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哈萨坟记事
3699900000050

第50章 菰川庄漫笔

无锡文化底蕴的深厚,可从地名上察其端倪。我曾了解过蓉湖庄、上马墩、骂蠡港等地名的来龙去脉。眼下又有一个地名,进入我的眼帘,这就是菰川庄。若只讲菰川庄,无锡人知道的也不是很多,但说起大庄里,大概没有不知道的。大庄里在南门外,距我孩提时住过的扬名新村不是很远。而大庄里的“大庄”二字,就指的是明代的菰川庄。

华姓人家,自古就是无锡的望族。明代学者华云,字从龙,号补庵,先师从礼部尚书邵宝,后投至理学家王阳明门下。“邵宝来,石门开”,这一句带有芝麻开门色彩的无锡谚语,把邵宝讲得神乎其神。而历史上邵宝,其名气主要在做官及做学问上。而理学家王阳明,有一整套他自己的儒学知识,直接跟程朱理学对着干,在学问上更出名。可以说,当年邵宝在无锡有多大名气,王阳明在全国就有多大名气。华云师从这两个人,可谓起步很高。

华云生于1488年,明代弘治元年,53岁中了进士,在外地当了几年官,然后辞职回乡。没事干的时候,他开始修园子。后来园子越修越大,里面有剑光阁、水竹居、独对台、涵巘亭、薜荔堂、卧游堂等等亭台楼阁。辛苦得来的学问,都用在了给亭台楼阁起名上。他修的园子,是当年无锡最大的私家园林,所以无锡人称它为大庄,而他自己则称它为菰川庄。

菰指茭白,无锡人吃肉丝炒茭白,从古到今。大概华云喜欢吃茭白,或者喜欢茭白田,所以给他的园子,起这个名。如今的大庄里,看不到一株茭白了,当年这里可能有很多这种植物。华云的曾孙华时亨,对菰川庄有如此文字描述:“槐柏翳如,花竹分列,池馆亭榭,胜甲梁溪。”修园子显然单有茭白还不行,还要有中国文人喜欢的“梅兰竹菊”。

无锡南门有耕渎桥,我老是把它写成耕读桥,大约是写惯了也是中国文人喜欢的“渔樵耕读”四字的缘故。渎是水道、沟渠的意思,华云修园子时,耕渎桥称菰渎桥,这跟菰川庄多少有点对应。毕竟老百姓对茭白熟悉对菰字陌生,所以天长日久,菰渎桥变成了耕渎桥,菰川庄变成了大庄,阳春白雪变成了下里巴人。

华云是读书人,有学问给园子起好名字;华云的父亲,是无锡著名富人华麟祥,有钱修好园子。华麟祥本来是想做官的,拿钱捐了个浙江布政使都事,但上任前却知难而退,不做官做生意去了,结果一不小心,就发了财,家里很有钱;无锡童谣,称他家为“日夜金银用斗量”。斗是用来量米的,拿它量金子银子,是比喻华家的钱,跟米一样多。你家有多少米,华家就有多少金子和银子。这厉害不?

华云拿了他父亲的钱,不但修园子,而且收藏书画,家里是“盈箱累椟,悉与文衡山、沈石田诸家名家品题鉴赏,无一赝本”。文衡山就是文征明,跟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又跟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绘画)“明四家”;而沈石田,就是沈周。假如现在谁手里有一幅文征明、沈周品题过的古画拍卖,拿卖画的钱,就可以修菰川庄那样的私家园林。

华云大概不会画画,但他有满腹学问,不但校刻宋朝吴淑所著的《事类赋》、唐朝诗人韦应物的《韦江州集》,而且撰写《绿云寓集》、《真休集》、《勾英集》、《剑光阁集》等著作传世。华云七十寿辰时,文征明来菰川庄祝寿,诸多文人雅集一堂,不但吃喝玩乐,而且吟诗作画,为无锡文人之盛事。

菰川庄传到华时亨手里的时候,仅颓垣断壁中保留了几间屋子。华时亨把它卖给了崇安寺僧人凝然,后凝然的弟子佛音,在这里修建藏经楼,其后便起名为福城庵。不过老百姓还是把这地方叫菰川庄。不知道菰川庄的,叫它大庄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