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别人不说,你一定要懂的人情世故
3692100000019

第19章 不要抱怨人性,要理解人性(3)

看到自己辛苦多年,却还不如一个年纪轻轻的后辈,心里自然会不舒服。少数宽容的人能够很快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接受“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的事实,甚至会对优秀的晚辈给予赞赏、鼓励和提携。而大多数的人,或直接批评,或肆意抹黑,不把他人的光彩熄灭,心中的不平和疙瘩就很难消除。

所以,如果你被批评或遭人污蔑,请记住,那是因为批评或污蔑你会带给他一种满足感。这也说明你是有成就的,而且引人注意。从这个角度来看,你不应该感到愤怒,相反应该感到自豪。

面对批评,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罗斯福总统的夫人也曾经纠结于这个问题,不知如何是好。从小她就很敏感,害怕别人的闲言碎语。成了总统夫人之后,她遭到很多恶意的责难与批评,因此心中十分困扰。她去请教罗斯福总统的姐姐该怎么办。

罗斯福总统的姐姐说:“只要你相信自己做的是对的,就不要在意别人怎么说。做你认为正确的事——因为你反正会受到批评。你会因为做了某些事被骂,也会因为什么都不做而被骂,结果都是一样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困扰呢?”

有个年轻人开了一家公司,当时他觉得自己应该是完美的,渴望全公司的人都这样认为。如果他们不这样认为,年轻的老板就会很烦恼。为了取悦第一个有反对意见的人,他往往会得罪另一个人。于是他又得安抚第二个人,结果弄得一群人都有意见。

最后他终于发现,为了避免别人对自己的批评,他试图安抚的人越多,也同时得罪了更多人。后来他终于明白:自己身居要职,就注定了要被批评,与其困扰于被批评,还不如想办法习惯它,甚至采取故意暴露缺点的方式,以满足对方的批评要求。

有一位政客就深谙其中的人情世故,巧妙地化解了他人对自己的敌意。

有一位记者想去拜访一位政客。他的目的不是进行正面报道,而是为了获得一些有关这个政客的丑闻资料,然后对其进行抨击。

当记者见到这位政客的时候,还没来得及寒暄,政客就对他说:“我们有很长时间,可以慢慢地聊。”政客不可能不知道记者的来意,所以记者对政客从容不迫的态度暗暗地佩服。

时间不长,侍者就把咖啡端到他们面前,政客马上端起咖啡喝了一大口,便开始嚷道:“天哪,真烫!”说完,手中的杯子也随之滚落到地上。侍者无奈地过来收拾好一切后离开了。政客拿起香烟就倒着插入嘴中,并且准备从过滤嘴处点着。记者急忙对他说:“先生,不能抽,你的烟拿倒了。”政客听了记者的话,看看手中的烟确实倒了,才慌忙地把香烟拿正,并向记者表示了谢意。

由于那个在平日里趾高气扬的政客接二连三地出了一些差错,让记者感到很意外。在不知不觉中,记者原来那种挑战情绪没有了,甚至觉得和政客之间产生了一种亲近感。当然他不会知道,这里面的每个情节都是政客特意安排的。

一般人常因他人的批评而愤怒,有智慧的人却知道这是不可避免的,与其愤怒,不如想办法从中体悟人情世故。我们应该对批评抱着一种原谅的态度,特别是源于嫉妒的批评,要理解对方心中的郁闷和难受。

没人喜欢被人指使,却喜欢指使他人

“喂,你给我找一下张总!”老龚有急事找人,拨通电话后,就高声地对电话喊道。那一边接电话的秘书刚好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心情很不好。若是在以前,她接到这样的电话通常都会问清楚对方是谁,有什么事情,是否需要自己转达等。

但在这个时候,她听到对方不客气的口吻后更加不舒服。尽管张总就在隔壁的办公室里开会,大概半个小时后就会出来,但她没有告诉对方,而是冲着电话那头大声说:“张总不在!”随即挂了电话。

老龚找不到想找的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打电话才能找到。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却不知道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竟然是自己不会“说话”。

没人喜欢被人指使和命令。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人性。被人指使和命令与被人批评一样,绝不是令人开心的事情。

伊利安先生在南非开了一家专门制造精密机器零件的工厂。有人愿意向伊利安先生的工厂订购一批货物,但要确定能如期交货。由于工厂进度早已经安排好,要在短时间内赶出一大批货,伊利安先生没有把握。但他又不想失去这样的发财机会。

伊利安先生没有催促工人赶工,他只是召集了所有员工,把事情详细说明了一番,然后提出了几个问题:“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处理这批订货?有没有人想出其他办法,看我们是否可以赶出这批订货?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调整一下时间或个人分配的工作,以加快生产进度?”

员工们面对伊利安先生的提问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坚持要接下这笔订单,因为这样一来,他们的收入也增加。结果伊利安先生接下了订单,员工们主动加班,最终如期赶出了这批货。

如果伊利安先生从一开始就自己做主,接下订单,然后指使员工必须超时间作业,完成额外的任务,员工们的心里肯定会觉得不舒服。没有人愿意被人命令,并增加自己的压力,除非增加压力的行为是自己主动做出的。

人们总是喜欢自己做主,而讨厌他人的指使和命令。相反,人们往往很喜欢指使他人,因为通过指使其他人,我们心里可以得到某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但是在我们满足于指使他人的时候,是否想到了对方心中的不快呢?

懂得人情世故的人,如果想让别人做事,通常不会采取命令的方式去指使,而常以提问的方式来建议。这样做一方面意在保护对方的自尊,避免冲突的发生;另一方面可让对方乐意接受意见,方便彼此合作关系的建立。如果彼此的关系本来就不算太好,无礼的命令和指使会增加对方的不满,导致长久的怨仇,即使这个命令可以用来改正对方明显的错误,也不会让他接受。

粗鲁的命令和单方面的指使只会引起持久的愤怒和不满,即使别人会按你的命令改正错误,他也不会对你的做法产生好感。

不教他人做什么,而让他人自己去做,这种办法容易让人接受意见并改正自己的错误,有利于保护个人的尊严,给对方一种自重感。这样可以让人与你保持更加和谐的合作关系,而不是因为心生不满和怨恨产生背叛的想法。

有位传记作家讲到如何与人相处这个重要问题时,提起自己采访过的一个名人的做法:“那位先生备受人们的欢迎和尊敬,被很多人冠以‘不可多得的好人’的赞誉,说实在话,我开始的时候对此深表怀疑。为了让我的描述更加接近生活的真实,我总是要做多方面的采访,为的是找出他受到欢迎的真正原因,而不是直接记录空洞的赞誉。

“后来通过了解,我发现那位先生受人尊敬确实是真的,那是因为他从来都不会指使别人——他只是建议,不是指使。譬如,他不说‘去干这个,干那个’戓‘别这么做,别那么做’,他会说‘你可以考虑这样’或‘你觉得那样有用吗?’

“他在口述一封信之后,甚至会问助手:你觉得这样可以吗?他从来不教助手做什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做。事实上他和我交流的时候,也是这样说话,说真的,我的心里感觉很舒服,从来没有哪个传记主人会这样恳切地对待我,让我受宠若惊,他真是太客气了。”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去指使他人,即便对方做错了什么,也不要不客气地命令对方改正。我们完全可以采取一种更加有效的办法处理这样的事情:变指使和命令为建议,保护对方的尊严。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参加婚礼的时候,亲朋好友都来祝贺。酒筵上,新人挨桌敬酒。你就会发现,他们先敬的那桌,一定是参加本次酒会的“最高领导”,而绝不是他们的“高堂”。更有甚者,那些“领导人”并不坐在“群众”桌上,他们坐在楼上或楼下的雅座里,他们桌上的菜与酒往往比其他桌先上。

同学聚会的时候,来的自然都是老同学。但你却发现当年本来“没大没小”的同学们,却不知在什么时候分出了尊卑,同学聚会就变得像机关单位的开会一样。聚会的灵魂人物往往不是花钱的东道主,而是被左邀右请才来赏光的有权有钱的同学。当然,像这样的聚会也就能搞一两次,以后那些地位低微的老同学就不会参加了。同学照样聚,只是性质已经不同,与同学没有什么关系了。

家庭聚会的时候,你也会感到其中的变化。不知道何时起,主脑儿不再是父母。三五个儿女,哪个有钱或有权,就是家中的主角,酒杯围着这个人转,眼睛都朝着这个人的脸上看,亲人们都说要来借借光,沾点儿福气。

细看人生种种趋炎附势的现象,正如《增广贤文》中所说:“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这样的现实,不免让人感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有的人难免有些酸溜溜的感觉,而有的人更是为此愤懑不平。

事实上,人们在面对人生现实的时候表现非常矛盾:一方面鄙视趋炎附势之徒,而另一方面自己又不得不趋炎附势;一方面看不惯富贵者的得意姿态,而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也成为得意的富贵者。

战国时期,苏秦从鬼谷子处学成之后,就向秦惠王进献灭亡六国的对策,却没有得到秦惠王的重用。苏秦两手空空地回家了,他像一条夹着尾巴的丧家犬,又黑又瘦,破衣烂衫,兜里一文钱都没有了,就背着几箱子破书。官位没弄到手,还将盘缠赔得精光,家里人个个对他恶声恶气。

夫人正在织布机上忙活,见苏秦回来,连眼皮都不抬一下。嫂子更是阴阳怪气,表示不能给闲人下灶做饭。爹娘把老脸一拉,对儿子爱答不理……大家都说:“做人就应该踏踏实实,好好工作。而苏秦,你游手好闲,想凭一张嘴巴说大话,一步登天,现在弄得没有饭吃,纯粹是自作自受,活该。”

正走背运的时候,家人说出刻薄绝情的话,虽然可能有一些好心提醒的意思,但是对苏秦而言,未免有些残忍。

苏秦痛苦地感叹道:“我没混出来,全家都不拿我当人。这都是秦国的罪过呀!”显然这不是苏秦的心里话。苏秦的痛苦并非来自秦国人的轻慢,而是家庭的冷遇。落魄书生的自尊心被强烈地挫动,他结结实实地尝到了世态炎凉的苦楚。

于是他“头悬梁,锥刺股”,精心研读纵横之策。最终,苦尽甘来,游说成功,竟然得配六国相印,衣锦还乡。

父母听说儿子成了六国的相国,亲自打扫道路来迎接他;夫人也对他恭恭敬敬,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子更是前倨后恭,无以复加,四拜跪谢。苏秦说:“嫂子,说实话,你为何前倨而后恭呢?”嫂子不好意思,如实说道:“因为叔叔你身份尊贵,又有钱。”此情此景,真是让人感慨万千。苏秦仰天长叹:“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战国策》的描述极尽铺张、渲染之能事,把势利者的形象描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让很多看了故事的人都不禁感叹。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势利之人并不少见。

俗话说:“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如果你有钱,就是住在大山里,也会有亲戚朋友过去探望你、接近你、奉承你。如果你没钱,就算住在闹市中,也没人过问你,尽量避开你,嫌弃你。

这就是赤裸裸的人性,也是再正常不过的现实。对此,我们没有必要埋怨、不耻。对于这样或那样的人性,你应该理解它,而不是憎恶它。

我们没有必要自以为高尚,而鄙视那些趋炎附势的人。须知世间人情,自古以来,莫不如此。权力、财富和地位,这本是世俗人生最现实的追求。人们对于有权、有钱、有地位的人趋之若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