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有气度 做事要有尺度
3690400000013

第13章 上篇:做人要有气度(12)

人应该多一分平和,少一分躁动,看清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同时认清他人的优势与劣势。这样相互间的合作才能酿出最醇的酒,泡出最香的茶。

不必凡事都争个明白

海纳百川是因为不争。因为宽容,所以有足够的胸襟包纳万物;因为宽容,所以不必事事求个明白。宽容有益身心健康,不争一日之短长,不争一言之褒贬,就能体谅别人,就能容忍别人的缺点。一个人如果内心总不平静,他就会到哪里也得不到安宁。

郭子仪是唐玄宗时期凭科举选拔上来的武举人,此人戎马一生,屡建奇功,84岁高龄时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了20多年的安宁。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他之所以有如此的成就,得益于他豁达的心胸和与世无争的处事方法。

宦官鱼朝恩一向忌妒郭子仪,在担任监察军期间,处处掣制郭子仪,战后更是把相州失利的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使不明是非的唐肃宗信以为真,削了郭子仪的兵权。更有甚者,在得到皇帝的默许后,鱼朝恩还派人挖了郭子仪老家的祖坟。

当郭子仪从战场凯旋的时候,连皇帝都因此事后悔,生怕郭子仪因此举兵造反。在朝廷为此惶惶不安时,郭子仪却早已知晓此事,他很淡然地对皇帝说:“我治兵无方,带兵20年,士兵们也挖过别人家的祖坟。这都是因果报应啊!”简短的几句话不仅显露出自己豁达的心胸,也安抚了朝廷上惶恐的人心。他的不争、忍让和宽容使朝廷中的人对他更加敬重。

郭子仪对鱼朝恩的不计前嫌还表现在另一件事上。鱼朝恩为表达自己的歉疚,遂邀请郭子仪一聚。朝中许多大臣都说这是鱼朝恩摆的“鸿门宴”,去不得。郭子仪力排众议说:“我是朝廷命官,他一个宦官要不了我的命。如果确实是我命里当绝,那一定是帝王之心。既然帝王有此心,那我怎么逃避得了呢?”鱼朝恩见他仅仅带了几个随从来赴会,便奇怪地问原因,郭子仪开诚布公地说明原委,鱼朝恩感动得涕泪涟涟,二人从此再无芥蒂。

忍让和不争不是表面功夫,只有发自内心的宽容才会得到别人的忏悔和尊敬。如果只是虚伪或另有图谋,得到的也只会是别人的猜疑。

郭子仪在朝廷重用时则临危受命、提马上阵,被弃时则解甲归田、甘为百姓,从从容容、平平淡淡,无怨无尤、无骄横傲气,这份与世无争的心胸是很多人都学不来的。

不争不代表不进取,不争是一种豁达的心胸,是不因别人的缺点而阻碍自我的发展,也正因其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反而更显耀突出。

东晋孝武帝时,尚书仆射谢混娶了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女儿晋陵公主。谢混死后,司马曜下令让晋陵公主与谢家断绝婚姻关系。谢混累代为辅政大臣,家财万贯,童仆千人,极其富有,但谢混膝下只有两个女儿,年龄只有几岁,晋陵公主就把家事全部委托谢混的侄子谢弘微。

9年后,刘裕即位,他把晋陵公主贬为东乡君,允许东乡君返回谢家。东乡君走进谢家的大门,发现谢家不仅没有衰落,反而比过去兴旺,屋宇一新,仓廪丰满,农田面积大大增加了。再看看账簿,一文钱、一尺帛都记得十分清楚。东乡君感慨万千,激动地说:“尚书仆射一向器重阿微这孩子,可谓知人啊!他九泉有知也会高兴的。”

这一年,东乡君病逝。人们都认为谢家的财产应当有谢弘微的一份儿,至少应当把田宅童仆分给他一部分。然而谢弘微分文不取,还自己出资安葬了东乡君。谢混的大女婿殷睿喜欢赌博,见谢弘微不要财产,就把小姨子、伯母和两个姑母应得的份额侵吞了,全部用来偿还赌债。由于谢弘微的感化,大家也都没有计较。

有人责备谢弘微说:“谢家几代的财产让殷睿一下子抵了赌债,实在不公平,谢公怎么不说句话?为了自己的名声让别人受穷,这也说不过去呀!”

谢弘微淡然一笑说:“亲戚争财,实在无聊。人家自家人尚且不说话,我怎么能引导他们争夺呢?财产嘛,分多分少,还不至于受穷。分得再多,死了也带不走,何必呢?”后人皆感叹他的心胸豁达。

宽容他人是人生的修养。在宽容他人时,这种修养便增进了一层,因而宽容能不断让一个人趋向完美。

包容他人的缺点和错误

宽恕自己很容易,包容别人却很难。如果我们经常以宽恕自己的心态包容身边的人,我们就会活得更快乐,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完美无缺。

有容,德乃大;有忍,事乃成。多原谅一次人,就能多一份福;多争一次强,就会多一份祸。只有包容可以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

古时有个叫陈器的人与一个叫纪伯的人做邻居。有一天夜里,纪伯偷偷地把陈器家的篱笆拔起来往后挪了挪。这事被陈器发现后,心想:“你不就是想扩大点地盘吗?我满足你。”他等纪伯走后,又把篱笆往后挪了一丈。天亮后,纪伯发现自家的地又宽出了许多,知道陈器在让自己,他心中很惭愧,便主动找上陈家,把多侵占的地统统还给陈家。

包容别人的缺点不是忍让别人,而是宽恕别人,只有懂得宽恕才能与人相处融洽。

春秋时的宋国有一位君主叫宋闵公,非常小气。宋闵公手下有一个将军叫南宫长万,同样也喜欢斤斤计较、没有肚量。这位南宫将军原本是个武林高手,却不慎在与鲁国军队的一次作战中失手被擒。本来胜败乃兵家常事,可是,小家子气的宋闵公却因此给南宫长万起了个外号“战俘”,这让南宫长万心里非常恼火。

一天,君臣俩因为下棋发生了争执,宋闵公讥骂道:“你这臭‘战俘’,连棋都下不明白,还能干什么?”南宫长万听到这话勃然大怒说:“我能杀人!”说罢,操起棋盘砸死了宋闵公,随即起兵叛乱。最后,他兵败被擒,被捣成了肉酱。

宋闵公和南宫将军竟然为了一件小事导致了一场祸乱,把自己的性命都赔进去了,实在可惜可叹。

人生需要包容,但包容不是忍让,更不是纵容。所谓包容即是用一颗宽容、豁达的心包容他人的缺点与错误,包容他人的指责与误解,包容他人的侵犯与攻击。

有时候对别人的无心过失不应当斤斤计较、得理不让,只要宽容处之,自然不会烦恼。

斤斤计较,处处烦恼,烦恼都是自己找来的。因为心胸不够开阔,所以事事斤斤计较,处处与人争斗,使得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俗话说“将心比心”,只要你不敌视别人,别人也不会与你为敌。

有一个年轻人脾气非常差,动不动就与人打架,因而人们都很讨厌他。一日,这个年轻人无意中游荡到了大德寺,正遇到一休禅师在讲佛法。听完之后,他对自己的行为异常懊悔,决定痛改前非,并且对一休禅师说:“师父!今后我再也不与别人打架了,即使人家把唾沫吐到我脸上,我也会默默地承受!”

“就让唾沫自干吧,别去拂拭!”一休禅师轻声说道。年轻人听完,继续问道:“如果拳头打过来,又该怎么办呢?”“一样,不要太在意,只不过一拳而已。”一休禅师微笑着答道。那个年轻人实在无法忍耐了,便举起拳头朝一休禅师的头打去,继而问道:“现在感觉怎么样呢?”一休禅师一点儿也没有生气,反而十分关切地说道:“我的头硬如石头,可能你的手倒是打痛了!”

年轻人无言以对,似乎对禅师言行有所领悟。

生活在红尘之中,大度包容的心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一个人气量狭小,遇事斤斤计较,就会处处碰壁。假如能以实际行动理解、包容别人也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包容。

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有个叫杨戏的人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像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也不是他的本性,而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大度包容是一种美德,不仅显示了自己的雅量,而且生活中减少不少烦恼。斤斤计较,烦恼绝不会减轻,只会日渐增长。佛说,人生有两种痛苦,一种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一种是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因为得到,我们怕失去,所以烦恼;因为得不到,我们耿耿于怀,左顾右盼,所以烦恼。其实,烦恼都是自己请来的。如果心胸坦荡,就不会去斤斤计较,更不会去自寻烦恼,自然能生活得更为快乐。

第五节 宁做无用功,不说多余话

在生活中会常常遇见这样的人,手里拥有烫金的文凭和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精神,也拥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却总是处在一些无足轻重的位子上,整天生活得气喘吁吁。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不会说话,或是不会说别人爱听的话。相反,有些人没有文凭,工作能力也一般,但是凭着一张利嘴,做什么事情都轻轻松松。谨言慎行,往往能使人获得想要的成功。

做事慎言,话多无益

《雪涛小说》中记录了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生来没有见过菱角的北方人,他在南方为官,在一次宴席上吃到菱角,他第一次吃,不知道如何食用就连皮一起吃了。

旁边的人告诉他说:“吃菱必须去壳。”然而这个在北方出生的官员想要掩盖自己的无知,就强词夺理地说:“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也。”

他的意思是,我是知道吃菱应该要去皮,我现在连皮一起吃,是准备用它来清热去火的。过了一会儿,有人问他:“北方也有菱角这种东西吗?”

他回答:“前山后山,到处都有。”事实上菱角是水生植物,山地根本不生长这种植物,这位官员不但不懂,还接二连三地装懂,不仅丢了脸面,还出了大丑。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包含了许多深邃的人生哲理。他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又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还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另外,他还有一句名言,叫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因此,为人处世,尤其是在工作中,越是表现得姿态低,少说话,则越容易被领导所接受,也越容易让自己的事业上升台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做事慎言,话多了只会显露自己更多的盲点和无知,只会将自己的底牌亮的越来越多,而低姿态并不会说明自己没能力。

言多必失,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过的。

一个说话随便的人,一定是个没有责任心的人。“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多言不如多知。”

这是前人总结的道理,即使千言万语,作用也比不上一个事实留下的印象那么深刻。

行为处世中要少说话,尤其是在自己的经验不多,或者旁边的人比自己的经验多的时候,怎么开口都会暴露出自己的弱点,也失去了一个获得知识和经验的机会,更是得不偿失。

说话要说得少而且说得好。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训练优美而文雅的谈吐是不可少的,如果不具备机智、优雅的谈吐,又不会在恰当的时候保持沉默,这就很不幸了。因为说话而后悔的事情也就会时常发生在这样的人身上。因此,当自己对哪件事没有深刻认识的时候,还是少说为妙!

少说话也是一种美德,可是人处于社会之中,能做到尽量少说却不可能完全不说。

既然需要说话,怎样才能说得又少又好,这之中的艺术需要长时间去研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在大多数场合中,最好先选择少说话,等到了一定要说的时候,那么自己的措辞、声音、姿势等,都需要仔细注意。

不同的场合,什么能说,要怎样说,都需要加以研究。不管是探讨学问,还是接洽生意、交际应酬以及消遣游玩,从每个人口里讲出的话,都需要有重点,要具体、形象。

朝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方向努力,哪怕达不到这个境界,朝着这个目标去走也是好的。想让自己说的话被人重视,最大的秘诀是少说话。少说话的人可以静静地思考,使他讲出来的语言更为精彩。

言多必失,寡言更显内涵

芸芸众生,对于与你仅有一面之交便一览无余的人,你会觉得索然无味,因为他说的话太多。而对于一直保持沉默的人,你不仅对他印象深刻,而且产生了探寻他的愿望。生活中有些东西藏在心里便是一种真实、一种深刻,说出来反而索然无味,甚至还会招致灾祸。

1825年,沙皇尼古拉一世平定了一场叛乱,李列耶夫是其中的一名叛乱领袖,他被判处死刑。

行刑的这一天,绞刑架上的绳索被李列耶夫挣断了。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事情发生被认为是天意赦免。李列耶夫站起身,确信自己没有死之后,大声喊道:“俄国人连制造绳索也不会,还能做什么大事呢?”

尼古拉一世原本签署了对他的赦免令,但听到他的这句话则改变了赦免的决定。沙皇说:“让我们用事实来证明一切吧。”赦免令被收回的第二天,李列耶夫又一次被推上了绞刑台——这一次绳索没有断裂,他再也没有了讲话的机会。

少说话、多做事是所有人应当遵守的原则。言多必失,记住这一原则会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受益无穷,个人的威望也会在少言寡语中得到提升。

一直以来,人们都希望能够了解别人头脑里的想法,而把自己的思想保护起来,以免被别人窥探到。这样可以做到知己知彼,同时增加自己的神秘感,不但使别人无法洞察出自己的真实意图,而且还会使自己的胜算把握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