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恐龙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精编)
3694900000003

第3章 恐龙的分类与代表(2)

仅在我国四川就发现了两种巨齿龙。建设气龙是比较原始的巨齿龙,生活在侏罗纪中期,20世纪70年代初在四川自贡大山铺被发掘出土。至今该化石点已出土此类化石30余条。它的前肢短小,后肢粗壮,靠后肢两足行走,头骨不及晚期同类的厚重,匕首形牙齿上生有锯齿,足可以将猎物撕裂。气龙体形较小,长仅4米。

略晚于建设气龙的永川龙也属于巨齿龙类,在四川省永川县境内的上游水库发掘出一具完整的永川龙骨架,是大型的肉食龙,体长8~9米,高约4~5米。头大颈短,头骨粗壮,长约1米,牙齿锐利。它是侏罗纪晚期生活在我国四川盆地最大的肉食恐龙。

角冠龙类是原始的兽脚类恐龙,出现于三叠纪晚期。它们的后肢骨骼发育得特别好,生有一对强壮的后肢,适合于快速奔跑。不仅臀部的荐椎骨全部愈合,而且还和肠骨长在一起,更有利于行动。

角冠龙是角冠龙类的代表,雌雄有别是角冠龙的一大特征。

雄性角冠龙的头颈很长,肢骨粗厚,在雄性的鼻骨上生有骨头很薄的冠状角,成为雄性角冠龙的性别特征;雌性角冠龙则头颈很短,骨骼纤细,四肢细弱无力,头上也不长角。角冠龙生活于侏罗纪晚期。在美国的科罗拉多和怀俄明州都发现了它们的遗骨。

角冠龙类还包括腔骨龙和双冠龙。

双冠龙比角冠龙生活的年代早,在侏罗纪早期。身长6米多,头和尾都很长,锋利如刀的牙齿也很长。前肢短,生有四趾,后肢长,只生三趾,趾端有爪。头上顶着两个其薄如纸的头冠是其最有特点的象征。它也因此而得名。

腔骨龙是角冠龙类最早出现的类型,生活在三叠纪早期,因其正型标本是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里奥阿巴拉县采集到的,所以又叫里奥阿巴拉龙。这是一种小型的肉食恐龙,身长只有2~3米,头部和颈部都很长,占据了体长的很大比例,头上生着一对大眼,再配上可以灵活转动的头,使它更容易发现猎物。前肢短而且由于骨骼中空变得更加轻巧,生有三个带利爪的趾,大指与其他二指分离,便于抓握;后肢股骨下弯,趾骨密集,有利于快速奔跑。

兽脚类恐龙中个头最小的成员当推秀颌龙了,它也是恐龙大家族中最小的成员之一。过去都把它划归为虚骨龙类,今天专家们已经认识到它是最原始的联尾龙类,故在兽脚类恐龙中独立门户。轻灵、小巧、秀气是秀颌龙外观形态的最显著的特征。它的头因头骨中有空洞而变得轻巧,生在修长的脖子上,活动自如。口内生着小巧而尖利的牙齿,以比它更小的动物和昆虫为食,在德国曾发现过一只腹腔位置包含史前小蜥蜴的秀颌龙骨架化石,足可说明它的食性。它也是前肢短后肢长,两足行走、生有一条纤巧的长尾巴。前肢生有三趾,只有两趾可以弯曲。1861年在德国以产出始祖鸟化石而闻名于世的索伦霍芬石板石石灰岩中发现的第一具秀颌龙化石,是一个长仅70厘米的幼体。以后才在法国南部又找到了比第一个化石大一半的标本。

兽脚类恐龙中还有一类恐龙,它们的后肢要比前肢长一半,腭部有外孔。这就是虚骨龙类,目前认为鸟类就是由这类恐龙演化成的。

恐爪龙属虚骨龙中的跑龙类,它的名称和归属道出了恐爪龙最重要的两大特长,其一是行动灵活,奔跑迅速,有人估算过它的奔跑速度能达到每小时80千米。其二就是脚的特殊构造,顾名思义,它生有使其他动物恐怖的利爪。它的前肢相对于其他肉食性恐龙要长一些,有三趾,每个趾上都生有利爪,并有抓握猎物的能力。后脚的构造极为奇特,肢端生有四趾,其中有一个长得特别大,有13厘米长,这个特化的爪像一把可以上下挥舞的弯刀,蹬踏在猎物身上足能使猎物开膛破肚。有两个趾头是用来奔跑的,趾端的爪也较钝。恐爪龙还长着一条比较特殊的尾巴,椎骨特化为棒状长骨,使它的尾巴变得僵硬,只能用来保持身体平衡。它的头大、眼也大,便于发现和追踪猎物。这种体长只有3~4米、在白垩纪早期生活于北美大陆的小型食肉恐龙,常三五成群地追捕猎物,由于它的全副武装,比大个子的霸王龙还要凶猛。

似鸟龙和似鸵龙都属腔骨龙类的似鸟龙类。

似鸟龙的身材只有2米多,大小和外貌都与现代的鸵鸟相似,所以也叫鸵鸟龙。它的头较小,但脑颅却很大,与鸵鸟的脑子差不多大小,是恐龙中比较聪明机敏的。脖子和尾巴都很长,特别是尾巴可以占到体长的一半。后肢修长、矫健,踝骨与胫骨愈合在一起,脚上生有窄而平直的爪,很适于奔跑,是恐龙中的短跑能手,每小时可达80千米,被称为中生代的“猎豹”。似鸟龙的食性已发生了变化,是一种既吃小型动物和昆虫,也吃植物的杂食性恐龙。与之相适应的是它的嘴像鸟的喙,牙齿已全部退化。在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北美大陆的白垩纪晚期的地层中,都找到过似鸟龙的化石。

似鸵龙是因长相更像鸵鸟而得名的。身长可达4米。与似鸟龙有很多相似之处:小头、长脖子、长尾巴,口内无牙,嘴变成角质的喙。后肢修长,胫骨比股骨长,善跑。它的脚与鸟脚相似,前后肢都是三趾,趾端有爪,前肢可以抓握。也是杂食性恐龙。它虽然没有似鸟龙跑得那么快,每小时也可达到50千米。似鸵龙在白垩纪晚期曾成群结队地生活在北美和亚洲的大地上。

鸟臀目是恐龙大家族中与蜥臀目并列的另一大群体,因四射型骨盆像鸟的骨盆而得名。也称鸟龙类。它们大都是恐龙生存时代末期的恐龙类型。由于长期进化的结果,这时的恐龙不仅数量更多于蜥臀类恐龙,而且外形长相也更加多姿多彩,光怪陆离。一般把鸟臀目恐龙划分为五大类:鸟脚类、剑龙类、甲龙类、角龙类和肿头龙类。其中除原始的鸟脚类以外,都是以植物为食的素食性恐龙。除鸟脚类以外鸟臀目恐龙都是四足行走的,后肢长前肢短,趾端有扁平的趾甲。它们的牙齿有退化的趋势,头骨与颌骨常具有喙的构造。

鸟脚类恐龙是鸟臀目恐龙中惟一用后肢两足行走的,因与鸟有某些相似之处而得名。在种属之间,体型大小变化很大,从不到1米的异齿龙到身长十几米的鸭嘴龙,大小不一。鸭嘴龙在鸟脚类恐龙中是个体最大的,在世界各地不但发现了许多完整的骨架、蛋化石和足迹,还发现了鸭嘴龙的干尸——木乃伊。它们是白垩纪晚期最为繁盛的恐龙,数量很多,有人统计说它们在植食性恐龙中约占75%。

禽龙是最早被发现的恐龙,在恐龙的发现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的名称就来源于像蜥蜴牙齿的牙。从孟特尔夫妇发现的第一颗禽龙牙齿开始,才揭开了人类对恐龙逐步深入的认识的历程。禽龙也是大型的鸟脚类恐龙,身长约10米,高约5米,重达4.5吨。

弯龙是最原始的禽龙类恐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到白垩纪早期。也是前肢短后肢长,但它的前后肢的趾头数都分别比禽龙多一个:前肢四趾,后肢五趾。大腿骨弯曲,所以才得了个弯龙的名字。也有角质的喙嘴和蜥蜴般的牙。个头没有禽龙大,身长5~7米,除用后肢两足行走外,也能四肢着地走路。

异齿龙是鸟脚龙类中个子最小的种,也是出现最早的种。身长只有1米左右,因一张嘴里长着三种不同类型的牙而被叫做异齿龙。短颈长尾,前肢短而结实,用它掘取地上的植物,后肢像强健的鸟脚,善奔跑。生活在侏罗纪早期,是在南非最先被发现的。

剑龙是剑龙类恐龙最典型的代表,因其形象奇特而成为恐龙中的明星。不论是在玩具市场上还是在描写恐龙世界的科幻电影中,剑龙都是不可缺少的角色。剑龙的头很小,最早在美国发现的剑龙头骨只35厘米长,在这个小头之后却拖着一具背部高高拱起状如小山般的庞大身躯,体长有4~10米,重约2吨,与现在大象差不多大。最为显眼的是在它脊背上竖生着的两排骨板,像背着两排剑尖指天的大宝剑,所以它又有个别名叫骨板龙。细锥状的尾梢上还斜生着两对大骨刺,这些装束对于行动欠敏捷的剑龙来说,无疑是最好的自卫武器了。

甲龙类是恐龙家族中身材最低矮的恐龙,最早出现在侏罗纪中期,一直延续到白垩纪末。顾名思义,甲龙就是全身顶盔戴甲的恐龙。它们不仅身上披满骨质硬甲,连头都被骨板包没。在身体两侧还有长钉状或棘刺状的骨刺。尾巴较长,尾巴的末端生有骨锤。骨甲和尾锤都是这个矮个子“武士”进行防御和自卫的武器。

角龙类是最晚(白垩纪晚期)出现的鸟臀类恐龙,也是恐龙家族中最后灭绝的一个类群。头上长角、头后生有颈盾是这类恐龙最醒目的标志。它们也是深为世人熟知的恐龙明星。

鹦鹉嘴龙是最早的角龙类。因为它的嘴像所有的角龙类一样,特化成角质喙,且向下弯曲成钩状,与鹦鹉的嘴很相似,故得名鹦鹉嘴龙。在它的头骨之后有短的棘刺向后伸出,形成一小的颈盾,但在外观上并不明显,常被误认为它没有颈盾。鹦鹉嘴龙是一种大小如狗或猫一样身材的小型恐龙,成年个体的体长也只有1.5米左右。两足行走,前肢短,后肢长,前肢的长度不及后肢的3/5,但能抓握。生活在白垩纪的早期。有人认为它是以地上的嫩草和地下的草根为食的。也有人认为它们特化的鹦鹉嘴就是为吃植物的果实而准备的。最近在蒙古的许多含有包括鹦鹉嘴龙化石在内的含化石地层中发现有准紫树型的大果实,似乎证实了这一认识的合理性。这种小型的角龙类动物主要生活在我国的山东、内蒙古、辽宁等地,蒙古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的一些地区也发现有它的化石。某些古生物学家认为,鹦鹉嘴龙是由仅见于我国辽西、冀北一带、生活于侏罗纪晚期的朝阳龙演变来的。

原角龙也是角龙类中比较原始的种类。因为它的头骨的某些特征与鹦鹉嘴龙有相似之处,所以认为它是鹦鹉嘴龙类和新角龙类中间的过渡类型。在它的头上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角,在鼻骨和额骨上只生有粗糙的突起物,这仅是角的雏形。原角龙体形很小,体长不超过2米,体重不超过200千克。却长着一颗大头,头骨的长度差不多有半米。

白垩纪晚期,真正头上长角的角龙出现了,它们是在地球舞台上最后登场的恐龙家族成员。它们的头上都生有数目不等的角,这些角有的生在鼻骨上,也有生在眉骨上的。根据角的数量和形象又被分别命名为独角龙、三角龙、五角龙、戟龙……它们的体型都很大,一般体长在5~9米。

三角龙是最先被发现的:1877年,美国丹佛市的农场工人在田间劳动时,偶然挖到了一对状似牛角的化石,被当时很有名气的恐龙专家误定为野牛角化石。以后虽然有人提出,这种中生代白垩纪的地层中不可能埋藏时代晚得多的新生代的野牛角化石,但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在同一地层中又发现了同样的角化石时,人们才知道还有头上长角的恐龙。后来的研究证明,这种首次发现的状如牛角的化石是生在三角龙头上的。

从名字上就不难猜出,三角龙是头上生有三只角的恐龙,其中一只小的生在鼻骨上,两只长及1米的大角生在眉骨上。头后还长着一具很大的颈盾。三角龙的体长有9米,重达10多吨,相当于5头犀牛的重量。一颗大头就有2米多长。难怪当初发现这些怪模怪样的恐龙时,人们会把它们认为是上帝创造的魔鬼。三角龙的前后肢长度差不多,但前肢比后肢发达,这与它的头又大又重有关。别看它体积庞大,笨头笨脑,行动起来却又快又稳。有人计算过,每小时它能跑35千米。

头上只生有一只角的尖角龙,是在加拿大的红鹿河谷发现的。比三角龙小,体长6米左右。在同一地点还发现了戟龙化石,乍一看戟龙头上的角最多,有9个。但真正的角只有三只,两只小的长在眉骨上,一只大的长在鼻骨上。其余的六只“角”是生在颈盾周边上的棘刺,所以它还有一个棘刺龙的别名。它比尖角龙又略小些,体长5米,重约4吨。角龙类是以低矮的苏铁和棕榈植物为食的。它们用钩状的角质喙攫取掩埋于此类植物厚实的小鳞片中的叶基,靠甩动笨重的头部将其撕裂,再用喙摘取叶基间的球果。角龙因生有锐利的角和边缘带棘突的厚实的颈盾,这样既可以攻又可以守的武器而成为植食性恐龙中最好斗的种群。角龙都是群居的,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有护幼的行为。它们是恐龙大家族中的最后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