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胡雪岩的成功密码
3690500000007

第7章 把握机遇,开船趁涨潮(2)

借出的这一万石大米也并不是白借的,这些大米既救得宁波灾民的命,也救得杭州城百姓的命,可谓是一举两得,这是其一;其二,这一万石大米将救杭州城于水火之中,而更重要的是,可以因此结交到左宗棠这样的朝廷大员。而且,杭州的老百姓会因为这一万石大米更加信任胡雪岩的为人,这无疑就会为自己提高声誉。一个商人提高声誉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自己经营的生意更好。不仅如此,一旦提高声誉以后,朝廷可能就有很多优惠政策偏向自己,这是一定的,因为自己在围救杭州这场战争中,可谓功不可没。

这些局势都是胡雪岩提早看到,也是提早估计到的。胡雪岩这种做法不可谓考虑不周全,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他看透了时势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其实,胡雪岩在杭州的名声本来已经很大了,在他做了这件事情以后,杭州的老百姓对他更加敬佩和感激。也因此,他得到了一向对他没有什么好感的左宗棠的赏识。

其实,这一切都不是胡雪岩的最终目标。他的最终目标是把自己的钱庄生意做大做好,而要做好这一切,掌握朝廷的各种政策是非常必要的。无论哪一个社会,上层统治者的决策无疑就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也关乎着人们的命运,商人的生意更是受到这些时势的影响。

商事活动不可避免地要受经营环境的影响,而经营环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政治法律环境。身为商人,如果不能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必将在经营中处处掣肘。

胡雪岩较早地看到了这一层关系,因此并没有像传统商人一样规避官场,反而变被动为主动,与官场中人结盟,寻求统一的利益。官商结合,给胡雪岩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纵观古今,一个繁荣稳定的社会,其商业的发展要比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要好得多。这就是时势的影响原因,国家忙着交战,无论如何不会给商人什么优惠政策,也不会有时间出台一些政策鼓励商人发展。一个眼光敏锐的商人,总是善于抓住关键,看清楚时势发展的脉络,用敏锐的触觉体会社会发展的方向。时代大局,浩浩荡荡,不可阻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任何时候,只有把握了时局的方向,才有可能建立宏图伟业,否则就是逆时而动,螳臂挡车,自取灭亡。

找对合作伙伴,

也就是找准了机遇

有句话说:“找对人,做对事。”一个优秀的商人要懂得把握每一次机遇,有时候机遇可能是客观条件,当然有时候机会就握在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手里。找对了人,自然就掌握了一次机会。

无数的事实证明,胡雪岩是一个懂得做生意的人。他不但能够利用客观条件给自己制造很多机会,同时他也善于在别的商人身上发现机遇。他善于打理人际关系,也善于结交朋友,可以说无论是官场上还是江湖上,认识胡雪岩,想和他结交的人都有很多。当然,胡雪岩也并非来者不拒,在结识这些人时,他有轻重缓急之分。

王有龄是胡雪岩的好朋友,但是因为失守杭州,自缢身亡。胡雪岩在悲伤的同时,也因为顺利地处理了杭州的事情而得到了左宗棠的好感。左宗棠虽然脾气刚硬,但是在生意上也帮了胡雪岩很多忙。可以说,胡雪岩把人际关系看做是一项投资的同时,也把它看做是机遇。

同治年间,胡雪岩已经开始做蚕丝生意,随着生意的发展壮大,需要的市场信息量也越来越大。光绪年间,左宗棠写了一封信给胡雪岩,信上指出最近清政府正在和俄国人谈茶、丝、大黄等货物的生意,如果一旦谈成,可以说是蕴藏着难得的商机。这样的一封信,让胡雪岩看到了很多机会。

对一个生意人来说,合作伙伴可以是各个阶层的人,只要这个人身上有着可以合作的价值,生意人都会义无反顾地去合作。

胡雪岩在做蚕丝生意的时候,认识了一位蚕丝商人,这个人叫做庞云绍。作为蚕丝商人,这个庞云绍可谓是一个能手,在蚕丝生意上,庞云绍帮助胡雪岩很多。后来,胡雪岩也向庞云绍传授了经营药业的经验。庞云绍在南沼开了镇上最大的药店——庞滋德国药店,与胡雪岩的胡庆余堂关系密切。

胡雪岩做的生意种类很多,投资也非常大,所以无论是什么样的人,胡雪岩都想去结识。有一次,他得知上海的青帮要帮助太平军到上海去购买一批军火。当时各地战事多,所以军火买卖相对来说利润比较大,做成一笔买卖回扣也不菲。对胡雪岩来说,做军火买卖他并不熟悉,但是看着这样大的利润他也不想让它们就这样白白流走,于是他到了王有龄的府上,商量解决的办法。

和王有龄一谈,王有龄就笑着对胡雪岩说,正好抚台黄大人召见他,商议要海运局拨一笔款子到上海购置500支毛瑟枪,加强浙江绿营兵的装备。而王有龄正愁差谁去经办,看到胡雪岩有这样的兴趣,他就让胡雪岩来办这件事情。

胡雪岩听到王有龄的话,喜出望外,他在心里暗暗地算了一笔账。一支毛瑟枪约50两银子,500支需要2万5千两银子,即使回扣在一分银子以上,自己起码可获利3000两银子,果然像外界说的那样,利润空间大,是一笔好买卖。所以,他二话没说,立即就应承了办这件事情。然后,他请王有龄开了一张3万两银子的官票,预备到上海花费。

胡雪岩来到上海以后才发现,原来这些军火买卖并不像自己想得那样简单。自己第一次涉足这样的买卖,不懂行情,但是又不能把这个机会白白地拱手让人,所以一定得找一个明白人,来帮助自己做这件事情。但谁是这样行当的明白人呢?

这个时候,他又听说太平军也在抢购军火,这件事情变得更加棘手。胡雪岩分析了一下,太平军即使要购买军火也不会很快,因为毕竟涉及讨价还价的时间。胡雪岩到处找做这方面生意的人打听,最终在一个朋友的口中得知,太平军要购买500支枪,因为需要数量太大,买卖军火的洋人也一时无法有现货。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胡雪岩左思右想,决定找到青帮合作这笔买卖。

为什么选择青帮,胡雪岩有两个想法:一是,青帮在上海的势力之大,使得很多洋人的买卖都要经过青帮;二是,在青帮里,胡雪岩本来就有熟悉的人。他直接找到了青帮的负责人,说明了自己的来意。青帮负责人廖化生笑着说:“胡老板,你真算是找对人了。生意人人看起来都会做,但就是看谁更会做,以胡先生您的眼光,这笔生意非你莫属了。”

可以说,这已经是完成了第一步。胡雪岩找到了做好这笔生意的合伙人,而这个合伙人的选择,他是经过仔细考虑的。胡雪岩对廖化生说:“这笔生意靠我单枪匹马地在上海,自然也难以做成,还要仰仗老哥鼎力相助,生意做成之后,老哥可以分到三成利润,这个生意就算是我们的合伙生意。”

此言一出,廖化生自然喜出望外,他很爽快地对胡雪岩说:“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地方,你尽管说,我们帮内的兄弟你需要差遣的话,都由你。”

胡雪岩说:“我对这些外国商人做生意的手法了解很少,而且也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老哥可否派一个懂行情的弟兄跟着我一起去做这个买卖?”

廖化生向胡雪岩介绍了一个叫做欧阳的青年,这个青年因为在洋行做过很多年,所以懂得法语和英语,虽然打扮古怪,不中不西,但是深得洋商的器重和青睐。在交谈以后,胡雪岩发现,这个青年聪明伶俐,反应速度也非常快,可以说是一个好帮手,即使将来再有什么事情和洋行打交道的时候,这个青年也可以帮得上自己的忙。思前想后,胡雪岩越发觉得,这次选择青帮做生意的合伙人,算是选对了。

欧阳通过打听得知,太平军果然向一个叫做麦德利的外国商人下了500支毛瑟枪的订单。但是,因为没有那么大的存货量,麦德利正在往自己的国内发电报,催这批枪支。本来和太平军商定的时间是下个月月初交货,胡雪岩算了一下,离交货时间还有20天,不禁暗暗松了一口气。按照当时的商场规矩,只要货未交出,一切协议契约均无约束,签约毁约,司空见惯。

胡雪岩由欧阳陪同去会晤麦德利。欧阳向胡雪岩介绍了很多关于洋人的礼节、习惯和规矩,胡雪岩很聪明,对这些东西本来就学得快。所以,在约定地点见到麦德利的时候,给这个外国洋商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胡雪岩开门见山,向他说明了自己的来意,但是麦德利不肯更改自己的生意协议,他觉得这样做不守信用。

胡雪岩和麦德利交涉说,因为他是外国人,对中国的一些事情没有弄明白。太平军虽然现在作乱,但是真正的主人还是清政府,如果他把这批枪支卖给了太平军,就等于和他们是一伙的,这样根本不利于以后在中国进行贸易往来。

麦德利对胡雪岩说自己是商人,商人只管做生意,而不问对方是谁,哪怕是魔鬼。胡雪岩知道这都是这个外国商人的借口,和这个洋商人进行一番谈判以后,胡雪岩立即挑明说,自己是代表浙江官方来和他购买这批枪支的,而且可以出比太平军高很多的价格。

洋商人听见这样的话,自然非常满意,而且,这样做也不会得罪清政府,他当然懂得这一点。现在,自己的目的达到了,他自然欢喜地和胡雪岩说,自己愿意将这批枪支卖给浙江官方。胡雪岩顺利地买到了枪,得到了应得的利润。

胡雪岩这次生意的成功,可以看出,他是选对了生意伙伴的。他一开始就找到了上海有实力、有地位的青帮组织老大,和他进行了谈判,让上海这个有名的帮会做自己的合伙人,奠定了人气这个基础,同时也为以后谈生意避免了很多麻烦。青帮毕竟对上海的生意场,尤其是军火市场比胡雪岩要熟悉得多。胡雪岩毕竟是第一次涉及这样的生意,所以找一个懂得行情、熟悉市价的合伙人是非常必要的。这样的选择无疑就等于是将这笔生意做成功了一半。而以后的事情,不过是谈出合理的价格而已。

对一个生意人来说,涉及自己不熟悉的生意时,找对一个合伙人非常重要。这个合伙人不但要懂得这方面的行情,还要熟悉当地的一些生意规矩习惯。寻找一个生意的机会不容易,何况是一次大机会,而好的生意合伙人可以变成生意成功的助推器,帮助自己以尽快的速度完满地完成这次生意。胡雪岩知道这个道理,也能够很好地运用这个道理,所以生意自然马到成功。

生意人要抓住酒桌上的信息

对经商之人而言,酒桌应酬自然是少不了的。酒桌上的话能不能当真?这是考验一个人判断能力的时候。酒桌上,大家吃得开心,自然也就有可能说得高兴,有些不便说的话,在酒桌上也可能被说出来。有些话可能是说者有意,是在向听者传达一种信息,这就要看听者是不是真的能听明白。

胡雪岩是一个精明的商人,懂得听别人的话,也懂得别人话中的意思。他的一些生意,可以说就是从酒桌上的客人嘴里听到的。

一次,胡雪岩为了生意去了一次上海,在上海当时非常有名的长三堂子吃饭。在这个场合吃饭的人,一般都不只是商场上的生意人,也有一些达官贵族,可以说信息量很大,而且很多都是关键信息。胡雪岩就是在这样一个场合中,吃了一次饭,和一个朋友经过一席交谈就把生意的关键信息听出来了。

和胡雪岩吃饭的是他的一个好朋友,叫做古应春。这个人是一个洋行通事,在当时来看,像古应春这样的人物可以说是极其重要的人物。因为当时中国正在开展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和洋人合作经商,这样一个通晓洋行规则的人掌握了很多关键的信息。

在表面上,古应春的工作是负责外事翻译,因为这个工作的便利,他认识的洋人自然很多。所以,在洋人和中国商人往来的过程中,古应春不但给双方翻译,还会给双方牵线搭桥。这个职务就是后来买办的雏形。

胡雪岩那个时候正在筹划着和洋人做生意,既然要做生意,结识古应春这样的人物自然是十分关键的。所以,每次胡雪岩到上海吃饭的时候,必请的人就是古应春。

对古应春,胡雪岩可谓出手阔绰,所以即使吃饭也要在当时最时髦的长三堂子。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古应春十分高兴,他和胡雪岩说起自己参与过的一起洋人的生意。那时候,洋人将枪支等军火运抵中国,和中国人进行军火交易,古应春参与的生意就是洋人和中国人进行的军火交易。

古应春说,洋人开了两艘兵轮去卖军火,本来价钱已经谈好,都要成交了,半路里来了一个人,直接与洋人接头,说是太平军有的是金银财宝,缺的是军火。洋人一听立即单方毁约,将原来议定的价格上涨一倍多。买方需要的军火在人家手里,自然只能听人家摆布,白白让洋人占了大便宜。

当然,古应春说这番话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他只是想抒发一下自己的气愤。因为他觉得,如果不是国人自己互相倾轧,也不能让洋人白白地占了那么大便宜。胡雪岩从他的话语之间听出,军火生意现在非常吃香。

因为那个时候,清政府面临的问题很多,整个皇朝摇摇欲坠。外有八国联军,内有太平天国起义,而且太平军也正沿着长江一线向江、浙挺进。浙江为地方自保,正在办团练,也就是组织地方武装,办团练自然少不了枪支火药,借王有龄在浙江官场的势力,促使浙江地方购进一批军火也不成问题。反正洋人就是要做生意,枪炮既然可以卖给太平军,也就没有不卖给官军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