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能力胜过学历
3690100000010

第10章 跳出“书呆子”的思维格局(6)

在房屋装修工地上,赵晓鹏从最基础的力工做起,免费给雇主做装修效果图。一年之后,赵晓鹏便将房屋装修的基本流程都学会了,这时候,他觉得可以自己“干点什么”了。

大三那年,赵晓鹏找到几个关系比较好的同学,商量一起成立一个装修队。几个好友一拍即合!他们自己筹集了创业资金,由于雇不起工人,所以大家只能身兼数职。他们5个人既是股东,也是设计师和业务员,还是装修工。

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只要听说哪个楼盘的业主开始领钥匙了,他们就会马上坐公交车赶过去,挨家挨户地去推销自己。没过几天,赵晓鹏就凭着自己这张“厚脸皮”,跑来了公司的第一笔生意。

在一个新建的小区里,一户人家准备装修新居,赵晓鹏反复劝说,那家主人好像被他缠怕了,同意让他帮忙重新做一下老房子里面的壁橱。

几个大学生把学到的人体工程学等知识全部运用到这个小小的壁橱上。壁橱做好后,雇主大吃一惊。他根本没想到赵晓鹏的手艺会这么好,比他想象的要漂亮、实用很多,并且还省了一半的钱。雇主很高兴,马上决定把他新房的装修活也交给他们干。

赵晓鹏知道,这两年大学生找工作难,很多人归罪于“大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用”。其实,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很管用。赵晓鹏在给雇主搞设计时,一般都会融入人体工程学、形态语意等内容,这些是他们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这也是他们跟普通“街头装修队”最大的不同。

后来,一家中国香港的美容连锁集团要在当地开分店,公开对外招标装修工程。全市所有大型装修公司都去了,当赵晓鹏他们穿着工作服进入招标现场时,大家都投来异样的眼神。不过,他们做出了一套既环保又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方案。方案提供给雇主时,竟得到了认可。他们最终拿下了这项38万元的“大工程”。

一年时间,赵晓鹏的公司就已经签下了20多个“单子”。说到短短一年就被用户认可的原因时,赵晓鹏感叹:“现在有很多设计师,只会设计,不懂实干。很多装修工,只会干活,不懂设计。我们的长处是,既懂设计,又会实际操作,这也算是一种新型装修工吧!”

读书是接受前人的知识;实践可以吸取鲜活的知识,并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改造世界的能力。如果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慎读精思、融会贯通、去粗取精、举一反三,就是将书读活了。这样就能将书本中的死知识变成自己脑子里活的智慧。正如叶圣陶先生诗中所说的:“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砂悉淘汰,所取唯珠玉。”

知识,就其本身来说,并不具有什么力量。知识的真正用途和力量在于正确应用,在于创新,在于活学活用。只有善于变通,敢于创新,才能使知识不断深化、提升,才会形成真正强大的力量。

在总结自己成功经验的时候,爱因斯坦曾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如果不懂得思考、辨析,等于只知道一味地吸取,没有消化,无法整理、提高,怎么能灵活运用?如果只是将众多的杂乱无章的知识罗列起来,堆积在一起,是很难形成实际效力的。

可是,有些人却成了知识的奴隶,这不能不令人痛惜。不顾实际、死记硬背知识的人,只能做个书奴。读书越多,就会变得越痴呆,受书之害也就越深。因此,要善于驾驭知识,居高临下地学习,而不要将自己埋进知识之中,被知识淹没。

我们应该占有知识,而不能为知识所左右。有知识,就要去学,进而为我所用。有了知识而不去利用,则是莫大的悲哀。

其实,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与一个人基础文化的高低,实践知识的积累多少,经历、见识的深浅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清朝文学家张潮说得十分形象:“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因此,我们既要在书斋中攻读,也要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读活书,既要读自然之“知识”、社会之“知识”,也要读生活之“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融会贯通。

在未知世界面前,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要放开自己的手脚,伸长自己的触须,随时随地接受新的知识。要珍惜每一个学习的机会,每一种能力的培养,将知识活学活用,应用于实践中,促进能力的提高。

经典故事刘丽国的故事

1986年,刘丽国大学毕业之后被分配到沈阳一家工厂工作。在国企待了4年,因为有名牌大学的光环,刘丽国备受重视,荣誉接踵而来。可是,心高气傲的刘丽国并不满足于国企缺乏激情的生活。

1992年,全国上下涌动着下海热潮,刘丽国和几个大学生一沟通,得知大家都有创业的想法,于是迅速辞职,领着大家凑了点钱,开上了冷面店。

开冷面店的同时,刘丽国发现当时一些要上市的国企正准备发放原始股,他认准了买原始股将是一个发大财的机会,利用原来在国企积累的人脉,用投冷面店赚的钱购买了大量股权证。

没想到,这家公司最后竟然没能上市,所有的原始股成为一堆废纸。这次投资最终以惨败告终,刘丽国为此还背了4万元的债务。

刘丽国不甘心就此沉沦下去,觉得自己在股票投资方面的天赋还没有得到施展。经过朋友介绍,他成功应聘进入了当时一家炙手可热的证券公司,并做了经理助理。

在证券公司的5年里,刘丽国在股市投资的眼光得到了证明,几个漂亮的大手笔就为公司创造了巨额利润,不仅偿还了之前欠下的债务,还给父母在城里买了房子,积累了不菲的积蓄。

钱多了,刘丽国的心里再一次蠢蠢欲动。他一边在证券公司打工,一边开始私下琢磨自己创业。当时,有人告诉他:一个油墨厂项目很好,如果收购过来会有较大的利润空间。

刘丽国动了心,没有做任何的了解便收购了这家油墨厂。可是,因为分身乏术,又缺乏对这个行业的技术支持,他只好把公司委托给朋友管理。最后,油墨厂不但没有赢利,反而还让他赔了60万。

第二次创业虽然失败了,但刘丽国在证券公司期间还是有了几百万元的积蓄。凭着在工作期间积累的人脉和经验,1999年,刘丽国选择再次创业,创立了自己的投资公司,专门为上市公司

做证券业务和资产投资管理,最高时管理资金达上亿元。

钱多了,刘丽国的野心也迅速膨胀,很快将公司的规模扩大。可是,2001年始料未及的美国“9·11事件”让中国的股市出现连续5年的暴跌。刘丽国也不例外,许多客户纷纷向他追债。为了保全信誉,刘丽国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把所有风险都压在自己的头上。为了对投资的客户负责,他搭上自己所有的积蓄,又先后卖掉了大连、沈阳、鞍山等地的房产,总算摆平了此事。

一夜之间回到起点,而且还欠了许多外债,换作别人可能真的就永远倒下去了。可是,刘丽国并没有像第一次创业失败时那么悲观,他深知在自己喜欢的这个领域,诚信的价值有多高。果然不出刘丽国所料,以前和他打过交道的一位银行的行长得知他的困境后,很快贷款给他。“我了解你,你是一个讲信誉的人,我喜欢和诚信的人交往。”

就这样,在一些朋友的帮助下,从“零”开始起步的刘丽国再次创办了一家投资管理公司。目前,公司运营情况良好,平均回报率为25%。

经历了此前三次创业的失败,刘丽国也好好参悟了一下人生。他说:“对年轻人来讲,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一定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切勿盲目贪大。人活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情就很好。”

张小闯的故事

30岁的张小闯是河南人。16岁那年,他觉得自己名叫小闯,就得走南闯北闯事业,于是,他便离开了家乡。他去过山东、湖南、北京、陕西等地,可惜由于文化水平不高而且又没手艺,一直没闯出什么名堂来。1998年,张小闯来到新疆之后,打算自己做点事情,最后选中了做豆腐。张小闯学做豆腐的想法让家人不理解,母亲在电话里劝他:“儿啊,世上三样苦,打铁、划船、磨豆腐。干什么行当都比起早贪黑做豆腐强啊!”张小闯却铁了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卖豆腐也是创业。为了能开家自己的豆腐店,我不怕吃苦。”说干就干,张小闯便在一家豆腐坊做了学徒。

2004年,张小闯用做学徒时积攒下来的钱在开发区租了房子、置办做豆腐的锅、电动磨,尝试着自立门户。

可是,接踵而来的困难让他尝到了实现创业梦想的艰辛。首先是做豆腐工序复杂,他一个人恨不得一天24小时连轴转;其次要让顾客认可豆腐,开拓销路也是个大难题……3个月下来,张小闯瘦了将近10公斤。

半年后,张小闯的妻子从老家赶来了,帮他卖豆腐。两口子经常忙得顾不上吃饭,累得站着都能睡着。每天凌晨两点起床,把浸泡好的黄豆放进磨机里把豆子磨成浆,再过滤出豆腐渣,经过煮豆浆、点豆腐、压豆腐的工序,一直忙到早晨8点,把豆腐放到三轮车上,他去送豆腐,妻子再回家泡豆子。

即使每天睡不到6小时,张小闯也要抽空上网、看书或者向同行请教。他的豆腐做得越来越好,也摸索出了卖豆腐的生意经。看到自己的生意慢慢上了轨道,张小闯便把母亲和孩子一起接到了新疆。张小闯的豆腐以滑嫩爽口、送货准时、分量足等优势,赢得了顾客的青睐。但他并不满足,他还想攒钱经营豆浆、豆腐脑等生意。

张小闯说:“做豆腐是个辛苦行当,小本生意利薄,赚钱很不容易。但我是在踏踏实实地为理想奋斗,我能从中感受到生活的充实和创业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