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元璋发迹史
3745300000031

第31章 结语

朱元璋变态心理探秘

朱元璋是一个成功人士,这一点应该没人反对。

朱元璋是一个能力非常强的人,这一点应该也没人反对。

如果说朱元璋是一个暴君,可能有人就会反对了。毕竟他是一个开国皇帝,也做出了一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这样的人如果是一个暴君的话,人们会说:“什么世道啊!这种人也能成功。”

朱元璋确实成功了,也确实一个暴君,在开国皇帝中,他的残暴和变态是独一无二的。那么,这样一个人为什么能成功呢?

用现在通俗的话说,人是会变的,没当皇帝之前,朱元璋是一个非常贤明的人,礼贤下士,与士卒同甘共苦,纪律严明。换句话说,朱元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成功地使用了统治者惯用的伎俩,收买人心。

当天下都变成姓朱的以后,他的真实本性才开始暴露出来,就好像白昼和黑夜一样。当太阳隐去的时候,黑暗笼罩整个世界。

朱元璋为什么这么残暴?有三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他的本性就是非常残暴的,没成功之前他克制自己的本性,成功之后他放纵内心的邪恶。还有一种理解是蜕化变质,也就是说朱元璋同志的本性是好的,但是随着战争和政治斗争的磨练,他变成了一个“坏人”,尤其是获得了最高的权力后,更加恐怖。最后一种理解是政治需要,朱元璋同志大开杀戒并不是天性嗜杀,只是为了政权稳定。

其实,这些理解孤立地看都是不全面的,但都有道理。要准确解释朱元璋的所作所为,从心理上分析很重要。

大家知道,朱元璋是赤贫出身,是处于社会最最底层的创业者。忽然,有一天变成了皇帝,虽然他付出了很多努力,但离不开那些文臣武将的帮助,朱元璋对此也非常清楚,所以大明朝建立后,他对那些功臣都进行了封赏封爵。与此同时,他心里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他老是担心功臣们会篡夺他的皇位。

滴水成河,最开始也许只是一点点的怀疑,但随着时间的积累,这种怀疑变成一种潜在的无形的焦虑,而朱元璋也是一个性格极端的人,他虽然崇拜刘邦,却委实没有刘邦那样的乐天开阔的胸襟。

怎么办呢?从心理学上讲,当一个人焦虑的时候,只有两种东西可以缓解,爱或者暴力。

朱元璋的发泄方式非常极端,杀起人来经常带“万”字,这种行为有集体屠杀的性质,一个人心里如果不是有刻骨的仇恨是做不出这种事的。

除了屠杀之外,朱元璋最喜欢看到别人痛苦、恐惧,看到别人毫无尊严的样子,所以他可以当众廷杖大臣,联想到朱元璋早年讨饭被人蔑视打骂的经历,我们能理解践踏别人对朱元璋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心理上的释放。

对一切阴暗、残忍、恐怖的东西,朱元璋有一种本能的痴迷。比如,他在全国各地安排了特务,从此别人不再有自己的私生活,整日活在一种被监视的状态里。此外,朱元璋对酷刑非常迷恋,发明了各种各样的酷刑,这些酷刑的残酷程度往往超出正常人心里承受的极限,但是朱元璋却能当成艺术来欣赏。

朱元璋的猜忌心理也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且不说他对大臣们的屠杀,就说一些文人写的一些正常的话他都理解成是讽刺自己。比如,浙江有个叫林元亮的文人在《谢增俸表》中写了一句“作则重宪”,朱元璋居然认为“作则”是影射自己“做贼”,也就是当红巾军的那段历史,古代造反集团在造反没有成功之前都被称为贼。杭州文人徐一夔在贺表中说了“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的话,朱元璋认为这家伙是影射自己光头造反。这两个人都被朱元璋处死,由此兴起了文字狱。

朱元璋也是痛苦的,他虽然当上皇帝,但坐在这上面他时时感觉焦虑不安,会不会有人正在偷偷盯着我的皇位?会不会等我死之后,那些豺狼一样的功臣会把宝座抢得稀巴烂吗?

虽然很多功臣对朱元璋忠心耿耿,但朱元璋对他们并不放心,有的是因为能力太强,有的是因为势力太大,有的是因为朱元璋曾经杀害虐待过他们或者他们的亲人。这种折磨很痛苦,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杀掉他们,杀掉他们之后虽然也有内疚感,但是不会有焦虑不安的感觉了。为了去掉内疚感,朱元璋需要建立一套心理防卫机制,也就是说这样做是替天行道,所以杀人之前他都喜欢安上谋反的罪名。

朱元璋的痛苦远远不止这些。

他还面临着一个非常时髦的痛苦: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朱元璋的理想是成为尧舜那样的明君,建立一个和谐幸福的太平盛世,然而现实是无奈的,他在自己的国家里丝毫看不到尧舜时代的那种理想,反而充满了痛苦、抱怨、仇恨。他一度怀疑自己,这让他更加焦虑,他一焦虑就有更多的人要死。于是,政权和心理陷入恶性循环。

不要把朱元璋比作尧舜了,那是非常遥远非常渺茫的梦想,不现实的。就跟唐宗宋祖比吧,我们发现,朱元璋缺乏唐宗宋祖那样的气度,有人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朱元璋缺乏唐宗宋祖那样的自信,所以他不可能像李世民那样治国,更不可能像赵匡胤那样杯酒释兵权。

权力就像一根魔杖,运用得好,造福苍生,运用不好,可能给世界带来灾难。对于个人也是这样,权力可以给一个人带来幸福,也可以给一个人带来不幸。

像大多数开国皇帝一样,朱元璋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马上,是在征战和杀戮中度过的,是在阴谋与背叛中前行的。朱元璋能够打败所有对手,树立起个人的绝对权威,这不仅是因为他智慧过人,更因为他身上有极其强烈的攻击本能,没有这种本能是很难在血雨腥风之后成为王者的。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性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指人的本能冲动,主要可以分为性本能和攻击本能,在弗洛伊德的思想里,性并非是指性交,而是指使身体感官愉快的活动,包括饮食、喝酒、吸毒等等。攻击本能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本能,但它也有积极的作用,他能激发人的生命潜力,让人追求成功、追求欲望。

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到道德和规则的约束,不可能像动物一样。所以,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本能受到了压抑,取而代之的是人的自我。本我就像一匹野马,自我就像骑手,驾驭好这匹马,一个人才能在社会里获得成功,驾驭不好就会摔得半死。

朱元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成功地驾驭了本我这匹野马,但是当皇帝后,他已经是天下最有权力的人了,他要谁死谁就得死,这时,他任由本我纵横驰骋。所谓的农民起义领袖的局限性大概就表现在这里吧,他们本我太强烈了,自我很少,超我就更少了。

前面说到朱元璋的残暴部分是因为本性中的恶,这种恶本质上是一种攻击性,或者说破坏冲动。还是放牛娃的时候,朱元璋就表现出了这种可怕的攻击性,从一些小事中可以看出来,朱元璋的攻击性在那些孩子中是最强的。本书开始部分讲到朱元璋小时候和伙伴们一起放牛,肚子饿了,大家想吃肉。没有一个人敢打地主的牛犊的主意,只有朱元璋想到要宰了牛犊。

这事表面看来是件平常事,不过是为了解决肚子饥饿问题,但深层动机其实是朱元璋对地主的一种间接报复。要知道,那时朱元璋只有十岁,对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这简直可以说得上胆大妄为。

后来,朱元璋在皇觉寺里承受众多和尚的欺负,他的攻击本能只好发泄在泥菩萨身上,他居然用笤帚狂抽一个没有生命的泥塑。还在菩萨身上写着“发配三千里”的字样,由此可见他性格中阴郁的一面。

从军以后,由于获得了成就感,朱元璋的本我得到有效控制,他经常以一副贤明的样子出现在公众面前。可想而知,朱元璋这时的超我最为发达,本我暂时处于隐身状态。也就是这时候,他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树立了自己的光辉形象。对于朱元璋这种攻击性特别强的人,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想象他付出了多少努力。他确实是个不容易的人。

洪武十年后,朱元璋开始发生了改变,超我和自我开始退化,本我越来越嚣张。一方面是维护皇权的焦虑感,另一方面也跟马皇后的早逝有关,此外,政治理想的无法实现,这些让他有严重的挫折感,朱元璋不是越挫越勇,而是越挫越暴,以至于到后来他认为暴力是维护统治的最好方式。

悲剧诞生了,决定悲剧的是性格,也是心理。

朱元璋,一个无法超越自己的胜利者,一个值得钦佩也让人感到悲哀的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