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微表情
3743200000028

第28章 聚焦心理变化——眼睛的秘密(1)

眼睛,是人面部最重要的器官,是人类心灵的窗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通过眼睛获取外界信息,还要通过眼睛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内心活动。因此,我们在观察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时,需要多注意对方眼睛的变化。

眼随心动——眼球转动方向

眼睛的构造十分特殊,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例如我们的眼睛可以收集许多景象,这些信息可以保证我们的生存和正常生活。

同时,眼睛也能给人带来安全感。如果一个视力正常的人突然失明了,他就会变得十分焦虑和不安。这种焦虑和不安来源于安全感的丧失。

对一个视力正常的人而言,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眼睛,他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外界的事物,从而判断出这些事物会对自己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某一事物会给当事人带来威胁,那么当事人的眼睛在接收到该信息之后,会马上做出判断并且以最快的速度采取行动,以减少给自己造成的损失。

如果这个视力正常的人突然间失明了,那么他就失去了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能力,他不知道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更别提做出判断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了。所以,他就会有一种总是处于危险之中的感觉。

眼睛所具有的主要功能,即获取外界信息的能力。在眼睛中,眼球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我们的眼球还会转动,我们可以通过转动眼球来改变自己观察的视角。

我们的眼球与摄像机的摄像头很相似。摄像头是可以随意转动的,当摄像头转动到某一方向时,摄像机中就会呈现出这个方向的景物。因此摄像头的转动可以改变摄像机的观察角度,就好像人的眼球一样。

虽然人的眼球和摄像头的功能十分相似,但是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摄像头只是单纯地反映所观察到的景象,但是人的眼球除了会把眼前的景象真实地反映在大脑以外,还会准确地反映出当事人的内心活动和情绪。

也就是说,我们的眼球除了具有观察外界事物的功能外,还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内心活动。而且,眼球转动的方向不同所代表的心理意义也是不同的。

当眼球处在眼睛中间位置时,总是会给人一种坚定和自信的感觉。例如当一个人在表达自己的决心时,他的眼球一定会处在中间位置,而且一动不动。

刘备、关羽与张飞在《三国演义》中是讲义气的代表。他们的相识却是因为一块猪肉。张飞是屠夫,有一次他杀了一头猪,但是担心一时卖不完坏掉,于是就把一扇猪肉吊在水井之中,因为水井之中比较阴凉。然后,他拿着另一块猪肉去卖。

在把猪肉吊在水井之中后,张飞担心其他人把猪肉取走,于是就在井口处压上了一块千斤大石。这样做虽然很保险,但是却没意思,于是张飞就在石头上写了一行字:“谁能揭开石板,可拿走好肉一刀。”张飞这样写,并不是想让别人拿走自己的猪肉,只是闹着玩罢了。

后来,卖绿豆的关羽路过这口井,感到口渴,于是就把井口处的千斤大石给挪走了。但是,他从水井中打水的时候,却发现了一块猪肉,然后才看到了那块大石上的一行字。于是,他就问心无愧地拿走了那块猪肉。这一切被张飞的妻子看到了,并告诉了张飞。

第二天,张飞去找关羽算账。两人都是火爆脾气,力气又大,谁也不服谁,于是就打起来了。最后被卖草鞋的刘备劝下,三人就这样认识了。

这三人经过交谈发现,他们志趣相投,于是就决定结义成异姓兄弟。在三人的商议之下,他们在一处桃花园中结义。这三人在祭拜天地时,宣誓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刘备、关羽与张飞在起誓时,其实就是在下定决心。此时他们三人的眼球位置处于中央,表明了他们的坚定。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是自信满满的,那么他在说话的时候,眼球一定处于中央位置。除此之外,眼球处于中央位置,还说明了当事人的思维活动正在关注当下所发生的一切。例如一个人在照相的时候,他的眼球总是位于中间,这说明了他的思维正在关注照相这件事情。

眼球转向左边,这说明当事人的思维正处在过去的状态。例如一个人在回忆某件事情时,他的眼球就会转动到左边。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后,取得了真经便离开了。当唐僧师徒四人离开后,如来佛祖问观音菩萨:“唐僧此行一共经历了多少磨难?”

在回答如来佛祖的问题之前,观音菩萨进入了思索的状态,也就是说观音菩萨的思维正停留在回忆之中,眼球向左转动。很快观音菩萨的回忆停止了,她的眼球又回到了中间的位置并回答道:“唐僧此行一共经历了八十难。”

根据观音菩萨眼球的转动方向,我们可以得知观音菩萨的内心活动:在大脑中认真地回忆和计算唐僧此行所经历磨难的次数。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观音菩萨在回忆完毕后,正式回答如来佛祖的问题时,眼球的位置是中间,这说明观音菩萨对自己答案十分自信与坚定,也就是说观音菩萨是如实回答如来佛的问题,并没有出现欺骗的行为。

如果一个人在回答某个问题时,眼球先是向左边转动,然后又转到右边时,那么他接下来所回答的问题基本上都是谎言。

当你去买东西的时候,服务员会向你推荐某种产品,并告诉你说,这个产品卖得特别好,许多人都喜欢。这时你可以试探性地问一问服务员,这个产品在今天大约卖出了多少件?

这个问题是需要进行回忆后才能回答的,也就是说当事人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他的思维必须进入过去式,同时眼球也会出现向左边转动的情形。

如果这个服务员的眼球没有出现转动,直接给出一个答案。也就是说,他根本没有经过思考就做出回答。那么,他所给出的答案很有可能是事先准备好的,而不是真实的。

如果服务员的眼球向左转动后又向右转动,然后才回答了你的问题。那么,这个答案也是不真实的。因为一个人如果是真实地回答问题,他的眼球在向左转动后,会回到中间的位置。眼球位于中间是坚定的表现,对方之所以会这么坚定,是因为他对问题的回答是诚实的。相反,如果眼球没有回到中间位置,那么他对于自己所给出的回答是不坚定的,也就是说他心虚。为什么会心虚,因为他在说谎。

此外,眼球向左转动的幅度大小和时间长短与所需要回忆问题的难度呈正比。也就是说,当事人所需要回答的问题的难度越大,他眼球向左转动的幅度越大,维持的时间越长。

如果当事人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刚刚发生的,那么他的眼球只会微微向左转动,时间也会很短暂。

如果当事人需要回答的问题发生在很久之前,那么他就需要调动起所有的思维去进行回忆,因此眼球会大幅度地向左转动,并且维持的时间会很长。

当你在问一个人问题时,需要在对方回答之前多注意他眼球的转动幅度与所维持时间的长短,并且可以通过以上规律来判断对方是否说谎。

当一个人的眼球转动到右边的时候,就说明他的思维正处在对未来的联想上。有时向右转动的眼球还说明当事人正在推理、计算与思考。例如当一个学生在思考数学题的时候,他的眼睛就会出现向右转动的情况。

当我们正在想象着自己的未来时,眼球通常会不由自主地向右转动。这说明我们的思维正在关注未来或是尚未发生的事情。

此外,眼球向右转动常常与谎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与未来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过去是真实发生过的,而未来是尚未发生的。因此,人们对未来的想象是建立在虚假的基础上的。

因此,当我们在问对方问题时,如果这个问题是不需要对方对未来进行想象的,而对方在思索问题时,眼球却出现了向右转动的情况,那么,他接下来所给出的回答极有可能是虚假的。

眼球向上转动所代表的意义与向右转动很相似,但是却比向右转动更加深刻。也就是说,眼球向上转动比向右转动所具有的说谎嫌疑更大。

但是我们也不能说,一个人只要出现了眼球向上转动的情况,就是在说谎。当一个人正在努力地进行推理、计算与思考时,也会出现眼球向上转动的情况。例如当一个学生在背诵课文时,思维突然中断了,停止了背诵。这时的他正在努力思考着接下来所要背诵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于是就出现了眼球向上转动的情况。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正在和一个人进行交流,但是对方却出现了眼球向上转动的情况,那么接下来他所说的话八成不是出自真心的。换句话说,他所说的内容并没有表达出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他在说谎。

2012年5月14日晚上,在沈阳开往北京的火车上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吵。原来一个外国人在坐火车的时候,把自己的脚放在了前一排座位的顶部,这样一来他的脚就接触到了前面座位的女士的头部。

面对这个外国人的不雅行为,这位女士自然很生气。于是,她礼貌地要求外国人把脚放下去,并表示这是在公共场所,他不能做出这么粗俗的动作。

外国人不仅没有把脚放下,反而对这位女士破口大骂。这位女士马上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于是也有力地进行反击。于是,两个人就在火车上争吵起来,而且争吵得十分激烈,甚至惊动了乘警。

当乘警赶到时,才发现那名男子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北京交响乐团的俄罗斯籍大提琴手奥列格·维捷尔尼科夫,于是乘警就劝说那位女士要息事宁人。最终,这场争吵结束了。

可是,奥列格·维捷尔尼科夫没有想到的是,这件事情居然给自己所在的乐团带来了很坏的影响。为了乐团的发展,奥列格·维捷尔尼科夫不得不公开向那位女士道歉。

在奥列格·维捷尔尼科夫公开致歉的视频中,他这样说道:“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在这里我向那位女士和大家道歉。”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奥列格·维捷尔尼科夫的眼球向上翻动了一下。

奥列格·维捷尔尼科夫的这个眼球上翻动作说明了他内心不认错的真实想法。也就是说,奥列格·维捷尔尼科夫的道歉并不是出自真心的,他的道歉是不得已编造的谎言。

奥列格·维捷尔尼科夫这种不真诚的态度也被观众们感受到了,所以即使奥列格·维捷尔尼科夫已经公开道歉,但是观众们并没有原谅他。最终,这个臭名昭着的奥列格·维捷尔尼科夫被乐团开除了。

当一个人眼球向下转动时,他的眼皮会下垂。这往往是因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做错事时,会产生羞愧和不好意思的感觉,于是就会出现眼球向下转动的情况。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眼球转动的方向来判断对方是否真的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例如当一个父亲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就可以多注意一下孩子眼球的方向。如果孩子出现了眼球向下转动的情况,那就意味他已经知道错了,你的批评也可以适可而止了。如果继续批评下去,可能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使批评起到相反的效果。

相反,如果孩子的眼球并没有向下转动,那么就说明他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父亲的当务之急,是需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视觉阻断——敏感的自我保护

眼睛是获得外界信息最重要的器官,当我们遇到外界刺激时,眼睛会先获取这个信息。因此,面对这个刺激性事物,我们的眼睛也会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反应。

眼睛所作出的这种反应不仅具有真实性,而且很难伪装,几乎是条件反射,不需要经过理智思考。

美国波多黎各一家旅馆曾经发生过一场巨大的火灾,这场火灾十分严重,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而且还有97人遇难。

在接到有关火灾的报案后,FBI探员很快开展了调查工作。通过初步的调查,FBI探员基本可以确定这是一场人为纵火案,并不是意外事故。于是,FBI探员就开始调查纵火的凶手。

FBI在调查中发现,旅馆的保安具有重大嫌疑。很快,FBI探员开始审讯这名保安。在审讯的过程中,FBI探员问了许多有关案发现场的细节性问题,例如火灾发生之前和之后保安人在哪里以及他是否参与了纵火等等。保安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十分谨慎,因此FBI探员并没有从他的回答中找到漏洞。

不过有一名细心的FBI探员发现,在保安回答火灾发生时他在哪里的问题时,他的眼睛意外地眨动了一下。虽然保安的答案无懈可击,但是他的眨眼睛动作还是引起了FBI探员的注意。因为保安在回答其他问题的时候,眼睛表现得很正常,根本没有眨动的现象。

于是,这名FBI探员对保安的答案产生了怀疑。并在接下来的审讯中,把重点放在了火灾发生时,他人在哪里的问题上。

最后这名保安不得不承认,在火灾发生的那一天晚上,他并没有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而是偷偷溜出去与女朋友约会,而纵火犯就是趁着他玩忽职守的时候溜进了旅馆内,并成功纵火。

于是,FBI探员就把保安的这个眨眼动作作为一条重要的破案线索,展开了调查。在接下来的审问过程中,FBI探员从保安的口中得知了更多新的线索,并成功破案,逮捕了纵火犯。

这名保安所出现的眨眼动作其实属于“视觉阻断”的一种。视觉阻断是一种很重要的眼部动作。通常情况下,当一个人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时,就会出现视觉阻断的行为。

眨眼睛、眯起眼睛、闭上眼睛或是用手遮挡眼睛的动作都属于视觉阻断。在面部表情中,厌恶、恐惧、悲伤和愤怒表情中都会伴随着视觉阻断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