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41年,国人大规模暴动。他们拿着各式武器冲进王宫,试图杀掉周厉王。周厉王狼狈出逃,最后历尽艰辛渡过黄河,最后在彘(今山西霍县)停了下来。国人暴动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暴动。这次暴动虽没有直接将周王朝推翻,但是周王朝从此走向衰亡已是不争的事实。
周厉王出走后,因朝中不可一日无君,经众臣们商议,由召公虎和另一个大臣周公主持贵族会议,暂时代替周天子行使职权。历史上将这段历史称为“共和行政”。从这一年开始,也就是公元前841年,中国才有了确切的纪年。
趣味链接 “国人暴动”有幕后黑手?
有人认为,国人暴动有幕后黑手,其目的就是想赶走周厉王,篡权夺位。关于“幕后黑手”的说法,也并非没有道理。首先,王宫戒备森严,要想一举攻入,精心的策划以及精良的武器皆不能缺。除此之外,还得有一个智勇双全的领导者。否则,区区国人,怎敢暴动?其次,周厉王的防卫队在哪里,为何不出来护驾?难道是宫中有权势之人在控制防卫队?这些猜测至今尚不能盖棺定论,还需进一步推敲。但怀疑与猜测历史,也是为了更好地还原历史,以达到为后人提供更多教训和借鉴的目的。
烽火戏诸侯——三戏诸侯为博红颜一笑
公元前782年,周宣王死,子宫涅继位,是为幽王。幽王是西周王朝最后一位国君,亦是历史上着名的昏君。
幽王即位时,已是西周王朝的暮年。其时,西周政治腐败,国力衰微,加之自然灾害严重,使西周子民困苦不堪。而此时的周幽王亦苦闷无比。不过他的苦闷与日渐西沉的国家、贫困交加的子民半点关系也无,他的喜怒哀乐皆为宠妃褒姒。
公元779年,褒国国王为求幽王大赦,特献国中美女褒姒于幽王。幽王是淫逸好色之徒,初见褒姒即欢喜至极,当即就将褒姒纳为妃妾,后对其更是宠爱有加。
褒姒性不喜笑,但“其一笑有百二十种媚”。因此,幽王为了博美一笑,悬赏黄金千两征集天下妙计。这便是“千金难买一笑”典故的由来。
周幽王费尽心机,无论是命乐工鸣钟击鼓、品竹弹丝、宫人歌舞,还是命司库每日进彩绢丝帛百匹以取悦,都难见褒姒一笑。后来,朝中的奸臣虢石父特献一计,终于圆了幽王的心愿。虢石父所献之计便是有名的“烽火戏诸侯”。
在我国古代,为了防止外敌侵入,皆在边疆处设立烽火台。发现敌情,昼用狼烟,夜用烽火,及时报警。各路人马遥见烽火,皆会火速赶来增援。西周为了防备犬戎的侵扰,在镐京附近的骊山一带修筑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一旦犬戎进袭,首先发现的哨兵立刻在台上点燃烽火,邻近烽火台哨兵看见也相继点火,向附近的诸侯报警。诸侯见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难,就会立刻起兵勤王救驾。
这是多么严肃和重要的一件事,可是昏庸的周幽王完全将“烽火”一事当作儿戏。他认为虢石父的建议精妙绝伦,于是立即带着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骊山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
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各地诸侯一见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带领本部兵马急速赶来救驾。到了骊山脚下,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一看是周幽王和褒姒正高坐在台上饮酒。诸侯们始知被戏弄,怀怨而回。褒姒见千军万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一般,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见状大喜,立刻赏虢石父千金。过了没多久,幽王又点燃了两次烽火,而各地诸侯仍然依照惯例前往,但依然怀怨而回。
幽王无寇而屡举烽火,终为自己以及国家招致祸患。当幽王第四次点燃烽火时,西戎的铁蹄是真的快要到达都城了。诸侯以为幽王又以他们取乐,愤而不发援兵,致使幽王和虢石父被西戎乱箭射死,褒姒被掳。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成为一个流传千古的笑柄。
趣味链接 夏、商、西周时期的三大红颜祸水
红颜亦祸水。在中国历史上,有大批的王朝在末代都与祸水红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不少人把这些王朝的覆灭归咎到这些薄命的红颜身上。妺喜、妲己、褒姒便是夏、商、西周时期非常有名的三大“祸水红颜”。妺喜:妹喜乃夏桀宠妃,生姿妩媚,举止婀娜,夏桀对其宠爱备至。为了取悦妹喜,夏桀每日不理政事,与妹喜身居后宫,纵情声色,恣意享受,甚至还命宫女每日撕绢匹给妺喜听。夏被商部所灭,后人也把亡国之责推给了妹喜。妲己:妲己乃商纣宠妃,美冠天下。而且妲己生性恶毒,心狠手辣,为了报复污蔑之言,妲己不惜魅惑纣王,让纣王大开杀戒于朝歌。最后招致天下咒骂,“一代美姬”沦为“一代妖姬”。褒姒:褒姒乃诸侯褒国献给周幽王的美女。本就昏庸好色的周幽王,在得到褒姒后更是恣意淫乐。为博美人一笑,周幽王不惜“烽火戏诸侯”,最终落得身死国灭。而褒姒也填补了西周时期无“祸水”的空白,成就了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皆有“红颜祸水”的历史。
王权之争——西周末年的政局动荡
周幽王虽被西戎所杀,但是西戎并没有将西周都城镐京占据,而是被西周大兵赶回了边疆。因此,率领西周大兵的统帅——申侯,成了保全周王朝的重要功臣。
周幽王昏庸腐败,但申侯却是一位贤良之臣。眼看周朝的天下将落入他人之手,盛怒之下的申侯派人通知各路诸侯,希望各路诸侯能够同仇敌忾,赶走犬戎,保全周朝天下。西戎是边境牧族,徒有蛮力,并无多少作战经验,更无多少精良武器,遂在西周诸侯军队的威逼下,退回了西北。
西戎撤回,周复安,但周朝的政权已出现了分裂。在立君方面,争议尤甚。国不可一日无君,幽王已死,按照其生前意愿,应由其立的太子伯服继任国君,但申侯却提议由周幽王的嫡长子也是早先的太子宜臼继位。申侯是救国功臣,在诸侯之间以及“国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且嫡长子继位本就是宗法制的规定,所以申侯对此信心十足。而另一些王宫贵族对此持有异议,他们坚持认为应遵照幽王所愿,让太子伯服继位。于是,统治阶级内部就“王位继承”展开了斗争,无论是哪一方都希望自己拥护的政权能够长久维持下去。稍懂历史的人都明白,谁拥护的政权能够顺利实现统治,那么在以后的岁月里,自己的切身利益就会愈加丰厚。这就是申侯和王宫贵族就“王位继承”问题争斗不休的原因所在。
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大宗退位,嫡长子即为下任君主。所以,大宗在位时,就会立嫡长子为太子。那么作为嫡长子的宜臼,为什么没有成为太子呢?为什么太子是伯服?这就和“西周祸水”褒姒有关了。
褒姒是一位美女,亦是一位野心家,但是在当时的专制体制下,女性掌权根本无望。因此,若想将权力掌握在手中,只能依靠自己的儿子——伯服。褒姒一朝得宠,便开始联合朝中奸臣虢石父等人,对付王后申后以及太子宜臼。在褒姒百般魅惑幽王的同时,虢石父等人也向幽王施压。昏庸幽王只愿博得美人之心,将祖宗纲常忘得一干二净,于是褒姒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将申后以及宜臼从各自的位子上赶下,使自己和儿子伯服成了国母、太子。而申后正是申侯之女,而被废太子宜臼自然就是申侯之孙,这也就是申侯会伙同其他诸侯大灭西戎,然后又积极帮助宜臼继位的原因。
当时的西周天下是一个“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天下”,谁的兵力强盛,谁就有权“发言”。那些只能动动嘴皮子的王宫贵族,当然没有实力和申侯相抗衡。最后在申侯的拥护下,周幽王的嫡长子宜臼顺利继位为天子,是为周平王。
趣味链接 西周和西戎的那些事儿
西戎是位于华夏族西北方向的少数民族。周初以来,它一直向西周大宗朝贡。到周穆王时,西戎的实力逐渐强大起来,后来还侵扰到宗周附近。于是周穆王亲自领兵西征,结果强大的西周军队只攻取了西戎的八个部落就仓促而归。从此以后,西戎诸部开始变得嚣张跋扈起来,不仅拒绝向西周王朝朝贡,还不断对宗周发起挑衅,双方矛盾不断加剧。至周幽王时,西戎诸部开始对西周发起接二连三的猛攻,甚至箭射幽王于烽火台。西戎虽最终被申侯联盟击退,但之后依然对宗周“不离不弃”,三番五次侵扰,逼得平王不得不“举家搬迁”,告别了镐京。
平王东迁——东周建国,中国历史正式进入春秋时代
太子宜臼在申侯的辅佐下继承了王位,而此时王都镐京却同时遭受着来自北狄、南蛮、西戎、东夷等民族的威胁。在这四大民族中,实力最强劲的就是西戎。
周与西戎的“臣服”关系早在周穆王时就破裂,此外,“烽火台箭射周幽王”一战亦使西戎信心大增,他们三天两头就派兵侵扰镐京。此时,周王朝已至暮年,四面皆敌令其军队兵力分散,无法形成核心兵力一举歼灭西戎等敌族,遂只能迁都洛邑以避之。
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周平王率领家众及文武大臣,东迁洛邑。所以,历史上把迁都之前的周朝称为西周,把迁都之后的周朝称为东周。
当历史进入东周以后,神州大地便进入了“春秋时代”。各路诸侯纷纷崛起,各自为政。这时有数个诸侯大国比较强盛,它们分别是秦、晋、楚、齐、郑。
周平王所迁洛邑之处,方圆有六百里的国土,随之因赏赐有功诸侯以及被外部侵夺,渐次缩减。最后,仅剩下河南西部一二百里的地盘。同时,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日渐丧失。周天子王权一落千丈,只能在各路诸侯的眼色下苟延残喘,已然沦为了“名誉”共主。而秦、晋、楚、齐、郑这五大诸侯国,连年征战,不断吞并弱小诸侯国。其中,楚在灭掉申后,便在与洛邑毗邻的申设县,成为操纵周天子生死的诸侯国;而晋在帮助周王室平定内乱后,得到大面积的土地;齐、郑、秦三国也不甘示弱,纷纷加入“军阀混战”。诸侯国互相征战,这种纷乱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东周灭亡。
趣味链接 历数东周王权的尴尬事儿
1.随着王权的衰落,诸侯对天子的朝贡大大减少。王室财政愈加拮据,不得不仰赖诸侯的资助。2.周襄王曾低声下气地向郑国“请盟”,后来又接受晋侯的召唤,参加诸侯召开的会议。自此,“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成为过去。3.占有西周旧地的西戎继续威胁着东周。
春秋、战国
富国强兵、尊王攘夷——齐桓公成就春秋霸业
齐国在今山东省的北部,因地处海滨,拥有丰富的鱼、盐和矿藏。从齐太公开始,齐国就“通商共之业,便鱼盐之利”。到春秋时期,齐国的农业、手工业,特别是金属冶铸、纺织取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公元前686年,国泰民安的齐国突发内乱,公孙无知杀齐襄公夺权自立为王。齐襄公的两个儿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为躲避公孙无知的迫害,分别随同他们的师傅管仲和鲍叔牙逃至鲁国和莒国。然而公孙无知的君主之位还没坐稳,即被杀害。国不可一日无君,遂经众臣商议之后,做出“无论公子纠还是公子小白,只要还尚存于世,谁回国继位都行”的决定。
消息不胫而走,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从鲁、莒出发,一路快马加鞭,因为“先回国者是为王”的结果再明显不过了。可是政权之争并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赛跑”,其中不乏阴谋与残忍,亲兄弟也不例外。
鲁国为了助公子纠顺利登上王位,一面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一面派其师管仲带兵截公子小白于途。当管仲日夜兼程将公子小白及其人马成功拦截后,管仲弯弓射箭,小白惨叫一声倒地而死,管仲扬长而去。但实际公子小白只是假死。当时兵荒马乱,管仲一箭并没有射中小白,小白只是将计就计地蒙骗管仲。他早都料到公子纠会有这么一手,遂提早做好了防范。而公子纠错以为王权障碍已被扫除,于是不慌不忙赶路。结果,等公子纠回到齐国后才知道,公子小白已赶在他前面,登上了王位。
为报一箭之仇,公子小白继位后即刻发兵攻打鲁国,结果猝不及防的鲁国大败。但公子小白不忍亲手杀兄,遂书信通知鲁国国君将纠处死,而管仲则被押送回齐。当上齐桓公的公子小白要将管仲剁成肉泥以泄愤,鲍叔牙阻止他说:“管仲乃治国栋梁,杀不得。君欲称霸,非管仲不可。”桓公虽心存疑虑,但恩师之言从未失准,遂决定立管仲为相以试之。
桓公施恩布德大赦管仲,令其感激涕零。上任不久,管仲大胆实施改革。他从“富国强兵”的目的出发,明确提出“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的治国方针。在整饬旧制的基础之上,对各项制度加以改革、创新。在政治方面基本维持“国”、“野”分制的制度。在军事方面,管仲提出要加强对国家常备军士的控制和操练,达到“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使其成为一支“莫之能御”的战斗武装。为了增加兵员,管仲还提高部分鄙野庶人的社会地位,选拔“秀民”充当“士”。在经济方面,除了继续维持“井田畴均”的奴隶制生产方式外,对鄙野出现的大量私田,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税收政策,即按土地肥瘠征税。
管仲进行的改革,很快就收到了“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效果,使齐国国力大增。此时,齐桓公自信能争霸诸侯,便适时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帜来号令群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