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一堂口才课
3689700000037

第37章 给嘴巴安一个“把门的”(1)

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除了要注意说话的技巧和方法之外,还要注意一些细节性的问题,尤其要注意一些说话的禁忌。这就要求我们在自己的嘴上安一个“把门的”,千万不要“犯忌”。否则,即便我们巧舌如簧、舌灿莲花,也很难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说话要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言

《论语》有云:“三思而后行。”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考虑好了再付诸行动。其实,不只是做事如此,说话也应该如此——三思而后言,即说话之前一定要经过缜密的思考,才不至于说错话,才能确保说话的质量。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人长了嘴巴不就是要说话的吗?”这话不假,但是这里所说的“三思而后言”,并不是不让我们说,而是让我们说话之前一定要先用心思考,正如著名企业家马云所说:“傻瓜用嘴说话,聪明人用脑说话,智慧人用心说话。”

从主观意愿上来说,人们在说话时大都抱着一个良好的愿望,希望把问题解决好,把人际关系处理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往往因为没有“三思”,结果弄得话不投机,甚至招来麻烦。因此,我们一定要“谨言慎言”“三思而后言”,不要“出口”太快。否则,我们很可能被自己的“不慎”之言所伤,而自己还不知道呢!

有个人为了庆祝生日,特地邀请了好朋友小张、小李、小刘和小赵,一起到酒店聚餐。这天晚上,小张、小李和小刘都按约定的时间准时到了,只有小赵迟迟没有出现。

等了一会儿后,主人有些心急地说:“小赵怎么还不来?真是急死人了,该来的到现在也不来!”

小张听到主人的话后,心里顿时有些不高兴:“既然你说该来的到现在也不来,那么我是不是不该来的?”于是,他对主人说:“对不起,我突然想起家里还有点儿事,所以必须先走了!”

小赵还没来,小张又先走了,主人不免更加着急:“怎么会这样啊!真是的,不该走的却走了。”

小李听到主人的话后,不由地想:“他说不该走的却走了。看来,我才是该走的那个人。”于是,他也满脸不高兴地对主人说:“很抱歉,我家里也有点儿事,我得先回去了!”

这样一来,主人更加着急了,剩下的小刘忍不住抱怨道:“你看看,朋友都被你的话气走了,以后说话一定要注意点。”

主人无可奈何地回答:“其实他们都误会我了,我根本不是说他们。”

小刘一听,立即坐不住了:“你不是说他们,那就是说我了,那我也走,再见!”说完,他也一脸不悦地离开了。一个好好的聚会,就这样被主人的“口不择言”打破了。

由此可见,我们在说话时一定要深思熟虑,如果口不择言,那么极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尴尬和误会,甚至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

一个理发师家里被洗劫一空。第二天,客人上门理发,理发师却愁容满面、长吁短叹。客人问他为什么叹气,他回答:“昨天晚上劫匪把我们家洗劫一空,仔细想来,只当替劫匪理了一年的发。”客人大怒,起身便走,另换了对面的一家理发店。这家理发店的理发师问道:“先前您都是在对面的理发店理发,怎么今天光顾我这里了呢?”客人就把刚刚发生的事细说了一遍。这位理发师听罢,点头说:“像这样不会说话的理发师,真是砸自己的饭碗。”

由此看来,如果我们说话时不加注意,就很可能伤人败兴,引发误解,招致怨尤。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到“三思而后言”。

那么,说话之前都需要思考哪些方面呢?很简单,思考一下对方的身份,思考一下所处的场合,思考一下话语的轻重,思考一下对方的接受能力……总之,我们要确保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恰当的、有理的、不伤人的。我们必须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一旦说错了话,对别人造成了伤害或导致了无法弥补的局面,那么想要收回就难上加难了。

在人际交往中,好感难得、恶感易成,所以我们一定要谨言慎言,做到“三思而后言”。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在人际交往中,说话是我们最常用的交际手段。我们几乎天天都在说话,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说话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和沟通,不论是在公共场合里发表演讲,还是在私下里和别人随意交谈,说话都必须有两个主体:除了说话人自己之外,还要有听话人,即说话对象。因此,我们在说话时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必须看对象,从说话对象的不同情况、不同特点出发,说不同的话,这样才能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说话气氛,更好地达到说话的目的。

朱元璋登基做了皇帝以后,一天,一个曾经与他共患难的朋友从乡下赶到京城来找他,这个朋友对他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

朱元璋听了这些话,心里非常高兴。回想起来,也隐约觉得他的话里似乎包含了一些从前的事,所以,他立刻下旨,把这位朋友封为大官。

朱元璋另一个朋友得知这个消息后,心想:“同是那时候一块儿吃苦受穷的人,他去了既然有官做,我去了也应该能讨个一官半职的!”于是,他也奔赴京城去见朱元璋。

一见朱元璋的面,他就直通通地说:“皇上,你还记得吗?以前我们一起给人家放牛。有一天,我们偷了人家很多豆子,然后放在瓦罐里煮,还没等豆子煮熟大家就抢着吃,结果罐子被打破了,豆子也撒了一地。当时,你只顾着把豆子从地上捡起来往嘴里送,结果不小心把地上的草叶子也一块儿吃了进去,草叶子卡在你的喉咙里,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想起那时候你那副可怜相,我就忍不住想笑。后来,还是我出主意叫你把青菜叶子一起咽下去,这样卡在你喉咙里的草叶子才一起下了肚……”

他这番话让朱元璋在文武百官面前龙颜尽失、尊严尽丧,于是还不等他把话说完,朱元璋就叫侍卫把他拉出去杀了!

贫困潦倒、浪迹江湖的朱元璋和飞黄腾达、登上龙位的朱元璋当然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即便是同一个人,当他的身份和地位发生改变时,说话方式也要跟着改变。这就告诉我们,说话一定要看对象,否则很容易激起对方的反感,甚至招致不必要的麻烦。具体而言,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说话要根据文化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当我们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人说话时,应该尽量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这样对方才能听明白、听清楚;而与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人谈话时,则需要注意语言的润色和修饰,可适当使用较为正式的谈话方式,这样才能让对方觉得谈话符合自己的身份和水平。

第二,说话要根据说话对象的身份、地位而有所讲究。说话对象往往有着身份、地位的差别,所以我们说话不能太过随便,而应该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比如说话对象是个绅士,就要用绅士的说话方式来对待他。只有懂得根据说话对象的身份、地位说话,才能更好地沟通。

第三,说话要根据双方关系的不同而有所区别。通常情况下,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会有平等、上下、亲疏等不同关系,所以说话的多少、语气的轻重、话语的亲密程度等都应该有所区别,这样才能使谈话氛围和谐、融洽,使沟通卓有成效。一般来说,对于家人、朋友等关系比较密切的人,说话不必太过讲究,表达符合一般规范即可,但对于初次见面的人,则一定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和技巧。

第四,说话要根据说话对象的性格有所调整。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同的,所以在与人交谈时,我们要学会对人的性格作具体分析,根据对方的性格特征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比如对傲慢无礼的人,我们说话时应该尽量简洁,最好不要跟这种人多说,正所谓“多说无益”;对沉默寡言的人,我们说话时应该直截了当;对性情直爽、不会拐弯抹角的人,我们说话时应该做到坦诚、直率、实在;对彬彬有礼的人,我们说话时应该做到文雅、有礼、谦逊;对性格草率、粗心大意的人,我们说话时要把话分成几部分来讲;对优柔寡断、行动迟缓的人,我们说话时要有充分的耐心等。

第五,说话要根据说话对象的年龄而有所改变。比如,对小孩或同龄人,说话要坦诚、亲切;对老人或师长,说话时要充满尊重,让对方觉得你这个晚辈懂礼貌、有教养。

总之,我们在说话前,一定要先看清楚说话对象再开口,做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赢得一个好人缘。

直言直语,伤人伤己

就人的品性而言,直言直语应该算是人性中一种弥足珍贵的品质,因为唯有敢于直言直语,才能让是非得以分明,让正邪得以区分,让清浊得以分辨,让美丑得以鉴别,让优劣得以显露。但是,在人际交往中,直言直语则是一把“双刃剑”,运用不好就会伤人伤己。

为什么这样说呢?在很多时候,当你想一吐为快时,你锋利的“语言之剑”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弄伤自己或他人。

小庄是一家公司的职员,他为人干练,心地也很好,可是却一直原地踏步,迟迟升不了职。和他同年龄、同时进入公司的同事,现在要么外调独当一面,要么成了公司的中层领导。此外,尽管很多人都当面称赞他,但他的朋友并不多,不但下班没有任何应酬,在公司里也常常独来独往,没人愿意和他为伍,好像很不受欢迎的样子。究其原因,就是小庄说话太直了,总是直言直语,说话不加任何修饰和润色,于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他的人际关系。

在人际交往中,直言直语是一种影响人际关系的“致命伤”。之所以这样说,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

第一,喜欢直言直语的人,说话时往往只看到事情或问题的表面,而且通常只考虑到自己的不吐不快,而不去考虑对方的立场和观点,所以常常激起对方的“自卫”和“反抗”,倘若对方招架不住,就有可能心生不满,甚至怀恨在心。所以,直言直语不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会让人受不了,从而使人际关系产生障碍——别人会离你远远的,免得一不小心“招惹”了你,要承受你的直言直语,这就叫“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静”。

第二,通常情况下,喜欢直言直语的人都比较有正义感,言语的爆发力和杀伤力极强,所以这种人有时候会沦为别人利用的对象——很多心怀不轨的人会利用你去揭发某些不法之事,去攻击某人。不管成效如何,你最终都会成为牺牲品:成效好,利用你的人坐享胜利的果实,你根本分享不到多少;成效不好,你就会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成为第一个被报复的对象。

由此可见,直言直语是一把伤人又伤己的“双刃剑”。如果你也是一个喜欢直言直语的人,请务必深刻地反思自己,并尽力在说话时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在对人方面,尽量少直言不讳地指出他人处事的不当,尽量少指责他人性格上的缺陷或弱点。要知道,那样做并不是“爱之深,责之切”,而是和对方过不去。而且,你的直言直语也不会产生多少作用,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坚固的堡垒,“自我”就藏在这座堡垒里面,你的直言直语恰好把对方内心的堡垒攻破了,让对方的“自我”无处藏身,对方当然会不高兴。因此,能不说就不要说,要说也不能直来直去,而要迂回曲折地说、点到为止地说,至于他听不听,那是他的事,和你无关。

第二,在对事方面,尽量少批评其中的不当。无论什么事,都是由人规划、由人做的,因此,批评事也就等于同时批评了人。所谓“对事不对人”,其实只是一种自我安慰的“障眼法”。除非你力量超大、地位超高,否则直言直语只会给你带来麻烦。如果你的直言直语能够纠正别人的错误行为或者改变事实,那么带来一些麻烦倒还值得;如果起不到任何作用,那么还是闭上嘴巴为好!

争辩是一件伤感情的事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急性子、直肠子的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喜欢与人争辩,不管这件事是否值得争辩。其实这大可不必,毫无意义的争辩除了显示出自己的心胸狭隘、好勇斗狠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好处。

19世纪,林肯手下有一名年轻的军官,性情急躁、个性好强,无论什么事都喜欢跟人争论不休,他经常和将士们发生激烈的争吵,影响很不好。

为了改正这个年轻人爱争辩的毛病,林肯狠狠地处分了他,并且告诫他说:“一个成大事的人,不能处处跟别人计较,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和人家争论。无谓的争论,不但对自己的性情有损害,而且会让自己失去自制力。因此,在尽可能的情形下,不妨对别人大度一点、谦让一点。这就如同跟一只狗抢行,不如让狗先行一步,假如被狗咬到了,即使把这只狗打死,也不能马上治愈你的伤口。”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因为各自的立场、处境、身份、家庭背景以及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不同,面对同一件事情,想法难免会有所不同。这时候,人们很容易因为观点不一致而发生争辩。无论你是受自己的好胜心驱使,想极力驳倒对方,还是出于一番好心,想要纠正对方的“错误”观点,争辩都是一件伤感情的事。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避免与人争辩。

具体而言,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给对方说话的机会

在与人交谈时,我们一定要让沟通对象有说话的机会,即使对方所说的观点和我们不一致,也要让对方把话说完,千万不要急着和对方争辩,否则只会增加彼此之间的误会和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