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的采访
(本书作者戴江南于2012年9月重返卡拉麦里野马中心,对当地的工作人员进行了采访。但系列采访尚未全部完成,她便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遭遇车祸离开人世。此部分内容是本书编辑根据她的采访笔记整理的。)
一匹鳏马
2012年5月的一天,乔木希拜。
天气晴朗,早晨9点多,我在附近发现一匹野马奄奄一息躺在地上,另一匹野马正围着它打转。到跟前发现地上这匹野马前腿和腹部的肉都被野狼撕咬掉了。
我回来叫上哈力,为伤马拍照,它已经彻底没有了呼吸。我们准备把它的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掩埋,这样做是担心它可能有病,防止把病传给其他野马。
经确定这是一匹年轻的母马,3—4岁,还没生过小马。围着它转圈的是一匹公马,可以断定它是这匹公马的配偶。
看来,这匹公马通过自己的努力,从群马里成功圈到了一匹母马,这是它费了很大劲新组成的家庭。有的公马没有这个能力,一辈子都组不成群。
我们拉着母马去3公里外掩埋,公马跟在车后面,发出悲凄的嘶鸣声。掩埋母马时,公马一直围着坑打转。大自然太残酷了,我和哈力心情很沉重,一句话都没有说。
后来的3个多月,在掩埋母马的地方,还经常可以看到这匹鳏马在野地里孤独转悠的身影。
赶回走失的野马
2010年夏天,天气很热,7月的一天,我们发现一群野马走失了,大约有9-10匹。
我们在乔木希拜周围没找见这群野马,就扩大范围,一直找到卡木斯特。
终于,我和艾代在卡木斯特附近发现它们踪迹。它们的活动范围离公路不远,随时都有被汽车撞死、撞伤的危险。那里离乔木希拜近60公里路程,我们决定把这群马赶回来。
我们借了一辆摩托车,艾代骑摩托车,我开车。那天早晨6点天刚亮,我们带上吃的就开始赶马群,赶到中午12点,马群才走了十几公里。中途没有水源地,野马的体力下降,我们又开车到卡木斯特灌上水,专门给野马饮用。
等到野马都喝上水,我们又继续往回赶。大约又走了20公里,一匹公马走不动了,任我们追到屁股后面赶,怎么都不走。看到这匹公马摇摇晃晃,浑身是汗的样子,我们很心疼,决定把它用车拉回来。
当时我和艾代也不知道哪来的那么大劲,公马有200多公斤重,我们两个人硬是把它抬到皮卡车上拉回了乔木希拜。我们把公马卸到水源地,看它喝上水了,我们才又返回去赶剩下的母马和小马,一直到第二天凌晨1点多,才把走失的野马全部赶回来。
这是我们经历的找回走失的野马距离最远的一次。
三个泉的野马群
2007年夏天,野马中心在卡木斯特地域内野放了一群6匹野马。这里叫三个泉,是根据这里地域、水源、植被的情况选择野放的。但三个泉的气候在冬季十分恶劣,风大雪厚,当时还没有人类活动。
几个月后,放养的野马突然失踪了,我们到处寻找,但很长时间都没有找到。
其中有一匹野马的脖子上戴有专门的监测项圈。我们是以地面监测为主,根据项圈发出的信号,监测野马群的位置,但是如果超出5公里的范围,就无法监测到它的信号。后来,通过美国卫星监测接收到的信号,得知了野马的GPS点位,确定6匹马穿越沙漠,到达福海县境内一个叫吉拉沟的地方。三个泉也是属于吉拉沟的范畴。
我们出动了两辆车,绕了300多公里,才到达吉拉沟内。我们向沟内走了50多公里,看到6匹野马。它们的警觉性很高,距我们500米以外,就开始奔跑逃逸。这说明野马群通过放养,野性提高了,自我防卫能力提高了。
查看了周围环境和水源、植被分布后,我们认为野马可以在此生存,就做出决定,对野马在此地活动不做干涉,定期定时对野马进行常态监测。
为了监测野马的踪迹,我们经常开车搜寻,早晚就在沙漠里吃点馕,用几块砖搭个灶,烧点茶喝。
我们一路追踪,休息时就搭起2个帐篷。可是8月份沙漠里气温40多摄氏度,一刮风,简易的旅行帐篷就会进沙尘。身上一抖就会落下一层沙子。沙漠中的大黑蚊子也不是一般人想象的,大家脸上身上都被叮了许多大包。到了9月,沙漠里温差更大。白天热得要命,晚上又很冷,只好把被子盖一半,铺一半。沙尘暴来时,帐篷也扎不住了,只好把它们收起来扔到车上,人就在车上待着。
我们还是希望能把野马引回到三个泉,为这想尽了办法。可常常是把野马引回来了,晚上睡觉时野马还在身边,早晨醒来野马就又不见了。
记得农历八月十五那天晚上,我们三个人躺在沙漠上聊天,两边是五六米高的沙丘。这天是李雪峰的生日,我们点着一大堆梭梭柴,支起锅煮稀饭。饭好了,我们却听到很奇怪的声音,像是狼叫。
艾代说:啥叫的呢?
王臣说:悄悄,吃饭!
真的是狼叫。我们不敢让火灭了,又不敢在外面搭帐篷,三个人就挤在车里。终于挨到了天亮。
还有一回,我们在沙漠里见到一只狐狸追兔子,我们也跟着追,后来狐狸和兔子都不见了,地上有一个坑,还有血迹。我们用脚往坑里一踢,狐狸叨着兔子跑出来了,原来它是见后面有人追,赶紧找地方藏起了兔子。想想我们可真馋,那真是从狐狸嘴里叼肉吃呢。
那一次,我们在沙漠待了45天,没洗过澡,没看过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