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低调做人厚黑处世智慧全集
3693500000034

第34章 把握好抬头与低头的时机(7)

朱元璋攻心为上,他很早便对外宣布对元朝人士“不以前过为过”的政策,因为仕元者不乏贤才。秦从龙是元朝江南行台侍御史,声望很高。战乱起后,秦从龙弃官隐居,朱元璋很早就想将其为己所用,在徐达率军攻取镇江前,朱元璋便告诉徐达“镇江有秦元之者,才器老成。入城,当为吾访之。”将寻访秦从龙作为徐达入城的一项重要任务。徐达访得秦从龙后,朱元璋便派他的侄子朱文正带着重礼火速前往聘请。秦从龙到达后,朱元璋还亲自出门迎接,“呼先生而不名”,态度极其诚恳。对朱元璋这样的礼遇,秦从龙打心底里信服,于是便成为朱元璋的手下。

郭云是元朝的一员武将,十分忠于元室。朱元璋北伐时,“元主北奔,河南郡县皆下,云独坚守,大将军徐达遣指挥曹谅围之,云出战,被执。大将军喝之跪。云植立,谩骂求死”。徐达将郭云押解回到南京的时候,朱元璋爱惜郭云的为人,立即将其释绑。他并没有因为郭云的谩骂而记恨,也没有强行逼迫郭云为自己服务,这让郭云感动不已,最终答应再次出仕。有一次朱元璋正在读《汉书》,问郭云是否认字,郭云说“可以”,于是朱元璋将《汉书》交给郭云读,郭云读起来相当熟练,“帝大喜,厚加赏赐,用为漂水知县,有政声。帝益以为贤,特推南阳卫指挥企事”。因为郭云在河南南阳家乡有较大影响,当时聚集家族部曲甚众,于是朱元璋又让郭云回南阳收集部曲,负责当地事宜,一直到郭云病死。朱元璋这样对待曾经谩骂过自己的人,让很多元朝的老将都佩服不已,于是他们纷纷效力于朱元璋。

胡美为陈友谅的江西行省丞相,驻守龙兴,朱元璋派人去诏谕胡美,胡美表示可以考虑投诚,但希望“无散部曲”,就是不解散他的军队。对这样的条件朱元璋有些犹疑。当时胡美的使者就在旁边,刘基就用脚轻踢朱元璋坐椅,朱元璋会意,当即下了一道赐书称:“足下有效顺之诚,此足下明达也;又恐分散所部,此足下过虑也。吾起兵十年,奇才英士,得之四方多矣。有能审天时,料事机,不待交兵,挺然委身来者,尝推赤心以待,随其才任使之,兵少则益之以兵,位卑则隆之以爵,贫乏则厚之以赏。安肯散其部曲,使人自危疑,负来归之心哉?”朱元璋这一番表示至为诚恳。于是胡美打消了疑虑,率众投降,朱元璋仍任命他为江西行省丞相,后又任征南将军,洪武三年封像章侯,成为朱元璋倚重的大臣之一。

为了谋求新的发展,朱元璋攻下了采石城。采石城是江南一个比较富庶的城市,此城一破,红巾军千军万马顿时如潮水一般涌向城中的各个角落。对粮食供应紧缺的将士来说,出现在他们面前的那些牲畜、粮食,比任何东西还要珍贵。尽管有军纪限制,但出于囤粮为公的心理,将士们都想把东西抢到自己的部队里去。因而进入采石城之后,各路将士都争先恐后地抢东西,弄得满城百姓惶恐不安,乱作一团。

对此,朱元璋忧心忡忡,因为他向来军纪严明。他看到士兵们都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于是抓紧派人组成了纠缉队在街头巡逻,城中秩序才渐归平静。他郑重地向士兵们解释说:“我们这支队伍要成就大事,就不能贪图眼前的这点儿小利。前面就是太平城,那才是个富庶的去处,兄弟们到那里去,一起开开眼界吧!”经过这一番情真意切的谈话,将士们的抱怨总算消退了。接着便是犒赏军队,丰肴佳馔大开盛宴,让士兵们饱餐了一顿。

经过这一场风波,朱元璋怕在太平城中再起波澜,便在从采石城出发前命人紧急起草了《戒缉军士榜》,意在约束军队,制止扰民行为。果然,在太平城,战斗刚一结束,士兵们就准备动手抢劫、大发横财,却见城中的大街小巷贴满了榜文,上面赫然写明:敢有抢掠财物、杀害百姓者格杀勿论。士兵们无可奈何,只得遵守纪律。

得人心得天下,失人心失天下。信赖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人心是创业者最大的财富。因此,要想得人心,就必须对人坦诚以待,以心换心,半真半假或真假混淆是不会取得同级和下属的追随和敬重的。

不要争功抢功那些喜欢自我炫耀功劳的人,习惯居功自傲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所以,一个人要善于审时度势,隐匿自己,不是自己的功劳,就不要去占有,即便是自己的功劳,也要保持低调,这样才不会“高处不胜寒”。李靖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喜欢把别人的功劳占为己有。这样的人不想着怎么去创造业绩,而总想着如何去占有别人的功劳,到最后只能是害人害己。其实,做人的智慧在于韬光养晦,全身远祸。不是自己的功劳最好不要占有,即便是自己的功劳,也要记得深藏不露,不居功自傲,那样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

刘文静和李靖都是唐朝开国元勋,一文一武,都是首屈一指的大功臣,但二人的结局却截然不同,一个惨遭杀身之祸,一个晚年安享富贵尊荣。原因何在?

刘文静是个谋士,足智多谋,从聪明的角度来看,他确实比身为武将的李靖要聪明一些,但刘文静有谋事之才,却没有谋人的能力。他不能深谙君主的心机,所以就不能正确看待自己和同僚,身临危险境地却不自知。他和裴寂本来是好友,一起辅佐李渊起兵,但是当打下天下后封赏时,刘文静的赏赐却没有裴寂的多。刘文静想不通,他想道:“你裴寂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仗着和皇帝老子走得近吗,凭什么压着我刘文静!我的功劳比你大多了。”于是,刘文静处处和裴寂作对,一副水火不容的势头,最后闹得一对好友因抢功变成了冤家对头。裴寂乃李渊身边的近臣,他也不是大气量的人,于是他心里想:“你刘文静算老几,不就是一个小小的谋士吗,竟敢和我争功较劲过不去!”于是裴寂就在李渊左右给刘文静添了不少恶言!本来刘文静在李渊的心头就是一颗钉子,因为当初刘文静曾唆使士兵胁迫李渊强行造反。当时李渊坐镇太原,虽早有谋取天下之心,但李渊总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希望可以伺机而动,于是刘文静等人就使了一些招数逼迫李渊谋反。后来虽然事情做成了,但是李渊心里对刘文静却产生了芥蒂,本来就不待见的人现在又做这种争功较劲的事情,李渊很不高兴,最终杀掉了刘文静。

再看一下李靖是怎么做的。李靖和刘文静有一点相似之处就是李靖也曾得罪过李渊,而且得罪的程度要比刘文静深!

在李靖没有追随李氏之前,曾仗着自己的忠义去杨广那里揭发李渊父子谋反,这事后来让李渊知道了,差点把李靖杀掉,幸亏有李世民力保。后来李靖保着李氏父子打天下,屡建奇功,确实一心为李渊父子。当然,李靖并非只是一介武夫,他在大事上一点也不糊涂。他头脑非常清醒,明白为臣的本分,也从来不参与派系斗争,不居功自傲。李靖为大唐立下的功劳可以称得上是盖世奇功,其他文臣武将根本没法与之相比。尤其是他领兵以少胜多,临机应变,一举消灭了东突厥,去掉了大唐的心腹之患。其实刘文静的功劳的确不可忽视,但他不应该和功劳如李靖的人争功、抢功,更不应该和裴寂这类同皇帝走得近的人比功劳,他应该平平淡淡地生活下去。只有这样,他才能平安做官,也才可以保全自己。抢功不是什么好事,居功自傲更是大大的蠢事。

因此,做人切莫盛气凌人、不可一世。应在该进的时候进,该退的时候应知退,还应该恪守“三不抢”的原则:一不抢话说;二不抢风头;三不抢功劳。只有矮化自己,低调做人,才可以心平身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