参透这个“空”字,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自然也就没了烦恼。

在四祖道信禅师还未悟道时,他曾经向三祖僧璨禅师请教过。道信虔诚地请求道:“我觉得人生太苦恼了,希望你可以给我指引一条解脱的道路。”

三祖僧璨禅师反问道:“你无法解脱,到底是谁在捆绑着你?”

道信想了想,如实回答:“没有人绑着我。”

三祖僧璨禅师笑道:“既然没有人捆绑你,你就是自由身,既然没有捆绑,你何必还要寻求解脱呢?”

后来石头希迁禅师在接引学僧时,将这种活泼机智的禅机发挥到极致。

有一个学僧问希迁禅师:“我怎么才能解脱呢?”

希迁禅师回答:“谁捆绑着你呢?”

学僧又问:“我怎么样才能求得一方净土呢?”

希迁禅师回答道:“谁污染了你呢?”

学僧继续追问道:“我怎么样才能达到涅槃永生的境界呢?”

希迁禅师回答:“谁给了你生与死?谁又告诉你生与死有何区别?”

学僧在希迁禅师的步步逼问之下,开始迷惑不解,继而恍然大悟。没有烦恼之心,哪里会有烦恼,原本没有苦恼,何必庸人自扰。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一语道破世人爱、恨、情、仇、悲、恐、忧……很多都是自寻烦恼。

一个心胸辽阔的人,是不会有那么多烦恼的。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烦恼都是自寻的。但外因毕竟只是条件,只能构成影响,而成就不了事实,内因才是根据。

正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如果一个人不奢求长命百岁,自然也就对死亡没那么恐惧;不求大富大贵,自守清贫也就不会觉得太痛苦了。魔由心生,也必将被心所除。倘若心灵一片光明灿烂,那么烦恼与痛苦便会远遁他乡!

福祉常藏于平淡无味中

弘一大师说:“恬淡是养心第一法。”老子也说:“恬淡至上,胜而不美。”恬淡虽然不能给人以外在的辉煌,却可以使人产生内在的超越,让人平平淡淡、坦坦荡荡、从从容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淡得失,看轻成败,看透人生!

不可否认,绝大多数现代人都向往功名利禄,注重物质生活享受,同时又追求自然恬淡的精神生活。然而在当今社会中,到处都充斥着你争我夺的激烈竞争,处处弥漫着你争我赶的超快节奏,这让人们感到空前的疲倦和压抑,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清净安逸的环境。可是,在一个充斥着浮躁和喧嚣的物质时代,到哪里去寻找自然恬淡的心灵栖息之所呢?

佛说:“色、声、香、味、触五样东西污染了我们的清净心及本性。清净心就是真性,清净心就是佛性,就是自性。”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跋提王子,在山林里参禅打坐,突然,跋提王子大喊一声:“快乐啊!快乐啊!”佛陀听到以后觉得很好奇,于是就问他:“究竟是什么事情让你这么快乐呢?”跋提王子回答说:“回想当初我在王宫的时候,不但要日夜为政事操劳,而且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常又要担心自己的性命安全,虽然每天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山珍海味,多少侍卫一刻不离地保护着我,但我依然感到恐惧不安,吃不好睡不香。如今出家参禅悟道了,所有的心理负担都没有了,每天都在法喜中度过,无论走到哪里都觉得自由自在。”

平淡是一种独到的意境和智慧,是成熟人生的表现,是生命境界的升华。平淡使人变得空灵而美好,在生命中的每一天,即使平平淡淡,也依然吐露着幸福的芬芳。

活得平淡与从容,是很多人超世脱俗的一种向往和追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整天说自己不快乐、不幸福,却从不去探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甚至到死的那一天也没弄明白。其实,很多时候,人之所以不快乐,缺少幸福感,并不是因为快乐和幸福的条件不具备,而是因为活得还不够简单、不够平淡、不够洒脱。

吴清源先生是世界著名的围棋高手,号称“昭和棋圣”。他曾经在日本棋坛上“横扫千军如卷席”,建立了长达15年“天下无敌”的辉煌业绩。

然而,尽管成绩斐然,吴先生的生活却非常朴素平淡,素来烟酒不沾,既不玩牌、打麻将,也不玩高尔夫球,更不去追求灯红酒绿的奢华。尽管名满天下,但他既没有积蓄起万贯家财,也没有自己的房产、轿车,而是平淡地与夫人寄居在日本东京闹市区的一座普通公寓内。除了读书之外,围棋是吴先生一生唯一的爱好。

吴先生一生淡泊名利,精神世界可谓富足无比,但在物质生活方面却像一位得道高僧一样,出淤泥而不染,乐于平淡,甘于淡泊。

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懂得放下繁华,回归平淡,快乐自然就会源源而来。正所谓“平安是福,平淡是真”。当一切功名利禄都已经看淡,一切就会变得无比的从容,生命也会因此得到一次本质的飞跃和升华。

在形形色色的现代世界中,我们应该时刻谨记这个古老而常新的真理:活得平淡才能活得自由。平淡是一种成熟和智慧的人生境界。真正的平淡来自于我们的内心。当生命的浪潮在自我的河床里奔腾不息、跌宕起伏后,必须重归平淡。一个人只要能拥有一颗平淡的心,就能做到雨来不惧,风来不动,雷闪不惊。唯有平淡,世界才会更宽阔;唯有平淡,生活才会更精彩!

平安是幸,知足是福,随缘常乐

佛语有云:“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随缘是积极地运用智慧和经验,尽量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安排一组最理想的因缘组合,而不是随随便便地任由因缘发展。随缘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觉悟,是对自我内心的一种自信和把握。因此,随缘不是得过且过,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随缘常常被人误解为随便、不努力或者麻木不仁。在某些人的观念里,所谓随缘,只不过是无能、逃避或懈怠的借口罢了,这是不正确的。随缘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地面对,虽然不能强求,但是在运用智慧与经验分析判断之后,对一切人、事、物、境内的因缘的不可抗逆性(人机、时机、处机、法机等,一时无力扭转)有了清楚的认识,从而避免了无谓的抗衡和勉强。既然已经了解了事件内在的因缘性,当然也就无需再做不必要的扭转,这是识时务地放下,而不是无能或懈怠。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由于已经大致明白了事件有因缘组合,同时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所以对于成败得失也就不再执著。这是坦然地面对,而不是逃避或麻木不仁。

生活中有很多东西,不是凭借人力就可以得到,就可以改变的,比如容貌、机遇、感情等。因此,我们不能得过且过,而要尽人事听天命。然而,很多人往往执著于付出与回报的因果关系,付出就要有所回报,如果没有回报,那就不值得付出。这种态度正是强求心态的思想基础。这种态度很容易使人们变得急功近利,从而扰乱了心灵的平静。

一天,佛祖释迦牟尼在恒河南岸宣扬佛法。一个信徒听到这个消息,急忙从恒河北岸赶往恒河南岸去听法。但是到了恒河之后,他发现根本无法过河,如果绕路而行,走到对岸时法会可能已经结束了。该何去何从呢?

于是,他问旁边的船夫:“请问这条河深不深,能不能过去?”

船夫说:“河很浅,连膝盖都不到。”

信徒听了很开心,说:“那我就可以走过去了!”结果他就从河面上走到了南岸。

在恒河南岸听法的人,看到一个人从河面上走了过来,都吓坏了,因为河水有四五丈深。于是他们不解地问释迦牟尼:“这个人是不是菩萨的化身?要不然他怎么能从河面上走过来呢?”

释迦牟尼说:“他并不是菩萨的化身,他跟你们一样,只不过他对我讲的法有绝对的信心,所以能从河面上走过来。”

在生命的旅途中,凡事都不必刻意强求,只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就能有所回报,而且还不影响快乐的心情。实际上,那种非黑即白的判断标准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能否得到回报不仅是由是否付出决定的,还有很多非人力所能左右的因素。所以,付出不一定会获得回报,但不付出就一定不会得到回报。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真正体会随缘的真谛。

随缘并不是消极地等待或放弃追求,而是要用一颗平常心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千万不要被表象的东西所蒙蔽,如果你真的去做了,就会发现,事情其实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难的是你如何突破自己的心。

人生在世,我们要“随缘”而不是“攀缘”,凡事不要强求,而要尽人事听天命。随缘是人生拼搏的另一种境界,它不是消极地承受,更不是放弃人生应有的追求,它是无为而有为,是无欲而有欲,是成功者的一种素养,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能够随缘的人,总能在风云变幻中审时度势、把握局势,在艰难坎坷中收放自如、游刃有余;总能在逆境中找到前进的方向,保持坦然、愉快的心情。

清心是禄,寡欲是寿

佛说:“厌苦喜乐是世人的通病。”生在凡尘俗世,很多人只知道享受和贪恋舒适安乐,却不知道安乐就像毒酒一样,在带给人类味觉享受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也腐蚀了人的肉体和心灵。

因此,舒适安乐虽然人人喜欢,但也必须有所节制。《礼记》上说:“快乐不可以过度,欲望不可以放纵。”《国语》上说:“人在劳苦的时候,就会想到善;逸乐的时候,则会想到淫!”孟子也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人这些话旨在告诫我们,千万不要耽于安乐,否则无异于自取灭亡。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有一本非常神奇的内功秘籍——《九阳真经》,其中有这样几句心法:“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这几句话不仅是练武的心法,更是做人的心法。做人就应该如此,随缘自在,自在随缘,正所谓“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人生在世,因为执著的东西太多,不能舍弃的东西太多,所以难免烦恼丛生。因此,我们必须学会随缘自在、随遇而安,学会接受现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得自在快乐。

唐高宗时,有个官员叫卢承庆,为官清廉,而且做事兢兢业业,讲求实际。当时,他任职考工员外郎,主要负责考察官员。考察官员有级别标准,先大致分成上、中、下三等,然后每一级再分成上、中、下,最好的是上上,最差的是下下。

有一次,卢承庆考核一个监督运粮的官员。这个人在运粮的过程中,因为不小心导致翻船,致使很多粮食掉进了河里。因此,卢承庆只给他评了一个中下,“没给你弄个下下就很照顾你的面子了。你把运粮船都弄翻了,致使国家的粮食损失了那么多,所以只能给你个中下的评价。”可是,这个运粮官得到中下的评语之后,一点也没有生气和着急,反而谈笑自若。卢承庆心想:“我给他如此低的评价,他居然不生气,说明他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这点上来看,这个人还不错,有责任心,那就给他改个中中吧。”改成中中以后,这个运粮的官员也没有因此而高兴。卢承庆心想:“这个人真是叫绝,‘宠辱不惊’啊!”

后来,卢承庆经过调查了解到,那次运粮船翻的事,并不是由于他管理不善造成的,而是因为突遇大风,把粮船给吹翻了。所以错不在人。于是,卢承庆又给他改成了中上。而这个运粮的官员也并没有因此很高兴。因此,卢承庆对他印象特别好,后来在吏部考核的时候,就特意提拔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