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天读懂国学
3743900000029

第29章 中国建筑,无言的诗(2)

“道法自然”——中国园林建筑

中国园林早在商周时期便可觅其踪迹,彼时人们用“囿”来命名这一园林雏形。“囿”是在圈定的范围内让草木和鸟兽自生自育,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园林也曾挖池筑台,供统治阶级狩猎和娱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园林有了进一步的风景组合,出现了土山等景观,开始人为地营构自然山水园林,在园林中造亭筑桥,种植花草树木,这时候园林的组成要素已经基本具备。秦汉时还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叫做“苑”。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园林发展的转折点,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黄老哲学的流行,园林开始转向崇尚自然,自然山水园林正式形成。唐宋时期是园林的成熟阶段。唐宋写意山水园林在体现自然美的技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叠石、堆山、理水等,都已经有了一定的程式。明清时期,我国的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不管是江南的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帝王宫苑,在设计和建筑上,都达到了一定高度。

我国现存的园林大都建于明清时代,比较着名的有颐和园、避暑山庄、北海公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沧浪亭、清晖园等。

我国古代园林的特色是:施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

古代园林的分类:按照占有者的身份可以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按所在的地域可以分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

古代园林的构成要素有:山、水、花木、鸟兽虫鱼、厅堂、楼阁、水榭、轩、舫、亭、廊、桥、墙等。

古代园林常用的构景手段主要有: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借景。

等级森严——中国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也是我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各社会阶层都会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陵墓精心构筑。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例如陕西的秦始皇陵、唐代的“关中十八陵”、北京的明十三陵等。陵墓建筑也并非是单一的建筑体,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它已经慢慢地和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门类融为一炉,成为了反映古代人民艺术成就的综合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在古代等级社会之中,最能体现陵墓等级的手段就是陵墓大小。皇帝、皇后因处于权力顶端,故其墓穴特别高大,所以才会被称为“陵”或是“陵墓”,“陵”字的原意就是高大的山。其他社会成员的坟墓随其社会地位的降低而愈小,大都被称为“丘墓”、“坟墓”或是“冢墓”。

我国古代习惯实行土葬,认为人们在死了之后仍然会在阴间过着类似于阳间的生活,因而在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里随葬的生活用品及其摆设,大都和死者生前所用相仿。

从新石器时代起,墓葬多为长方形或是方形的坑墓,有的深10余米。到了后来,帝王的陵墓越来越大,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建筑格局。

这些陵墓建筑通常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陵墓修建在平原上。它们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在四角建造角楼。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石人、石兽的雕像、阙门、碑刻、华表、牌坊等,陵园内种植松柏,给人宁静肃穆的感觉。

出于帝王拜谒陵墓的现实需要,在陵园内还设置了祭享殿堂,称为“上官”,陵区内设置陪葬墓,安置诸王、公主、嫔妃,乃至宰相、功臣、大将。

华表是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建筑形式。据说华表既有道路标志之功,又有供路人留言之效,相传在尧舜时代就已经出现了。

金碧辉煌帝王家——中国宫殿建筑

宫殿建筑又被称为宫廷建筑,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集中突出皇权的尊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雄伟、金碧辉煌的建筑物。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是秦代时修建的阿房宫、汉代时修建的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唐代时修建的大明宫、西藏的布达拉宫、清代时修建的沈阳故宫、雍和宫、圆明园,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是北京故宫。

从秦朝开始,“宫”就成为了皇帝以及皇族工作生活的地方,古代的宫殿分为“前朝”和“后寝”两个部分,“前朝”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国家大典的地方,“后寝”则是皇帝与后妃们居住生活的地方。

古代宫殿的典型特征是斗拱硕大,以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有漂亮的彩画、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的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一些建筑小品。

为了充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表现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我国古代的宫殿建筑都采取了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都华丽高大,中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来说就比较低小简单。由于我国古代的礼制思想里面包含着崇敬祖先、重视孝道和重视五谷、祭祀土地神,因此古代宫殿的左前方通常设祖庙(也称太庙),让皇帝可以祭拜自己的祖先,右前方则设社稷坛,让帝王祭祀土地神和谷神,这种格局被称为“左祖右社”。

北京故宫位于北京市市中心,是中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总共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一条中轴线贯穿北京也贯穿故宫,故宫里的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在这条中轴线上。故宫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发布行政命令的地方,主要建筑有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些建筑都建在用汉白玉砌成的八米高的台基上,就像神话中的琼楼玉宇一样,建筑形象严肃、壮丽、庄严、宏伟,内部装饰金碧辉煌。

故宫的后一部分主要建筑有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后三宫)、御花园等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宫殿,后一部分的建筑多包括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

斗拱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做“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做“斗”,两者合称斗拱。

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通常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是圆形凹面,在周围用各种花藻井纹、雕刻、彩纹进行修饰。一般用在宫殿、庙宇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的部位。

古老的民宅——四合院

四合院是我国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多为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代表东南西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型,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我国现存的四合院从结构、建筑、数量上来说,北京的四合院当属第一,是我国四合院建筑的代表。

四合院建筑的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按其建筑规模的大小可以分为最简单的一进院、二进院,或是沿着纵轴加多的三进院、四进院甚至五进院。四合院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

四合院入口为大门,大门在旧社会是主人身份的一种象征,最高级的大门是王府大门,其次是广亮大门、如意门等,其中广亮大门只有官员的宅地才能使用,老百姓都使用如意门。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占一间房的面积,其零配件相当复杂,仅营造名称就有门楼、门洞、大门(门扇)、门框、腰枋、塞余板、走马板、门枕、连槛、门槛、门簪、大边、抹头、穿带、门心板、门钹、插关、兽面、门钉、门联等。

进了大门之后是第一道院子,南面有一排朝北的房屋,叫做倒座,通常作为客房、书塾、男仆人居住的房间或是杂间。再向前便是二道门(又被称为屏门或是垂花门),这道门是四合院中装饰的最华丽的一道门,也是由外院进到正院的分界门,二道门前配置的荷花缸、盆栽和二道门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经过二道门进入正院,正院里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比较大,台基比较高,通常都是年老的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比较小,台基比较矮,通常都是晚辈居住。正房、厢房和二道门用廊连接起来,围绕成一个规整的院落,构成整个四合院的核心空间。

过了正房之后就是后院,这又是一层院落,有一排坐北朝南的比较矮小的房屋,叫做后罩房,多为女佣人居住,或者是库房、杂间。

四合院还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规模。大四合院习惯上被称为大宅门,房屋有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是11间大正房,由多个院落组成一个复式四合院,院内还有抄手游廊。

中四合通常都是5间北房——3间正房、2间耳房(杂间),东、西厢房各3间。小四合通常是北房3间,一明两暗或是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2间,南房3间。

固若金汤——古城墙建筑

我国古城墙有南京古城墙、北京古城墙、开封古城墙和西安古城墙,现存最完整的古城墙是南京城墙,它是我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的集大成之作。它的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多方面都是国内外的其他城墙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说是继秦长城之后的又一个历史奇观。

南京的古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经过3年的准备,经历4个阶段,总共花了21年的时间才修建好的。仅内城周长就达到33.7公里,比巴黎全部城墙都要长。南京城墙以花岗石做基础,巨砖筑墙,城墙筑好后用石灰、桐油、糯米汁混合夹浆,非常坚固。建造南京城墙的砖都是采用实名制烧制,谁烧的砖不过关第一次退回,第二次治罪,总共用了3亿5千万块砖,才打造出南京城墙的坚不可摧。

南京古城墙上有2000座碉堡,24座城门,现在保存比较好的有城南中华门(又称聚宝门)、西北的挹江门、城东北的玄武门、城东的中山门。

南京城墙由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墙构成,现在还存有13座城门,2座水关,13616个城墙垛口,200座窝铺,这些都是军事防守建筑。在城中央还建有钟楼和鼓楼,13座城门上面都建有高耸的城楼,其中聚宝门(中华门)最为宏伟。聚宝、通济、三山三座城门各有四道城墙,每两道城墙之间的空间被称为瓮城,可以在发生战争时起到防守作用。城楼下面有藏军洞,在战斗时可供士兵休息和用来存放军事物资,一个藏军洞大概可以容纳100个士兵。

每座城门都有内外两道门,外面一道门是从城头上放下的千斤闸,具有坚固的防御作用,里面一道门则是木头加铁皮做成的两扇大门。南京古城墙还有防水和排水系统,设有水关和涵闸,能有效地防水、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