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告别博士后的研究工作了,就要挥别“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大学了,回顾作为南开学人的自豪和责任,回顾思想升华中的艰苦和欢乐,回顾文章铺展中的酝思和笔耕,回顾期间自己工作和家庭中所发生的太多的事情,思绪澎湃,感慨万千……
这篇文章的写作是顺利的,几有一气呵成之感。从选题构思到资料收集,从挑灯挥笔到斟字酌句推敲,虽部分篇章几易其稿,但历时仅一年半就几乎竣工;虽经历了思想的艰难历程,但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思考问题,收获是丰富的。饮水思源,文章的顺利完成得益于太多的方面。
我是幸运的,因为在这段思想斩棘升华历程中,我受到了恩师的辛勤栽培和悉心指导。原新教授是我的导师,但更像我的大哥。在研究中,他对我潜移默化的引导、指点和扶助,使我凌乱、模糊的思想观点逐渐变得清晰和有序。本篇论文从写作、修改直至定稿,无不凝聚着他的心血。如果说该论文有所创新的话,也应归功于原教授。在工作中,原教授十分关心我的成长和发展,在做人、做事多方面给予了我大量的指导和启发。在生活中,特别是2008年5月至10月我在喀什带队开展反分裂教育工作期间,不断地接到原教授问寒问暖的电话,象长辈一样关心我的安全和生活。我常常在想,如果今后有所成就,首先应当归功于导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的范振义老师、校人事处的杨柳老师,他们平易近人的品格、以身作则的工作方式和豁达的处世之道是我学习的楷模。是他们给我创造了不断学习、探索、充实自己的机会,是他们甘当铺路石,铺平了我成长、进步、发展的基石,使我在经济学学习研究和人生道路开拓前进中的路途变得平坦,感激之情无以言表……我会用更多的努力回报他们的厚爱。
我是幸运的,因为在这段紧张的求学探索历程中,我有机会在中央党校的环境中进行充分的思考和专心的写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高学府——中央党校近5个月难忘的学习中,我带着问题和思考,得到了中央党校教师严谨不苟、鞭辟入里、深含睿智的孜孜教诲,得到了同学们潜移默化、生动现实、浅明深刻的交流启悟,“东升”“西华”,使我思路渐明、眼界渐宽,文章得以顺利进行。党校写作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全面、深入研究,形成了《变迁临界——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构建》研究提纲和研究计划。正是在党校打下的扎实理论功底、党校培养的宽广目光视野和党校赋予的充足的思考学习时间保证下,才形成了本文的核心部分的研究成果,为全文的顺利铺展奠定了无比坚实的基础。梦回党校,磐石屹立依旧:实事求是。
我是幸运的,因为在这段不平凡的历程中,我始终得到了家庭的理解、鼓励和支持。我在党校学习时,妻已有身孕,在临产前一个半月,慈母突然病逝,料理完后事不久,根据形势和工作需要,我又再次远离老父亲和即将生产的妻子,怀着对亡母的无尽思念,奔赴南疆基层一线开展工作。期间,“七期”日回来给母亲立了碑,恰遇次日妻生产,看着可爱的小女儿实在是依依不舍。女儿出世6天后,我带着始终没有尽责照顾、陪伴怀孕期间和产后的妻子的无比愧疚,又赶赴到了南疆工作。工作期间又始料不及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意想不到的阻力……工作、家庭、学业交织下,接到家里每一个电话、听到每一句话语对我来说都是无比的安慰,能够深切感到狂躁的心灵突然安静、平静、宁静下来后的空旷、祥和……这一段经历,恰也是本文在紧张、繁忙的工作间隙最终得以升华、完成的最为艰难的思想历程。
在即将完成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工作之际,似有如释重负之感,却又倍感诚惶诚恐。本文是笔者攻读博士期间研究问题的深化,也是笔者博士毕业论文《产权组合——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构建》的继续。从变迁临界的角度,首次探讨了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全新领域,用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全面透析了热议中的“小产权房”,以全新的模式和切入点,构建了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学而后知不足”,“看而后知差距”,“思而后知奋进”……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有着近9亿农民的国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我国实现工业化过程的最为重大的问题,在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三农”问题始终拨动着中国民众的心弦。我深知文章中尚有太多不尽人意之处,这恰是我今后努力奋进的方向,有待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学习、研究,也为中国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尽点滴义务、作微薄贡献。
出站在即,多想再步入书馆啃嚼那深邃的思想,多想再漫步新开湖畔静享那思绪的自由,多想再与恩师品茗忘时涤濯那人生的困惑……就要离开南开了,带着对南开的无限眷念,希望我即将开始的新的生活能永远拥有在南开的这份幸运,更衷心期望和祝福所有帮助和关心我的人们和我一样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