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聪明说话巧办事
3693100000009

第9章 说服人的语言策略

说服是心理上的较量

在交际过程中,常常需要说服别人,说服看起来像是一场语言的战争,但事实却是交际双方心理上的一场较量。谁能在心理上战胜对方,谁就能获得交际活动的成功。心理学家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增强说服力的方法,当然这些方法都是利用人们的心理作为说服手段的,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

1利用人们“居家优势”的心理

邻居家的一棵大树盘根错节,长得相当茂盛,对于邻居来说,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杰克来说却是一件苦恼的事情,因为大树遮住了杰克家后园菜地的阳光,杰克想与邻居商量一下这个问题,但是怎样去说呢?是应该到邻居家去说呢,还是请邻居到自己家来?杰克因为这个问题而感到非常的困惑,后来杰克偶然看到一个理论并按照这个理论把邻居请到自己家中,好好地款待了一番,然后说明了此事,结果邻居真的同意了杰克的请求,砍掉了那颗大树。

到底是什么理论有这么大的作用呢?原来是心理学家拉尔夫·泰勒等人曾经按照人的支配能力(即影响别人的能力)做了一项实验,他们把一群大学生按照等级分成上、中、下3类,然后各取一半的人数组成两个小组,让这些学生讨论大学10个预算削减计划中哪一个最好。一个小组在支配能力比较高的学生寝室里,而另一人小组则在支配能力比较低的学生寝室里。

通过结果泰勒发现,不管在哪个小组,人们总是按照寝室主人的意见做决定,即使主人是支配力低的学生。

由此可见,一个人在自己或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会比在别人的或者陌生的环境中更有说服对方的优势。因此,充分利用居家优势,将能更容易说服对方一些。如果不能在自己的家中或办公室里讨论事情,也应尽量争取在中性的环境中进行公关活动,这样至少对方没有居家优势,所以你说服成功的可能性会很大。

2使自己等同于对方

你试图说服一伙青年去清扫某块地方,但是他们却情愿干别的事情,那么你怎样通过自己的语言引起他们的兴趣呢?许多研究者发现,如果你说服某人改变自己的个人爱好,那么你就使自己等同于他,这样的话你就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例如,一个优秀的推销员总是使自己的声调、音量、节奏与自己的顾客相一致,甚至连自己的身体姿势、呼吸等也无意识地与顾客保持一致。这是因为人类具有相信“自己人”的心理倾向。正如心理学家哈斯所说的一句话:“一个造酒厂的老板可以告诉你为什么一种啤酒比另一种啤酒的品质好,但你的朋友,不管其学识渊博与否,都有可能对你选择哪一种啤酒造成更大的影响力。”

3尊重对方的感受

你的隔壁新搬来一对夫妇,你准备去拜访他们,同时你希望他们可以为社区的某项工程募捐,你该怎样说服他们呢?用哪种方法最好呢?那些平庸的劝说者往往开门见山地就提出要求,结果募捐不但没有成功,双方还可能会发生争执,关系因此而陷入僵局;但是优秀的劝说者往往会首先建立一种信任和同情的气氛。如果主人正在因为某件事情而烦恼,你可以站在他的立场上说:“真是太遗憾了,我理解你的心情,如果换做是我的话,我也会有这样的反应。”如果你这样说话,主人的心情肯定会变得好一些,他会认为你很尊重他的感受。这样的话,你们之后的谈话,对方就会加以重视。

当然,优秀的劝说者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遭到别人的反对常有发生,这时老练的劝说者就会改变自己的说法方式,他们会重新考虑对方的意见,承认它的优点,然后才指出自己的意见的优势所在。一项研究证明:在下结论前,呈示双方的观点,要比只讲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因此,适当地给对方陈述观点的机会,让对方表达自己的感受,将更有利于说服对方。

4提出有力的证据

如果你准备参加一次重要的决策会议,你的目的是为一项不为大家重视的项目争取更多的贷款,你需要说服对方同意贷款给你,那么你使用什么样的证据最有说服力呢?答案很简单,如果你向对方提供可靠的资料而不只是一些你个人的看法,那么你的说服力就会成倍地增加。在人们的心里,事实往往胜于雄辩,可靠资料就是最好的事实。但需要记住的是,听众往往容易受到证据的影响,也相同程度地会受到关于证据来源的影响。

在一项实验中,让两组病人分别试听关于没有处方是否可以卖抗组胺片的争论之后,告诉其中的一组说可以卖的证据来自《新英格兰生理和医学月刊》(这是虚构的),而另一组则被告知能卖的证据只是来自一家流行画报。通过实验发现,第一组比第二组有更多的人赞成没有处方也可以卖抗组胺片。由此可见,引用权威进行说服的方式更能消除听众的先入之见。

5运用具体情节以及事例

当你刊登广告推销某种药品的时候,是把药品的主要成分、功能以及用法详细介绍给你的客户好呢,还是重点说明某个患者在使用后迅速痊愈的事例好呢?事实上,一个优秀的劝说者都清楚地知道说服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点:使用个别具体化的事例和经验比概括的论证和一般原则更加具有说服力,人们的心理更愿意相信可靠的事实。因此,你要想说服别人多买一些你的产品,你就应酌情使用后面一种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要说服别人同意你的观点,你就应旁征博引,使用一些具体而又生动的例子,而不是一味空洞地说教,只有这样,你才能成功地说服别人。

总之,说服别人、赢得别人赞同的能力并不神秘,只不过是一场你和对方心理上的较量罢了,让别人在心理上先接受你,或者使对方的心理处于弱势的地位,那么你说服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一些。

善用“软”话进行说服

渴望同情是每个人的天性,如果你想说服那些力量比较强大的对手,不妨采用这种争取同情的说服方法,在消除对方敌意的基础上,以弱克强,达到自己说服对方的目的。所谓的博取同情的说服语言,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一种话语方式:软话。

有一个15岁的山区小姑娘,不幸被人贩子拐卖到上海,被关在一个小屋子里。有一天晚上,天下着小雨,小姑娘的房门被打开了,一个中年上海“阿拉”走了进来,可能是来买小姑娘的。小姑娘非常害怕,她的心已经跳到了嗓子眼儿上。但是,她还是很快地就镇静下来,机智地叫了声:“伯伯好!”中年“阿拉”听到这话之后,像是被魔法定住了似的,一动不动。

看到中年人没有生气,小姑娘小心翼翼地说:“我一看伯伯您就是个好人,看您的年龄,和我爸应该差不多,不过我爸的命就比你苦多了,他在乡下种田,去年栽秧的时候,他热得中暑了,直接晕倒在田里……”说着说着,小姑娘的眼泪就哗哗地流下来。“阿拉”听到这些话后,满脸涨得通红,在一阵短暂的沉默后,他低声地说了一句:“谢谢你,小姑娘。”然后开门走了出去。不久之后,中年男子报警把小姑娘救了出来,送回到了山里。

面对强壮的“阿拉”,为何不让自己显得更加弱小,说一些“软话”来激发他的同情心呢?聪明的小姑娘正是这样做的,当然也正是这种方法,才使小姑娘得到了救助,这就是“软话”的力量。

一句“伯伯”,一下子拉近了两人的年龄距离,让那个“阿拉”不由得想起自己同样处于花季的儿女。一番“软话”让同情的种子开始在中年男子的心头萌发了。然后小姑娘又不失时机地给他戴上一顶“好人”的帽子,继续用软话诱导他的心理向“好人”的标准看齐。最后用“我爸”和“阿拉”进行对比,进一步强化了“阿拉”的同情心理。就这样成功地说服了中年男子。

学会说“软话”的技巧,常常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要做到这一点,适当地低下自己的头,冷静地分析自己的处境,是非常重要的。

有个“的姐”(出租车女司机)在晚上工作的时候,拉了一名男青年,把他送到指定地点的时候,对方突然掏出一把尖刀逼着“的姐”把钱都交出来。“的姐”知道这时候反抗肯定不行,所以她就装作害怕的样子老老实实地交给歹徒300元钱说:“今天干了一天,就挣这么点钱,如果你嫌少的话,那我就把零钱也给你吧。”说完又拿出身上的20元钱给了男青年。见“的姐”表现得如此爽快,歹徒有些发愣。于是“的姐”趁机说道:“你家在哪儿住?我正好送你回家吧。天这么晚了,你家人该着急了。”看见“的姐”不反抗,歹徒便把刀收了起来,让“的姐”顺便把他送到火车站去。

发现歹徒的警惕性松懈下来后,“的姐”便开始不失时机地感化歹徒:“其实原来我家里也非常困难,咱又没学历,也没啥技术,后来就只能跟人家学开车。这活儿虽然挣钱不算多,但是能维持正常开销,再说也是自食其力,穷点儿谁还能笑话我呢?”看到歹徒沉默不语,“的姐”继续说:“你一个大男子汉,干点儿啥都差不了,至少养活自己不成问题,你走上这条路,如果运气不好,那一辈子不就可惜了啊?”火车站终于到了,歹徒要下车时,“的姐”又说:“我给你的那些钱就算帮助你的,用它干点正经事情,以后别再干这种事了,挺危险的。”一直不说话的歹徒哭了,不仅把300多元钱还给了“的姐”,还非常动情地说:“大姐,今天遇见你算是我的福气,我以后再也不干这事了。”说完,男青年就低着头走了。

可见“软话”不仅可以消除人们之间的距离,还能利用人们都具有的“同情心”的天性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你说服对方的目的也就顺利达到了。

学会“以退为进”的说服策略

一般来说,在你和要说服的对象进行沟通的时候,彼此都会产生一种防范的心理,尤其是谈话的气氛处于危急关头之时。从潜意识的角度来说,防范心理的产生是一种自卫,也就是当人们把对方当做是自己的假想敌时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那么消除这种防范心理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反复给予暗示,表示自己是对方的朋友而不是敌人。这种暗示可以采用以退为进的方法来进行。

某精密机械工厂生产了一种新产品,将其部件委托给一家当地的小工厂制造,当该小厂将零件的半成品呈示总厂时,不料半成品全不符合要求。但是小厂负责人认为产品是完全按照总厂的规格制造的,不想再重新制造,双方僵持了很久。总厂厂长在问明了事情的原委后,便平和地对小厂负责人说:“通过分析,我发现这件事情完全是由于公司设计不全面而导致的,给你们造成了损失,我们实在抱歉。今天幸好得到了你们的帮忙,我们才发现设计的产品会有这样的缺点。但是时间有限,恳求你们帮助我们渡过难关,你们不妨将产品制造得更加完美一点,这样对你我双方都是有好处的,你看怎样?”那位小厂负责人听完厂长的这番话后,欣然应允。

富兰克林在宾夕法尼亚立法机构任职期间,一位顽固的政敌和一位不友好的立法者经常会让他头疼不已。富兰克林在解释如何通过以退为进的方法说服这位政敌成为朋友时这样说道:

“我从没想过要获得他的帮助,但是一段时间后,我萌发出了使用其他方法的念头。在知道了他有一本稀世奇书之后,我特意用谦虚的语调给他写了一张纸条,在表明了自己对这本书的羡慕之情的基础上,我委婉地请求他能否借给我这本书拜读几日。当他收到纸条之后,立刻把书借给了我。一周后我把书还给他的时候,同时夹了张纸条,写上我对这本书的喜爱之情。后来当我们再在国会见面的时候,他对我主动说话了(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态度还非常谦虚礼貌。此后,他还进一步地表示愿意随时为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之后我们就成了好朋友,这样的友谊一直维持到他去世。”

富兰克林的低姿态退让,不仅能消除对方心中的芥蒂,也让对方感觉到富兰克林的真诚,达到了说服对方和自己成为友好的朋友的目的。

主动向你的对手示弱,看起来你会损失一些“面子”,但是你的示弱、向对方寻求帮助的说法,恰恰能让对方感觉到自己获得了你的尊重,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就会消除对你的防范。最终你的示弱恰恰就是你成功的手段,所谓“以退为进”就是这个道理。

说服别人要有根有据

有两个人一起到四川去出差。晚上他们到街上去吃小吃,迎面看到一个招牌,上面写着五个大字:“四川风味面”。这两个外地人从来没有吃过四川的东西,当然也不知道“四川风味”到底是什么样的味道,正在犹豫不定的时候,其中一个人看见旁边一家店的招牌上写着“酸辣面”三个大字,于是对同伴说:“吃这家的面怎么样?”“唔,不错,酸辣面,感觉有开胃的样子。”于是两人便进了那家小店。

是什么使两个外乡人最终走进了那家小店呢?难道是因为“酸辣面”比“四川风味面”更好吃吗?显然不是,这两个人以前都没吃过,怎么会知道哪家面味道更好?

答案很简单,因为第二家的店名更加具体,给人的感觉更加直观,它让客人们有了吃饭的“根据”。一个酸、一个辣让客人直接体会到其味道,让客人的心中有了一个底。

在日常的交际过程中,人们有根有据地出示自己的观点,才会显得更加直接明确,听者也会更加容易明白你所说的意思,相反,如果你呈现给听众的只是一个笼统的样子,很多人都不会接受你的观点。

有一名大学教授和一个直销员。大学教授学历非常高,说话十分文雅,而且还很讲究遣词用句;直销员只是一个当过一段时间水手、没上过几天学的人,他说话很直接,没有那么多的修饰。一般人都猜想大学教授的讲话肯定比直销员更会受到人们的欢迎,但是情形却恰恰相反。

卡耐基先生认真地研究了这两个人的语言,发现大学教授的语言显得太空泛笼统,就像在讲课一样,但是直销员说话却显得具体明确,他直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出示了相关的论据,虽然很简单直白,但是却得到了人们的认同。最后卡耐基先生得出一个结论:“说话具体、有根有据的人,不管他曾经接受过的教育程度如何,他照样拥有说服别人的能力,因为具体化的语言比任何修辞和逻辑都更为重要。”

的确,书面语言更讲究逻辑和修辞,但是在口语表达上,人们则更加相信有根有据的事实阐述。因此,在说服别人的时候,最好不要使用笼统模糊的语言,应尽可能多地向对方提供一些你的观点的证据。

注意你们的谈话氛围

谈话的氛围,就是谈话的气氛和情调。在谈话过程中,常常会有沉默、冷场、尴尬的现象发生,使谈话发生困难,这就是谈话的氛围不好造成的。谈话的氛围,直接影响着谈话人的情绪以及兴趣,因而也就影响了谈话的效果。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应做好以下几点:

1以一个平等的姿态和对方谈话

只有平等地与人进行交谈,才能使对方的精神处于放松的状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你的说服活动,才能使对方同你谈得愉快,谈得开心,说服活动才有可能成功。

曾给毛泽东同志当过俄文翻译的师哲同志有过这样一段回忆:

我第一次见毛主席的时候,心里非常紧张,刚见面的时候我便呆呆地看着毛主席,显得不知所措的样子。毛主席主动问道:“你是哪里人?”“我是陕西韩城人。”“喔,‘迁生于龙门,耕牧河山之阳’,你可是司马迁的同乡了。韩城龙门山史有‘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的说法嘛。龙门自西向东,是一直绵延到韩城的。”

一位国家的领导人在同工作人员初次见面的时候,就很随和地谈起对方的家乡,使对方感到无比亲切,生疏感和紧张感一下子就消除了。

因此,平等的谈话气氛对于谈话活动来说非常重要,想要说服对方,就先去营造一个平等的说话气氛。

2搭起使双方心理贴近的桥梁

与人谈话的时候,应当尽可能找到谈话双方的共同点,这样才能在双方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双方心理很快贴近,营造出谈话的良好氛围。这里说的共同点,包括同行、同乡、同学、战友、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志向等。

现代文学家唐弢在《琐忆》中记叙了他与鲁迅先生初次见面的情景,文内写道:

“正当想见而又不敢去见的时候,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却不期而遇地晤见了鲁迅先生,互通姓名之后,鲁迅先生接着说:‘唐先生写文章,我替你在挨骂哩。’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切又都出乎意料。我立刻紧张起来。鲁迅先生看出我的窘态,连忙掉转话头,亲切地问:‘你真个姓唐吗?’‘真个姓唐。’他看定我,似乎十分高兴,‘我也姓过一回唐的。’说着,就呵呵大笑了起来。

“我先是一怔,接着便明白过来了:这指的是他曾经使用过‘唐俟’的笔名,他是的确姓过一回唐的。于是,我也笑了起来,半晌疑云,不,很久以来我的心头积集起来的疑云,一下子,全都消尽散绝了。”

这里,“姓唐”作为两人的共同点,便成了谈话双方关系贴近的桥梁。

谈话双方的关系只有亲近一些,你才有说服对方同意你观点的可能,有时候,这甚至是你们说话的必须条件。

3先谈双方关心的话题

与人谈话的时候,最好可以从双方都关心的话题谈起,使对方喜欢同你进行交谈,调动对方谈话的情绪,水到渠成的时候再转到你想谈的话题或者你想说服对方同意你的某项观点上去,这样你就可能容易达到目的。这样的谈话方式,比起你一开始就直接谈到对方不关心的话题或者难题,效果要好很多倍。

有一位历史老师年纪大了,讲课的时候吐字不清,有位同学对这位老师有意见,就借题发挥,上教务处告状,要求学校撤换这位老师,他还发动全班同学要一起“努力”将这位老师赶下讲台。班主任找这位学生谈话,没有直接谈这个问题,只是先问同学的父母年纪多大了,身体如何。学生不知班主任的用意,便回答说:“身体倒是还好,不过就是年纪大了,记性有些差,说话总是颠三倒四的。”班主任顺水推舟道:“是啊,岁数不饶人哪,年纪一大,干什么事情都力不从心啊,我们当老师的也是这样,所以请你们多体谅才是。”学生听出了班主任的弦外之音,惭愧地低下了头。

这位班主任谈话的艺术是从对方关心的话题入手,逐步引向正题,使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去认识问题,最终让学生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了说服的目的。

4激发对方的“兴趣点”

谈话的时候,要善于洞察交流对象的所需所好,适宜地把话题引到对方感兴趣的事情上,使其感受到你的诚意,那么这样的谈话气氛无疑是很好的。

有一位教高三的老师,在谈到他班上的一位爱好运动、头脑灵活但是文化课成绩却不怎么理想的同学的时候说:“有一次,我与他打乒乓球时发现他的球技确实不错,于是我以赞赏的口气问他:‘你的乒乓球怎么打得这么好呢?’他随口回了一句:‘哪里!不过是经常打的缘故。’于是我趁机又讲:‘哦,这样啊,其实知识的掌握、成绩的进步也像你打球一样需要你勤学苦练。’从此,这个学生加强了文化课的学习,后来以很好的高考成绩考入了一所著名大学。”

一个良好的谈话气氛,不仅能让你和交流对象享受谈话的过程,还能帮助你实现说服对方的目的,何乐而不为呢?

承认自己劣势的说服方法

大约50年前,恒美DDB广告公司接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策划案:为德国产的一种小型汽车打入美国市场做一项策划案。要知道,在这种小汽车面世之前,美国人普遍比较偏爱大型的国产汽车。但是,在DDB广告公司的广告播出后的短短时间内,那种德国产的小汽车——大众旗下的甲壳虫,一举成为了当时的畅销车型。该广告策划的惊人之处在于:他们没有强调这款汽车的优点,如经济便宜或油耗小,相反地,他们把汽车的缺点堂而皇之地暴露给消费者。

毫无疑问,这个广告具有首创性,它打破了当时业内的常规做法,直接告诉消费者,甲壳虫车不符合当时美国人对汽车的审美观。他们的广告语是这样的:“丑只是表面的,它能丑得更久。”这样的一个看起来像个笑话的广告,之所以能卖掉如此多的不符合人们审美观的甲壳虫,就是因为提及商品一个小小的缺点往往能增加广告的可信度。先说其缺点,然后接下来说到商品优点时,比如甲壳虫的经济实惠与节油,人们就更会相信所言属实了。

所有的人都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世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完美的,因此,必要的时候呈现这些不完美,人们会更加认同你的说法。

1984年里根竞选连任的时候,有人担心他年龄太大不能胜任。在与对手沃尔特·蒙代尔的一场辩论中,里根很坦诚地承认自己的年龄确实有些高了,但是同时他又指出:“我想让你知道的是,我不会拿年纪这个问题来说事。正像我不会出于政治目的,说我的对手因为年纪太轻而缺少经验一样。”当里根说完这句话后,蒙代尔对此报之一笑。

最终,里根用自己的不完美获得了辩论的胜利,当然也获得了竞选的胜利,他用自己的不完美说服了美国公众。

总之,适当地坦白自己的缺点,可以使你得到交流对象的信赖,你的说服活动就会变得更加容易一些。

“不说话”的说服策略

有时候,想要说服对方,话说得太多未必是好事。对于一个真正会说话且善于说服他人的人来说,不仅要懂得用嘴,还要懂得如何用“不说”。

在某个时机点,如果你懂得运用“无声胜有声”的说话策略,用你的肢体语言或气势来帮助你说话,会比滔滔不绝有效得多。

一位印刷厂老板得知另一家公司要购买他的一台旧印刷机,他决定以250万元为底价出售这台机器,他已准备了充足的理由说服对方成交。

老板的手下和同行们一直很好奇:他到底要用什么样的“谈判”策略来让对方乖乖地掏出那么多的钱来买这台旧机器?

议价时,他坐在谈判桌上,以沉稳的架势一句话也不说。

过了几十分钟之后,买主首先沉不住气了,他对那台旧机器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挑剔,希望把价格压得更低。

但是,面对买主的一再杀价,这位印刷厂的老板很沉得住气,他一句话也不说,只是报之以微笑。这样的举动让买主有点奇怪,甚至乱了方寸,因为买主完全捉摸不透这位老板到底在想什么,他不做任何反驳,也不据理以争,他的表现完全和买主所设想的不同。这时候,买主心头一惊:莫非这位印刷厂老板已经找到了别的买主,所以才能表现得如此镇定?

最后,买主心思完全乱了,低声咬着牙说道:“这样吧!我出350万元,我只能出这个价,一个子儿也不能多给了。”

就这样,印刷厂老板以“不说话”成功地卖出了旧机器。

原来,老板早就听说这位买主因为和原来的股东散伙,手上的资金不是很多,但是因为最近又接了一批货,如果没有机器就得违约,遭受的损失将更加惨重,因此这台机器他是无论如何都要买的。之前为了压低价格,他只能虚张声势、投石问路,试试看能不能省点钱,但是,卖方没有太积极的回应,让他形成对方好像可卖可不卖的错觉,或者已经有人抢先出价了,他就会开始恐慌,生怕价格出得太低,失去了这台旧机器,因此才会急着出高价买下。

运用 “不说话”的攻心说服术,关键在于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因此在运用此策略前,说服方必须先分析一下你面临的情况是否适合运用沉默的策略。

一般来讲,最好的时机是你和对方在一些关键或有争议的问题上,对方急于要求你表态的情况下,你就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一言不发或者避而不谈,用这种方法打垮对方的心理防线,最终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还有一个比较好的时机是,当对方处于优势,你处于劣势的时候,你可以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静观其变,伺机扳回劣势。

说服别人要以情动人

某公司职员在辛辛苦苦赚了十几年的薪水后,终于在城市里买到了一块理想的地皮,并开始雇人修建房屋。他整天都眉开眼笑的,因为在一个大城市里生活,谁不想拥有一栋专属于自己的房子呢?

但是事情却突然发生了变化,他突然接到公司的命令,公司要求他到欧洲某国主持一个分公司的工作。这原本是好事,但是偏偏出现在这个时候,使他乱了阵脚,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做。

他想去国外,因为那毕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是他又放心不下自己正在动工的房子,这个两难的选择让他头痛万分。不过,他很快就做好了决定,立刻与那所建筑公司取得联系,通知对方停止后续工程然后解约。

建筑公司的负责人认真地听了他的理由之后说:“哦!这确实是一件大事,事情既然发生得这么突然,就得想办法尽快解决。不过,先生,冒昧地提醒你一句,或许你的一生就只能修建这么一次房子,况且现在工程都已经进行过半了,停工会给您造成很大的损失,您是否应该再考虑考虑呢?我如果是您的话,也会感到很为难,但是与一个心灵的归属地,一个疲劳的时候唯一可以依靠的地方相比,还有什么事情更重要呢?”

这位建筑公司负责人说话的策略和魅力,无疑是让人非常欣赏的,他虽然只说了短短的几句话,却深藏着高明。

首先,负责人站在这个人的立场想:他谋职到海外,这确实是人生的一大重要事件。这样说话,使那个人在心理及认知上不会把他当成陌生人或者生意人。

接着,负责人又强调盖房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个人一生或许就只有一次盖房子的机会,所以千万不能当儿戏。

再者,负责人又回到现实,他站在那个人的立场上,强调如果贸然停工,费用上有极大的损失。

综合这些严重且不利于那个人的后果,再下结论,请他三思而行,这样极具人情味儿的说法以及建议,当然可以得到那个人的信赖。

后来,这位负责人提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这个人去国外工作,不过他的房子仍继续盖着,由他哥哥当监工。

动情的劝说加上并行不悖的措施,可以保证说服的成功。

转个弯的说服方法

有一名法文老师平时说话做事比较偏激,常常对犯错的学生冷嘲热讽,因此他并不受学生欢迎。

不巧的是,有一天他讲授法文时,不小心在语法问题上犯了一个错误,而这个错误恰巧被一名曾经被他嘲讽过而“怀恨在心”的学生发现。

这名学生立马把握住这个复仇的机会,当面指出了这位老师的错误。此时所有的学生都不敢说话,想看看这位平时“嚣张异常”的老师会如何应付这种场面。

老师说:“噢,看你平时上课那么不认真,想不到竟然这么细心,连这么小的毛病也能发现,不过其他同学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疏忽了这个错误呢?”

这位学生原本是想报复老师的,不料竟得到一贯偏激的老师的赞扬,刹那间自豪满足的情绪溢满胸怀,恨意完全消失了。

事实上,这种“转弯”策略也适用于说服别人,当你们的意见相左时,让你的话转个弯,说不定你的说服活动就可以成功了。

汉克是一名推销员,某天正对一位顾客推销商品。听完汉克的介绍后,客户说:

“你的东西太贵了,另外几种和它效果差不多的商品却便宜许多。”

此时汉克点头说道:“你说得很对,确实是这样。你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的产品尽管价格高一些,但是省油省电,又是高性能,在同类产品中,只有我们的售后服务是最先进可靠的。”

汉克最终成功地说服顾客购买了自己的产品,就是因为他适当地转移了自己说话的重点,让顾客把注意力转移到了产品的优势上。

在日常交流过程中,如果你们的意见发生分歧,那么适当地让你的话转个弯,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反复说服术

魏国有位家臣,名字叫做庞恿,有一次他受命跟随太子去赵都邯郸做人质。庞恿一想到自己这次离国远去,归期未定,自己不在魏王身边的时候必定会有人在魏王面前说自己的坏话,自己有可能因此获罪,所以临行前,庞恿对魏王一再叮嘱说:

“大王,如果现在有个人说街上出现一只老虎,您相信吗?”

“寡人不相信。”

“如果接着又有第二个人来说街上出现一只老虎,这次大王您相信吗?”

“寡人可能会半信半疑。”

“如果又有第三个人来说呢?”

“都有三个人这样说了,那我就不得不相信了。”

于是,庞恿就接着说:“街上肯定不会有老虎,这是人们都知道的事情。但是只要有三个人同时说街上有老虎,一般人就会相信大街上真的有老虎了。现在邯郸距离大梁要比街市远得多,因此在大王前数落臣的人肯定不少于三个,希望大王能够加以细察。”

“这你不必担心,我知道。”魏王说。

之后庞恿就随着太子前往邯郸。果然庞恿还没有到邯郸,就有人开始在魏王面前反复毁谤庞恿了。

后来等太子质押期满回国的时候,不出庞恿所料,魏王果真听信了谣言,对他已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了,也不愿意再召见他了。

庞恿这个人可以说是非常了解反复说服术的威力,尤其是谗言,如果反复地说,其效果更是可怕。所以,庞恿懂得在事前向君主再三叮嘱,以防止君主听信谗言。但是,虽然做好了预防措施,君主还是听信了他人的话。由此可见,大多数的人往往经不起反复说服术的考验。

当人们想要说服某个人的时候,而这个人却总是一副我行我素的姿态,不肯听从你的意见,或者说“哦”、“嗯”之类的话敷衍你,或者说“我觉得我的更好”、“你们总是这样说,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等,面对这种情况,也许有些人就会失去说服的信心,开始打退堂鼓,不得不听任别人的拒绝,而说服活动也会因此失败。但是另一些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深知“常哭的孩子有奶吃”这一道理,因而当他们第一次说服失败的时候,他们会再次或连续几次发动自己的说服活动,即所谓“软磨硬缠”。

说服别人本来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只有坚持下去的人,方能成功。因此,不要害怕对一个人“老生常谈”。你对他说服的次数越多,你成功的可能性才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