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别人不说,你一定要懂的人情世故
3692100000012

第12章 伤什么都不要伤了别人的面子(3)

明白过来后,他不露声色,向朋友请缨为大家斟酒。结果,5道菜上完,大家的酒杯还是满的。朋友脸上很光彩,非常感激田先生给他圆了场,因此与田先生的关系越来越好。

田先生要让朋友“出洋相”简直太容易了,如果他性格直爽,不懂得其中的奥妙,往往就会脱口而出:“这些酒哪够啊。”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很常见,但是这样的话一说出来,朋友心里肯定会不舒服。

精通人情世故的人懂得照顾他人的面子,不会忽略他人的感受,而且能于不动声色中,帮助他人摆脱窘境。

有时候,给别人圆场实际上也是给自己一个台阶。人都有自尊心,甚至连乞丐也不例外,因为太伤自尊、太没面子,古代就有“乞丐不受嗟来之食”的典故。因此在照顾他人的面子方面,我们要多加注意。如果你想获得他人的尊重,让彼此的关系更融洽、自然,就要懂得照顾他人的感受,在对方遇到尴尬的时候,要想方设法地帮人圆场,维护好对方的面子。

《圣经》有言:“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面子问题也是如此。给别人留面子,其实就是给自己挣面子。俗语说:“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在我们这个社会里,面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具,如果你掌握好这个工具,就能让自己与各种人相处都如鱼得水。只有照顾到别人的面子,才能让你得到他人的欣赏和喜爱。

但很多人却总是喜欢扫别人的兴——当面令别人面子难保,以至于撕破脸皮,因小失大。与人处事就如同下一盘象棋,只有那些阅历不深的人才会一口气赢对方七八盘,让对方抬不起头。事实上人们交际,彼此之间并非比赛,对输赢不必那么认真,主要目的是交流感情,增进友谊,进而发展合作共进的关系。如果你一定要计较,就会让对方失去面子,导致对方心情不佳,对你产生意见,甚至仇视你。

如果你不给他人面子,彼此之间没有建立和谐的关系,那么在你有难处和尴尬的时候,对方也不会照顾你的面子,甚至有可能落井下石。

和谐的社会、和谐的关系,需要大家相互谅解,彼此照顾对方的感受。不能照顾他人的感受、维护他人颜面的人,通常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而懂得人情世故的人,在面对他人的尴尬时,往往都会采取相似的方法——替对方圆场,照顾对方的颜面。

美国前总统里根是一个懂得照顾他人面子的人。有一次,他出访加拿大,结果碰到一大伙人举着旗帜和标语,表示反对他。尽管这种事情司空见惯,但是在场的加拿大总理还是颇感尴尬。

里根的心中也有些吃紧,但是他没有表现出恼怒的情绪,而是平静地转头对加拿大总理说:“这种事情,我见得多了。”加拿大总理听后,表情也放松了一点。可是,不知怎么回事,这些喊叫的声音特别刺耳,使得宾主双方无法开怀地交谈。

里根看到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这次访问,于是微笑地说:“这些旗帜和口号我太熟悉了,他们都是从美国学来的,这使我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当里根说完这句话后,宾主双方终于开怀大笑起来。

里根这样一句话起到了春风化雨的作用,既没有扫对方的面子,又给自己挣了面子,真可谓高明的处事技巧。给别人一个台阶,其实也是给自己一个台阶,这不仅是一种高级的交际方式,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艺术。

冯先生到某地旅行,当地有位朋友带着儿子来宾馆里看他。就在他们谈话时,朋友的儿子爬上冯先生的床,并在上面蹦跳。冯先生想直截了当地请他下来,但是这样必定会使孩子的父亲产生歉意,同时也显得自己不够热情。

于是,冯先生就说:“请你的儿子回到地球上来吧!”那位朋友听后,连忙说:“好,我和他商量商量。”

生活中有些事情可以用平和的方法解决,就应尽量做得和谐一点,不要引起冲突,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影响彼此的关系和社会环境。照顾别人的颜面,理解别人的感受,将心比心,这其实就是一种和谐处世的方法。

每个人都有面子,特别是在众人围观的尴尬场合,人们对面子尤为敏感。如果在这样的场合中丢了面子,心情绝不是“郁闷”二字可以形容的。

某男子到小吃店要了一份面,由于面的鲜味刺激了他的呼吸道,随着“阿嚏”一声,面没有吞进肚里,却随着突如其来的喷嚏喷到了对面一位顾客的面碗里。

那位顾客见此顿时大怒,他一下站起来,一拍桌子,喝道:“没长眼睛啊,你朝哪喷呢!”

这名男子也愣了,他缓了缓神,转头就冲服务员喊:“我告诉你不要放辣椒的,你干吗在里边放辣椒?你瞧瞧,现在可怎么办?你赔我的面钱,我要赔人家的面钱!”

服务员很委屈,争辩道:“面里没有放辣椒。”周围的顾客都朝这边望过来,眼看这三个人就要吵起来了。

老板见势不妙,赶紧跑过来,圆场道:“太抱歉了,是我们服务不周。”说着,又对厨房大手一挥:“再下两碗面,面钱免啦。只有大家和气,才能生财嘛!”面对老板真诚的笑脸和诚恳的态度,两位顾客实在不好意思发作,只好接受了。

如果老板这个时候不照顾两位顾客的感受,试图用讲道理的手段,让他们分出是非黑白,只怕这生意就不必做了。相反,他及时地圆场,照顾了顾客的感受和面子,事情就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对他人表示尊重,即便心里不喜欢

古语云:“骂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古人即使在骂人、打人的时候,都要照顾到对方的面子,这是何等的君子风度!这是在告诉后人,要懂得尊重人。不管对方是否领情,尊重他人是做人最起码的礼貌问题。即使心里不喜欢这个人,或者不喜欢对方做的事情,也不能不假辞色,忽略他人的颜面。

在古代的志怪典籍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位樵夫救了一只中箭的狐狸,狐狸对他感激不尽。为了表示感谢,狐狸安排丰盛的晚宴款待了他。宾主之间相处得很不错,到了第二天早晨,樵夫要离开了,就对狐狸说:“很感谢你的盛情款待,只是你身上有股骚臭味,真的很难闻。”

狐狸听了樵夫的话,心中怏怏不乐。若干年后,樵夫在山上再次遇到狐狸问:“你头上的伤好了吗?”狐狸说:“那次的伤痛了一阵,不久就痊愈了。不过你说的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狐狸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我们曾经有恩于他人,如果不尊重对方,说了损害对方颜面的话,对方也无法接受我们。尊重是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要求。不管对方有什么地方不合我们的心意,即使我们心里很讨厌对方,也不能不尊重他。

汉景帝时期,景帝的母亲窦太后颇好黄老之道,召见一个很有名气的儒生,叫辕固生,请他谈谈《老子》一书的要旨。辕固生原以为太后找他来是请教儒家之道,没想到却是解释《老子》,心里就很不高兴,因此不屑地说:“此是家人言耳!”意思是说,这都是家长里短罢了,不值得一提。

恰巧太后出身农家,听了这么刺耳的话,顿时勃然大怒,大声责问说:“难道要读司空城旦书吗?”意思是说,难道只有儒家的典籍值得读不成?为了惩治这个顽固的儒生,太后命令辕固生:“书不要读了,把你送进猪圈,看你怎么和野猪聊聊?”幸好边上的景帝悄悄地送给辕固生一把利刃,才把野猪刺死。

辕固生认为自己所学的儒家之道才是高雅正宗的学问,无视其他的学问,更重要的是,他根本不顾及窦太后的感受,自然惹人讨厌。如今有一些人,就如同辕固生一样,总觉得他人俗气、市侩和低能,自己心里不喜欢,于是就指责其他人的不是,或看不起别人的做法,或批评他人的喜好。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尊重人的表现。

有个班级上政治课,课前安排同学做“新闻播报”。有名同学很喜欢一个音乐明星,因此就在课前的新闻播报里播了一条关于那个明星的新闻。没想到他的行为招来台下一片讥讽。这名同学在大家的讥讽和嘲笑中,坚持把这条新闻读完。

等到小组评价的时候,依然是反对的声音。有人说:“希望以后在播报的时候,不要掺杂这些低俗的东西!”有的人认为:“这种娱乐新闻也太无聊了吧,根本就和政治课题无关。”而这名同学播报的实际上是音乐明星将新专辑带来的收益都捐给了公益机构的消息。

很明显,这些嘲讽的声音已经不是单纯的反对,而是带有个人观感和爱好的指摘。这实际上是不尊重人的行为。但是生活中偏偏有很多人一直都在做这种事情,因为他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喜好而大加评议,毫不尊重他人。

你觉得别人俗气,你可以不喜欢,但却不能不尊重。我们不能随意去批评别人的缺陷、短处、理想、爱好和兴趣。这是做人最起码的礼貌和道德。

对别人发表的观点和看法,也应该表示尊重,即使你心中对此不以为然,也不要忽略了对方的面子。特别是对于别人的一番好意,说的一些话,做的一些事情,送的一些礼物,不是我们喜欢的,我们可以说:“我会仔细考虑的,不过暂时我还不能接受。”却不能说:“你这样就不对了,怎么可以这么做?”

哪怕你再不喜欢,也不能如此不给对方面子,让人下不来台。这样不尊重别人,就是人们常说的“不识抬举”的表现。

现实生活中,不识抬举的人很多,基本上都是一些不识人情世故之辈,他们不会照顾别人的脸面,看起来似乎是坦诚、直率,实际上是因为不懂事、不够成熟。

记住,对每个人都要尊重。“等若寒山终不过,一片苦心总不知。”别人经历的事情、领悟的知识、难得的一番苦心,你又知道多少?即便你再不喜欢,也总有可观的地方。

每个人都有欣赏的自由和权力,但是在欣赏自由的背后,不代表你就可以随意对别人头论足。你可以不喜欢他,但是你没有权力随意指责他;你可以讨厌他,但是你没有权力随便伤害他。成熟一点吧,不要让自以为是的幼稚伤害了他人的尊严,损害了自己的修养和形象。

言行莫要太随意,以免伤人的脸面

在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自己的所作所为,千万不要太过随意。很多人就是因为言行随意,有欠考虑,结果伤人脸面,闹得双方的关系不和。

老金想到某家单位上班,托了朋友甲帮忙联系一下,对方表示必定鼎力相助。但老金又怕力度不够,于是再次请托于朋友乙。老金想这样两路并行,工作的事情应该万无一失了。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事情竟然出现了问题。原来朋友甲已经为老金联系了领导,事情就要办成了,这个时候他突然听说乙也在帮老金运作,感到自己的面子过不去。他当即就给老金打来电话说:“你是不是也托了乙啊?你要是怕我不行,就别找我办事。”不久,这件事情让朋友乙知道了,朋友乙的心里也感到很不舒服。

结果好好的事情,就因为老金的“万无一失”之举,弄得大家都不愉快。

老金这样做,实际上就是损害了朋友的面子。好在甲跟乙的关系还算不错,不是对头,否则事情就会更糟糕。尽管如此,老金脚踩两条船、如同墙头草的做法,让两个朋友心里都不舒服。实际上,他只要稍微动脑筋想一想,考虑一下朋友的感受,就不至于让人不快,可惜他只想着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

人们做事情之所以随意,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只想到自己,而没有顾全别人。在一些人自己看来,这些做法很郑重,可是在其他的人眼中,却是欠考虑、不够妥帖的。如果不能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心理,你的做法就会经常让人不高兴,甚至惹来大祸。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做过牧童、和尚、乞丐,经历了很多的磨难,最终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朱元璋富贵了之后,昔日的穷亲戚、穷朋友就到京城投靠他。这些人都以为朱元璋会念在昔日共同受苦的情分上,给个一官半职。

孰料到,朱元璋最怕的就是别人知道他的老底,翻他的旧账。这对于他的威信大大有损,因此朱元璋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有个过去的朋友本事不小,几经周折总算进了皇宫。朱元璋不得不见上一面,谁知那位儿时好友一见面,就当着文武百官大嚷大叫起来:“哎呀,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我帮你顶着。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偷豆子吃,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儿,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怎么,不记得啦!”

听着那位老兄喋喋不休越说越离谱,朱元璋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最终坐不住了,大喝一声:“住口,你是何许人也,敢在此地大放厥词,来人,给我拉出去斩了!”这位朋友还不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做错了,就懵懵懂懂地丢了性命。

但凡发迹的人,获得了身份和地位,就好像泥胎镀了一层金,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神,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是圣明的,他绝不会承认自己只是由“普通的泥巴”捏成的,他也绝不会喜欢别人提到他以前不惬意、不爽心的往事。像他这样的人中之龙,怎么可能跟普罗大众一样呢?

那位被杀头的朋友就是因为不了解朱元璋的这种心理,太过想当然,言行举止太过随意,结果惹来了杀身之祸。在生活中我们也要注意,如果同学有朝一日升了官,做了主任、经理,不能像以前一样随意开玩笑,更不要提过去的事情。你别以为提过去的事情可以让对方记起昔日的同学之情,像这样提往事联络感情的事不应该由你来做,而应该把提这些事情的主动权交给对方。

总而言之,在生活中言行要注意,不能太过随意,免得伤了别人的脸面,惹得对方不高兴了,还不自知。俗话说:“当着矬人,不说矮话。”在生活中做什么事情、说什么话之前都不妨在心里转几圈,想好了再做、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