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聪慧女人一定要懂得的舍与得
3690600000029

第29章 舍身无我,不执著方成正觉(1)

地藏王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如果我们只考虑自己的得失,不懂得舍身无我的精神,那么人世间也就没有了美好的东西。如果我们不能放下自己的执著,不能放下自己的看法,就不能理解他人、理解世界。那样,我们的生活将永远处于磕磕碰碰当中,永远处于烦恼和痛苦当中。舍得自我,舍弃执著,我们就能得到心灵的解脱。

听一听别人的话,不要执著于自己的看法

谁都可能做错事,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很多人因害怕丢面子,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面对别人的忠告,依然护短遮丑、吞吞吐吐,结果却犯了大错。人的一生中没有犯过错误、没有过错误的观点或立场的人是不存在的,我们总是不断地从犯错误到纠正错误,再到犯错误,然后再去纠正错误,这样循环往复,我们才能不断从错误中总结经验,从而逐步完善,成为一个比较完美的人。

在非洲大草原有一头年幼的狮子,它从小就立下雄心壮志,要成为一头最优秀、最完美的狮子。后来,这只小狮子发现,虽然狮子是草原之王,但它有个明显的弱点,就是在中长跑项目中的耐力比羚羊弱。很多时候,就因为这个弱点,羚羊从嘴边溜掉了。小狮子决心改变这个弱点,通过长期对羚羊的观察,它认为羚羊的耐力与吃草有关,为了增强耐力,小狮子便学着羚羊吃起草来。最后,小狮子因为吃草而变得身体虚弱,奄奄一息。

一只成年狮子发现小狮子这个做法后,对它说:“狮子之所以成为草原之王,不是因为没有缺点,而是因为它具有超强的观察力、优秀的爆发力、锋利的牙齿和敏捷的动作,没有缺点的狮子是不存在的。”

可是这只小狮子认为自己可以做到完美,最后居然饿死在处处都有羚羊的草原上。

一个人无论职位高低,有短敢揭短,别人就不觉得你有短,就不觉得你有丑,敢于揭短亮丑,是诚实的表现,不仅不会丢掉面子,失去威信和信任,反而会提高自身的威信,增加影响力。

犯错误并不可怕,错了可以吸取教训,以防下次再犯,可是假如一个人犯了错误还坚持某种错误观点,执迷不悟地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或劝说,继续我行我素,这样的做法说得文雅一些是刚愎自用,说通俗一点就是顽固不化,爱钻“牛角尖”。

我们的人生有很多事情要做,要接触的新事物也很多,可是这么多事情不可能每一件都做到极致,或者说不可能什么事情都不犯错误。这时,就需要一个指点我们或者给我们提供好建议的人出现。

曾国藩曾经锋芒太露,以至于处处受人暗算、遭人忌妒,最后连召他的皇帝都开始怀疑他的能力。后来曾国藩的父亲病逝了,于是皇帝给了他三个月的时间,让他在服丧三个月后去江西带兵打仗。曾国藩想要些权力却被皇帝拒绝了,他是个聪明人,便开始上疏试探皇帝,奏章中说自己回到老家后天天自我反省,原文是:“自问本非有为之才,所处又非得为之地。欲守制,则无以报九重之鸿恩;欲夺情,则无以谢万节之清议。”

曾国藩精明,皇帝也不傻,看完后,皇帝就明白了曾国藩的试探之意,皇帝看到江西军务局势已有好转,而此时的曾国藩只适合效命,而不用授予实权。所以,皇帝回他说:“江西军务日渐好转,你可以暂在家守孝了。”曾国藩看了真是哭笑不得,没想到皇帝会给他来假戏真做这一招,与此同时,他还要承受舆论的压力。因为这次他放弃军务回家奔丧,已经是不忠的行为,但是后来又拿复出来向皇帝要权,更让人怀疑他平日标榜的理学家面孔是装出来的。他因此而惹来了许多非议,又一次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柄。

对于朋友们的说法,曾国藩还可能承受,比如吴敏树在给曾国藩的信中曾经把这层窗户纸捅破,说他在本应该守孝的时候出山了,本来是忠的行为。而在给皇帝的奏折中不写自己的官阶,这明摆着是在要权,这又与他先前的行径相反。朋友都这么说他,外人的话自然更好不到哪去,在这种尴尬的局面中,曾国藩真是忧心忡忡,最后竟然因此而患上失眠。他的一位朋友知道他失眠的根源所在,于是来为他看病,在给曾国藩找医生治疗失眠的同时,他还给曾国藩开了一剂心药,暗喻曾国藩以前采取的铁血政策可能有失偏颇。这位朋友的规劝让曾国藩陷入深深的反思之中。

想他自统领湘军东征以后,他胜利过,也失败过,但在官场上却是四处碰壁,这其中的原因就是皇帝没有充分信任他,没给他实权。而此时,曾国藩也想到自己在为人处世和修养方面有很多缺点,比如固执己见和自命不凡,这些缺点让他听不进别人的话,只要自认为是正确的就一味地蛮干,结果得罪了不少人。

于是曾国藩开始改变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凡事不做得那么绝对,对谁都会留点余地,过了一段时间,他在官场中渐渐顺利起来。这可以在他后来给他弟弟写的信中看出来,“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得人家不是。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载,与四十岁以前遇不相同。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刚愎自用是我们惹来烦恼的根源。不愿接受别人意见,对于别人的规劝或忠告置若罔闻,不但会让自己头破血流,还会伤了朋友的心。真正的朋友会指出我们的错误,提出中肯的建议,如果我们把良药当成烂草,把忠言当成耳旁风,又怎能让朋友不伤心呢?在伤心和失望之余,朋友便会远离我们。没有人愿意同情一个因为固执己见而失败的人,在朋友的痛惜之外,还会招来对手的幸灾乐祸。这确是一件让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头撞南墙的滋味并不好受,不要非等到头破血流才肯罢休。

如果不舍这一株菊花,哪里得一村的菊花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生活中,我们要乐于奉献,即使到最后我们一无所有,与人分享的快乐也会时时激荡在我们心头。当你紧握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当你打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一位老禅师在院子里种了一棵菊花,经过他的精心培育,到了第三年的秋天,院子已经成了菊花园,香味一直传到了山下的村子里。凡是来寺院的人们都忍不住要对这满院的菊花赞叹一番,成了寺院的一景。

有一天,山下村子里有个人开口向老禅师要几棵花想种在自家的院子里,老禅师欣然地答应了。他亲自动手挑拣开得最艳、枝叶最茂盛的几棵,挖出了根须小心翼翼地送给了要花之人。消息很快传开了,前来要花的人接连不断。

在老禅师的眼里,这些人一个比一个知心,一个比一个亲近,所以是有求必应。没过几天,院子里的菊花就被送得一干二净了。没有了菊花,院子里就如同没有了阳光一样冷清、寂寞。

终于在一个宁静的黄昏,有个弟子面对着满院的凄凉,忍不住地叹息道:“太可惜了!这里本来应该是满院花朵的,院子里已经没了原有的香气。”

老禅师笑着对弟子说:“你想想,这岂不是更好吗?三年之后将是一村菊香。”“一村菊香!”弟子不由地心头一热,看着师父,只见老禅师脸上的笑容比开得最美的花还要灿烂。

他告诉弟子说:“我们应该把美好的事拿出来与别人共享,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这种幸福,这样即使自己变得一无所有了,心里也是幸福的!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拥有了幸福。”

没有小舍,怎么可以得到更多?生活本来就是一种付出——收获——付出的循环往复过程,在整个循环过程中,付出是前提,收获是结果。假如你不忍舍小,那么就不可能有大得。

现实生活中,常常有不好的境遇会不期而至,使我们猝不及防,这时,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微小的代价去换取最大的收益。

证严法师说:“所求若无止境,必将成为自苦的根源。”

很久以前,在一座山上住着一对师徒。一天,小和尚建议师父说:“如果买一匹马,您就不用整天这么劳累奔波了,可以轻松很多。”

老和尚采纳了徒弟的建议买了一匹马,中午正想美美地睡个午觉。这时,小和尚突然跑进来对老和尚说:“师父,我们忘了一件事,今晚马儿睡哪儿呀?我们今天得赶在天黑之前给马儿建个马棚。”

老和尚想,徒儿的建议很有道理,也很及时。于是,师徒二人便同心协力地给马儿建个了马棚。忙活了半天,马棚终于建好了。

老和尚累了一天,吃过晚饭,正想躺下好好休息一下,小和尚又跑到跟前,说:“师父,马棚虽然建好了,可是我们每天都有自己的事,您整天忙于化缘,而我又要学禅,那么平时谁来养马呀?我们是不是还少一个养马的人?”

老和尚想了想,觉得徒儿的建议很有道理。于是,老和尚连夜下山聘请了一个马倌。

第二天,老和尚刚睡醒,小和尚又跑了进来,说:“师父,今天早上起来我又想起一件事,以前庙里就咱们师徒二人,饱一顿饿一顿的,倒也好打发。可现在,人变多了,总不能让马倌跟着我们一起受苦啊,我们应该再请一个厨师。”

老和尚听后想了一下,觉得小和尚的建议有几分道理。于是,老和尚又一次下山聘请了一个厨师兼保姆。

吃完早饭,老和尚正准备外出讲经,小和尚跑到跟前,说:“师父,厨师已经请来了。不过,他说庙里没有厨房,让我们赶紧造一间,他还说,他年老力衰,又不会算账,让我们再请一个伙计,帮他买买菜,搭把手。”就这样,老和尚的烦恼从此无休无止。

由此可见,不懂得舍弃,肩上的负累就会越来越多,从此心灵也难得清净了。

把自己看得太重要,让我们得到更多失望

那些总是抬着头走在路上的人,很容易被路上的石头绊倒。如果我们不想在生活中经常感受痛苦,那就放低自己的身段,做一个谦虚的人。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何尝不是一种执著?我们常常认为自己就是整个世界,然而,无论我们多么出色,都不应该太看重自己,因为这会让你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当我们在某一方面有一些长处时,自身往往会产生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使我们把自己看成一颗珍珠,这让我们骄傲,也让我们把别人看得渺小。但当我们发现别人并不把自己当成珍珠时,就会产生痛苦的情绪,可是我们忽略了,其实这些痛苦完全来自于自己。

有一个女孩很喜欢画画,所以她四处寻找可以教她的老师。可是,时间已经过去一年了,她还没有寻找到合适的老师。

一天,她在拜师的路上回来突然口渴了,但周围并没有卖水的地方,只有一个寺院。她只能沮丧地走进寺院中借一口水喝。寺院的方丈是个和蔼的老人,于是女孩对方丈诉说了自己的痛苦:“我一心一意想学画画,但找了一年都没有找到可以教我的老师,您说这是为什么呢?”方丈笑着问她:“你寻找了一年的时间,真的没看到过一个可以教你的老师吗?”女孩说:“您不知道,他们大多都是徒有虚名,当我看到他们的画时,真感觉还不如我自己画的呢,您说,这样的人能做我的老师吗?”方丈听完女孩的话,对她说:“我虽然不擅长作画,但也喜欢收集一些好看的画,既然你说你画得比那些名家还要好,不知你可否送我一幅画呢?”女孩答应了方丈的请求。

方丈让小和尚把纸笔准备好,对女孩说:“我平时很喜欢喝茶,不知你能不能给我画一只茶杯和一把茶壶?”女孩说:“这太简单了。”于是,铺开纸张,只一会儿的工夫,她就画好了一只茶杯和一把茶壶。

当她把画递给方丈时,方丈对她笑着说:“姑娘,你画错了吧?”女孩审视了一下自己的作品,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疑惑地看着方丈。方丈说:“你画得确实很好,只是茶壶和茶杯的位置画反了,应该是茶杯在茶壶的上面才对吧。”女孩听完方丈的话,笑得直不起腰来:“方丈您怎么这么糊涂,茶杯在上面的话,水怎么倒进去呢?”方丈说:“原来你也知道这个道理呀。你手上的杯子放得比茶壶还高,那你怎么接受别人的茶水呢?拜师也是一样,你希望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师,就要先把自己放到低处,才能接受别人的智慧。”女孩深思了一会儿,终于悟出其中的道理。

固执己见者因为过于“迷信”自己,所以常常执迷不悟,有时难免言行偏激,有极端化倾向,我们那些顽固的“自信”其实是在和自己较真,对别人的话充耳不闻,可是又生怕自己不被人重视,得不到他人的承认。于是,在扭曲的“自信”中,我们常会义无反顾地沿着错误的道路走下去,然而,过激言行不仅没能扭转错误的方向,反而加快了失败的来临。

刚愎自用、钻牛角尖只会让前面的路越来越窄,越走越走不通,它不是成功之路,而是失败之途。知识越渊博的人,越知道天外有天的道理,他们不会“迷信”自己,也不会认为自己是站在最顶峰的人。

谦虚并不是自我贬低,而是更深地了解自己,我们应该试着低调一些,有时需要把自己当做泥土,这并不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而是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那样别人也不会看轻你。如果你能以平常的心态来对待得与失,你将会感觉很幸福。

入乡就要随俗,到什么地方唱什么歌

百鸟鸣叫的清晨,佛陀带领五百弟子,由舍卫城缓缓地往摩揭国行进,一路上肃穆庄严的队伍,吸引了大批百姓前来顶礼膜拜。

临近中午时刻,佛陀就与这五百弟子在摩揭国界边缘的一片树林里歇息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