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感谢我们的对手
3692000000034

第34章 超越对手的魔杖(4)

孝庄皇太后察觉到了四大臣的所作所为,尤其是鳌拜的专权行为,于是急于让自己的幼孙康熙举行大婚,以作为他亲政的过渡性措施。而孝庄皇太后给康熙选的皇后则是索尼的孙女,她想借助索尼的力量帮助康熙亲政,并压制鳌拜一党的力量。康熙大婚后不久,就开始直接处理政事,并广泛接触满汉大臣,这无疑限制了鳌拜的力量。

鳌拜当然不甘心放弃自己的权力,并加快了他专权干政的步伐。康熙五年,鳌拜制造了圈换土地事件。鳌拜在索尼、遏必隆的支持下,把正白旗的大部分土地占为己有,又强占民田,补给正白旗。虽然康熙极力反对,但鳌拜凭借手中的权势将反对圈换土地的阁臣、督抚大员朱昌祚、王登联等人处死,而其他反对的大臣,也遭到了或降职或治罪的处分。

康熙对鳌拜的专权行为痛恨不已,但苦于手中没有权力,所以对鳌拜只有隐忍。

圈换土地事件使很多汉民失去了土地,因此导致满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而且部分旗民也深受其害。反对鳌拜专权的大臣们趁机提出让康熙亲政。康熙六年七月八日,康熙终于亲政。

康熙亲政后,四大臣仍然辅佐朝政。就在这一年的六月,支持康熙亲政的索尼去世,七月,苏克萨哈被杀,鳌拜终于独揽朝政大权,更加胡作非为。

为了探听康熙的虚实,鳌拜假装身体不好,而不去上朝,要康熙前去看他。康熙进入鳌拜卧室之后,御前侍卫见鳌拜神色异常,发现鳌拜的被子里藏着一把匕首。康熙为了稳住鳌拜忙说:“刀不离身,是满族的习惯,不必大惊小怪。”康熙仅凭这一句话,就稳住了鳌拜。

意识到鳌拜有造反之心,康熙立即着手策划除掉鳌拜。他清楚鳌拜党羽控制着兵权,因此他异常谨慎。为了不引起鳌拜的注意,康熙从众多小太监中,选出一些身强力壮的玩摔跤,这是满族较流行的一种运动。

鳌拜每次入宫面见康熙,都看见康熙和一帮小太监在玩摔跤,觉得康熙毕竟是个孩子,不谙世事,比较软弱可欺。这样一来,鳌拜就放松了对康熙的警惕,更加目中无人,肆无忌惮。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康熙一面暗中策划除掉鳌拜事宜,一面对鳌拜父子晋官加爵。

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鳌拜奉召进宫,被善扑营擒住。鳌拜的的党羽也先后被抓。

就这样,康熙不动声色地铲除了鳌拜。

“忍”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修养。只有心智达到一定水平的人,才能够做到“忍”。年轻的康熙,在与鳌拜集团周旋、斗争中,表现出了极强的耐性,最后成功擒拿住了鳌拜,将朝政大权夺了回来。

如果我们为了某个目的努力奋斗了一段时间,仅仅因为没有足够的耐性而选择了放弃,那就等于以前的努力都白费了。成功需要最后的那一点耐性,放弃的时候也是离成功最近的时候,这是人生不变的定律。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耐性才会取得成功。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破釜沉舟,在逆境中战胜对手“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是军事上出奇制胜的特殊手段。在自己陷入困境的时候,就要敢于出奇招,正所谓“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先举起了反抗暴秦的旗帜,关东英雄纷纷响应。

公元前208年,项梁与项羽率领8000子弟渡过长江、淮河,进军中原。他们多次打败敌军,威名大振。不久,队伍扩大到十余万人。

陈胜、吴广牺牲后,项梁领导的军队成了反抗暴秦的主力。项梁听从范增的建议立楚怀王的孙子为楚王,打着恢复楚国的口号,继续对秦作战。

公元前208年9月,项梁引军至定陶西北时,遭到秦将章邯优势兵力的突然袭击。项梁力战身死,起义军失利。这时,章邯认为项梁已死,南方的起义军不足为虑,于是,引兵北上,围剿河北的起义军。

项梁死后,楚王再立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曾为末将,领兵北上救赵。面对十万火急的军情,宋义却按兵不动,他想等秦军与诸侯军两败俱伤时,再坐收渔翁之利。项羽两次三番向宋义请命领兵救赵,都被宋义拒绝。项羽清楚唇亡齿寒的道理,为了报章邯杀叔之仇和解河北起义军之围,项羽击杀了宋义,成为北上救赵楚军的统帅。

此时,赵国的巨鹿城已经被章邯大军围困多日,情况十分危急。项羽深知此战的重要,如不能取胜,反秦义军可能会被章邯各个击破;同时各路诸侯军各自为战,互不服气,要想树立威望,壮大自己的力量,也必须要争取战争的胜利。

强大的对手,激发了项羽的万丈豪气。项羽率领将士们渡过黄河后说:“这次率军救赵,只有两种结果,要么大家被章邯消灭;要么取得胜利,建立盖世功勋。”为了表示血战到底,决不后退的决心,项羽下令凿沉战船,砸毁饭锅,烧掉房舍,只带三天干粮。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破釜沉舟”。

楚军将士心里明白,现在自己身处绝境,已经无路可退,只有拼命杀敌,才能死里逃生,所以楚军一到战场,就把秦军包围了起来,向秦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喊杀声震天动地。

楚军将士个个奋勇争先,以一当十,九战九胜,终于解了巨鹿之围。章邯见无法战胜项羽,又惧怕赵高的陷害,就率秦军投降了项羽。

各路诸侯军见楚军如此神勇,都吓得战战兢兢,怕项羽怪罪他们不出兵救赵,以至于“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从此,各路诸侯无不以项羽马首是瞻,纷纷自愿服从项羽的指挥。项羽凭借这一战,成为了诸侯军的统帅。

当弱小的一方面对强大的对手,并处于危机时刻时,采用极为特殊的策略,甚至是铤而走险的手段打击对手,往往能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项羽就是在这一情况下,采用“破釜沉舟”的做法,战胜了秦军,成就了霸业。

正确的策略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我们才能的发挥。

策略让一切困难迎刃而解正确的策略能够使我们事半功倍,帮我们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元朝末年,朱元璋就是采用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消灭了群雄,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

元朝末年,各路英雄举起义旗,反对元朝的反动统治。朱元璋是一路义军的首领,他带领军队南征北战,取得了初步胜利。面对势力还比较强大的元朝及各路义军,如何发展自己的事业,成了摆在朱元璋面前的一个难题。

至正十七年,朱元璋率军攻占徽州后,亲自到石门山拜访老儒朱升,向他请教夺取天下的计策。朱升给朱元璋分析了天下的形势,建议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就是说,要巩固后方,扩充自己的实力;努力发展生产,储备足够的粮食;不图虚名,暂时不称王。朱升的话使朱元璋的心智豁然开朗。朱元璋回到军营后,马上制定了一个计划:在两淮、江南地区“积粮训兵,待时而动”。

朱元璋按照老儒朱升“兴国之本,在于强兵足食”的建议,首先紧抓军队建设,提高军队的作战本领,特别重视军队的纪律问题,强调“惠受加于民,法度行于军”。同时,朱元璋紧抓农业生产。他设置了专管农业和水利的官员,负责督促生产,兴修水利。并且抽调出一部分士兵,在闲时开荒屯田,推行民兵制度,组织农村壮丁,一边练武,一边种田。没多久,所生产的粮食不仅能够满足军队的需要,还能支援贫苦的老百姓,改变了军队吃粮历来靠百姓的习惯,因此朱元璋的军队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

为了巩固自己的实力,发展自己的势力,朱元璋广揽人才,礼贤下士。刘基、宋濂等名士都被礼聘到应天。

此外,朱元璋为了避免较早暴露自己,以防止在自己力量还比较弱小的时候被敌人吃掉,他没有称王,而是在形式上一直对小明王保持臣属关系,用的还是宋政权的龙凤年号,打的还是红巾军的红色战旗,连斗争口号也没有改变。甚至在朱元璋改称吴王后,发布文告的时候,第一句话还是“皇帝圣旨,吴王圣旨”,表示自己还是小明王的臣属。这样,朱元璋很好地保护了自己,没有受到元朝和各路起义军的重视。朱元璋经过数年时间积蓄力量,巩固根据地,在外人毫不留意的情况下,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

随着朱元璋实力的增强,各路义军成了他改朝换代的强大阻力。朱元璋要想巩固自己的地盘,必须消灭盘踞在自己周围的敌对势力。况且,朱元璋周围的义军也不会任他发展壮大。这时,朱元璋周围有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和陈友定部,其中陈友谅部的势力最大。

至正二十年五月,陈友谅领兵攻击朱元璋。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朱元璋的部将们感到局势紧张,有的主张决一死战,有的主张弃城转移,有的干脆建议朱元璋投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时,刘基向朱元璋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利弊,断言必能战胜陈友谅。刘基的话坚定了朱元璋的信心,果然朱元璋不仅取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至正二十三年,还彻底消灭了陈友谅的势力。

至正二十七年九月,朱元璋攻占张士诚的据点平江,张士诚走投无路自缢身亡。自此,长江中下游地区尽归朱元璋所有。

在围攻张士诚时,朱元璋派大将廖永安假意去接小明王到应天,从瓜洲渡江时,廖永安乘机将船弄翻,使小明王溺死江中。这又为朱元璋“缓称王”扫清了一个障碍。

不久,朱元璋制服了浙江的方国珍,平定了福建的陈友定,攻占了广东、广西。南方除了四川、云南外,全都是朱元璋的势力范围,而北方还在元朝统治之下。这时,朱元璋继续实施“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中重要的一步:北伐,与元朝统治者争夺天下的统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