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与“有不为”
季老一直告诫我们,人生在世,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他十分赞同冰心的一句话:“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这里,他对于“为”和“不为”的理解是:“‘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清楚什么是应当做的,而什么是无论如何不能去做的。季老主要用善有大小和恶有大小来衡量“有为有不为”这句话,他认为:“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大小之间有时难以区别,这只不过是一个大体的轮廓而已。”他希望每个人都能看清自身的责任与道德,在道德的烛照下为善不为恶,存良知,减私欲,真正做到有为有不为。有一个士兵,他非常不善于长跑,在一次部队的越野赛中,不善长跑的他自然很快就被其他人远远落在后面,一个人孤零零地跑着。转过了几道弯之后,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岔路口,其中一条路,标明是军官跑的;另一条路,标明是士兵跑的小径。他停顿了一下,虽然不满于军官连越野赛还要有捷径,但仍然诚实地朝着士兵的小径跑去。没想到半个小时之后,当他到达终点时,发现自己居然是第一名。他感到很不可思议,自己的体能自己最清楚,别说从来都没有取得过名次尤其是第一名,甚至连前50名也没有跑进过。但是,主持赛跑的军官却笑着恭喜他取得了比赛的胜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过了几个小时后,大队人马才姗姗赶到,他们个个筋疲力尽,当看到他已经赢得了胜利,也都觉得十分奇怪。但是突然都醒悟了过来,他是唯一一个没有走军官捷径的人,是他的诚实使他获得了荣誉。这正印证了那句老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要去做,坏事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大事;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这句话告诉我们,从小处着眼,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行,从大处着眼,则事关国家和民族大义等原则问题。能否处理好大小善与大小恶的关系,关系重大。因此说,人的一生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看清事物的本质,切不可因为一时小利而违背原则,做出让自己日后后悔莫及的事。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即是说一个人应当对某些事放弃不做,才能够集中力量有所作为。这是在理性主导下做出的选择,理性是一个成熟的人必须具备的条件。人,最难以具备的就是准确的判断与深刻的自律性。更多的时候,人所面临的境遇是严酷的、不确定的,能否坚持住内心的原则,不仅仅需要明确的认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南宋时期,有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他就是文天祥。当时的朝廷偏安于江南,国势弱小,同时期的北方蒙古族建立了元朝,欲举兵攻打南宋。文天祥临危受命,抵御元军,却遭到元军的突然袭击,由于寡不敌众,兵败被俘,他欲自杀以殉国,却没有成功。因为看重他的才能,降元的张弘范前来劝降,遭到了他的严辞拒绝,文天祥写下著名的《过零丁洋》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在被扣元朝期间,多次严辞拒绝敌人的劝降。即使是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前来,甚至对文天祥并许以丞相之职,他也丝毫不为所动,反而斩钉截铁地说:“我唯有以死报国,别无所求。”虽然经历种种磨难,但他始终不肯屈服,保持着高尚的民族气节,最终在1283年他47岁的时候从容就义。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诗文,如《过零丁洋》《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发现的“衣带诏”都已成为流传千古的绝唱,是我们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遗产。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记在国人心中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几经磨难,经受住了重重考验与诱惑,把握住了本心的原则,没有因为利益的诱惑和权力的威胁而背叛祖国,这需要极大的毅力与信念。虽然如今人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了,追求的目标理想也不尽相同,衡量的原则也变得多元化,但是在把握做人原则上却是有相通之处的,即是否能对得起良知,对每个人来说,这应该是最基本的底线。佛家弘一法师曾说过:“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他告诫我们不要因一时走运而一直错下去,否则早晚会酿成大祸,巨大的变故往往是积少成多的结果,大的祸端一起,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因此,做人做事都要有原则,把握好这些原则才能使人生不断走向完善。人生在世不满百,即使是做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也要有自己做人的原则,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心中要有所敬畏有所坚持。
忠言逆耳利于行
季老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的想法一定要与自己保持一致,同时也要看到,每一种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要虚心接受和吸收这些合理之处,不断丰富和充实自身的观点和想法。对于朋友的意见,要相信“忠言逆耳利于行”,因此,一定要珍视朋友的意见。季老强调,对于那些逆耳的话要有鉴别心,如果是非朋友的意见,并且有恶意中伤的嫌疑,也没有必要立即生气,要知道,这些观点正确与否是并不能立时见效的,它要通过时间的检验,我们不能因为其意见不正确或不符合自身的要求就马上驳斥,要尊重不同的声音,让各人各抒己见。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喜欢听好话,而不愿意接受批评,有些人甚至错误地以为批评自己的人是有意和自己作对,甚至把对自己提出批评意见的人当成仇人。这是没有必要的,事实上事情可能并非完全如他所想那般,对提出批评观点的人来说,他们更多的是智慧和真诚的,对这些智者而言,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得到他们的批评指正,只有那些他们认为有可塑性和上进心的人才值得他们提出意见。在这些人看来,一个人犯错误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及时改正就可以,真正可怕的是讳疾忌医,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误解别人的好意,刚愎自用,最后不仅耽误了自身的发展,也失去了原本可能出现的友谊。而对接受意见的一方来说,这些所谓逆耳的话虽然可能过于直接,令人一时难以接受,但却是实实在在地对人有所帮助的。在社会中,并非所有人都愿意敞开心胸提出意见,谁都知道批评一个人是需要很大勇气、冒很大风险的,如果不是在乎这个人,并愿意和这个人真心相待,谁会做到把自己的意见和盘托出呢?因此,一个人活在世上,能够得到一二知己的批评与指点是幸福的,忠言逆耳利于行,听到逆耳忠言的人要惜福。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耕柱是墨子的得意门生,但是他却总是被墨子责骂。有一次,墨子又因为一件小事责备了耕柱,耕柱觉得自己十分委屈,因为在墨子的众多门生之中,耕柱被公认为是最优秀的,但墨子却偏偏最喜欢批评他,这让他觉得在师兄弟面前很没有面子。终于有一天,耕柱忍不住愤愤不平地去问墨子:“老师,在这么多门生中,难道我真的就如此差劲,以致经常让您老人家感到不满意,要不住地责骂吗?”墨子听后立刻明白了耕柱的想法,于是反问道:“假设我现在要上太行山,依你之见,我应该要用良马来拉车,还是用老牛来拖车呢?”耕柱回答说:“当然是要用良马来拉车了,这谁不知道啊。”墨子又问:“那你为什么不用牛呢?”耕柱回答说:“这道理太简单了,因为良马足以担负重任,相比之下,肯定会比牛的效率要高很多。”墨子点点头,说:“你答得一点也不错。现在我告诉你,我之所以时常责骂你,就是因为我认为你是能够担负重任的人,值得我用心栽培。”听了墨子这番话,耕柱马上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从此以后虚心接受墨子的教导指正,再也不以遭受批评为耻了,而是更加发愤努力,认真做事,终于成为墨子的继承人。一个睿智的人会深切懂得忠言逆耳的道理,事实上,人生也是如此,能否做出正确的决定往往就在一念之间,正所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忠言虽然听起来逆耳却往往最有价值,它能够让人正视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加深自我认知能力。如果一个人对于逆耳的金玉良言感到厌烦,就不仅辜负了他人的一番好意,更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听不进他人的劝言则难以进行自我反省,因而也就不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必须要不断磨炼自己的品格,善于听取不同的声音,勇于克服自身存在的种种缺陷。季老曾多次在文章中提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并着重强调逆耳忠言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决定了世界上没有哪两个人的想法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就需要有虚怀若谷的态度,虚心听取他人的见解,容纳不同的想法和意见。要知道,人无完人,若要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完善自我,就必须有从善如流的精神,谦虚地采纳他人的意见,只有能够听进逆耳忠言才是成熟的体现。正如一句老话所说:“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
顺其自然,微波不兴
生活中的季老是一个非常随和的人,他对人对事从不强求,用一种顺其自然的心态去对待万事万物。能活到98岁高龄,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他这样平和的心态。庄子有句名言:“安时而处顺。”意思就是不要有那么多禁忌,不要刻意强迫自己做难以做到的事,精神愉快、乐观豁达,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着,有问题设法解决,有困难努力克服,快乐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季老提倡“天人合一”,而对于人生态度,他更是追求顺其自然,微波不兴。比如,他很反对吃东西挑三拣四、战战兢兢,例如吃苹果消3次毒,削皮后刀子再消毒,此时的苹果没有美味,而且吃了未必健康。季老还说过一个笑话:一名化学教授吃饭时仔细计算卡路里、维生素的数量,一顿饭所用的公式几乎等于一次实验,饭费比别人多几十倍不算,人却瘦得干巴巴的。季老认为讲究到这个分上不但少了人生乐趣,而且绝无必要。饮食上禁忌少一点,心理没负担,胃口自然好,吃进去的东西就能消化,自然百病不侵。很多人都在问季老有什么养生方法或者强身健体之道,季老解释说,我没有时间去探索养生、长寿之道,也从不刻意去追求锻炼,但并不是反对体育锻炼,而是反对“锻炼主义”。“锻炼主义”大约是指:活着是为了锻炼,锻炼是为了活得更长的比较极端的做法,尤其把锻炼体魄看得过于重要,这就人为地给自己增加了心理负担,因小失大。季老很难抽出时间专门做身体锻炼;而要他牺牲写作读书的时间去锻炼身体,他是绝不会同意的,因此季老才说自己不锻炼。对待名利,季老更是能不为所动,他曾坚决辞去外界“加”在他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顶桂冠。用他的话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这就是他超脱的人生态度,正因如此,季老才得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不会受到外界太多干扰。禅院的草地上有一大片草变得枯黄,负责看护草地的小和尚非常着急,他焦急地对师父说:“师父,快种点草吧,这草地太难看了。”师父说:“不着急,什么时候都可以种,急什么呢?随时!”过了几天,师父买回来一些草籽,交给小和尚,对他说:“去吧,把草籽撒在地上。”起风了,小和尚一边撒,草籽一边飘。小和尚又着急地叫道:“不好,许多草籽都被吹走了!”师父说:“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担什么心呢?随性!”草籽撒上了,许多麻雀飞来,在地上专挑饱满的草籽吃。小和尚看见了,惊慌地说:“不好,草籽都被小鸟吃了!这下完了,明年这片地就没有小草了。”师父说:“没关系,草籽多,小鸟是吃不完的,你就放心吧,明年这里一定会有小草的!”夜里下起了大雨,小和尚一直不能入睡,他心里暗暗担心草籽被冲走。第二天早上,他早早跑出了禅房,果然地上的草籽都不见了。于是他马上跑进师父的禅房说:“师父,昨晚一场大雨把地上的草籽都冲走了,怎么办呀?”师父不慌不忙地说:“不用着急,草籽被冲到哪里就在哪里发芽。随缘!”不久以后,许多翠绿的草苗小绿破土而出,没有撒到草籽的一些角落里居然也长出了许多小绿苗。小和尚高兴地对师父说:“师父,太好了,我种的草长出来了!”师父点点头说:“随喜!”这位师父真是位懂得人生乐趣之人。凡是顺其自然,不必刻意强求,反倒能有一番收获。很多时候,人们都在追求完美,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完美,人们绞尽脑汁,殚精竭虑。其实,任何事都自有其发展的规律,并不随个人的意志而转移。有个僧侣问洞山良价禅师:“如何回避寒暑?”洞山答道:“何不向无寒暑处?”僧侣又问:“如何是无寒暑处?”洞山禅师回答:“寒冷时彻底与寒冷打成一片,炎热时彻底与炎热浑然合一。”猛一听这话,觉得很玄孚,细究之下,明白一点其实就是“顺其自然”。禅师说要与炎热、严寒浑然一体,要“顺其自然”,也即炎热时享受炎热的乐趣,寒冷时享受寒冷的乐趣,人生之旅,成功时就分享成功的喜悦,失败时就享受失败的乐趣,时刻保持一种恬淡快乐的心情,保持一种无欲无求、无拘无束的上好心境,只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是生活中最大的快乐。不论成功或失败,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追求的过程,只有欣赏过程才是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