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有气度 做事要有尺度
3690400000016

第16章 上篇:做人要有气度(15)

有的人求学只是为了获得名利,认为读了很多的书,应该能换取到更多的名利,或者用更“高明”的方法来欺世盗名。他们没有领略到求学问道的最高内涵。“学而优则公”,能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但这不是读书的终极目的,也不要将学问当做一个升官的砝码。

“学”的精髓内容是能够在生活中做一个道德品行高尚的君子。

古人有这样的道理:“为了天下平民百姓的举止措施,就叫做事业;为了一家的举止措施,就叫做产业;损害天下人的举止措施,而对一家人有利的,就叫做冤业。把产业作为事业,人们必然怨恨;把产业作为冤业,天就会毁灭它。”

纵观历史上以失败收场的人,大多都败在无情操、无节俭上。一个人要想使自己具备高风亮节的品质,那么,做到“如果不是属于我所有的,虽是一毫也不能取”是前提。这也取决于能够安分、安贫、安心不动,能够控制自己少欲望、少求取、少贪得。

宋凌冲担任合山知县时,其清廉的好名声远播在外,一毫也不妄取,百姓对他的德行交口称赞。任期结束后返回时,发现行李中多了一块砚池,宋凌冲拿出来检查了一遍说:“这不是我来时的东西。”于是差人送还回去。

寇准担任宰相一职30年,这期间,没有建造私房,其清廉的名声由此可见。后来,处士魏舒称赞他:“做官居在高位处,却无地方起楼台。”

这些就是古代先贤“如果不是属于我所有的,虽是一毫也不能取”的最好例证!

清廉节俭的人一定常持知足的心态。老子说:“金玉满堂,也无法永远守住。”

纵然外界的事物拥有的再多,也不能有所依恃。吕坤说:“凡是在于我的,都是分内的,在内缺一分,便不能成人;在外得一分,就要知足。”

做到了知足的人,就能自在自得,也能内心自安。

贫而乐于贫的人是大富贵;贱而安于贱的人是大智慧。无求是一种富贵、是一种智慧。

宋代有名的处士魏舒,隐居于世外,不出任仕途,不做官。他曾在一首诗中表露过自己的心迹:“有名闲富贵,无事散神仙。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

宋真宗多次下诏召其入宫为官,他都拒绝了,并回敬来使说:“九重丹诏,休教彩凤衔来;一片闲心,已被白云留住。”

皇上赞许他的为人,于是不再勉强他做官。魏舒最后老死在深山岩石之间。

这也是一种对待名利的俭朴,魏舒自知自足,修养的内在工夫自现。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视一切所得如浮云,方能活得洒脱、自在。

知足常乐,快乐是生命的真谛

每个人都奔跑在追求物欲快乐的路上,但很多人不知道真正的快乐是知足。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这其中的道理说的就是知足常乐。

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这其中的道理说的也是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每个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实际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呢?世界上不乏聪明人,不乏有才人,不乏有钱有权的人,但这其中的很多人由于不知足,过于贪心,皆为外物所役使,终日往返于名利场中,每日处心积虑,不识人生之乐。

知足才能快乐,快乐是生命的真谛。“人心不足蛇吞象”,人一旦被贪欲控制,就永远不会感到满足,没有满足感,就会感到有所缺失,无法高兴。

贝蒂·戴维斯在回忆录《孤独的生活》中曾写道:“任何目标的达到,都不会带来满足,成功必然会引出新的目标。正如吃下去的苹果都带有种子一样,这些都是永无止境的。”

除非你真正解读出常乐的密码,否则,自己所拥有的永远也不会满足自己。

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一个人在地上捡到一摞上千元的钞票。他无意中拾到这笔意外之财,以后的时间就开始低着头走路,他希望还能有机会再发一笔横财。

日久天长,他养成了低头走路的生活习惯。很多年过去后,据他自己的统计,他拾到的东西,纽扣总共近4万颗,针4万多根,而钱则只有几百块,这些换来的是,他成了一个严重驼背的人。并且在过去的低头走路的时间中,他没有机会去欣赏每天落日的绮丽、路边幼童的欢颜、大地的五彩缤纷。

不知足还有一个可怕的地方,它不仅能摧毁有形的物质,而且会严重搅乱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比如人们的自尊、行事准则,都可能在贪心中瞬间崩塌。

通常情况下,人的不知足心理大多是从比较中生出来的。反过来说,道理亦然,人想知足,也可以由比较中获取。

做人不仅要竖看,也要横看,和不如自己的人比一下,这样有助于使不平之心得到安宁。

懂得知足的人才能获得内心的满足感,才能产生快乐的情绪,总是在欲望中游离,总是处心积虑地算计,怎会得到真正的快乐?人生只有短暂的几十年,最重要的不是你曾经或以后能够赢得多少掌声和艳羡的目光,而是你得到了多少做人的乐趣。陷于名利场的人一定不快乐,不妨努力成为一个知足常乐的人。

待人接物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每个人虽然都是独立的个体,但又会随时与他人发生着各种关系。这就要求待人接物需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太自以为是,为人要谨慎,要虚怀若谷,要大智若愚。

从哲学的观点出发,任何一件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一个系统当中。

而有些人则常常忽视这一点,他们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成就时,不是居功自傲,就是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仔细想来,苍茫宇宙之中,人际关系繁多,一人之功、一己之力有多大的贡献呢?更何况这里每个人的“功”和“力”也是靠他人的力量得来的。

所以,能做到不财大气粗,不居功自傲,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做人方法。

冯异是东汉名将,他品格高洁、才华出众,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正面人物的典范,一直是人们借鉴的榜样。

冯异纵横疆场几十年,硕果累累,是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时的杰出统帅。

可是每次战役胜利后,诸将并坐论功行赏时,他总是把封赏让给部下,而自己常常独坐在大树下读书自省,所以在军中还有一个“大树将军”的美名。他是难得的帅才,却从不端架子,虽战功显赫,做人依然低调。

更始元年,大司马刘秀率冯异、王霸等诸多将领历经险阻,最终拿下邯郸,擒斩王郎,平息了叛乱。

冯异在邯郸之战中,在各种困难面前,展现了高超的办事能力,连夜为夜宿河北晓阳地区的大军筹措粮秣,并熬煮稀豆粥,让将士饥寒俱解,恢复体力,保持战斗力。

刘秀率军途经南宫时,巧遇瓢泼大雨,寒气逼人。这时冯异四处筹备,取薪燃火,让将士能够取暖烘衣,并送上热气腾腾的麦饭,使官兵衣干腹饱,有心思和精力重上战场。

邯郸之战,刘秀大胜。

战后他称赞冯异“功勋难估,当为头功”。然而就在刘秀召集将领集中于旷野、论功行赏时,冯异却独自离众,坐在一棵老槐树下旁若无人地读《孙子兵法》。

当侍卫连拖带拉地将冯异拽到皇帝面前时,冯异仍然对封赏一推再推。实在推托不过,他便恳请将这个功劳让给手下的一名偏将,令这位偏将大受感动。

刘秀见冯异淡泊功利,又加赏他其他的奖励,无论是金银还是封地,冯异都悉数将其分给这次作战中表现勇猛的士卒。

冯异的做法,使他深得部下的心,部卒皆愿意为他效犬马之劳,朝中同级之人佩服他,皇上也欣赏他的为人。

以冯异的做法来对比年羹尧,那他就是一个不知深浅的人物了。

雍正刚刚登上皇帝宝座时,对年羹尧的赏识、重用众所周知。年羹尧也一直在边疆前线为朝廷平战乱,因平定西藏时运粮及守隘有功,封其为三等公爵,且世袭罔替,加太保衔;因在平定郭罗克地方叛乱中战功卓著,功晋二等公;因平定青海战事有功,晋升为一等公,给一子爵令其子袭,外加太傅衔。

雍正二年八月,年羹尧入朝时,御赐双眼孔雀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及金币,接待规格极高,皇帝极为器重。

不仅年羹尧的亲属加官晋爵,就连一些家仆也通过保荐,官也做到道员、副将的级别了。

年羹尧因此得意忘形、骄横无比,并完全没有收敛之意,相中蒙古贝勒七信之女,也直接霸占,斩杀提督、参将更是不在少数,甚至蒙古王公见到他也要行跪拜之礼。

他的所作所为引起了群臣的愤怒和不满,弹劾他的奏章一个接一个,多如雪片。

内阁、詹翰、九卿、科道联合上书奏言年羹尧的种种恶行,于是部议尽革他的所有官职。

雍正三年十月,雍正帝下令押年羹尧进京审讯。十二月,审案结束,此距联合上书弹劾只有九个多月。

议政王大臣等定年羹尧的罪:计有大逆之罪五、欺罔之罪九、僭越之罪十六、狂悖之罪十三、专擅之罪十五、忌刻之罪六、残忍之罪四,共九十二款。

雍正三年十二月,皇帝派步兵统领阿尔图到羁押年羹尧的囚室传旨说:“历观史书所注,不法之臣有之。然当未败露之先,尚皆为守臣节。如尔公行不法,全无忌惮,古来曾有其人乎?朕待尔之恩如天高地厚,愿以尔实心报国,尽去猜疑,一心任用。尔乃作威作福,植党营私,辜恩负德,于结果忍为之乎?尔悖逆不臣至此,若枉法曲宥,局以彰宪典而服人心?今宽尔磔死,令尔自裁,尔非草木,虽死亦当感涕也。”

接旨后年羹尧即自杀。此案涉及年家众多亲属及家仆友人,他的父亲年遐龄、兄长年希尧罢官,儿子年富立斩,诸子年十五以上者遣戍极边,子孙中未满十五的等长至年龄照例发遣,族中文武官员一律全部革职查办。

辉煌一时的年羹尧,因为在做人方面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而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

所以,人贵有自知之明,看清自己的位置,摆正自己的心态,老老实实做人为好。

懂得知足,乐于奉献

一个人有怎样的心态,就有怎样的精神面貌,有人曾说过:“吃粗粮喝凉水,睡觉时弯着胳膊当枕头,这里边也是有乐趣的。用不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足和尊贵,在我看来犹如浮云一般。”

这也与孔子看待和求取富贵的精髓内容相同,即需合于“义”与“仁道”,违背这个而获得的物质,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同时也表达出自己面对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与伟大胸怀。

孔子的理念主张安贫乐道,然非鄙视财富。孔子从未排斥过财富,他正面肯定追逐财富是每个人的天性:“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但他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财富的观点:“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郭台铭在福布斯排行榜上是中国台湾的“首富”,他的夫人林淑如病逝,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

一向为人低调的郭台铭,在面对媒体记者的访问时回答:“我现在觉得自己很贫穷!我没有时间好好陪家人,父亲过世前,我人在国外,接到电话赶回来见他最后一面时,他已经没有回应了。我最快乐的事,就是妈妈亲自下碗面给我吃,我就很满足、很快乐了。”

郭台铭曾说:“父亲是公务人员,他给我很好的身教,教我们安贫乐道,不是我们的就不该去拿,我们家从小到大就没有自己的房子,没有沙发,最好的是藤椅,但我们不觉得自己贫穷。”“首富”郭台铭的财富观和孔子的财富观大同小异,只要能吃到妈妈煮的面就能开心,失去父亲时觉得自己很贫乏;那么失去自己心爱的夫人,郭台铭这时就“更穷”了。

另一位首富李嘉诚也十分赞同孔子的财富观,他认为,金钱不是用来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

内心精神的富有,才是真正拥有财富。

一个人有了衣食住行这些基本条件之后,就应该有能力对社会付出一点关怀,或者说承担义务,或者说担当一些责任。能够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贡献你的所能,这就是你内心的财富。

有人说,李嘉诚一生经营的是两个事业:一个是拼命赚钱的事业,他名下的企业,其业务遍布全球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仅雇员就达到22万名之多;另一个是不断花钱的事业,他被称为亚洲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公益慈善家,证明了他在慈善事业上的投入。

这两种与财富打交道的方式和态度在李嘉诚的身上得到最好的诠释。

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人是“富”而不“贵”。真正的“富贵”,是身为社会的一员,能用自己的金钱,让这个社会更好、更进步,能让更多的人得到关怀。

所以,阿里巴巴的总裁马云说过,如果一个人脑子里只想着自己能得到多少钱时,那么永远不会得到成功。

只有当一个人的心里想着如何去帮助别人,并努力去为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功。

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常怨

有两个囚犯被关在一个牢房里,他们同时从狱中望向窗外,一个看到的是满目的泥土,一个看到的是星光点点。面对同样的际遇,前者持一种悲观失望的灰色心态,看到的自然是满目苍凉、了无生气的荒凉景象;而后者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阳光心态,看到的自然是星光万点、一片光明。

人的一生,就像旅行,途中会遇到数不尽的坎坷,但也有看不完的风景名胜。

如果遇到一点困难就失去生机、丧失斗志,那我们的人生轨迹又岂能美好?

相反,如果我们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即使身处逆境、四面楚歌,通过不断的努力,也一定会迎来“柳暗花明”的那一天。而且,就实际情况而言,悲观失望者一时的呻吟与哀号,虽然能暂时得到同情与怜悯,但最终会被鄙夷与厌烦;而乐观向上的人,经过长时间的忍耐与奋斗、努力与开拓,最终会赢得鲜花与掌声,还有别人饱含敬意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