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悟季羡林做人的哲学
3692500000017

第17章 情满胸怀,重义人生(5)

季老曾说过:“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对我都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他曾说起过这样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某一位学者,过去对于他的存在,我一点都不知道,然而,他却同我结了怨。因为,我现在所占有的位置,他认为本来是应该属于他的,是我这个‘鸠’把他这个‘鹊’的‘巢’给占据了。因此,勃然对我心怀不满。我被蒙在鼓里,很久很久,最后才有人透了点风给我。我不知道,天下竟有这种事,只能一笑置之。不这样又能怎样呢?我想向他道歉,挖空心思,也找不出丝毫理由。”可见世事难料,人心难测。对于这样的怪人怪事,鲁迅先生的一句话“由他去罢”看来是最好的对待方法。人活在一个群体的世界里,在这样的世界中,各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都是千差万别的。在人生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总要遇到顺境,也会有逆境,遭受到误解甚至攻击的事在所难免,碰到这种情况,要冷静、理性地对待,像季老的一笑置之就是很好的一种办法。另外,如果从自身来看,能够做到诚以待人、平和谦下,那么就会减少很多无谓的是非与羁绊。佛家有两位非常著名的诗僧寒山与拾得禅师,曾有过这样一段玄妙的对话。一天,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回答说:“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套用一句佛语来说,正是“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这不仅仅只是一种佛家的境界,在现实生活中,它也可以用来指导生活,这是一种豁达睿智的态度,对于无谓的挑衅,能容他人所不能容,能饶恕亦能忍让。真正豁达的人对待生活会多一份坦然与坦诚,能够做到不计前嫌,放下芥蒂。要知道,宽恕别人就等于放过自己。有句老话说:“诚以待人,无物不格。”这种以诚待人、以信取人的思想,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孔子就曾说过:“诚者,乃做人之本,人无信,不知其可。”人如果没有信用,将以什么立足于社会呢?宋代的朱熹也说过:“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千百年来,“言忠信,行笃敬”一直是孔门的处世原则,人无信而不立,无论处于什么地位和身份,诚信都是十分重要的。汉高祖刘邦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不仅在打江山的过程中展现出了过人的智勇,更在用人的方式方法上被人赞誉。他用人的特点是对待将士十分坦诚、公平,不论出身,只要有功即委以重任,并且还能不计前嫌,一切以才能为准。汉高祖6年的时候,天下初定,一批功臣陆续受封,但是还有一些功臣没有被封,大家都不知道刘邦的想法,一时人心惶惶。有一天,刘邦走在皇宫里,远远地看到一群人在谈论什么,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刘邦就问旁边的张良:“子房,那些人在说什么呢?”张良回答道:“陛下还不知道啊,他们是在商量谋反啊!”“子房不要乱讲,如今天下初定,一切太平,他们还谋什么反啊?”刘邦哈哈一笑,并不在意。张良回答说:“陛下您不知道啊,得了天下以后,受封的一批功臣大多数都是您的亲信,还有一些以前得罪过您的功臣并没有受封呢,现在这些功臣都在想,这个天下还剩多少可以封赏的,可以拿出来封赏的东西已经不多了吧,像我们这种和陛下关系不是很密切,甚至以前还曾得罪过您的人,是不是就得不到封赏了呢?会不会有可能还将被您寻个理由给打发回家去呢?他们想来想去还是想不明白,所以就聚在那边商量谋反!”刘邦马上理解过来了,知道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马上向张良询问解决办法。张良说:“陛下请想一想,在这些功臣当中,有没有什么人——他的功劳非常大,可是和陛下的关系又非常恶劣,有没有这样的人呢?”刘邦马上想到,在所有的这些人中,有一个叫雍齿的人非常傲慢,曾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过自己,刘邦早就想杀他了,可是因他功劳太大,又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心不忍。张良听后请求刘邦册封雍齿,以安民心。刘邦欣然了接受这个建议,没出几日,就封雍齿做了什方侯。雍齿的受封,让所有的功臣都放下了一颗心。大家都知道这个雍齿是皇上最讨厌的人,他都能够封侯,那他们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更何况此举正说明皇上的睿智英明,并不是任人唯亲,而是能够高屋建瓴,唯才是举,跟着这样的皇上一同治理江山,该是一件怎样的幸事啊!可见,不计前嫌,宽以待人不仅体现了一种宽广的心胸,更是一种做人的智慧,让人从这份信任和宽待中看到了自身的价值,并会回报以同样的胸襟。这种相互作用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加深互信,是于人于己都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因此,有人说,世界上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广阔的是人的胸怀。这是十分有道理的。

君子之交淡如水

季老在德国和北京都生活过很长时间,一生认识的朋友也很多,他曾说自己有不善于访友的“怪癖”,但这一点都不影响他朋友的质量,他有很多老友都是几十年的至交,他们偶尔聚首,偶尔浅谈,时间久了,倒也甘之如饴。他十分向往管仲与鲍叔牙、钟子期和俞伯牙那样的友情——高山流水遇知音,那是怎样一种淡淡的、静静的相知相守的心灵契合!他认为,友谊的培养不能仅靠走动的频繁来衡量,友情是心灵的体会:“交友之道,盖亦难矣。其中有机遇,有偶合,有一见如故,有相对茫然。友谊的深厚并不与会面的时间长短成正比。”他奉行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则。“君子之交淡如水”是人生交往中的理想境界,它既是让人们在交往中保持自然本心,保持真诚,去除功利心,又是告诫人们要保持一定的度,如果超过了限度,就会使友情变质,从而破坏友情。庄子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正是如此,君子之交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彼此相知的默契,真正的友谊不是轰轰烈烈,不是大风大浪,而是无所求、平和、珍惜与信任,因为有彼此,才使生活变得更加温暖、更加自在,彼此是各自生活中的润滑剂。唐朝时期的薛仁贵,随唐太宗李世民创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在军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勋,这样显赫的成就,却是从默默无闻的无名小卒一步一步努力取得的。薛仁贵尚未出人头地时,与妻子住在一个破窑洞中,衣食无着,生活十分拮据,全靠友人王茂生夫妇接济。后来,薛仁贵参军,在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东征时,在高句丽一战中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立下大功,被封为“平辽王”。从此受太宗赏识,跃上龙门,被委以重任。前来府上送礼祝贺的文武大臣络绎不绝,可都被薛仁贵婉言谢绝了。他唯一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来的“美酒两坛”。一打开酒坛,负责启封的执事官吓得脸色苍白,因为坛中装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启禀王爷,此人如此大胆,敢戏弄王爷,请王爷重重惩罚于他!”岂料薛仁贵听了,不但没有生气,反而令人取来大碗,当众饮下3大碗王茂生送来的清水。在场的文武百官无不感到讶异,薛仁贵说:“我过去落难时,全靠王兄弟夫妇经常接济帮扶,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我。如今我美酒不沾,厚礼不收,却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来的清水,因为我知道王兄弟也不宽裕,送来的清水却是王兄的一番情意,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此后,薛仁贵与王茂生一家关系甚密,并没有因为地位悬殊而有所改变,“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话也就此流传开去。人生一世,能够拥有意气相投的友情是何等幸事,真正的君子之交应该是这样:当你穷困潦倒的时候能伸出援助之手;当你心怀忧虑时给你指明方向;当你做错事时为你提供逆耳忠言;当你伤心绝望时为你提供宽厚肩膀……朋友同时又是这样一种人:不论你遇到幸或不幸时都会首先想到他;你会为他留意相关事物;你会为了他的忧伤喜乐而心情起伏;你会为了他遇到困难而担忧,不论你们贫富、贵贱,你都不会弃他而去。在你们的生活中,因为有了彼此而更加温暖,你们之间不需要过多言语,不需要相互许诺,你们推心置腹,真诚相待,有时,只要一个眼神就会产生默契。君子之交有时仅仅是一份想念,你们并没有过深的交集,却在有限的交往中了解了对方、认定了对方,从此将对方放在心中,不管相隔多远,都成了心中的一份牵挂。季老就有这样的朋友,他在德国期间认识了一对夫妇,十分投缘,彼此的沟通交流丝毫没有因为文化差异、身份地位不同而受到影响,他们曾给予他温暖的关怀与帮助,让身在异国的他不再寂寞与无助。后来,季老回到了祖国,渐渐地与这对夫妇失去了联系,但是他们却一直被季老记挂在心中,直到季老晚年在自传中仍然想念着他们,他说:“人生相逢,有时真像是浮萍和流水,稍纵即逝……他们夫妇成了我毕生难忘的人,我回国后还通过几次信,后来就‘世事两茫茫’了。至今我每次想到他们,心里就激动、怀念,又是快乐,又是痛苦,简直是酸甜苦辣,说不清是什么滋味了。”事实上,季老并不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不善交际,只不过他的交往不浮于表面,而是深植于内心,外面看上去冰冷而内心却是火热的。他是用心去感受、去接近、去交流,因此,那些与他投缘的人会在他心中留下长久的印记。有句话叫“美酒千杯难成知己,清茶一盏便可醉人”,真正的君子之交不正是心灵的融洽吗?不涉及功名利禄,也就没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世俗烦恼。当不再年轻时,回首往事,能因想到一二挚友而会心微笑,这样的人生怎会无意义?友不贵多,得一人,可胜百人;友不论久,得一日,可喻千古;友不择时,得一缘,可誉一世。这才是人生交往中的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