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品读管子管理之道
3740600000041

第41章

接着,管仲又大力发展同其他诸侯国的贸易往来。为了推动渔盐业及其他货物交流的发展,管仲采取了比国内贸易自由得多的开放政策,在方法和策略上也有许多新创造。在市场管理方面,管仲提出了只稽查管理而不征税的政策,他特许商人对鱼盐等商品自由出口并减免税收,还给境外来齐进行贸易的商人制定了优惠政策。这种宽松自由的商业贸易政策,大大开拓了齐国商品外贸的渠道,齐国从中获利很多。

为了使齐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管仲采取了商品价格政策。他主张商品在国内的价格应与在诸侯国的价格水平相适应,对于鼓励进口的商品,则提高其价格,使这些商品在本国的销售价格高于诸侯国,这样可以充分吸取别国所产而为本国所需的商品。对于奖励出口、但又不能垄断市场的商品,管仲则采取与上相反的方法,以对外倾销,与他国竞争。而对于那些齐国的特产,则是不肯丝毫让步,坚决走高价路线。

为了有效地控制经济的发展和商品流通,管仲提出了著名了“轻重”理论和货币政策。所谓“轻重”,是指商品价格的贵与贱或是货币购买力的高与低。他主张由国家来干预或经营商业,掌握货币,通过商品与货币的交互收放来平衡物价,调剂供求。

这在实践中表现为根据物价的涨落,国家适时地吞吐物资,以平衡价格,防止私商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影响人民的生活。管仲主张在物多而贱时,对商品进行收购;而物稀而贵时,则进行抛售。这主要针对粮食。

粮食是国家第一所需,因此管仲采取了粮食价格由国家掌握控制的手段。在丰收时,适当提高国家的购粮价格,以鼓励粮食生产。而在荒歉年份,则规定售粮价格,以低价把粮食卖给贫民,把过高的粮价平抑下来。管仲的这种起重聚散的经济管理方法,在历史上是一个很大的创新,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管仲的一系列经济改革在齐桓公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巨大成功。齐国的工农业蓬勃发展,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对外贸易也是如火如荼地进行,齐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日渐重要,为齐桓公的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管仲的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推出的每项政策,都以有利于国家和人民为前提,发展经济绝不以横征暴敛、剥削百姓为手段,而是千方百计地调动百姓的积极性,让百姓先富裕起来,如此一来,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的经济也得以迅猛发展,这是民富才能国强理论的最直接体现。

民富才能国强,但并不是所有的君主都有这么长远的眼光。很多帝王为了自己享乐,从不顾及人民的生活,他们拼命地把钱财敛入自己的小金库,可到头来却因此导致了亡国、落魄的命运。后唐的皇帝李存勖就是这样一位鼠目寸光的皇帝。

五代时,李存勖以救国救民为口号招募兵马,先后灭掉了后梁等国,后唐的势力达到了高峰。可得到天下后,李存勖开始贪图享乐起来,他对别人说:“我在外征战多年,方有今日之成就,现在天下安定,我也该享享清福了。”

李存勖从此不再处理朝政,而是天天游山玩水、看戏下棋。他还嫌那些劝他勤政的大臣们唠叨,逐渐疏远了他们。

皇后刘玉娘是个特别贪财的人,她把国库据为私有,积攒了如山的财宝。她还任用自己的亲戚做捞钱的肥差,让他们四处暴敛,肆意横征,百姓苦不堪言。

有位大臣对李存勖说:“当天下人的君主,就应该关心天下人的疾苦,那样百姓才会爱戴他。现在皇后不顾百姓生活的艰辛,只顾自己捞钱,时间一长,老百姓会被逼造反的,皇上一定要对皇后加以约束。”

李存勖听后不以为然地说:“皇后积聚钱财,是为国家他日的不时之需,有何不妥?你对皇后如此无礼,太大不敬了!”说完,李存勖下令惩罚了那位大臣,从此再也没人敢提此事了。

有一年,中原大旱,粮食奇缺。士兵们缺衣少粮,百姓也只得挖草根充饥。后唐的宰相实在看不下去了,向刘玉娘央求道:“国家是皇上和皇后的,如果百姓都饿死了,国家也就不存在了。眼下正值天灾,皇后应该拿出钱粮,救百姓与水火之中,百姓一定会因此感激皇后的仁慈,誓死拥护皇上和您的。”

刘玉娘哪听得进这些话,她拒不交出钱粮,还对宰相训斥道:“救济百姓是你这个做宰相的事情,与我有什么关系!”她只拿出了两个银盆,让宰相卖了充当军饷。

宰相叹了口气对家人说:“皇上皇后只为自己聚敛财富,却一点都不关心人民的死活,这样的人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他们这么下去,国家一定会灭亡,我们还是另做打算吧!”

从此,宰相也不理朝政了,朝廷陷入了瘫痪之中。不久后,大将李嗣源起兵反叛,李存勖领兵平叛,士兵们纷纷投奔了李嗣源,没人愿意再为李存勖卖命了。

李存勖见事不好,想用重赏来诱惑士兵,他对士兵们说:“我带领你们打天下,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你们啊!这次如果你们帮我平定了叛乱,我对你们定有重赏!”

早已认清他本质的士兵们哪还听信他的谎言,他们发动了兵变,乱箭射死了李存勖,逃进尼姑庵中的刘玉娘也被士兵们搜了出来,最终被绞死了。

李存勖和刘玉娘不知道关爱百姓,而是只顾自己敛财,结果引起了众怒民怨,最终不但金钱不保,自己的性命也搭上了。只有民富才能国强,作为统治者,如果都像他们这般只知道剥削百姓而不知道为百姓谋福利的话,国家是不可能强大和持久的。

中国历史上,像李存勖这样的昏君并不在少数,他们辨不明事物的先后规律,最终的结果只会与自己的期望背道而驰。季梁评价魏王南辕北辙的故事就很深刻。

一次,魏王心血来潮想攻打邯郸,大臣季梁赶忙跑来对他说:“今天我来的路上,遇到一个人,他从太行山下朝北进发,脸上还一脸兴奋地告诉我他要去南方的楚国。我好奇地问他:‘你要去楚国,应朝着南方走,为什么却朝北走呢?’他回答说:‘不要紧,我有一匹好马,它可是我国有名的千里马,你看他跑的多快!’我又说:‘你的马虽然跑的快,可是你朝北走,怎么能到达南方的楚国呢?’他说:‘不用怕,我带着足够的盘缠呢!’

我还是不解地问:‘盘缠再多有什么用?你把方向搞错了。’他还是一脸轻松地说:‘不要紧,我有一个技术一流的马夫,有他帮我赶马,我一定能到达楚国。’我知道马跑的越快,带的盘缠越多,马夫的技术越高超,只能是离楚国越来越远。

现在大王想称霸诸国,想在天下人面前树立威信,不是去奖励将士、安抚百姓,而是要凭借着国大兵多而去攻打弱小、无辜的邯郸,大王这样做,就像那个南辕北辙的人一般,越是想取得威望,越是离威望越远。”

魏王本想通过攻打弱小来称霸天下,可他没考虑到这么做的后果。如果凭借着自国的强大而去肆意侵略别国的话,他就会遭到天下人的唾弃,这样一来,他就永远都不可能称霸天下了。

统治国家也是这个道理,君王若要使国家强大,就必须先去造福百姓,只有人民富裕了,他们才能安居乐业,进而拥护君王的统治,君王凭此才能顺利推行自己的政策,使国家的政治、经济得到发展。

如果君王把事情搞颠倒,一味地求“大”而不去体察民情的话,这就无异于南辕北辙了,结果是越是想强大越是不能强大,越是聚敛财富,亡国也就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