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聪慧女人一定要懂得的舍与得
3690600000008

第8章 烦恼自找,人生何必太计较(1)

人生的很多烦恼,其实都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斤斤计较。如果能够少计较个人的得失,我们的烦恼也会少很多。过于执著于自我,对于他人便会苛求。然而,没有人是完美的,无论是什么人都或多或少有缺点,做事也难免有不到的地方和不是之处。如果我们计较太多,恐怕这辈子都在烦恼当中。做人应该宽容一点儿,放开自己的怀抱,放下自己的执著,不要太计较。

谅解那些冒犯你的人,避免得不偿失的争执

佛陀在舍卫国弘法的时候,有一位叫做宾耆迦的婆罗门来到精舍找碴儿,他一见到佛陀就开始恶言恶语地辱骂佛陀。没想到佛陀没有生气,等宾耆迦骂完之后,佛陀笑着问他:“如果是有吉星的好日子,你会宴请你的宗亲眷属吗?”

宾耆迦愣了愣,嗤笑道:“这不是废话吗?”佛陀又问:“如果这些宗亲不接受你的食物,你会怎么办?”宾耆迦回答:“既然不接受这些食物,那我就自己收着好了。”

佛陀笑道:“那么现在你对我恶言恶语,如果我不接受,那这些话归给谁呢?”宾耆迦这才醒悟,自己似乎陷入了语言的陷阱当中,但他仍然不服气地抗辩道:“这些道理我都知道,虽然你不接受,但我相赠予你,便是给你了。”

佛陀笑道:“我没有接受你赠予我的恶言恶语,你如何说是给了我呢?如果你骂他,他也回骂你;你打他,他也打你;你起斗争,他也以斗争的方式来对付你,这就叫做相赠,对方接受,便是给了对方。反之,如果你骂他,他不理会你;你打他,他也不回应;你起斗争,他不跟你斗,这就叫做不相赠,对方没有接受,即是没有给予对方。”

宾耆迦想了想,觉得佛陀所说有些道理,但他仍然有些不甘心地问道:“我曾经听闻德高望重的婆罗门长老说:佛陀是已经是成就圣果的圣人,如果在他面前辱骂他,他也不会嗔恨或愤怒。现在我的恶言恶语,不知道有没有引起佛陀的嗔恚之心呢?”

佛陀微微一笑,说了一首偈:“无瞋何有瞋,正命以调伏,正智心解脱,慧者无有瞋。以瞋报瞋者,是则为恶人,不以瞋报瞋,临敌伏难伏。不瞋胜于瞋,三偈如前说。”

宾耆迦听完,心中感到若有若无的惭愧,便向佛陀表示了自己的歉意。佛陀慈悲地接受宾耆迦的道歉。

从《杂阿含经》中的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我们能够放下自己的计较,不去理会那些纷争,就不会被纷争所扰而产生嗔念,自然心地平和,争执不起。

生活中之所以有许多纷争,都是我们自己招来的烦恼。因为他人的辱骂和矛盾,使得我们的自尊受到影响,内心的执著让我们不能放下,因此使我们怒气冲冲,殊不知这样一来,却正中对方的下怀。一个人辱骂他人,目的就是引起对方的反应。如果你不去接招,他的目的也就无法达成,那么辱骂也就不会对你造成伤害。

因此,遇到人我冲突,最好的办法不是还击,而是不计较。真正开通的人,根本不会回头去看咒骂自己的人是谁,而会让自己的心保持平静,不随境转、不与境相应,以便减少纷争,获得真正的自在。

有的人或许觉得这种做法太窝囊。但你有没有想过,竞争到底有何意义?对方骂了你,你的身上不会少一块肉,而你骂还对方,身上也不会多长一块肉。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它一口吗?

唐代著名的诗人寒山禅师写过这样一首禅诗:“有人辱骂我,分明了了知。虽然不应对,却是得便宜。”平白无故地被人辱骂,当然很不乐意。但寒山禅师知道,这种张口就骂的人一般都没有修养、没有风度,所以没有必要与他们一般见识,争论不休。与其辱骂、争执,浪费精力、口水,还不如忍辱求和、受辱不怨、不去计较,这样反而省心省力,这不是占便宜的事情吗?

世间的人是复杂的,有人尊重你,也有人看你不顺眼,这原本就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不要说你自己的原因招来的麻烦,有时候甚至无缘无故的,你都会让人埋怨,被人无中生有地辱骂和栽赃陷害。你也许会生气,也许会想去辩解、争论,甚至可能大发雷霆。

但是你这样做正中对方的下怀,当你陷入这样的是非当中,还有精力和时间去做其他的正事吗?如果为了一点儿小事而怀恨在心,矛盾就会逐渐扩大,以至于冤冤相报,不可收拾,并且因此荒废了正事,这笔账算起来可就大了。

由此可见,计较他人的冒犯,陷入争执当中,最终的结果是得不偿失的。与其将时间和精力花在生气上,还不如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不与小人周旋是明智之举。西方有句谚语:“驴子向你嘶叫,你可别也向它嘶叫。”这与佛的教导是一样的道理。

他人讥讽我们、嘲笑我们,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不是他们别有用心,就是他们还不懂事。对于这样的事情,我们最好不要太在意,相反,应该把心放宽,表现出自己的气度和风度。

汉代公孙弘年轻的时候家庭贫困,后来虽然成了丞相,但依然保持俭朴的生活习惯,吃饭只有一个荤菜,睡觉只盖普通棉被。但是大臣汲黯参了他一本,说公孙弘位列三公,有相当可观的俸禄,却只吃一个荤菜,只盖普通棉被,这就是沽名钓誉的行为,目的是骗取俭朴清廉的美名。

汉武帝问公孙弘:“汲黯说的都是事实吗?”没想到公孙弘没有辩解,竟然回答道:“汲黯说得一点儿没错。满朝大臣中,他与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当着众人的面指责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只盖棉被,生活水准和普通百姓一样,确实是故意装得清廉以沽名钓誊。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么会听到对我的这种批评呢?”汉武帝听公孙弘如此说,觉得他为人谦让,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与荣辱,就更加尊重他了。

面对那样的指责,换作是我们恐怕会有很多话要说,但公孙弘一句都没有辩解,照单全收。汲黯指责他“使诈以沽名钓誉”,他就承认自己“使诈以沽名钓誉”。因为他知道这样的事情,无论如何辩解都说不清楚。

如果公孙弘辩解,旁观的人必定会认为,这是死不悔改,继续“使诈”。公孙弘不作任何辩解,承认自己沽名钓誉,这就表明自己至少“现在没有使诈”。这样反而能让旁观的人认可,从而减轻自己的罪名。

而大家也都会认为,公孙弘是一个有风度和气度的人。既然众人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么公孙弘就用不着去辩解沽名钓誉了。

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指责和辱骂,碰上不顺心的事、不顺眼的人。如果我们不能放弃对自身得失的计较,不学会原谅,就会活得很累很烦。如果我们能够不计较自己的得失,学会原谅和放下,就能更加自在地生活。这就是佛祖原谅宾耆迦的本义。

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将耽误正经的大事

人们往往能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艰难险阻,却被小事搞得灰头土脸、垂头丧气。这一切,只是因为我们过于斤斤计较。

我们在人世间只有生活一回的机会,一定要活得清醒、亮丽,一定不要为了无谓的小事消耗精力,也不要因为小事影响我们的心情,只有懂得这一点,我们有限的生命才能得到无限的延伸。

老和尚吩咐伶俐的小和尚到城里的书坊请回一批佛经。小和尚心里琢磨:“既然师父要我出马请佛经,若我不能够省下一些钱,便不能见我的本事。”有了这样的打算,小和尚就没有直接向书坊掌柜道明来意,而是询问掌柜:“佛经一本多少钱?”掌柜回答:“五十文钱。”小和尚听了价钱,很吃惊:“五十文?能不能再算便宜一些?”虽然他的钱足够,但也不想乱花。

掌柜很客气地说:“对不起,小师父,这个价钱已经极低了,不能再便宜了。”小和尚拿起佛经,翻了一下说:“你们东家在吗?”掌柜回答:“哦,他在印刷坊内工作呢。”小和尚说:“我想见他可以吗?”他想用自己的伶牙俐齿说服老板,便宜地将佛经卖给自己。

小和尚固执地要求,让掌柜很无奈。掌柜只好将自家的老板从后堂的印刷工坊里请了出来。老板很不耐烦地走出来,显然很不高兴被打扰。小和尚就好像没有看到老板的脸色,微笑地问:“施主,这部佛经最低价是多少?”

老板没好气地回答道:“七十五文。”小和尚一听,很气愤:“你没弄错吧?七十五文?刚才掌柜的还说五十文呢!”“的确如此,”老板没好脸色地说,“他的价钱是五十文,我的价钱就是七十五文,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点儿小事,你让我离开作坊,浪费我的时间,让我少印好几本书。”

小和尚瞪大了眼睛,没想到世间有如此不要脸的人,竟然毫不在意地坐地起价,甚至面对佛门弟子也没有丝毫愧色。小和尚清了清喉咙,定了定神说:“施主,如果你能将此佛经布施,将有无量功德。”

老板嗤笑道:“一百文。”小和尚愤怒了:“什么?一百文?你刚才说的七十五文!”老板说:“对,时间不等人。如果你不想买,就请离开。我还有事情要忙。”

小和尚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但他又不便离开,因为没有请到佛经,无法向师父交代。老板看出小和尚的窘迫,这才说道:“你这小和尚真是没道理,这次我不跟你计较,还是照原价五十文,让你将佛经请回去。回去问问你师父,你到底错在什么地方了。”

小和尚虽然请回了佛经,却是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老和尚见了,便问怎么回事。小和尚红着脸,将事情的始末原委说了出来。老和尚大笑道:“枉你聪明伶俐,却没能够领略真正的大智慧。书坊老板是要告诉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耽误正事不值得。”

书坊老板给这个爱耍小聪明、爱贪小便宜的小和尚上了价值不菲的一课。对于小事不要太计较,以免浪费彼此的时间,造成不必要的烦恼。生活中有很多人因为计较小事,结果闹出大乱子来,以至于得不偿失。

在大街上两个人因为车子碰擦了一下,就吵个不可开交,引来路人围观,造成交通堵塞,以至于街上乱成一团;在公交车上两个人因为挤着了就大吵起来,闹得整个车厢不得安宁,甚至大打出手,搞得双方心潮难抑,伤痕累累;领里之间因为一点儿小事而争执,以至于矛盾不断的事情更是数不胜数。

其实仔细想想,为了一点儿鸡毛蒜皮的事吵得面红耳赤,甚至拔拳相向,这根本就不值得。只要彼此打个招呼,说声对不起,事情也就烟消云散了。这样做不但不损半根毫毛,而且还显示了气度。要知道,与人为善,小事不计较,也是有素养、讲文明的标志。有谁见过素养很高的人会睚眦必报?

清代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是一位很有气度的人。有一次,他老家的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矛盾,家人飞书京城,希望张英出面“摆平”吴家。但是张英并没有以势压人,去与吴家争执。

张英给老家的人回了一封信,信里面写了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老家的人看了这首诗,知道张英的劝诫之意,于是便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邻居吴氏为此深受感动,也退地三尺,建宅置院。由此,便有了“六尺巷”的地名。

张英的大度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化解了张家与吴家的矛盾,使得邻里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和谐。更重要的是,就张英自己而言,他的不计较的心态化解了烦恼。烦恼皆由心生,为一点儿小事而烦恼其实就是在浪费生命,为何事事都要分个一清二白呢?糊涂一些反而比分清谁是谁非更好。

对一点儿小事都耿耿于怀,要大动干戈的人,不但显得器量狭小,而且常常把小事弄大、弄糟,弄得不可收拾,最后酿出悲剧。

我们都向往融洽的人际关系,都希望有一个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但是融洽也好,宽松也罢,都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不去计较无关紧要的小事,这种态度本身也是小事,但这种小事如果人人去做,那么融洽、宽松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也就有了生长的土壤。

仔细想想,我们为了一些不重要的小事没完没了地计较,岂能不累?生活失调,精神崩溃怎能幸福?心,正是我们烦恼的关键,如果我们的心总挂在一些小事上,心中充满了烦琐之事,整天患得患失的,自然会有无尽的烦恼。生命如此宝贵,为何要让烦恼占据我们大部分生活?

当我们把那些小事都放入生命这个容器中时,小事便在不知不觉间增长,慢慢地成为大石块,直到生命的容器再也放不下东西时,我们再后悔已经晚了,到头来只能是“老大徒伤悲”了。所以从现在开始,重视我们度过的每一分钟,让它过得有价值,而不是为小事所累。

做人何必苛求,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国王有7个女儿,这7位美丽的公主是国王的骄傲。她们那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远近皆知。所以国王送给她们每人100个漂亮的发夹。

有一天早上,大公主醒来,一如往常地用发夹整理她的秀发,却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于是她偷偷地到了二公主的房里,拿走了一个发夹。

二公主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便到三公主房里拿走一个发夹;三公主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也偷偷地拿走了四公主的一个发夹;四公主如法炮制地拿走了五公主的发夹;五公主一样拿走了六公主的发夹;六公主只好拿走七公主的发夹。

于是,七公主的发夹只剩下9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