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淡定的人生不生气
3689600000037

第37章 居室好歹不高攀,大也栖身,小也栖身(4)

男人咬牙切齿地说:“大和尚你说对了,我正是在生气,刚才那个女人偷了我辛苦赚来的钱,这怎么可以,我一定要找到她,绝不轻饶她。”释尊禅师面容安详地看着那男人继续问道:“施主,你说是寻找那已然逃走的女人重要,还是寻找丢失的自己重要呢?”说完便微笑地看着那男子,等着他回答。那男子听了释尊禅师的问题后竟然愣住了,他根本没想到释尊禅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于是只能直愣愣地站在那里。“寻找逃走的女人与寻找自己,究竟哪一个更重要呢?”释尊禅师淡然自若地继续追问。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刚刚还是凶神恶煞一般的男子,此刻却已然平静下来,非但如此,眼波之中还溢满喜悦之色。他在释尊禅师的点化下已然彻悟了!

古人常说:“不为物累,高风亮节。”欲望的追求永无止境,我们不要被欲望遮住了双眼。保持一颗不被名和利污染的心,做到清心寡欲,方可享受生活的恬淡之美。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常言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旨在告诉我们,人生在世,应该顺其自然地活着,不必刻意去追求什么。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世界上最大的法则就是自然法则,所以,顺其自然才是人类的生存之道。

一个小和尚为了求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前往终南山拜虚云禅师为师。尽管虚云禅师收下了他,但却一直没有给他任何教导。这样的日子一直过了两个多月,一天,小和尚终于忍不住向虚云禅师问道:“学僧来到禅师座下参学已经数月,为何禅师从不开示一法?”

虚云禅师听了以后,反问道:“嫌什么?”小和尚不知道这句话是不是开示,因为没有得到要领,他只得退了出来。

这一次没有得到开示,小和尚很不甘心,于是他前往德山向千叶禅师学法。但让他失望的是,这里的情况比虚云禅师那里更糟。一连几个月,他也没有得到千叶禅师的任何开示。

一天,他鼓起勇气向千叶禅师问道:“学僧早就闻言千叶禅师佛法高深,但我来这里已有数月,却得不到禅师的一句佛法。这是何故?”千叶禅师听了以后,也问道:“嫌什么?”

这一出人意料的回答,让小和尚非常吃惊,两位大师竟然说出了一模一样的话。但是他思来想去仍是不得要领,于是他前往洞山向无极禅师求教。

有了前两次的磨砺,小和尚这次多了几分耐性,开始静下心来修炼,但他仍然希望得到大师的开示。后来有一次,小和尚找了个机会,向无极禅师问道:“我修炼佛法正到了紧要之处,还希望大师能给我一点儿开示和提点。”这次,无极禅师的说法倒是和前两次不一样了,但是他说了一句让小和尚更绝望的话:“等洞水逆流的时候,我再向你说。”

这句话,小和尚思索了很久,最后终于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修禅本就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为什么要给自己想象出那么多的困难和逆境呢?”小和尚得到这番开示,终于明白了前两位大师不约而同地问他“嫌什么”的原因了。

人生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拥有一颗顺其自然的平常心。平常心表面看似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超然于世外,是一种无为的心理状态。其实不然,平常心以淡然平和的心态面对成功与失败,剔除了急于求成的功利思想,减少了无谓的失误和牺牲,从而让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保持最佳状态。因此,它是一种积极、乐观、健康的心理状态,也是取得成功的法宝。

在这个世界上,万物的枯荣皆有其规律,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花草树木不会因为人们的喜爱而冬夏常盛,月亮不会因为人们的不满而四季常圆。自然法则是博大的,也是残酷的。繁荣也好,枯萎也罢,随着时间的流逝终究是要消失的。所以,人应该学会顺其自然地活着,刻意追求反而会被其所累,迷失了自我。

有一位男士觉得工作非常辛苦,上司给他的压力实在太大了,下属又不懂合作,所以工作很不顺利。

于是,他去拜访一位禅师,说自己很想出家,这样以后就不用再面对工作上的烦恼了。

禅师听完他的诉说,微笑地对他说:“生活本就是修行。你现在对工作生厌就想出家,如果以后对出家也生厌了,那又将如何呢?”

他“哦”了一声,就无言以对了。

禅师见他有所开悟,继续开导他说:“你应该明白你在公司的职责,你要明白公司为什么要雇用你,你的上司为什么要赏识你,你的下属为什么要听命于你。如果你连生活都应付不了,到了寺院你又能应付什么呢?要知道,寺院有很多清规戒律,生活是非常清苦的。”

禅师顿了顿,继续说:“你的职责就是为公司解决难题,所以你要认真履行好你的职责,你可以尝试着去揣摩上司的心理,了解他的苦恼,这样一来,你就能懂得如何协助他解决所面对的难题。对待下属也是一样,你觉得下属不懂得合作,其实问题还在你这里,譬如你想让裁缝为你做一件衣服,你有什么要求,必须清楚地告诉对方。这样对方才能按你的要求去做。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修行,做好工作、完成我们的职责也是一种修行。不要一味地抱怨别人,更不要奢望别人为了你而改变。能够改变自己,去适应你眼前的生活,这才是一种真正的修行!”

男士听完这番话后,脸上露出喜悦的神色,拜别禅师,转身离去。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顺其自然的平常心,对人或事物的追求不能太执著,对事业的成败也不要太较真,更不能以成败来论英雄。要懂得失败与成功、幸福与苦难、美丽与丑陋都是自然法则所安排的,绝不会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我们唯有顺其自然,拥有一颗平常心,才能超然洒脱,豁达心安,摒弃自我进入佛的境界!

让心灵接受岁月的洗涤

物转星移,时间稍纵即逝。任何事物都经不起岁月的洗礼,心灵也不例外。人的心灵深处是一方净土,也是人的精神支柱,是真善美丑集中闪现的地方。那里有岁月的痕迹,有历史的碎片,有时间的沧海桑田。然而,岁月留下的尘埃要经常洗涤,否则会灰尘堆积,掩埋了原来纯洁的心灵。

用真去洗涤心灵,它就会坦荡无私;用善去洗涤心灵,它就会忠纯谦和;用美去洗涤心灵,它就会崇高靓丽。相反,用假去洗涤心灵,它则空洞困乏;用恶去洗涤心灵,它会黯淡渺小;用丑去洗涤心灵,它会畸形扭曲。所以要想把心灵洗涤得干净而明亮,必须选择纯净的水,那样的心灵才会如蓝天一样广阔,如月光一样宁静,如雪一样洁白。

一个小和尚化缘回来,刚进门的时候就看见师父端坐禅房门口,师父在太阳下大汗淋漓,泪流满面。小和尚非常惊讶,他疑惑地问师父:“师父,您怎么了?”

师父心平气和地说:“没怎么,我在沐浴呢!”

小和尚更加迷惑了,他在师父身边转了几圈后又凑过去问道:“师父,我怎么也看不见您是在沐浴、洗涤啊?”

师父静静地说:“我是在沐浴、洗涤自己的心灵,你当然看不到了。”

小和尚更好奇了,他想探个究竟,又问道:“怎么才能为自己的心灵沐浴和洗涤呢?”

师父说:“点燃一颗感恩戴德的心,在自己的心底煮沸半腔开水,再加入仁义、孝慈,还有反思、忏悔等几味名贵的药材,就可以为心灵药浴了。”

如果有人能经常为自己蒙垢的心灵沐浴和洗涤,那么这个人的心地就会因为沐浴而亮丽如初、圣洁高尚。

洗涤心灵就像洗涤衣物一样,只有经常洗涤,才会干净亮丽。在人生的大潮中,会经历数不尽的风风雨雨,只有时常洗涤自己的心灵,才会让自己不被世俗的污垢和尘埃蒙住眼睛,迷惑心智。有的放矢地寻找这些污垢和尘埃,用仁义、孝慈、忏悔等去反复地清洗,那样的心灵才会时刻光鲜亮丽。

历史上的名人、伟人、英雄都是因为选用纯净的圣水洗涤心灵,才彰显出他们崇高的品格、英雄的气势、卓越的才智,让世人敬仰和尊重。相反,那些贪官、罪犯、恶人等则是因为选用肮脏的水洗涤心灵,才显露出他们贪婪、自私自利、穷凶极恶的本性,让世人唾弃和憎恨不已。

明朝有个叫董京的人在京城做官。有一年山东大旱,董京被朝廷派往山东指挥抗旱,后因抗旱有功,回京后不但有重赏,还官升一级。

当世人都在传颂他的先进事迹时,他却出人意料地向朝廷揭发自己的问题,他曾截留过朝廷下放的救灾银两,然后把截留的银两如数退还给了朝廷。他要求将功赎罪,不要朝廷给自己的官位和赏赐。

事后,有人讥笑他傻,说朝廷并不知道他曾截留救灾银两的事,为什么要在升官发财的时候去揭自己的短。对此,董京是这样回答的:“山东大旱,颗粒无收,民不聊生,老百姓都没有吃的,有的都饿死了,哀鸿遍野的景象让人惨不忍睹。灾民的遭遇让我觉得心里很难受,深感过去截留救灾银两的罪过。在抗旱救灾中,汗水冲走我身上尘土的时候也洗去了我心灵上的污垢,所以我要在获得荣誉的时候揭发自己,以减轻内心的愧疚,求得心灵的宽赎。”董京简短的几句话道出了一个道理:历经生与死、血与泪的亲身体验后,人的心灵会得到洗涤,精神会得到升华。后来,董京成了不可多得的清官。

曾经有哲人这样说过:人有天使的一面,也有魔鬼的一面。天使的一面就是乐善好施;魔鬼的一面就是贪婪成性。不管是天使还是魔鬼,都是有七情六欲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是我们要及时清理心里的私心杂念,洗涤心灵的污垢,把魔鬼的一面消除。否则,当魔鬼的一面占领人的思想时,人的心灵就会丧失自我,就会迷失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之中,淹没在灵与肉、泪与笑的搏击之中,再也找不回自己的灵魂了。

洗涤心灵,贵在自我清洗。因为自己才是心灵家园的清洁工,也只有敞开心扉,才能看见心灵的污垢。如果用双手遮住自己心灵深处的污垢,自欺欺人,那样污垢是永远也洗涤不净的。

洗涤心灵,贵在时常。假如我们每天都用“吾日三省吾身”来扪心自问:这顿饭要不要去吃、这个地方要不要去、这笔钱能不能拿、这个条子是否可以批、这个人情可不可以卖……在问过这些之后,我们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污垢就不会成为障碍。

“物洗则洁,心洗则清”。经常洗涤心灵,就会使自己趋于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