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能力胜过学历
3690100000008

第8章 跳出“书呆子”的思维格局(4)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在一座无人居住的房子外,一只鸟儿每天总会准时光顾。它站在窗台上,不停地以头撞击玻璃窗,每次总被撞落回窗台。但它坚持不懈,每天总要撞上十来分钟之后才离开。 人们认为,这只鸟大概是为了飞进那房间。可是,在鸟儿站立的窗台边,另一扇窗户是打开的。于是,人们便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一只笨鸟。

后来,有人用望远镜观察发现:那玻璃窗上沾满了小飞虫的尸体。鸟儿都每次吃得不亦乐乎!

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鸟儿有如此独特的觅食方式,而人类总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评判鸟儿。由此可见,人们在生活中,一旦形成了某种固定观念,就会束缚住自己的手脚,限制住自己的思维,形成可怕的思维定式,成为人们认识事物的障碍。

创新最大的敌人是惯性。世界观、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都会影响人们对事对物的态度,不过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过去的经验。生活中有很多经验,它们会时刻影响我们的思维。

著名的心算家阿伯特·卡米洛从来都没有失算过。

一天,卡米洛在做表演时,有人上台给他出了道题:“一辆载着250名旅客的火车驶进车站,有80人下车,60人上车;下一站又下去40人,上来100人;再下一站又下去30人,上来90人;再再下站又下去70人,上来60人;再再再下一站又下去10人,上来20人……”

那人刚说完,心算大师便不屑地答道:“小儿科!告诉你,火车上一共还有——”

“不,”那人拦住他说,“我是请您算出火车一共停了多少站。”

阿伯特·卡米洛呆住了,这组简单的加减法成了他的“滑铁卢”。

事实上,在实际工作中,创造性思维恰恰是理性、务实的。创造性思维不应该是一种异想天开和标新立异,而是与日常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当然,思考过程中可以异想天开一点,将异想天开的思维运用于实践当然好,但不要误以为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就是创造。

人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式,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是很多人的一种“难治之症”。

在生活的旅途中,我们总是经年累月地按照一种既定的模式运行,从未尝试走别的路,这就容易衍生出消极厌世、疲沓乏味之感。所以,如果不转化思路,生活必然变得乏味无趣。

很多人走不出思维定式,所以他们走不出宿命般的可悲结局。而一旦走出了思维定式,也许可以看到许多别样的人生风景,甚至可以创造新的奇迹。因此,从舞剑可以悟到书法之道,从观察飞鸟可以造出飞机,从蝙蝠可以联想到电波,从苹果落地可悟出万有引力……

常爬山的应该去涉涉水,常跳高的应该去打打球,常划船的应该去驾驾车,常当官的应该去为民。换个位置,换个角度,换个思路,也许我们面前是一番新的天地。

“把6根火柴放在桌子上,组成4个等边三角形”。许多人会认为无法做到。因为他们只在司空见惯的二维空间即平面的范围里寻找答案,自己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先决条件。而跳出平面思维,从立体三维空间的角度考虑,把6根火柴搭成一个正四面体,问题就能轻而易举地解决。现代脑科学认为,人在经历一个事件后,在头脑中留下印象,当类似的事件再反映到大脑,就容易根据过去的认识和经验来推导出相同的结论,这在心理学中叫思维定式。

指挥员在了解和判断情况时,其思路也不无例外地会被习以为常的惯例所困扰,被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俘虏。卓越的军事家也常常利用人们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将秘计隐藏在习以为常的事物里,使其见怪不怪,从而造成对手的失误,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战争史上,一些驰骋沙场的指挥员因受思维定式的束缚,变得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的事例屡见不鲜。剖析西方近代军事家之一的拿破仑,从土伦作战的胜利开始直至滑铁卢败北的全部作战指挥轨迹就不难发现其在后期作战中的接连失利,根源主要在于他的优柔寡断和因循守旧。可以说,是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加快了其失败的速度。

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后,他的一位善于谋略的密友通过秘密方式给他捎来一副用象牙和软玉制成的国际象棋。拿破仑爱不释手,从此一个人默默下起了象棋,打发着寂寞痛苦的时光。象棋被摸光滑了,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拿破仑死后,这副象棋经过多次转手拍卖。后来一个拥有者偶然发现,有一枚棋子的底部居然可以打开,里面塞有一张如何逃出圣赫勒拿岛的详细计划!

拿破仑之所以会失败,其实是败在思维定式上。军事家想的只是消遣,他忽略了象棋中的“象棋”。由此可见,在自己的思维定式里打转,天才也走不出死胡同。

要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必须学会多样化思维,就是从思维的各个层面出发,对事物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因素、多变量的系统考察。

有这样一本书,名叫《开放你的人生》。作者以自己的经历讲述了多元思维、开放精神和包容心态的重要性。

作者在17岁时被下放到一个没有公路、没有电灯、没有一间瓦房的地方插队。当时,作者跟许多人一样以为注定要扎根农村一辈子。事实上,他连10年之后的生活都无法想象,当时高考已经停止,白天劳动非常辛苦,晚上学习不方便,大家也看不起读书人——知识分子是“臭老九”。

虽然环境封闭了,但作者意识到自己不能做井底之蛙。出于了解世界的渴望,作者从少得可怜的生活费中省出钱来,自费订阅《参考消息》等报刊,还经常徒步30多里去小镇搭车回城借书。

正是在报刊和广播中感受到了政治词汇的变化,作者闻到了高考解冻的气息,于是,他很早就开始了复习和自学。

一年半后,国家恢复高考,作者在离考试只有20多天时从理科转报文科。即使复习时间如此之短,作者依然成为全班50多名同学中唯一考上大学的人。

如果说“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那作者当年得到机会的最大准备莫过于拥有开放的心态。要具备开放的心态,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善于冲破“功能固定症”的束缚。事物的特殊性决定了万事万物有其一定的功能特性,但这些事物的功能又远远不止于此。

(2)要善于发现事物的不同表现形态。事物的普遍性是通过特殊性表现的,但表现形态却往往不止一种。人们应力求跳出某一已知形态的框框,从多个角度挖掘事物的多种表现形态。

(3)要学会从普遍联系中思考问题。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把一事物放到和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中去考虑,可使人们发现该事物更多方面的性质,产生更多的创造性设想。

少些空想和空谈,多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

一位老总在不断宣传他的“伟大计划”,然而,当他的手下问他该如何行动时,他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这则广告告诉我们:空谈不如行动!

不管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仅仅停留在空想和空谈的位置上,如果不采取实际行动,永远都只是一事无成。比如,战国时期的赵国大将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务实际,最终导致惨败,自己也命丧黄泉。

从年轻的时候起,赵括就开始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他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有一次,赵括跟父亲议论用兵打仗的事,父亲都没有驳倒他。可是,父亲却没有表扬他。

赵括的母亲问父亲:“为什么?”父亲说:“战争是要用命相搏的,儿子却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如果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

果然不出所料!

赵括担任抗秦大将之后,将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做了更改,撤换并重新安排了军官。秦国将领白起听说了这些事,便出动了一支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

经过40多天的激战,赵括的军中,士兵饥饿难耐。最后,赵括带领精锐的士兵亲自上阵战斗,可是却被秦军射死了。

赵括的军队大败,几十万士兵投降于秦国。秦国便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人类不能只有空想,但人类必须有思想。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就在于人类既有思想,又有实干能力。赵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思想,同时,将思想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升华,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在,很多人之所以选择学习知识,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让自己的想法更加明智和先进,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能更快地取得成功。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有一次,在学期刚开始的时候,他对学生说:“我要求你们每天抡100次手臂。”一个星期之后,苏格拉底问:“谁坚持下来啦?”所有学生都骄傲地举起了手。

3个月之后,苏格拉底又问:“现在,谁还能坚持每天抡100次手臂?”结果,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人举起了手。

期末考试之后,苏格拉底再次问:“谁还能坚持下来啊?”这次,只有一个男孩自豪地举起手来,说:“我,老师。”这个男孩就是苏格拉底最得意的门生柏拉图,后来成了著名的哲学家。

知行结合体现在思想和行动中是认知和行动的统一。有些人只会空想,做起事情来却束手束脚。虽然在他们的脑海中有很多想法,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却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这样的人只能是个“空想家”。

很多时候,我们都看不起所谓的“空想家”,却往往喜欢称赞“埋头苦干”的人。能够苦干固然是好的,但是如果只顾着埋头,不肯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其实并不值得赞美。

有些人只是让自己忙着做事,却不喜欢动脑筋。一天24小时,他们都处于忙碌之中,不是在做他们一向做惯的事情,就是在做别人要他们完成的事。他们做事的时候,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他们“依葫芦画瓢”,照样去做。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从来都不会想。

什么事情都不做,只是凭空设想,那是“空想”;不喜欢动脑筋,一味地埋头苦干,那是“死做”。不管做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学习也好,采用“空想”和“死做”的方法都不会得到进步。如果想做出一点成绩,必须将想和做连结起来。

思想和行动结合要的是真思想、真行动。对每一个人来说,思想要立足于行动,行动是思想的前提,也是思想的目的。

有些人喜欢看书,听别人那么一说,凭自己简单地一想,似乎明白了一些道理,但那其实根本就不是属于自己的思想,而只是“知道了”而已。

要想充实自己的思想,必须多实践、多行动。只有经历了、感受了,然后再思考、总结,才能得到真正的东西,才是属于自己的。

计划像一座桥,连结着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和想要去的地方。同样的,计划是连结目标的桥梁,也是连结目标和行动的桥梁。没有计划,实现目标往往是一句空话。

杰克和同学要到山里去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活动。学校向他们介绍了营地的一些情况,并为他们的准备工作提出了建议,让孩子们自己回家去准备营地生活用品。妈妈问杰克是否需要帮忙,杰克说自己能够照顾自己。

在杰克出发前,妈妈检查了他的行李,发现他没有带足够的衣服,因为山里要比平原冷得多,显然杰克忽视了这一点。妈妈还发现他没有带手电筒,这是野营时经常需要带的东西。但是妈妈并没有给他更多的提示。

杰克高兴地走了。过了两天,他回来了,妈妈问:“怎么样,这次玩得开心吗?”

杰克说:“我的衣服带得太少了,而且由于我没有带手电筒,每天晚上都要向别人借,这两件事搞得我很狼狈。”妈妈说:“为什么衣服带少了呢?”

“我认为那里的天气会和这里一样,所以只带了平常穿的衣服,没想到山里会那么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该如何去做了。”

“是的,你应该先了解一下当地的天气情况,再做决定。那手电筒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想到要带手电筒,可我忙来忙去,最后把手电筒给忘了。我想,下次野营时我应该先列一个单子,就像爸爸出差时列的单子一样,这样就不会忘记东西了。”

杰克的尴尬是计划不周造成的。做事情之前不冷静思考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常常会让人顾此失彼。计划对人生来说相当重要,如果你在计划上失败了,那你注定会在执行上失败。没有计划的人生杂乱无章,看似忙碌却是空缺的。

在计划的过程中必须对将来做一些初步的预测,分析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可能会变化。在做出准确的预测后,制定出行动方案。一旦未来发生变化,就能从容应对。

如果你是一个股民,你必须对股市行情做出一些分析,哪些股可能会升,哪些股可能会降,如果升,我将购买多少,如果降,我应抛出多少。只有你做出一些计划后,你才能操纵自如,稳获利润。

即使将来的所有情况都是确定的,你还是得做计划。你必须选择完成某一目标的最好方法,使行为更有效率,实现目标更有利。情况一旦确定,并不等于你只有一条路可走,往往你会面临多种选择。

比如,你从北京到上海旅游,天气情况无变化,汽车票、火车票、飞机票均无变化,你选择哪一种交通工具呢?坐飞机时间短,但价格太贵;汽车、火车速度慢一些,但价格便宜。你是要节省时间,还是要价格便宜,这些都必须考虑清楚,做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