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恐龙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精编)
3694900000014

第14章 早期鸟臀类恐龙

虽然侏罗纪是蜥臀类恐龙的盛世,但也有一些鸟臀类恐龙同时生活着,其中的一类叫鸟脚类。这时的鸟脚类恐龙远看极像异特龙似的两腿“猎人”,但近看会发现它们其实是植食性动物,常在树丛中抓啃树叶充饥,脚上没有“猎人”那种恐怖的利爪,在三个足趾的趾端长的是钝圆钝圆的蹄状爪。这类恐龙成群结队地在大平原上游荡,个体比同时期的肉食恐龙略为大些。由于身体没有任何防卫装置,单独活动危险性大,常呼朋邀友,集体行动,依靠群体的力量,对付凶恶的敌人。它们是三叠纪小型恐龙——法布劳龙的后裔,其中,有一个著名的成员,名叫弯龙。它正好代表了鸟脚类的进化主线。鸟脚类中还包括其他好些怪异的恐龙,以后我们将陆续谈到它们。

弯龙长约5米,重4吨左右,比其老祖宗法布劳龙大出5倍以上,它的头型长而低平,与肉食恐龙短而高的头,稍有差异,口中长满叶片状小牙,吻端也如法布劳龙,生着尖锐的角质喙。

有人认为,弯龙有长长的舌头,由长舌头把咬下的树叶卷入口中,再由口中成排的牙齿将食物捣成碎片。人们从弯龙颌部复原的肌肉了解到,上下颌运动起来,就如同砸坚果的钳子,能把食物磨得粉碎,所以也可以吃些粗糙的植物。

鸟脚类恐龙还具有颊袋。颊袋是位于颊部的肌肉质皮囊,多见于哺乳动物,能帮助口中容纳更多食物,并慢慢嚼碎。在嚼食过程中,富有弹性的颊袋,反复把食物推到牙齿的咀嚼面上,逐渐磨细后再行吞咽。

从弯龙的脚印化石知道,这类动物多数时候用四足行走,只是在成群迁徙或者有肉食动物追赶的时候,才用两足快速运动,而在觅食、交配的时候,多以四足站立。

交配时,雌恐龙蹲踞着身体,将尾巴扬起,侧向一边;雄恐龙则将两只前足搭在雌恐龙肩上,让身体很好地与雌体接触。在自然界中,动物的求欢也是多姿多彩的:孔雀舒展亮丽的尾羽,吸引异性;丹顶鹤跳起欢快的独步舞,表达爱意;蜥蜴躬着背,竖起冠饰,显出兴奋的激情。对大恐龙来说,它们也许是以更为简单的动作来向异性示爱,如躬着背扬起尾巴等。

在19000万年前的侏罗纪早期,还有一种小型鸟臀类恐龙在英国南部的土地上生活着。它长约3米,背覆小骨板,从臀部到尾梢的体表还长着三角形的骨钉,这一种动物叫色拉龙,它是所有以后长有铠甲的恐龙,即剑龙类恐龙和甲龙类恐龙共同的祖先。

对植食性动物来说,最大的生存危险莫过于肉食动物的袭击。蜥脚类用的是大体形和挥动尾巴的办法防御敌手;弯龙采用的是快速逃跑以及群体出没的应变策略。从侏罗纪初期开始,大地上又诞生了一类像恐龙祖先——早期初龙那样体覆铠甲的植食性动物,其身上坚起的骨棘、骨板仿佛随时都在向肉食动物发出警告:请勿碰我!

恐龙的祖先在皮肤上盖满鳞甲,以后随着它们渐渐变成更具有活力的动物后,便蜕去了身上的“骨衣”,然而却有少数恐龙,尚不知道是在怎样的环境里,继承了祖辈的特性,不仅保持了原有的“骨衣”,而且将其发扬光大:各式各样的铠甲,令人目眩!

从色拉龙分化出的体覆铠甲的恐龙,沿着两条路线进化,一条线的末端连着体生骨板、格外惹人注目的剑龙类恐龙;另一条线的末端,则连着像坦克一样,装备精良的甲龙类恐龙。

最为著名的剑龙类恐龙就叫剑龙,生活在北美,是不少科幻故事的主角,是人们最熟悉的恐龙之一。它体长9米,重约2吨。

头小,脑子更小,几乎和一个核桃差不多大小,只有70克重。前腿比后腿短许多,但仍然以四足行走。在身体背部的正中位置从颈到尾长有众多骨板。这些骨板在颈部较小,向后则越变越大,臀部附近耸立着1米多高的大骨板;从臀部向尾,骨板再度趋小;尾巴的最后一截虽然不再有骨板,却长有两对锐利的骨刺,足以给那些粗心大意的肉食动物留下可怕的伤痕。

剑龙类恐龙的骨板和骨棘又被统称为“剑板”。至今人们还不能确切地解释剑板的功能,按最普通的说法,可能是用来防身的。北美剑龙骨架上的剑板交错排列,高高耸立,看上去非常壮观。

在我国四川发现的“华阳龙”化石,同北美“剑龙”化石一样,保存得最为完好。华阳龙比剑龙小许多,身体只有4米长,按比例头骨显得更大,骨板较为窄小,生活在比北美剑龙大约早三千万年的侏罗纪中期。由此可见,剑龙类恐龙也是朝着身体增大的方向发展的。

在所有恐龙类群中,剑龙类的历史最为短促,在白垩纪早期便走向了末路。剑龙的绝灭为喧嚣的恐龙世界投下了第一道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