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恐龙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精编)
3694900000024

第24章 白垩纪—鸟臀类恐龙时代

白垩纪是恐龙生活的最后一个时期,大约持续了七千万年,是一个富于变幻的时期。现代世界的轮廓在变化中逐步显现。恐龙在这一时期,数量丰富、种类众多,且变化多端。在侏罗纪演化出的所有恐龙类群都延续到了白垩纪。不过侏罗纪以蜥臀类恐龙——粗壮的肉食龙、庞大的蜥脚类、轻巧的虚骨龙为主,而白垩纪却是鸟臀类恐龙五彩纷呈的世界。

在一亿四千万年前的白垩纪初期,整个地球仍然是温暖潮湿的气候,大型蜥脚类也依然是植食性动物的主体,肉食恐龙一如其先辈的模样,植被也是典型的侏罗纪风貌。后来,剑龙首先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保护更趋完备的鸟臀类恐龙——甲龙,甚至连少有变化的肉食恐龙有的也改变了食谱,而另一类在侏罗纪无足轻重的鸟臀类恐龙——鸟脚类则迅速分化,格外引人注目。

在距今大约1亿年前的时候,重大的地质变化发生了:超级大陆完全解体——北美和欧洲脱离,南极洲与大洋洲分开,印度次大陆告别了非洲和大洋洲,向北漂移,最后,南大西洋形成了。从这时起,南美洲和非洲越离越远,非洲和欧洲之间的狭窄陆桥也断裂开来,各大陆初步呈现出现有格局。

大陆解体加速了恐龙的分化。随着大陆之间联系的中断,动物再不可能从这一块大陆迁移到另一块大陆。在三叠纪、侏罗纪时,由于大陆之间的联系,各地的恐龙频繁交流几乎少有差异;在白垩纪时,分裂的大陆,为恐龙多姿多彩的分化,营建了特殊的环境。

相对而言,南方各大陆的变化较为微小,主要的植食性动物仍然是巨型蜥脚类,同时存在着以其为食的大型肉食恐龙和其它植食动物。在北方大陆,蜥脚类继续生活着,不过数量大为减少,被迫为一些新的鸟脚类腾出了生活空间。肉食恐龙继续发展,一些虚骨龙类动物从单一肉食性变成了既吃肉、也吃植物的杂食动物。甲龙取代了剑龙,身上的铠甲比剑龙的骨板更加富于变化,尾端还长出了尾锤,以防御敌害。在白垩纪临近结束的时候,南美大陆和北美大陆又有局部联合,一些新出现的北美恐龙横跨大陆到了南美。

北方大陆恐龙的发展主要受植物变化的影响。那里的植物未能保持白垩纪初期时的面貌,而进化为我们所熟悉的现代显花植物。这些新植物比起古老的植物来,随着纤维质的增加,变得粗糙起来,恐龙不得不适应新的食源,因而发生了新的适应性变化。从当时恐龙的多样性看,它们当比从前更为辉煌。

白垩纪后期的植物面貌,展现了现代风采。既有古老的红杉、银杏和各式各样的针叶树,也有现代五彩缤纷、浓香馥郁的花木,如松、冷杉、白桦、绿杨、桉树等。现在仅分布于热带的无花果之类的植物,当时也与以上植物混生成林。丛生的灌木林、矮树林主要由木兰、香樟,月桂、榛树和山茱萸等构成;许多现代花卉星星点点散布在原野中,组成了色彩斑斓的世界。

有花植物把白垩纪的世界打扮得分外绚丽,空气中弥漫着花香,艳丽的花朵和累累的果实挂满枝头。蜜蜂和其它昆虫被花朵的色彩和香气所吸引,在丛林间翩翩起舞,传播着花粉。水生植物,如浮萍、水莴苣、睡莲等,把碧绿的池塘装点得分外迷人。一些新型的鸟类,涉足于水体和湖泊边缘。所有这一切,与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世界是多么的相似!

在大约数千万年前的时候,有两类鸟最为普遍,它们是黄昏鸟和鱼鸟。黄昏鸟有牙,善于在水中游泳、吃鱼,失去了飞行能力;鱼鸟则向高空发展,像现代的海鸥一样,飞得既高又快。

在白垩纪,恐龙的进化达到顶峰。与此同时,哺乳动物演化出了许多现代类群,如一些像猫、狗、刺猬一样的肉食动物和杂食性的灵长类动物。最早的灵长类化石就是在白垩纪晚期的岩石中发现的。

现代动植物的出现,标志着新世纪即将到来。可是在不可一世的大恐龙的眼中,鸟、蛇、蜥蜴和哺乳动物仍是些微不足道的小动物,它们见到恐龙自然还是诚惶诚恐,惟恐避之不及的,怎敢和恐龙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也就是说,即便是在白垩纪——恐龙时代的最后一个时期,也还没有哪类动物能够对恐龙构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