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爱拼才会赢
3692700000011

第11章 工作本身没有贵贱之分,但是对于工作的态度却有高低之别

生命的意义来自工作工作是生活的第一要义。不工作生命就会变得空虚,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也不会有乐趣。没有人游手好闲却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生活中有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洛克菲勒把勤奋工作看成是一个人拥有真正生活的保护神。在他去世前几年,当被问及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生活的准则时,他说:“不管是最伟大的道德家,还是最普通的市民,都要遵循这一准则,无论世事如何变化,也要坚持这一信念。它就是,在充分考虑到自己的能力和外部条件的前提下,进行各种尝试,找到最适合自己做的工作,然后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做下去。”

人的性格和能力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些差别是长期养成的,不能说哪一种类型就一定好,哪一种类型就一定坏。正是这些的不同,每个人所能从事的工作性质就不一样。要想有所作为,首先得明白自己的性格和能力,然后制定一个适合你自己的工作目标。

如果人们都能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即便是能力一般的人,也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即使那些令人厌烦的人,也会使人改变对他的看法。

让自己尽可能多地尝试一些不同的事情,如尝试到不同行业或部门工作,尝试不同的做事方式,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等。多尝试才能够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找到自己的激情。多进行尝试,你不但能从中得到教益,更重要的是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当一个人喜爱他的工作时,你可以一眼看出来。他非常投入,其表现出来的自发性、创造性、专注和谨慎都十分明显。而这种精神在那些视工作为应付差事、乏味无聊的人身上,是根本看不见的。

人在功能上就是一部脚踏车,除非你向前朝着目标不停地努力移动,否则你就会摇晃跌倒。在你离开学校、寻找工作的时候,你就应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要到一流的公司去,要成为一流的职员。因为一流的公司会给你一流的锻练,塑造你一流的能力,让你有一流的见识,还会让你赚到一笔丰厚的薪金——那是开创你未来事业的资本,而这一切无疑是你通往成功之路的最坚实的基石。

来到这个世界上,做任何事都要全力以赴。即使是最不起眼的工作,只要认真面对,也能从中体验到快乐与满足。你的努力工作很可能在百般辛苦之后仍然一无所获,但是如果将替老板努力工作视为铸就有朝一日为自己效劳的阶梯,那无疑便是创造财富的开始。

一些快乐的家庭主妇,她们不管是烤面包、铺床铺,还是擦洗家具,都是一副乐在其中的专注神态。她们以积极的心态来做这些事,并从中享受到乐趣。看着她们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做事,看着她们那发自内心的满足,真是一种享受。她们使家庭的氛围变得温馨、舒适,使人的心灵得到慰藉,使生活更为美好。

而另外一些家庭主妇,她们把家务活当成天下最乏味的事,只要稍有可能,她们就会拖延或干脆省掉那些家庭劳动,即使是被迫做了一些,结果也不能令人满意,甚至一片狼藉,整个房间乱成一团,毫无舒适感。在这样的家庭里,心灵怎么会得到满足呢?你只会觉得一切都是乱七八糟。换句话说,她是以三心二意的糊弄心态在做事,而不像前面提到的家庭主妇,完全以艺术家的创造心态在做家务。

即使是修鞋这么低微的工作,也有人把它当做艺术来做。不管是打一个补丁还是换一个鞋掌,他们都会一针一线地精心缝补。另外一些人却截然相反,随便打一个补丁便打发走了顾客,根本不管它的外观,他根本没有热情来关心工作的质量。前一种人热爱这项工作,不是总想着从修鞋中赚多少钱,而是希望自己手艺更精,成为当地最好的鞋匠。

我们在办公室、商店、工厂里也经常可以见到,一些职员拖拖沓沓似乎连走路都要费很大的劲,让人觉得生活仿佛是个沉重负担。他们讨厌自己的工作,希望一切都快些结束,他们根本就不明白,为什么别人能对工作和生活充满热情、干劲十足,自己却总是觉得什么都单调乏味。看着这样的职员做事,简直就是受罪。

洛克菲勒说:

“对于刚刚跨入社会门槛的年轻人来说,我的建议只是三个词:工作,工作,工作!每天早晨起床后,不管你喜不喜欢,你都得有事做,强迫自己工作并尽最大努力做好,可以培养自控能力、勤奋、意志力等各种美德。在懒惰的人那里,是没有这些优点可言的。”

你最好能从事与自己个性相契合的工作,这样就—定会一心一意做好这项工作。世界上最大的悲剧,也是最大的浪费就是,大多数人从事不适合自己个性的工作。过去的社会体制限制着个人,使得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现在的社会,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好多人却仍然只是选择或从事从金钱观点看来最为有利可图的事业或工作,根本就没有去考虑自己的个性和能力。现在的社会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宽松的发展环境,你可以自由选择就业,这样的机会你一定要好好把握,才不会在年老回首往事时感到遗憾。

工作是最有效的心灵补剂,是医治精神疾病的良药。在气候宜人、四季温暖如春的地方,人们十分惬意地享受着生活,时间长了自然容易无精打采,甚至对生活产生厌倦。但是,如果他每天要为自己的生计奔波、与大自然作激烈的搏斗,他就会精神抖擞,经受住各种挑战,从而发挥出最强的力量。热爱工作是一种信念热爱工作是一种信念,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把绝望的大山凿成一块希望的磐石。一位伟大的画家说得好:“痛苦终将过去,但美丽永存”。无论你贵为君主还是身为平民,无论你是男还是女,都不要看不起自己的工作。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劳动是卑贱的,那你就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

罗马一位演说家说:“所有手工劳动都是卑贱的职业。”这种思想日益盛行,罗马的辉煌历史也就成了过眼云烟。就连伟大的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一句让古希腊人蒙羞的话:“一个城市要想管理得好,就不该让工匠成为自由人,那些人是不可能拥有美德的。他们天生就是奴隶。”

今天,同样有许多人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低人一等的。他们身在其中,却无法认识到其价值,只是迫于生活的压力而劳动。他们轻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自然无法投入全部身心。他们在工作中敷衍塞责、得过且过,而将大部分心思用在如何摆脱现在的工作环境上了。这样的人在任何地方都不会有所成就。

要热爱自己的职业,成功的起点是首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就算你是挖地沟的,如果你喜欢,关别人什么事。”

所有正当合法的工作都是值得尊敬的。只要你诚实地劳动和创造,就没有人能够贬低你的价值,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那些只知道要求高薪,却不想承担自己应承担的责任的人,无论对自己,还是对老板,都是没有价值的。

乔·吉拉德49岁时便退休了。那时他连续12年保持全世界推销汽车的最高纪录,平均每天销售6辆,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成为“全世界最伟大的推销员”。

乔·吉拉德相信,无论做什么职业,世界上一定有人讨厌你和你的职业。他曾问一个神情沮丧的人是做什么的,那人说是推销员。乔·吉拉德告诉对方:销售员怎么能是你这种状态?如果你是医生,那你的病人一定遭殃了。

他也被人问起过职业,听到答案后对方不屑一顾:你是卖汽车的?但乔·吉拉德并不理会:我就是一个销售员,我热爱我做的工作。

工作是通向健康、通向财富之路。乔·吉拉德说,他做销售这行几十年,种下的树已经成为参天大树,给他带来无穷的财富。

全世界的普通记录是每周卖7辆车,而乔·吉拉德每天就可以卖出6辆。

刚做汽车销售这行时,他只是公司42名销售员之一,而那里的销售员他有一半不认识,他们常常是来了又走,流动很快。

有一次他不到20分钟已经卖了一辆车给一个人,最后对方告诉他:我来买车是为了学习乔·吉拉德的秘密。乔·吉拉德听后微笑着把订金退还给了对方。

乔·吉拉德认为,最好在一个职业上做下去,因为所有的工作都会有问题,但是如果跳槽,情况会变得更糟。

乔·吉拉德特别强调,一次只做一件事。以树为例,从种下去精心呵护,到它慢慢长大,就会给你回报。你在那里待得越久,树就会越大,回报也就相应越多。

也许某些行业看起来并不高雅,工作环境也很差,无法得到社会上许多人的承认,但是请不要无视这样一个事实:有用才是伟大的真正尺度。在许多年轻人看来,公务员、银行职员或者大公司白领才称得上是绅士,其中一些人甚至愿意等待漫长的时间,目的就是去谋求一个公务员的职位。但是,同样的时间他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在现实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现自己的价值。

几年前,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艾尔森对世界100名各领域的杰出人士做了一项问卷调查,结果让他十分惊讶——其中61%的人承认,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并非他们最喜欢的,至少不是最理想的。一个人竟然能够在自己不太理想的领域里取得那样辉煌的业绩,除了聪颖和勤奋,靠的还有什么呢?艾尔森博士又走访了多位商界英才,美国受人模仿最多、阅读面最广的报纸《今日美国》的头儿——艾伦·纽哈斯先生给了他一个满意的答案。

艾伦9岁的时候,在美国南达科他州祖父的农场里开始他的第一份工作——赤手去捡牧场上被晒干的牛粪!这种苦差事一般的孩子都不愿意做,但艾伦做得好极了,即使这看上去实在不算一份好工作,而且没有任何报酬,只有祖父提供的免费食宿,但他仍很认真地在做。

一段时间后,艾伦的祖母开车来学校接他,并告诉他说:“艾伦,祖父就要把你想要的新工作给你了。你将拥有自己的马匹去放牧,因为去年夏天你捡牛粪时表现得极其出色。”这样,他在工作岗位上得到第一次提升,他很开心。一个小小的信念也在他脑袋中生根发芽。

后来,艾伦成为南达科他州一名每星期挣1个美元的肉铺帮工,这份工作仍然令人感到恶心,但是他的原则很简单,只要把工作做好,肯定会得到提升的,然后就能够摆脱掉这份工作了。果然,他成为了每星期薪金50美元的美联社记者,那个信条他一以贯之。很多年过去,最后他成了年薪150多万美元的首席执行官。

艾伦·纽哈斯回想起童年的生涯,他只感叹了一句:“如果你干的是一件恶心的活儿,但能坚持认真干下去,而且尽量干好,你八成会得到提升,再也不用干那样的活儿了,这比当个无用的人胡混下去强多了。因为我在那个位置上,那里有我应尽的职责,我必须认真对待。不管喜欢不喜欢,那都是自己必须面对的,都没有理由草草应付,都必须尽心尽力,那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小事不想做,大事做不了;不体面的工作不愿干,体面的工作干不了;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这是很多人的通病。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踏踏实实走好脚下的路,才有可能走的更远。好高鹜远是成功的大忌。

工作本身没有贵贱之分,但是对于工作的态度却有高低之别。看一个人是否能做好事情,只需看他对待工作的态度。而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又与他本人的性情、才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个人对工作的态度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一生的职业就是他志向的表示、理想的所在。所以,了解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了解了那个人。

如果一个人轻视自己的工作,将它当成低贱的事情,那么他绝不会尊敬自己。因为看不起自己的工作,所以备感工作艰辛、烦闷,自然工作也不会做好。当今社会,有许多人不尊重自己的工作,不把工作看成是创造一番事业的必由之路和发展人格的工具,而只是视其为衣食住行的供给者,认为工作是生活的代价,是无可奈何、不可避免的劳碌,这是多么错误的观念啊!

那些看不起自己工作的人,往往是一些被动适应生活的人,他们不愿意奋力崛起,努力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对于他们来说,公务员更体面,更有权威性;他们不喜欢商业和服务业,不喜欢体力劳动,自认为应该活得更加轻松,应该有一个更好的职位,工作时间更自由。他们总是固执地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更有优势,会有更广泛的前途,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那些看不起自己工作的人,实际上是人生的懦夫。与轻松体面的公务员工作相比,商业和服务业需要付出更艰辛的劳动,需要更实际的能力。当人们害怕接受挑战时,就会找出许多借口,久而久之就变得看不起自己的工作了。这些人在学生时代可能就非常懒散,一旦通过了考试,便将书本抛到一边,以为所有的人生坦途都向他展开了,他们对于什么是理想的工作有许多错误的认识(如果说他们对于工作还存有什么理想的话)。莱伯特对这种人曾提出过警告:“如果人们只追求高薪与政府职位是非常危险的。它说明这个民族的独立精神已经枯竭;或者说得更严重些,一个国家的国民如果只是苦心孤诣地追求这些职位,会使整个民族像奴隶一般地生活。”

天生我才必有用,懒懒散散只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不幸。有些年轻人用自己的天赋来创造美好的事物,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另外一些人没有生活目标,缩手缩脚,浪费了天生的资质,到了晚年只能苟延残喘,本来可以创造辉煌的人生,结果却与成功失之交臂,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一个农夫既有可能成为华盛顿之类的人物,也可能终日面对黄土背朝天,一直到老。

你不可能令所有人满意每个人都有得到赞许的经历,赞许会让我们获得一种成就感。但是年轻人应该牢记,不要期望得到每一个人的赞许。人生并不是由别人的赞许组成的,获得赞许也并不是人生的最终目标。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谈及成功的问题时说:“我不知何谓成功,但我知道失败是什么。失败就是想要讨每个人的欢心。”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从前,有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经过多日的勤奋工作,他的画终于完成了。画毕,他拿去展出。画旁放了一支笔,并附上说明: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此画有欠佳之处,均可在画中作上记号。

晚上,画家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哪一笔哪一划不被指责的。画家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

第二天,画家决定换一种方法去试试。他临摹了一张同样的画再次拿到市场去展出。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当画家再取回画时,他发现画面又被涂满了记号——那些曾被指责的地方,如今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哦!”画家不无感慨,“我现在发现了一个奥妙,那就是:我们不管干什么,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够了。因为在有些人看来是丑恶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则恰恰是美好的。”

我们为人处事经常按别人的反应来决定,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尤其是在向“成功”、“幸福”之类美丽的字眼跋涉的路上,一切似乎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标准。

一旦寻求赞许成为一种需要,做到实事求是几乎就不可能了。如果你感到非要受到夸奖才行,并常常做出这种表示,那就没人会与你坦诚相见。同样,你就不能明确地阐述自己在生活中的思想与感觉,你会为迎合他人的观点与喜好而放弃你的自我价值。

你可能花费了大量时光来竭力赢得他人的赞许,或因得不到赞许而忧心忡忡。如果寻求赞许已成为你生活的一种需要,那么你现在就该做些事了。首先,你应该认识到:寻求赞许与其说是生活之必需,不如说是个人之欲望。当然,我们都愿意博得掌声、听到赞扬或受到称颂,谁不愿意如此呢?在精神上受到抚慰会给人一种美妙的感觉,而且也的确没有必要在生活中放弃这种享受。赞许本身无损于你的精神健康,事实上,受到恭维是令人十分惬意的。寻求赞许的心理只有在成为一种需要,而不仅仅是愿望时,才成为一个误区。

如果你希望得到赞许,那仅仅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但如果你需要赞许,那么你在未能如愿以偿时便会十分沮丧。这正是自我挫败因素之所在。同样,当寻求赞许成为一种习惯时,你就会将自己的一部分价值奉献给“外人”,因为你必须得到他人的赞许。假如这些人提出反对意见,你就会产生惰性(即使是轻微的惰性),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在将自我价值置于别人的控制之下,由他们随意抬高或贬低;只有当他们决定给你施舍一定的赞许之辞时,你才会感到高兴。

需要得到他人的赞许就够糟糕的了,然而如果在每件事上都需要得到每一个人的赞许,这就更糟糕了。如果是这样,你势必会在生活中遇到大量的痛苦和烦恼。此外,你会慢慢建立起一种平庸的自我形象,随之产生的便是自我否定心理。

毫无疑问,你要在生活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完全清除需要得到赞许的心理!它是精神上的死胡同,它绝不会给你带来任何益处。要知道人在生活中必然会遇到大量反对意见,这是现实,是你为“生活”付出的代价,是一种完全无法避免的现象。每天自省五分钟失败了,反省一下,成功就会眷顾你。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说,看见贤人就想和他们看齐,看见不是贤人的人就在内心自己反省。

狐狸在跨越篱笆时脚滑了一下,幸而抓住一株蔷薇才不致摔倒,可是脚却被蔷薇的刺扎伤了,流了许多血。受伤的狐狸就埋怨蔷薇说:你太不应该了,我是向你求救,你怎么反而伤害我呢?蔷薇回答道:狐狸啊!你错了,我的本性就带刺,你自己不小心,才被我刺到的啊!

事业上遭遇挫折时不反躬自省,反而责怪或迁怒别人,是无济于事的。

经常自省可以很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劣,因为他时时都在仔细检视自己。这种检视也叫做“自我观照”。这样做就可以真切地了解自己了,但需要注意的是:审视自己时必须是坦率无私的。

我们每天早晨起床后,一直到晚上上床睡觉之前,不知道要照多少次镜子。这个照镜子就是一种自我检查,只不过只是一种对外表的自我检查。这很简单,相比之下对本身内在的思想做自我检查,要比对外表的自我检查困难的多,也重要的多。

可是,我们不妨问一下自己:你每天能够做多少次这样的自我检查呢?唐太宗说:“以铜为镜,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替。”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某一天我们没有照镜子,那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呢?也许,脸上的污点没有被洗掉;也许,衣服的领子出了点毛病……总之,问题都没有发现便出了门。可是,我们如果不对内在的思想做自我检查,那么我们就可能是出言不逊也不知道,举止不雅也不知道,心术不正也不知道……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我们不妨养成这样一个习惯——就是每当夜里刚躺到床上的时候,都要想一想自己今天所做的一切,有什么不妥的地方;每当出了问题的时候,首先从自己这个角度做一下检查,看看有什么不对,而且还要经常地对自己做深层次、远距离的自我反省。

最后,培养自省意识就得有自知之明。大多数人通过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和看法来看自己。获得别人对自己的反映很不错,尤其正面反馈。但是,仅凭别人的一面之辞,把自己的个人形象建立在别人身上,就会面临严重束缚自己的危险。因此,只把这些溢美之词当做自己生活中的点缀。人生的棋局该由自己来摆,不要从别人身上找寻自己,应该经常自省并塑造自我。

就像最有可能设计好一个人的就是他自己,而并非别人一样,最有可能完全了解一个人的就是他自己,而并非别人。

古人有“人贵有自知之明”、“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之类的古训。但是,正确地认识自己,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自知之明不仅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而且是一种高深的智慧。因此,你即便能做到严于责己,即便能养成自省的习惯,但并不等于说能把自己看得清楚。就以对自己的评价来说,如果把自己估计得太高了,就会自大,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把自己估计得过低了,就会自卑,自己对自己缺乏自信心,只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时,才算是有自知之明。很多人经常是处于一种既自大又自卑的矛盾状态。一方面,自我感觉良好,看不到自身的缺点;另一方面,却又在应该展现自己的时候畏缩不前。这个时候,自省的作用将会显得无比重要,它既能让你走出自大的陷阱,也使你忘掉自卑的阴影,重新做回自己。

能够时刻审视自己的人,一般都很少犯错,因为他们会时刻考虑:我到底有多大力量?我能干多少事?我该干什么?我的缺点在哪里?为什么失败了或成功了?这样做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为以后的行动打下基础。

人生不需要后悔和自责,只要你试着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自省一次,你会发现原来生活可以更美的。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不仅会提高你的工作效率,还会减少你的压力。为了保证良好的精神状态,我们要养成四种良好的工作习惯。

第一种良好的工作习惯是:理清你桌上所有的纸张,只留下和你正要处理的问题有关的资料。

芝加哥西北铁路公司的董事长罗兰·威廉士说:“如果一个桌上堆满很多文件的人,能把他的桌子清理干净,留下手边待处理的一些事情,就会发现他的工作更容易完成,也更实在。我把这个称为家务料理,这是提高效率的第一步。”

著名诗人卜普曾写过这样一句话:

“秩序,是天国的第一条法则。”

秩序也应该是生意的第一条法则。在很多商人的办公桌上,都堆满了可能几个星期也不会看一眼的文件。

一次,一家奥尔良报纸的发行人告诉我,他的秘书帮他清理了一张桌子,结果发现了一部两年来一直找不着的打字机。

光是看桌上那些堆满了的还没有回复的信、没有看的报告和没有完成的备忘录,就足以让人产生混乱、紧张和忧虑的情绪。

更糟糕的事情是,这样的情况经常会让你想到“有一百万件事情正在等待着我去做,可是没有时间去做它们”,不但会使你忧虑得感到紧张和疲倦,还会使你忧虑得患上高血压、心脏病和胃溃疡等疾病。

宾州州立大学医学院教授约翰·史多克博士,曾在美国医药学大会上宣讲过一篇论文——《生理疾病所引起的心理并发症》。在这篇著名的论文里,史多克博士列出了十一种“病人心理状况研究”的情况,下面是第一种:

“一种必要或是不得不做的感觉,好像必须要做完的事情,永远也做不完。”

很多基本的事情,如清理桌子、做各种决定等等,能帮你避免那些很沉重的压力——这种不得不做的感觉,以及那种必须做的事,永远也做不完的感觉。

著名的心理治疗家威廉·山德尔博士,曾经采用这种简单的方法让一个病人避免了精神崩溃。这个病人是芝加哥一家大公司的高级主管,当初他到山德尔博士的诊所会诊的时候,看起来非常紧张、不安,而且很忧虑。他知道他可能精神崩溃,可是他没有办法辞去现在的工作,他需要别人的帮助。

“当这个人正把他的问题告诉我的时候,”山德尔博士说,“我的电话铃响了起来,是医院打来的电话。我没有过多的讨论这些问题,立即就下了决定,我尽量试着当场解决问题。我刚把电话挂上,电话铃声又响了。这次又是一件非常紧急的事情,我花了一点时间讨论。第三次来打扰我的是我的一个同事,为一个病得很重的病人征求我的意见。当我和他讨论完了之后,我转过身来准备向我的病人道歉,因为我一直让他在等着。可是他脸上的表情和刚进来时完全不一样了,看起来非常的开心。”

“不必道歉了,大夫,”这个人对山德尔说,

“在刚才的那十分钟里,我想我已经知道我的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了。我现在要回去,整理我的办公室,改一改我的工作习惯……可是在我离开之前,能不能让我看看你的书桌呢?”

山德尔博士打开他书桌的几个抽屉,里面都是空的,只有一只放了一些文具。

“请你告诉我”,那位病人说,“你没有完成的工作都放在什么地方?”

“都做完了,”山德尔说。

“那你还没有回的信放在哪里呢?”

“都回了,”山德尔告诉他说。“我的规则是,信不回决不放下来。我总是收到信后,立即口述回信,让我的秘书打字。”

六个星期之后,那位高级主管把山德尔博士请到他的办公室去。他彻底地改变了,他的办公桌也不一样了。他打开办公桌的抽屉,抽屉里不再有还没做完的工作。

这位高级主管说,“以前我在两个办公室里有三张工作台——我把整个人都淹没在我的工作里,事情似乎永远也做不完。当我和你谈过以后,我回到办公室里,清出一大堆的报表和旧的文件。现在,我的工作只需要一张写字台,事情一到就立即办完。这样就不再会有堆积如山没有做完的公事来威胁我,让我感到紧张和忧虑了。可是,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我完全恢复了健康,我现在一点病也没有了。”

第二种良好的工作习惯:按事情的重要程度来做事。

富兰克林·伯吉尔是美国最成功的保险推销员之一,他从来不会等到早上五点钟才计划他今天的工作,他会在前一天晚上做好完整的计划。他每天都替自己订下一个目标——一个在那一天要卖掉多少保险的目标,如果哪一天他没有做到,没有完成的差额就加到第二天——依此类推。

诚然,一个人不可能总按事情的重要程度来决定做事情的先后次序。可是按计划做事,绝对要比随兴趣所至去做事好得多。

如果萧伯纳没有坚持该先做的事情就先做的这个原则,也许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只能一辈子做一个小小的银行出纳员了。萧伯纳给自己拟定计划,每天一定要写五页的作品。这个计划使他每天五页地坚持写了九年,虽然在这九年里他一共只得了三十几块美金的稿酬。

就连在荒岛上漂流的鲁宾逊,每天也制定了每一个钟点应该做什么事的计划。

第三种好的工作习惯:当你碰到问题时,如果必须做决定,就应当场解决,不要迟疑不决。

我有一个学生——霍华,他在美国钢铁公司任董事的时候,当时召开董事会总要花很长的时间——他们在会议里总是会讨论很多很多问题,但每次会议达成的决议却很少。会议的结果通常是,董事会的每一位董事都得带着一大包的报表回家看。

最后,霍华先生说服了董事会,以后每次开会只讨论一个问题,然后做结论,不耽搁、不拖延。也许这样所得到的决议需要更多的资料加以研究,可是不管怎样,在讨论下一个问题之前,这个问题一定能够达成某种决议。

结果非常有效,公司所有的陈年旧帐都清理了,日历上干干净净的,董事们再也不必带着一大堆报表回家,大家也不会再为没有解决的问题而忧虑了。

第四种好的工作习惯:学会如何组织、分层负责和监督。

很多商人总是在无意中替自己挖了个坟墓,因为他不懂得怎样把责任分摊给其他人,坚持事必躬亲。

其结果是:很多枝节的无关紧要的小事使他手忙脚乱,他总觉得很仓促、忧虑、焦急和紧张。要学会分工负责是很不容易的,如果安排的任务负责的人不合适,也会产生很大的灾难。可是分层负责虽然很困难,作为一个上级主管,如果想要避免忧虑、紧张和疲劳,却非要这样做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