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话反说,动摇论敌信念
东周打算种稻子,但是西周却不给放水,东周因此感到非常忧虑。于是一位姓苏的谋士对东周国君说:“我能够让西周放水,大王可以容许我到西周去一趟吗?”大王同意了他的请求,随后苏先生就到了西周。见到西周国君之后,他说:“尊贵的大王啊,您的计谋有错误啊!现在您如果不放水的话,这种计谋正好可以让东周的百姓富起来,因为现在东周的老百姓都只种麦子而不种其他农作物了。您如果想加害东周的话,不如给他们放很多的水,让大水把他们的麦田全都淹了,这样的话,他们就没有经济来源了。其次如果上游放了水的话,东周只好重新种水稻,等水稻收获的时候你们就可以去夺取。这样的话,就可以让东周的老百姓完全仰仗西周的势力而听命于西周国君,这样不是很好嘛?”西周国君听完苏先生的话后说:“嗯,很好。”于是就同意给东周放水。
运用正话反说的技巧往往可以收到非常神奇的效果。在这篇故事中,机智的苏先生其实就是灵巧地运用了这个技巧。作为东周的说客,苏先生并没有正面请求西周国君的援助东周,因为西周国君正是通过控制着东周的水源而限制东周的发展。不料这位苏先生利用西周国君想要加害于东周的阴暗心理告诉了西周国君一个完全没有料到的结局:如果不给东周放水,这样不但不会损害东周的利益,反而帮了东周的大忙。这样的结果对西周的国君来说完全是没有想到的,最终他的思维自然而然地被苏先生早就设置好的思维罗网所控制,心甘情愿地听从苏先生的摆布,这就是正话反说的效果。
运用正话反说的方法在形式上看起来说话者似乎完全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积极支持对方的主张,但是,随着论题的逐渐展开,对方的意愿或主张却被说话者夸大到极点甚至是有些荒诞不经的地步,这样反而能使听者明白正确的道理,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前,想要扩大自己的御花园,然后用它大量饲养珍禽异兽。这个方案要消耗许多国力,但是他是皇上,他的命令谁敢不服从?当时,有个非常能说话的侏儒名叫优旃,他直接对秦始皇说:“好,这个主意真是好,多养一些珍禽异兽,敌人就不敢再来了,即使一些胆大的敌人从东方打过来了,只需让陛下饲养的那些麋鹿用角把敌人顶回去就足够了,不用出动兵士们也能打退敌人。”优旃的这番话实际上是故意把鹿的作用夸大到了荒诞的地步,使秦始皇从这种荒谬的说法中意识到自己必须节省财力才能对付那些可能随时来犯的各种敌人。最后秦始皇听从优旃的话,收回了成命。
必须注意的是,正话反说需要一些条件,一是通过这种说话方式必须揭露出对方论题与客观实际相悖的地方;二是揭露对方的说法与其本身行为不相符的地方;三是揭露对方论点本身自相矛盾的地方。许绾就将这种技巧运用得十分巧妙。
魏王要修建一座天台并颁布一道命令:如果有敢劝阻的格杀勿论!很多大臣都不敢劝谏了。于是,辩士许绾便提着畚箕,拿了一把铁锨跑到宫里,坚决地对魏王说:“听说大王要修一座中天台,为了让大王的愿望早日达成,我愿意添一份薄力。”魏王问道:“你有多大力能添呢?”许绾说:“我虽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力气,但是我还能够和您商量筑台的事情啊。”魏王说:“嗯,那你说吧。”许绾说:“我听说天和地之间大约有一万五千里远,今天大王要建一个半天高的天台,那就至少得有七千五百里高。这么高的高台,台基就至少得方圆八千里,但是大王拥有的所有土地都不够做台基的面积。因此,如果您一定要造这个台,就需要多弄一些土地,而多弄土地的方法就是出兵讨伐各诸侯国,把他们的土地抢占过来。当然这些还不够,大王还需要再去攻打四面边远的国家,只有这样,建台的面积才充足。此外,筑台的材料和苦力也需要很多,仓库中储备的粮食数量也要以亿为单位来计算,这样工程才能顺利进行。同时,为了保障人民的生活,还应当划出大片土地种庄稼以供应造台的人食用。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大王才能够动土造台啊。”魏王听着听着就不作声了,心里也感到自己的想法确实很荒唐,只好放弃原来建台的打算。
正话反说往往不像其他的劝谏方式会引起被劝谏者的反感,它会以比较自然的形式让听者在不知不觉中动摇自己的信念,最终改变自己的想法。
因此在交际过程中,假如你遇到一个比较强势的论辩对象的时候,如果想要说服对方,不妨试试正话反说的技巧。
话不投机时要讲究说话的策略
交谈过程中,由于交际双方性格立场方面的诸多不同,经常会出现话不投机的场面。想要打破话不投机的局面,就需要一些说话的策略,这样才能扭转交流的尴尬局面。
“文化革命”期间,江苏省射阳县的一群年轻的红卫兵到北京上访,周总理亲自接待了他们。当时红卫兵有一个很荒唐的要求,他们要求把射阳县的名字换掉,理由是“射阳”二字有含沙射影的意味,意指箭射红太阳。面对这样的可笑理由,周总理哈哈大笑起来。红卫兵们不理解总理为什么会发笑,几只眼睛同时疑惑地盯着总理。总理和蔼地说:“射阳两个字很好嘛,我觉得不用改了。你们这些小将看问题的时候为什么不从积极方面去看呢?总这么消极可不好啊,我觉得‘射阳’两字很好,因为在我看来,射阳不是箭射红太阳,而是红太阳光芒四射的意思。”周总理生怕这些年轻人听不明白,又重复了一遍对射阳的解释:“射阳就是红太阳光芒四射,你们说对不对?”说罢,总理又哈哈地大笑起来。听到总理的解释,红卫兵代表也都笑了起来,因为他们对总理的讲话感同身受。在文革那个特殊背景下,如果周总理从“射阳”的历史渊源去解释的话,肯定会与红卫兵们话不投机,毕竟他们年轻气盛,怎么可能听得进去那么古老的解释呢?周总理便赋予“射阳”二字新的含义,它还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红卫兵们当然会心悦诚服,而周总理正是运用了一定的说话策略避免了有可能产生的话不投机的现象。
一般情况下,话不投机的现象总是在立场不同的人们之间出现,这个时候,若想维护自己的权利,就要讲究说话方式。
周总理从日内瓦开会回来的时候顺道去访问莫斯科。在为他举行的一次欢迎会上,周总理用英语向苏联人祝酒。这时米高扬(时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在一边抱怨道:“周,你为什么不说俄语?你的俄语很好嘛!”。听到这话的周总理仍用英语回答说:“米高扬,我看该是你学习汉语的时候了吧?”米高扬仍然抱怨说:“可是汉语太难学了。”此话一出,周总理马上轻快地回敬道:“没关系啊,下回你到我们大使馆来,我们的大使将非常高兴地教你学习汉语。”
米高扬的抱怨显然不太友好,他和周总理的谈话明显有些不投机,周总理应对的方法是先不予理睬,促使米高扬说出不学汉语的原因。当米高扬上钩的时候,周总理便说让他来使馆然后专门派人教他学汉语,把米高扬置于学生的地位。这样,周总理在这场话不投机的暗战中无疑又占据了上风。
周总理在加德满都举行记者招待会的时候,在场的一个美国记者故意拿出两张中尼两国分别出版的地图,然后略带嘲讽地指出两国边境在珠穆朗玛峰这一段的画法是不同的,他借此向周总理提问:“关于埃佛勃朗峰(即珠穆朗玛峰)的问题,两国在这次会谈中是否已作出了明确的决定?您刚才说的话是否意味着这座山峰由中尼两国来平分,尼泊尔对此同意吗?”对该记者的提问,周恩来立即回答道:“无所谓平分,最重要的是,我们还要进行友好协商,是这座山峰把我们两国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当然不是你们所说的把我们两国分开!”
边界问题原本就是一个敏感的问题,而美国记者与周总理之间的对话明显存在不投机的氛围,他这样说话既是挑衅又是圈套,简单回答是或不是都会掉进他的陷阱。睿智的周总理识破了其险恶用心,改其“平分”为“联结”,明确地表明了我国解决同邻国边界问题的基本方针,并强调了我国的睦邻友好政策,可谓无懈可击,这样的回答令美国记者大为失望。周总理使用的这种说话策略,使其泱泱大国总理的机敏思维和友好风度在尼泊尔人们的心目中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话不投机一般都会很容易导致交谈失败,为了改变尴尬的局面,避免话不投机的现象,你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改变自己的话题以转移大家的注意力,缓和现场的气氛,等好的时机出现的时候再继续重复自己的观点。
第二,找出对方观点的漏洞,然后把这个漏洞作为自己观点的佐证。
第三,开个玩笑,活跃一下气氛,再巧妙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
第四,用聊天的方式同一两个人谈谈家常,问问情况,“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引出自己的观点。
第五,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说话,等对方的敌对情绪化解后再把自己的论点重申一遍。
善于在交谈中反被动为主动
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一具不腐女尸,这个事件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很多人都对这个事情感到好奇,其中也包括基辛格博士。在他秘密访华期间,曾向周总理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尊敬的总理阁下,贵国在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现成果让整个世界感到惊讶,那具女尸确是世界上难得的珍宝!本人这次访华,其中的一个任务就是受到我国科学界知名人士的委托,想用一种地球上没有的物质来换取一些不朽女尸身体周围的木炭,不知贵国是否愿意?”周总理听后随口问道:“国务卿阁下,不知贵国政府将用什么物质来交换那些木炭呢?”基辛格说:“月土,就是一些我国的宇航员从月球上带回的泥土,这些物质应该算是地球上没有的东西吧?”周总理听后哈哈一笑说:“我以为是什么,原来是我们老祖宗脚下的东西,那有什么新鲜的。”基辛格听后先是一惊,然后疑惑地问道:“怎么?你们国家早就有人上了月球,那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为什么你们没有公布出来?”周总理笑了笑,用手指着茶几上的一尊嫦娥奔月的牙雕,认真地对基辛格说:“我们怎么没公布呢?早在五千多年前,我们国家就有一位名叫嫦娥的女子飞上了月亮,然后在月亮上建起了一座名叫广寒宫的房子,并在那里住了下来。怎么回事,这是我国妇孺皆知的事情,你这个中国通难道不知道?”周总理这番机智而又幽默的回答不但化被动为主动,还让博学多识的基辛格博士高兴地笑了。
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经历千年却没有腐烂,这对一个国家来说应当属于严禁外泄的国家科研机密。当时基辛格博士提出的用月土交换木炭的方案无疑让周总理处在了一个两难的被动境地:直接拒绝的话,显得很没有礼貌;同意的话,又违反了国家的政策。处于这样的被动局面,周总理巧妙地使用语言策略,并借用中国古代传说,婉转地拒绝了对方的请求,让自己重新获得了主动权。
有一次,周总理设宴招待外宾。宴会气氛很好,但是突然上来一道汤菜,汤中的冬笋片是按照民族图案刻的,冬笋在汤里一翻身恰巧变成了***的标志。外宾看到这个图案之后不禁大惊失色,现场的气氛有些尴尬。周总理对此也感到有些突然,但是他立刻自然地解释道:“这可不是什么***的标志!这是我们中国传统中的一种祥瑞的图案,念‘万’,是‘福寿绵长’的意思,是对客人们的一种良好祝愿!”接着总理又风趣地说:“就算它外形像***标志也没有什么关系嘛!我们大家一起来消灭***,把它吃掉如何?”话音未落,宾主们都哈哈大笑起来,气氛更加热烈,这道汤也被客人们喝得一点不剩。
在外交场合出现***的标志是一个很严重的外交事故,很容易引起外交纠纷,尤其是那些曾经遭受过***铁蹄蹂躏的国家,他们看见带有这种标志的东西都会很反感的。宴会上出现这样的情况无疑让周总理处于被动的状态,但是他却利用巧妙的语言将被动事态转变为主动,实在让人不得不佩服其特有的机警。
一位西方记者向周总理提问:“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还有没有妓女?”现场的所有人都关注周总理怎样回答。周总理肯定地说:“有!”全场一片哗然,议论纷纷。周总理看出了人们的疑惑,然后补充了一句:“中国的妓女在我国台湾省。”现场顿时掌声雷动。
在交际过程中,被动的局面出现的可能性会很大,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将这些被动的局面转化成主动的局面,只有灵活应对,才能在谈话中重新占据主动地位。
巧妙地使用模糊语言进行答对
有一位外籍旅游者在旅华期间自杀了。为了减少事件本身可能造成的刺激性,经过再三的推敲,有关部门最后在死亡报告书上没有使用“自杀”这两个字,而是用了“从高处自行坠落”这个比较委婉的词语,减少了这件事情带给人们的冲击性。
生活中如此,谈判中亦应如此。一般情况下,谈判双方问题的提出随意性很强,内容涉及面很广,尤其是在一些质询性的谈判中,人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必须回答但是又不能回答或一时无法回答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谈判者可以巧妙地使用模糊语言这一说话技巧进行答对以摆脱困境。
周总理有一次在印度总统府举行一场规模较大的记者招待会。会上有位女记者问总理:“您现在已经是62岁的人了,但是您看上去气色非常好,您平时是如何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的?您是否经常运动或者有什么特别饮食?”
周总理听完之后回答:“谢谢你,我是一名东方人,只不过是按照东方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罢了。”显然,在这种场合里,周总理必须回答这个记者的刁钻提问,但是他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真的将自己的饮食起居规律告诉对方,便使用模糊语言进行了回答,收到了令人拍案叫绝的效果。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有一次,外国记者问周总理:“中国银行现在有多少钱?”面对这一不太友好的询问,无论怎样的正面回答都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只见周总理坦然地笑笑说:“中国银行嘛,共有18元8角8分钱。现在的人民币是中央人民政府发行的货币,它具有极高的信誉。”在场的人们听到这个答案后,经过一阵短暂的惊讶后便反应过来,并带着钦佩的神情报以热烈的掌声。因为当时流通的人民币一共有10种面值,包括: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它们相加的总和正好是18元8角8分钱。外国记者的本意是想让周总理说出中国银行里的钱数,然后使其陷入尴尬局面,但是周总理使用模糊的语言,不但回答了问题,成功地化解了尴尬,还极大地维护了中国金融的威信,可谓一举两得。
使用模糊语言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
首先是化解尴尬的作用。
在一次宴会上,一位三十多岁的妇女突然很有兴致地让旁边的男士猜自己的年龄是多少。那个男子非常为难,只使用模糊语言进行应对:“若以您年轻的样子,应该减去10岁,但是要是以您的智慧,恐怕又得加上10岁才合适。”这样的回答虽然没有正面给出女士的年龄,但是却能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男子直接说出女士的年龄或者有意缩小女士的年龄,都有可能造成误会。
其次,使用模糊语言可以化险为夷。
在人际交往中,使用模糊语言很大程度上能够维护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因此,该模糊的时候一定要模糊。不过,模糊语言虽然有一定的优点,但是在谈判中一定要注意谈判双方本身所处的语言环境,不能滥用,只有在合适的时机使用它,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用幽默的语言化解一切矛盾
人们在生活中总是不断地交替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就会面临不同的问题,那么运用怎样的方式解决问题才是最好的呢?
餐桌上发生了一场争论,有人想平息这场争论,于是他提了一个令人十分意外的问题:“各位,刚才上来的是一道什么菜?大概是鸡吧!”
“嗯,是的。”一位客人回答道。
“肯定是公鸡。”这人做出一本正经地样子说,“原来是鸡在作祟,难怪气氛这么激烈,大家看来要斗起来了。”
说完这个人举起酒杯:“让我们来点灭火剂吧,诸位!”于是大家举杯祝酒,一场餐桌上的征战顷刻就平息了。
有时候为了化解困境,如果没有合适的方式,就只有依靠幽默的力量了。
当百货公司大促销的时候,购货的人全部挤在一起。因为天气闷热,每个人的脾气都像火柴一样一点就着。这时候,有一位被踩到脚的女士愤愤地对结账小姐说:“幸好我没打算在你们这儿买‘礼貌’,在这儿根本找不到这种东西。”结账小姐听完之后沉默了一会儿说:“那您可不可以先让我看看您的样品?”那位女士呆了片刻就笑了起来。
幽默在瞬间给人快乐的同时,还能够使人们明白真正的道理,可谓妙用无穷。
有一位年轻人新近当上了董事长。上任的第一天,他就召集全体公司职员开会。他的开场白是:“我叫杰利,是你们未来的董事长。”然后他打趣道:“我天生就是个领导人物,原因是我是公司前董事长的儿子。”员工们都笑了起来,他自己也笑了。这位年轻人以幽默的说话方式来证明自己是以一个公正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地位的,然后对自己的地位进行了充满人情味的解释。实际上他是委婉地表示了这样一个事实:“正因为如此,我才更要跟你们一起努力,让你们改变对我的看法。”
有时,人们确实需要一种幽默的说法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人情味,这样才能化解自己人生的困境。
据说有一位大法官的邻居中有个音乐迷,常常把家里电唱机的音量放大到使人难以忍受的程度。这位法官的生活受到了很大干扰,他无法正常休息,便在一个休息日里拿着一把斧子来到邻居门口。看到邻居后他说:“我来帮你修修你的电唱机。”音乐迷看到拿着斧子的法官吓了一跳,急忙表示抱歉,但是法官说:“应该抱歉的是我,你可别到法庭告我,你看我把凶器都带来了。”说完两人像朋友一样笑开了,一场可能爆发的战争就因为法官幽默的说辞而成功避免了。
有一家大公司,董事长和财税局局长的关系比较紧张,一般情况下,双方很难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谈事情,有一次一个重要的会议必须把他们都请来。但是双方就像陌生人一样对彼此视而不见,这时会议主持人抓住两人之间的矛盾对公司董事长进行了这样一番介绍:“下一位演讲的先生不用我做过多的介绍,但是他现在的确需要一个好的税务律师。”听众闻言爆发出了一阵大笑,董事长和财税助长也都笑了,会议的气氛瞬间发生了改变。
幽默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也是人际沟通中的重要润滑剂,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化解困境,更重要的是,它还能让人们之间的关系处于和谐稳定的状态。熟练使用这种交际策略,相信你的交际生活会变得更加顺畅。
适时帮人找个台阶
在社交活动中,你不妨学习一下凡事都给别人“台阶”下的技巧,这样不但可以使你适时地为可能陷入尴尬境地的对方解除窘境,使对方免丢面子,还能使你获得对方的好感,从而有助于你树立良好的社交形象。
1953年,周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专门出访苏军。在一场由我国举行的招待宴会上,一名苏军中尉翻译总理的话的时候不小心译错了一个地方,我方代表团的一位同志当场给予了纠正。这个行为使正在讲话的总理感到相当意外,同时也让在场的苏联驻军司令非常生气。因为自己的部下在这种场合先犯了错误无疑会使自己难堪,于是他马上走过去准备撕下那个中尉的肩章以及领章,宴会厅里的气氛瞬间变得非常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周总理及时为对方提供了一个“台阶”,他温和地说:“两国语言要做到非常准确的翻译是很难的,刚才也有可能是我讲得不够完善才导致了翻译的错误。”之后周总理又慢慢重述了刚才那段被译错了的话,让翻译再仔细听一遍,然后准确地翻译出来,这样宴会的气氛才得到了缓解。总理讲完话后,在同苏军将领、英雄模范们干杯的时候,还特地同那位翻译单独干了一杯。
苏联驻军司令和其他将领看到这一幕后,在干杯时眼里都含着热泪,那位翻译甚至被感动得举着杯久久没有放下。
在社交场合一定要注意随时为对方留面子、注意让对方“下台阶”,这是个很重要的策略。如果你为他提供了适当的“台阶”、帮他保住了自己的面子、维护了他的自尊心,他就会对你产生感激,甚至产生更强烈的好感,从而对你们之间今后的交往无疑会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为避免由于自己的某种不慎行为而使你的交际对象陷入难堪境地,人们在日常的社交活动中应注意掌握这样的原则:切勿当众揭露对方的不足或隐私,处处给人留个台阶。
在交际过程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的需要,交际个体一般应该尽量避免触及敏感区,避免使交际个体当众出丑。必要的时候可以委婉地暗示对方自己已经知道他的某些错处或隐私,这样便可对他造成一定的压力,这也是给他留台阶的一种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可过分,只需“点到即止”。
广州一家非常著名的大酒店里,一位外宾非常喜欢酒店的餐具,于是在吃完最后一道茶点后,便顺手把精美的景泰蓝食筷悄悄“插入”自己的西装内衣口袋准备带走。服务小姐发现这一情况后不露声色地迎上前去,双手捧着一只装有一双景泰蓝食筷的绸面小匣很有礼貌地说:“我发现先生在用餐的时候对我国景泰蓝食筷颇具好感,非常感谢您对这种传统的工艺品的喜爱。为了表达我们酒店的感激之情,经过餐厅主管的批准,我代表酒店将这双图案美观且质量上乘的景泰蓝食筷送给您,不过按照大酒家的‘优惠价格’要将您所使用的食筷的费用记在您的账簿上,您看这样可以吗?”那位外宾当然明白这位服务员的弦外之音,在表示了谢意之后,就说明自己刚才多喝了两杯“白兰地”,头脑有点发晕,加上本来就很喜欢这种筷子,于是不小心将食筷插入了自己的内衣袋里,然后聪明地借服务员的这些话下了“台阶”:“既然这种食筷不消毒就不好使用,那么我就‘以旧换新’吧!”说着外宾迅速取出内衣袋里的食筷恭敬地放回餐桌,然后接过服务小姐给他的小匣不失风度地向付账处走去。
面子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很多矛盾就是因为交际个体的面子被对方所伤,而那个伤害别人面子的人又没有给出适当的“台阶”产生的。其实,只要在矛盾发生之前就给对方一个台阶,便可让矛盾化于无形。
时机未到时不要轻易开口
富兰克林在他的自传中这样说:“除非你有十足的把握,否则不要轻易开口,我确定如此。”他这段话的意思是反对讲话绝对、反对强烈断言的观点。因此,讲话要留有余地,时机没到的时候千万不要轻易开口。
关于时机未到时不要轻易开口,一位行家曾经有过如下的亲身经历:
“曾经有个计划要实施,但是我必须说服经理同意。对我的这个计划,部门主任也很感兴趣,他很愿意在我说服经理时在旁边支援。于是我和部门主任两个人一起到了经理室,首先由我向经理做了一个大致述说。经理思考了片刻就问主任:‘你觉得这个建议怎么样?’谁知道部门主任语出惊人:‘这个啊,两边都好!’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不由得看了看部门主任,他先前明明已经答应做我的后盾,怎么现在突然变卦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因为经理没有从部门主任那里得到明确的答案,于是只是说考虑考虑再做决定,结果这个计划被冷冻起来了,在我看来,它距成功就差一步而已,当时只要部门主任能够鼎力相助,计划肯定能通过的。
“‘真是个不守信用的人。’这就是我当时的想法,我很想去质问部门主任。不过在搞清楚问题之前,我没有动声色,我想看看他会给我一个怎样的解释,不过我在心里仍然对主任很有成见,但后来才知道,这完全是我的误解。第三天下午,经理就表示同意了。原来部门主任先表示出什么都好的态度,然后再去慢慢地说服经理。部门主任认为如果当时他和我一起鼓起如簧之舌去说服经理,也许这样会引起他的反感,因此当时不是最佳表态的时机,但是如果先给经理一个缓冲的时间,然后再私底下对经理进行说服,这样成功的把握就会大很多。原来主任是等时机成熟的时候再表态,他完全是在为我着想。”
在时机没有成熟的时候轻易张口,因为不了解情况发展的势态而草率做出不合理的论断,这样对自己对他人无疑都是不利的。事实上,很多机会都是因为自己的草率而白白浪费掉的,很多困境也是因为自己过早的断言而造成的,因此,在交际过程中一定要拿捏好度,等时机成熟的时候再考虑张口的事情,这样就会让你的努力不致枉然。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周总理显然是一个交际方面的专家,无论在何种场合遇到什么样的对手,他总能唇枪舌剑,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应酬自如。尤其是那些来者不善的人,周总理总是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说话方式,让对方自取其辱。
九一三事件发生以后,苏联大使和周总理谈话的时候,语气略有嘲讽地问道:“总理同志,听说最近中国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周总理平静地回答:“其实也没什么大事,只不过是一片森林里倒了一棵树,一棵树上落下了一片叶子而已。”苏联大使故作关心地说:“但是据权威人士的推测,此事对中国的影响极为不利呀!”总理答道:“恰恰相反,一颗毒瘤在肌体上自动消失,那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苏联大使有些恼怒:“总理同志,有句话我早就想说了,你们国家在国际社会上总是口口声声骂我们苏联是社会帝国主义,把我们国家说得比厕所还臭。既然是这样,那么请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的林副统帅在你们国家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他为什么偏偏选择投奔我们苏联呢?”周总理冷笑道:“正是因为厕所臭,所以苍蝇才喜欢那种地方。大使同志既然明白这个道理,又何必多此一问?”苏联大使被说得哑口无言。
当时林彪叛逃苏联,因飞机失事丧生在蒙古的温都尔汗。这个消息传出来之后,国际上一些敌对分子幸灾乐祸。因为中苏关系当时十分紧张,苏联大使和总理见面的时候便存心拿这件事情让周总理难堪。他发现兜圈子达不到嘲笑的目的,就摊出了所谓的“王牌”,料想周总理一定会很尴尬,结果周总理反戈一击,反使苏联大使陷入了十分狼狈的境地。
还有一次,美国代表团访华期间,其中一人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总是喜欢低着头走路,但是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这是为什么呢?”此语一出,举座皆惊。但是周总理却表现得不慌不忙,他面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但是你们美国人却正好相反,喜欢走下坡路。”
那位美国官员的话里显然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污辱。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听了这话之后都十分气愤,但因为是在外交场合,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也是一种失礼的行为。但如果忍气吞声,那么国威又何在?而周总理这一机智的回答让美国人真正领教了柔中带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厉害,最终尴尬、窘迫的是美国人自己。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于是那记者便以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不失风趣地说:“这支钢笔还是很有渊源的,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因为我们私交甚好,他就把它作为礼物赠送给了我。我无功受禄,本来不想要的,但是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这个笔很有意义,就留下了贵国的这支钢笔。”美国记者顿时哑口无言。
这位记者原本是想借机挖苦周总理:你们中国人不是很好吗?怎么连好一点的钢笔都生产不出来,还要从我们美国进口?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周总理竟然说这是朝鲜战场的战利品,这样的回答反而使这位记者丢尽了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