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吉安民俗
3739900000039

第39章 民间艺术(3)

在本书第四章“丧葬”中描述了吉安各地民间有绕棺的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绕棺活动一定是在道士做法事时,道士在棺前唱,死者亲属绕棺而行,男子亡故唱《苦辛歌》,女子亡故唱《怀胎歌》,各地所虽大同小异,调子不一,哀苦悲切。遂川于田的《苦辛歌》:“正月苦辛是新春,遂心,农闲偷歇在家庭,遂菩萨救苦大慈悲,家中若得有积余,遂心,扶儿顾女度光阴,遂心救苦大慈悲,家中若是缺衣食,遂心,饥寒交迫好伤心。遂心救苦大慈悲。……”唱十二段,即十二个月的述事,追念一生苦辛。

5、灯歌与儿歌

灯歌儿歌是从小调中派生出来的民间歌曲。灯歌一般较热烈,除演唱外,加演舞蹈动作并用锣鼓渲染气氛。每县都有灯歌,大多流传在非山地的区域。儿歌则是歌词和曲调儿化、念字拖腔,成曲者较少。灯歌的代表作有《过新年》、《玩花棍》,儿歌的代表作有《数螃蟹》。

儿歌。从当地生活环境和所接触的事物中产生,为儿童所编唱成为编与儿童唱。内容有反映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的,但反映儿童的游戏和传播知识的较多。其音调节奏大都和自然语调较接近,曲调比较单纯,音程跳动小,少装饰,音域宽,节拍规整,节奏鲜明而变化,句幅短。结构小,情绪较轻快,活泼而富于想象。

第三节 民间舞蹈

吉安的民间舞蹈很发达,流传广,至今仍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之一,这与吉安地区盛传灯彩是分不开的。

千百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贫乏,人们无法抗衡自然灾害,把美好的希望寄托于上天,出于对神灵的敬畏,为求得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通过举行各种活动祭拜神灵,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于是便出现了灯彩等民间舞蹈形式,从正月初一至初二“摆独桌”,初八、十二、十五“出神”,元宵灯会,二月二土地会,三月观音会,四月赵公会,五月吃新节,七月十六王母日,八月初一朝拜,十五烧塔,九月九重阳会等,都是吉安民间祭祀的重要活动。

灯彩的形成与传承,是古代民间祭祀的产物,民间的祭祀表现得不如官方那样肃穆与呆板,亦庄亦谐,祭神者装扮花俏,民间认为是娱神活动,配以乐器,表演形式便一代一代传下来。今天祭祀的成份少了,甚至消失,但娱神活动的形式仍然保存流传。进宗祠敬神,请龙灯,送龙灯等,是古代祭祀活动残存的痕迹。吉安民间舞蹈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是祭祀活动中的灯舞表演,一是民间戏曲分化出来的舞蹈。

一、灯舞

在叙述灯舞内容时,与第九章“民间娱乐”中“灯彩”的内容有交叉,“灯彩”中重点介绍灯的历史源流及其文化习俗特征,本节重点介绍灯舞的舞蹈表演艺术特征。

吉州区钓源村的蚌壳舞,青原区渼陂村的伞舞、蚌壳舞、吉安县固江鲤鱼灯舞、永阳东园龙舞,高塘、永阳、固江一带的蚌壳舞、采莲船舞,九节布龙、三节龙、板凳龙、茅田花灯、游龙(长龙)等;永新的盾牌舞、罗汉灯舞、狮舞、龙鱼灯舞、双采莲、抢花船等;峡江的巴丘打蚌壳、跳钟馗、跑旱船、花篮舞、跳马、娃娃舞、打柴杠、采茶舞等;新干县有竹马舞、龙灯、狮灯、蚌舞、花船(旱船)舞、打莲湘(打花棍)、社儿、踩高脚、打竹杠、鲤里灯、跑五昌(打道场)等;吉水县有长龙、鳌鱼灯、藤盘舞、送宝(莲花闹),三人在桌上表演的虾蚣灯、荷灯、滩舞;泰和县有虾蚣灯、双龙戏珠、三节龙、龙凤灯、双狮舞、草龙、花船舞、新卖花、拖旱船、装故事、矮子背妻、南山耕田等;万安县的麒麟狮象灯、鲤鱼灯、儿郎灯、兔子灯、茶灯、走马灯、太平灯、车俚灯、股子灯、狮舞、板凳龙等;遂川县的五龙下海、斗狮舞;永丰县的麻婆送子;安福县的滚挡牌。

吉安民间最常见的灯舞是龙舞,其次是打蚌壳舞,再其次是采莲船舞。这三种灯舞普遍,简易方便。

旧时代,舞龙是吉安民间最重要的娱乐活动,一般是农历“两节”(元宵、中秋)十三“起灯”、“十五”谢灯,当地“抖得起”的后生擎头龙(龙头),次之擎龙尾。前“两晚”一般擎擎,到了十五日进入“高潮”,有禾场、朝门的村庄,在这两个地方要蛟(舞)龙。舞龙咬花,因而出现各地不同的舞步和程序。

1、打蚌壳舞,又叫《蚌妹嬉渔翁》,取源于民间故事传说。蚌壳舞的情节十分有趣。一个渔夫,在河边上一网打上了一只硕大无比的蚌壳。他把网从蚌壳上剥下来,蚌壳缓缓张开,里面有个绝色的女子——原来蚌壳成精了。蚌壳内壁上的珍珠闪闪发光,渔夫又惊又喜,伸手想去摘蚌壳里的珍珠。蚌壳呼地合拢来,夹住了渔夫的手臂,把他直向河里拉,渔夫拳打脚踢,无奈蚌壳坚硬如钢,纹丝不动,眼看就有被拉下河的危险。渔夫舍命猛力一拖,把手臂从蚌壳里拖出来。他忍痛提起网,要把蚌壳罩住。这时蚌壳又张开了,那蚌壳精朝渔夫点头微笑,打着手势,要渔夫陪她睡觉。渔夫被美色迷住了,不顾被夹住的危险,壮着胆子,试探着走过去。蚌壳笑得更甜了,把壳完全张开了,渔夫忘乎所以地挨过去,要搂抱蚌壳精,蚌壳又呼地一下合了拢来。这次夹住了渔夫的头。渔夫双手板着蚌壳,极力往后挣,于是在河滩上展开了三进三退的拉踞战。后来,渔夫还是掰开了蚌壳,头部终于从蚌壳里脱出来。他提着网,堵住下河的路,再想办法,要把蚌壳弄回家。蚌壳又缓缓张开,那妖精假装打起瞌睡来,那睡美人的姿态实在太动人了;何况她那老实巴巴的样子,完全像一个痴心女子在等待心上人投向她的怀抱似的。渔夫实在忍不住了,不过,这次他变得聪明些了,他把头向后仰着,双手作随时支撑的姿态,只把一只脚先伸进蚌壳。蚌壳精就夹住了这只脚。又经过一番争斗,渔夫才把脚拔出来,他终于觉悟到在妖精面前决不能丧失警惕,不能被美丽外表所迷惑。于是,他提起网来,一网撒去,把蚌壳罩个正着,拉着蚌壳回家了。蚌壳舞在吉安市流传很广,是很受群众喜爱的民间舞蹈。蚌壳一般用竹篾扎制,有的外表裱上彩纸,有的缝上彩布,画上一圈圈壳纹。蚌壳精多为2个表演,即一位花枝招展的少女扮蚌壳精,站在蚌壳里,两手提起两扇蚌壳,能开能合;一位是手握鱼网,腰挎鱼篓,头戴草帽的老渔翁。也有的地方由6人表演:1人扮蚌壳精,称主蚌,1人扮老渔翁,另有4人演小蚌壳,称众蚌。蚌壳精以少女和渔翁的嬉斗最精彩:老渔翁为了获取珍珠,千方百计引逗蚌精,想使它张开;蚌精故意忽开忽合,捉弄老渔翁,有时还躺倒在地,旁若无人般呼吸新鲜空气,这时,老渔翁悄悄靠近蚌精,趁机将手伸了过去,谁知蚌壳忽地一个翻身,把渔翁甩在身后。老渔翁不甘心就此罢手,一次次寻找良机,但不是被蚌精夹住了头拖着前进后退,就是夹住了双手,扯着了赤脚;有时蚌精故意夹住鱼网,待渔翁用力收网时猛地一松,让渔翁摔了个仰面朝天。老渔翁百般无奈,最后使出绝招,推波助澜,冲得妖精晕头转向,这时渔翁忙撤出渔网,连蚌壳带珍珠一起拖上岸来。

表演时,配以情绪、节奏富有变化的锣鼓点和唢呐声。蚌壳舞步优美,俏皮灵活,渔翁风趣幽默,百折不挠。舞蹈内容带着神奇色彩,表演又滑稽有趣。

采莲舞,又叫花船舞,吉安各地有表演,有1人表演的,有2人表演的。3人表演的为梢公梢婆和摇花船女。5人表演的则为梢公2人梢婆2人和摇花船女。梢公划桨,梢婆摇摇扇,船女行船。忽前忽后,忽高忽低,一会行走,一会滞留,边舞边唱,通常以唢呐、弦乐伴奏。

2、吉州区曲濑卢家洲村的龙灯,也叫九节龙。传统是以敬神、请神、娱神为目的,逐步演变为一种民间舞蹈。龙灯舞的人数为9人,持珠1人,打击乐5人。九节龙由盘、滚、游、翻、跳、戏等套路舞动。它的表演有圆潭卧龙:整条龙成平圆状,龙头、龙珠藏于圆中,龙尾主导慢起伏三次,成波浪状,龙身一直相随。团龙起伏:龙珠高举,龙头成盘柱状,龙尾主导顺时针方向矮步单侧起伏,走圆场约二圈。东方龙造型:龙体急停,2至9号队员同时翻过龙身,围珠擎龙,散开成东方龙造型。龙脱衣:队员直立擎龙成龙门状,小步向后行进,龙头、龙体穿过龙门,逆时针方向圆场到左侧,同时进行中3、5、7号队员一次越过龙体解开龙体疙瘩。直躺卧地舞龙:队员快速一致倒地,成大幅度横8字舞龙,轨迹顺畅不打折。龙穿尾:龙头穿过第8节龙身,随龙珠圆场一周,并在正面、右面、后面三个方位分别动作起伏一次。

3、青原区新圩镇栗溪村箍俚龙舞。箍俚龙的表演奇特生动。一般是双龙并进,各为九人,一人持龙头,一人持龙尾,其余持龙身,没有彩珠。出龙时,前面有牌灯、花灯、鲤鱼灯等各种彩灯开路,伴有民间吹打乐,整个表演过程分巡场、咬尾、单穿花、双穿花、摆字、绕柱、盘王七个花节。龙的行进、穿花、盘柱、咬尾逶迤蠕行、首身翻转,酷似巨蟒。

4、吉安县固江镇芦西村的鲤鱼灯舞。早期的鲤鱼灯舞表演时,多伴有三节龙、采莲船、蚌壳灯、花灯和牌灯,队伍庞大。近几十年一般是单独表演,人数在20人左右。传统灯为11个,今天增到17灯,表演队伍约30人。鲤鱼灯是一种借灯彩道具进行表演的民间灯彩舞蹈。它由一只威武雄壮的鳌鱼作头,一只活泼调皮的青虾为尾,五只金丝鲤、四只红鲤居中,共十一只灯组成。每人一灯,共由十一人共同表演。“鲤鱼灯”的灯形美观,装饰艳丽,眼、腹、尾部往往装置有灯珠,尤其适合于夜间表演。表演时,统一着装,一般穿汉民族的传统武士对襟服装,扎头巾、绑腿,系腰带等。夜间表演多穿深色服,以隐没身形,突出鱼灯。表演时配以唢呐锣鼓吹打乐,“跳龙门”等高潮花节常加入大鼓大锣。所用曲牌有“火炮”“大武队”“双棋盘”“中盘”“批破妖”“双如意”“风入松”“得胜令”“得胜牌”“节节高”等。鲤鱼灯的主要表演花节有十六个,分属环环紧扣、流畅连贯、一气呵成的四个不同章节。内容如下:

第一节“鱼群出游”:包括鳌鱼巡场,鲤鱼出洞两个花节。传说中的鳌鱼为海中大龟,它一直是充当鱼群的引导者和保护者。鳌鱼巡场后,呼唤着鲤鱼、青虾首尾相衔徐徐出洞。他们在平静的水面上悠游,表现了鱼群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趣。

第二节“穿花戏耍”:包括单扎篾搭、双扎篾搭、斜扎篾搭、双斜篾搭、飘带、五盏球、寻食、劈柴,上水翻潭等九个花节。“扎篾搭”是鱼灯在队伍(单排、双排、斜排)中分单数和复数上下间、左右间的穿梭。“飘带”则是鱼灯斜立成飘带样的长圆形往复行进。“五盏球”是每三只鱼灯为一组,成五组作圆球形的旋转。“寻食”即鱼灯头朝下的舞动,擂花寻食。“劈柴”是每三只鱼灯为一组,一高二低,高者居中以头下劈。“上水翻潭”即是成两列纵队,鱼灯由下而上作长圆形地行进,象鱼从深潭底向上翻跃。所有这些花节,主要是表现鱼群的追逐、戏耍和与风浪搏击的情景。

第三节“争跳龙门”:包括穿龙门、积塔、跳龙门三个花节。以鳌鱼和青虾列于左右成门状,鲤鱼列队于龙门中成“8”字形穿梭,表现鲤鱼聚集在龙门边,试图跳过龙门,“积塔”是以鳌鱼居中,其余绕鳌鱼围成宝塔形,表现鱼类团结在一起,积蓄力量,以求一搏的内涵。然后,鳌鱼居中,青虾和一鲤鱼分列左右,设置龙门状,其余鲤鱼排二列斜队交叉跳跃过龙门。鱼灯高举,向上奋力跳起,然后匐伏于地。反复数次,终于跳过龙门,实现了飞跃通往幸福天堂的龙门,到达理想境界的目的。这一节是整个节目的高潮。

第四节“欢庆胜利”:包括团龙、咬尾两个花节。“团龙”是以鳌鱼居中,其余围绕中心,前低后高作斜圆形的转圈。“咬尾”贯穿于许多花节之中。最后,鳌鱼带领鲤鱼、青虾首尾相衔进场,表示鱼群狂欢庆贺、胜利凯旋。

5、吉安县永阳镇东园村东园龙舞。传统东园龙灯伴有采莲船、蚌壳灯、狮灯、马灯、花灯、牌灯等其它民间灯彩项目和武术表演项目,这些项目共同组成“东园龙”的民间表演队伍。其中,表演花灯者人数不限,十人或上百人均可。而且乐队也较为庞大(俗称“十样锦”乐队伴奏)。历史上最繁盛时期人数规模可达百余人。东园龙舞蹈除了有巡场、穿花、滚龙、穿四门等一般九节布龙通用的表演花节以外,还有龙显爪、腾云、驾雾、架天桥、架地桥、登高台、迭腕站、仰倒牌、高台天桥、高台地桥等“东园龙”自创、独有的,带有明显杂技、武术特征的,极具观赏性的高难度花节。

东园龙制作材料和工艺方法与一般九节布龙相似,只是尺寸、形制不同。由十人共同表演。表演时着汉民族传统武士短打服装,束板腰带,扎头巾,扎绑腿,戴护腕,登皂靴(现多以布鞋、球鞋代之)。表演时着装统一,但舞龙珠者服饰可与其余人等有别。舞龙珠者实为整个表演的指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