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牢骚画成山水画
牢骚是一种情感的宣泄,遇到不满、不平、难以接受的事情时最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人们在对社会、对他人怀有偏见时多数会发牢骚,抱怨命运的不公。但是季老认为,这不是一个好现象,发牢骚体现了一种责任的推诿——不从自身找原因,反倒推卸到其他人身上,这样就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不利于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季老说:“我首创了三“不”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名闻全国……我个人认为,第三点最为重要,对什么事情都不嘀嘀咕咕,心胸开朗,乐观愉快,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着,有问题则设法解决之,有困难则努力克服之,绝不视芝麻绿豆大的窘境如苏迷庐山般大,也绝不毫无原则随遇而安,绝不玩世不恭。‘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有这样的心境,焉能不健康长寿?”这里所说的“不嘀咕”就是不发牢骚的意思,季老如此巧妙地指出了不嘀咕的重要意义,他并不是要安于现状,听任所谓命运的摆布,而是要从自身找原因,设法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要提倡“做”而非“说”。“不嘀咕”是一种对自身负责的态度,不要被坏情绪影响心情,嘀咕会使坏情绪总是停留在自己周围,在自己身上形成一种压抑、悲观的氛围,既不利于摆脱坏情绪,又不利于事情的解决。“不嘀咕”也是一种冷静的体现,只有放弃冲动,在冷静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想问题、办事情。孔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思就是:先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很久以前,有一个“鼠国”,“鼠国”里的老鼠们一直受到猫的侵袭,眼看老鼠的数量越来越少,它们整天提心吊胆,苦恼不已。一天,老鼠们决定开一个集体会议,集思广益来讨论怎样对付猫这种讨厌的动物。会上大家发言都很踊跃,你一言我一语地出了不少主意,但是都不可行,最终都被否决了。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有只小老鼠站起来提议道:“我们可以在猫的脖子上挂个铃铛,只要听到铃铛一响,就能知道猫来了,这样就可以马上逃跑了。”大家对它的建议非常满意,都点头称赞,并一致通过。角落里,一只年老的老鼠坐在那里,始终一声也不出。这时,它站起来说:“小鼠想出的这个办法的确非常有用,也非常稳妥。但还有一个小问题需要我们解决一下,那就是派谁去把铃铛挂在猫的脖子上呢?”大家听后都愣住了,沸腾的气氛瞬间凝结,谁也没再发出声音来。鼠国里的老鼠们想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办法,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能靠发牢骚来宣泄心中的不平。当牢骚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眼光的局限性时,便会阻碍我们的行动了。毛泽东有句诗说:“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意思就是说,在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失望和挫折,这是很正常的,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地走到终点。如果以宽阔的胸襟气度、长远的眼光和睿智冷静的心态去面对问题,那么,就会发现挫折和失败也并没有多么可怕,反而会成为成长中的一种助力,如果能以此磨炼意志,不过分注重眼前一时的成败,那么就会产生无限的希望和动力,心态也会变得积极起来。我们都知道,季老在德国留学期间学习的是梵文和吐火罗文,毕业论文题目也是与佛教梵语有关的。在回国后,他当然十分希望能够继续从事梵文方面的研究以充实国内相关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资料的稀缺和条件的限制,想继续进行梵文研究是不可能的,他的满腔热忱突然变得无法施展。在这种情况下,他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不断地思考接下来要怎么做。在哥根廷大学时,他曾抄录了很多中印关系和比较文学史方面的资料,虽然当时只是出于兴趣,觉得有趣,并没有想过要去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是他仍然一丝不苟地完成当时的学业。如今看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倒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既可以拓展研究成果,又仍然可以与印度文学和文化保持联系,待到有合适的机会时再重新捡起从前的专业。同时,这方面的资料国内还是十分丰富的,如果用心去找,会发现中国典籍中的相关资料简直是浩如烟海。经过冷静思考,他决定先从事中印关系史和比较文学史这两方面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研究都得到了深化发展,最后发展成东西方比较文化研究,发展到目前,已经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几十年后,因机缘关系季老果然又得以重新研究吐火罗文。季老曾说:“‘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可见,如果遇到问题或者困难,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正确的应对态度,与其把大部分时间放在无意义的长吁短叹中,不如付诸实际行动。即使如此,也不是说要完全不让人抱怨和牢骚,适当地抒发一下感情对于身心健康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在很多时候也是十分必要的。遇到不平之事时,通过宣泄情感达到内心的平衡,使情绪不至于过度波动,这是人的直观心理反应。需要注意的是,发牢骚时一定要掌握好尺度,表达出情绪后要适时地将其转化为行动,不要沉溺于自怨自艾中无法自拔,否则会造成意志的消沉,并无法使自己看清自身的过错与不足,可能因为推卸责任、不满于现状而将自身陷于悲观和被动之中。佛语中说:“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这句话说的正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与其对别人发牢骚,不如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正确地认识自身情绪并正确表达情感,这将会是一件很美的事情。
压力源于心里的畏惧
季老曾经引述过报纸上对于压力的相关描述,上面说:“压力是精神与身体对内在与外在事件的生理与心理反应。”他认为,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存在压力——“我们常说,人生就是一场拼搏,没有压力,哪来的拼搏?佛家说,生、老、病、死、苦,苦也就是压力。”也就是说生活中处处都有我们无法预料的意外事件为我们的心理带来紧张与慌乱。季老告诉我们,面对这些压力,我们一要有适应力,二要能有所为,也就是能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通过这两点,逐渐缓解并排除压力。压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的产生有着一定的内部心理原因,主要来自于心里的畏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面对一件事情或者一个问题时,如果没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就会本能地不自信,从而将问题想象得很严重,使原本普通的事变得复杂起来。另一种可能就是性格中存在一定的不自信的成分。有的人遇到事情时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害怕自己会做错事,喜欢躲在人后,在别人的引领下慢慢前行,而自己缺乏想办法解决事情的能力。久而久之,会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总认为自己做不好,使得恐惧感经常存在,从而让自己时时处在压力之下。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种压力完全是由自身原因造成的,是自身的性格缺陷直接导致的。认识到这一点,接下来就要想如何才能克服这种畏惧感。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时刻提醒自己要有信心,在实际的出世过程中逐渐积累自己的自信心,并对自己进行一定的心理暗示和行为引导,逐渐克服掉由于不自信而引起的恐惧心理,这样才能减轻紧张的程度,使心态趋于平衡,从而正视压力的存在。压力产生的另外一种可能是对即将面对的事情缺乏准备。如果一个问题突然而至,没有任何准备的时间或条件,会使前期缺乏充分的准备,就会在事情到来时手忙脚乱,并且很可能会有很多事先并未预料到的情况出现,使本就缺乏准备的事情变得更加慌乱,而更增添压力。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有积极的心态和对事件全局的把握能力,如果不能端正心态,不能很好地了解问题出现的根源,或者缺乏对事情的足够了解,那么就很容易陷自身于被动。压力源于心里的恐惧,如果能够做到事先准备充分,对自己的能力认识深刻,有足够的自信,那么恐惧感将会逐渐消失,压力也就失去了产生的土壤。除此之外,还需要有一种淡定、客观的心态,并且提升自身的承受力,只有保持心态的平衡,才能从容应对任何可能出现的情况。平时应该多注意观察,对自己曾经经历的事情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对事物的总体状况有宏观的把握,即使事情的走势超出了预想的范围,也能够坦然面对。而承受能力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外在体现,能够有足够大的承受力才能更好地面对压力存在的事实,从而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季老年轻的时候,家境十分贫寒,在他上大学期间,家境更是每况愈下。因此,每到要交学费的时候,都成了他和家人最犯愁的时刻。但是他是全家人的希望,家人认为供他上学出人头地是光宗耀祖的大事,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家人也没有轻易放弃。因此,季老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读完了4年大学。毕业的时候,一没有家世背景,二没有钱财的他面对找工作的问题也曾一筹莫展,如果想让家里的条件稍稍好些,如果不想让自己毕业就面临失业,那就必须要尽快在毕业之前找到一份工作。时间匆匆过去,眼看毕业的期限就要到了,工作的事情还是没有头绪,他心里十分着急,这件事情折磨了他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当时的季老并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质疑,因为从小到大他的功课都是名列前茅,知识基础全面而扎实,他完全相信自己的能力,一旦得到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他就能够发挥出才能,而不用担心自己的知识储备问题。唯一让他着急的只是一个契机——找到一个能让他施展才华的平台是目前迫在眉睫的事情。因此,即使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在为工作的事发愁,压力的确是有的,但却并没有恐惧和慌乱。终于,机会开始降临到有准备的人身上——他被母校济南省立高中邀请去担任国文教员!这个消息终于让他放下了心里的一块石头,从此踏上了走向社会的道路。由此可以看出,有压力未必是件坏事,关键在于认清压力产生的原因是出于自身还是来源于外在,只有认清了这一点才能找到积极应对的方法。正如那个我们耳熟能详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故事,不能因为曾经被蛇咬过,就在看到与之类似的绳子时都要惧怕三分。如果看清绳子和蛇的不同,再面对绳子时就不会产生恐惧感,这种情况也就不会出现了。季老说过:“我们都要锻炼自己,对什么事情都不要惊慌失措,而要处变不惊。”要知道,紧张、害怕不可能从根本上帮助我们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棘手。很多时候,压力并不是导致我们失败的真正原因,而是被压力所蒙蔽的那种内心的恐惧,如果不把这种恐惧感抛到九霄云外,是不可能成功的。生活在快节奏的都市里,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有压力、有恐惧,只要正确地把压力转化为追求成功的动力,就可以让自己逐渐地不再恐惧,久而久之,则可以形成一种习惯——乐观地面对生活的习惯。世界上,无论什么事情都会找到解决的办法,无论哪一种压力都会有释放的出口,所以,遇到问题的时候,先让自己冷静下来,保持一份平常的心态,慢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一事当前所应具有的态度。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压力虽然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但是也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加以控制,压力是要有一定限度的,如果超出了限度就会产生负面影响,每个人的抗压能力不同,面对生活的态度不同,从而看待压力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所以,每个人都要具有独自应对和解决压力的能力,不必把事情看得过重,以致于在心理上吓倒自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胜利者之所以胜利,完全是因为他能够正确地对待压力,从而轻松地解决了悲观者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一切。建立起一种自信,你会发现原来天空并不是灰色,除了乌云,到处都是蓝天。摒弃心里的畏惧,勇敢地面对生活,你会发现原来压力早已远离了你,从此以后,每一天,都是轻松而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