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给年轻人的财富管理课
3746100000023

第23章 滚雪球法则,钱生钱让财富更快积累(3)

所谓“牵着巨人的手”的人都是一些懂得借势、借力的人:王者以借取天下,权者以借谋高官,商人以借赚大钱。不善于借助外力的人,一定是那些平庸一生的人。善于“借”的人,借他人之花献自身之佛,借亲朋好友之助登上事业之巅,借天时地利人和圆成功之梦。古代大学者荀子说:借助于车马的人,并非脚步快,但是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于舟楫的人,并非善于游泳,但是可以渡过大江大河;有才能的人,并非生来与常人有什么不同,只不过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有钱人赚钱赚的是思维模式,真正赚钱的是让别人为你赚钱,毕竟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可以投资在被证明已产出利润的公司里,然后让他们为我们赚钱。企业家的身份并不意味着必须自己亲自经营生意。他应该拥有敏锐的头脑并运作企业的资本,而从中赚钱。

近日,有一家排名前列的审计公司出了一项报告:“一家新企业要在 5年内获得成功的概率是 0.1%”,或者说是 1000家企业只有 1家会成功。再换句话说:一次新冒险的失败概率是99.9%。

这并不是在劝任何人都放弃自己创业或做生意的想法,然而“胎儿的生长”是痛苦和艰辛的,而且多数可能一生下来就会遭遇夭折的厄运。

以上的统计报告以及多数人的创业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替代的方案是:嫁接生长。去“拴”住那些正在赚钱的生意。假如你有一个很棒的主意,并把它放入一个健康而有力的身体上,成功的机会会比较高。如果你仍然不相信,请研究一下世界上最聪明的投资人沃伦·巴菲特的投资方式和资本的运作。沃伦·巴菲特完全有能力、资本、社会网络来建立起自己的许多公司,但是他没有这样做。相反,他却让“有利润的公司在为自己赚钱”。与此同时,许多精明的投资者和企业家把他们的钱交给巴菲特,为他们投资,使巴菲特为他们效“利”。

人们常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精明人懂得和善于利用身边一切有利条件,借助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力量发展和壮大自己的事业。对一个精明的人来说,一切都是可以借的,可以借资金、借人才、借技术、借智慧。当你认识到自己缺乏某样东西,而自身无法满足的时候,就可以考虑借“他山之石”,“牵着巨人的手”。

对于投资来说,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如果有一个人来告诉我,你今天将你所有财产投入买下一个矿,一年后身家就会翻倍,就算有很多方法来保证这一点,我还是不会买,因为我知道,什么事情都可能出一点点意料不到的事情。”李嘉诚说。这不免让人想起李嘉诚自 30岁起在香港竞标土地时的自制方法:他两只手铐住,心中谨记自己对这块地的估值,如果高出,当自己的左手抬起竞价时,右手便去拉下它,右手抬起竞价,左手便去把右手拉下。因为他知道,真正的胜利不在于投标成功那一刻的胜利感。这或许算得上一种自我修养,当然也可以视为一种绝不投机的态度。

像多年来他培养的思考方法,尽可能理性地考虑到种种未来的可能性。这项业务不成功,究竟会对公司产生哪些影响?现金流能否承受得起?一旦出现问题,又该怎样处理?他甚至已经勾画好,未来几年里,和记黄埔最好和最差的经营状况各是什么样子。正因为这样,他给德国的牌照设计了价格底线,并用英文向全体人员解释:“花了这么多个月做的预算,不能在竞投热烈气氛下超越公司政策。”

在 2005年的一场演讲中李嘉诚谈到,22岁他创立长江塑料厂时,他“知道光凭能忍、任劳任怨的毅力低循环过时的观念,成功也许没有既定的方程式,失败的因子却显而易见,建立减低失败的架构,是步向成功的快捷方式。”1950年,在长江塑料花工厂刚成立时,为了节省微薄的租金,李嘉诚选择了一个货仓做工厂。之后不久,因香港连降暴雨,刚刚添置的塑料机器被一一泡坏,结果开业后不到两个月就得另寻经营厂房。李嘉诚并未以“运气不好”为由怨天尤人,而是开始认真思考,未来做的每一件事,需将其种种环节都考虑周全,并给自己留出余地。日后,当他有钱买下一艘游艇时,已经被训练得极为谨慎的李嘉诚定制了两个引擎,两个发电机,以备不时之需。甚至说:“如果两个都坏掉,我船上还有一个有马达的救生艇。”

每次投资前,李嘉诚都会先设想如果投资失败可能亏损的程度。如果后果是自己无法承受的,那他就不会投资,就算成功后赢利很高也不做。正是因为他不贪心,投资小心,总是稳扎稳打,才让公司虽然少了赚快钱的机会,但也避免了破产的可能性,而他的个人财产也在一直增加。

对于所要投资的行业,巴菲特也是十分慎重的,他从来不投资新兴产业,只在传统行业上下赌注。他认为新兴的科技股变幻不定,有一定的风险性,而他却是一个“有条不紊”的投资者。巴菲特的另一个投资理念是:当别人小心谨慎时,你要贪;当别人贪时,你则要小心谨慎。

1972年,巴菲特盯上了报刊业,因为他发现拥有一家名牌报刊,就好似拥有一座收费桥梁,任何过客都必须留下买路钱。1973年开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收购《波士顿环球》和《华盛顿邮报》的股票,很快他就如愿以偿。他的介入使《华盛顿邮报》利润大增,每年平均增长35%。10年之后,巴菲特投入的 1000万美元升值为2个亿。

1980年,他通过分析又开始瞄准了新的投资项目:用 1.2亿美元、以每股 10.96美元的单价,买进可口可乐 7%的股份。到 1985年,可口可乐改变了经营策略,开始抽回资金,投入饮料生产。其股票单价已涨至 51.5美元,翻了 5倍。至于赚了多少,其数额可以让全世界的投资家咋舌。

李嘉诚和巴菲特这样的世界富豪,之所以能每每在投资中获得胜利,都是因为他们不贪心,知道见好就收,对于超出自己预测的风险预期绝对不会轻易出手,非常注重投资的安全性。

不要为钱而工作,而要让钱为你工作

李嘉诚有句名言,30岁以前人要靠体力、智力赚钱,之后要靠钱赚钱;其实越是富人越缺钱,他们需要更多的钱赚更多的钱,这是商人的问题。不可能人人都是李首富,也不是人人都要做企业家,人们渴望丰盛的生活,然而现实社会日益变得有序,已极少有暴富的机会,除了日常开支,住宅、医疗、养老以及子女的教育像四座大山压在普通人身上,怎么跟上通胀的速度?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现实社会的不安全感,使理财变成普通大众的必修课。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日裔美国人罗伯特·清崎的惊世之作《富爸爸,穷爸爸》?在《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全文的主旨就是“不要为钱工作,要让钱为你工作”。作为年轻人,一定要改变那种为钱工作的思维,要通过思考和学习,掌握让钱为你工作的技巧。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年薪几十万的人在发牢骚,说日子过得并不宽松,其实往往真正的原因是他们只会赚钱却不会理钱,不懂得让钱替自己工作,让钱生钱。这个世界上有两种挣钱的方式:上班,用时间和技能换取金钱;或者拿出你的金钱,让它为你工作。穷人往往选择前者,富人通常选择后者。

巴菲特说过:“一生能够积累多少财富,不取决于你能够赚多少钱,而取决于你如何投资理财,钱找钱胜过人找钱,要懂得让钱为你工作,而不是你为钱工作。”

但如何让钱为你工作,如何让钱生钱,这事说易做难。

美国布隆伯格公司在 2002年曾经公布过一项报告:当年个人资产已经达到 305亿美元的巴菲特仍在拿着低廉的工资——33万美元 /年,这样的薪水只相当于一名硅谷的软件工程师。而且,这还是在巴菲特提薪之后,提薪之前他的工资长时间保持在 10万美元 /年的水平上。当大家都在惊呼巴菲特如此“廉价”的时候,巴菲特只说了一句话:不要为钱工作!

巴菲特很小的时候就有致富的梦想。可是当被问及为什么那么想成为富人时,年仅 12岁的巴菲特回答道:“我并不是想要很多钱,我只是觉得让钱慢慢增多会是十分有趣的事情。”他从哥伦比亚商学院毕业的时候,甚至主动要求过免费到格雷厄姆公司就职。当老师给他提供工作机会时,巴菲特连工资都没问就坐上了下一班飞机。

巴菲特的这种“不问薪酬”的工作态度体现了一种经营的理念。我们很多人总是把工作看成是一种交易,认为我为老板打工,老板给我工资。但在巴菲特的眼中,工作就是一份事业,应该是用心经营的。这种理念可以让其在工作的时候更为用心,也更开心。

巴菲特常在家里熬夜分析财务报表等,但他并不觉得辛苦,也不会为工作所累。在他觉得事业不如意的时候,可以轻易退出或者转行。1969年,当华尔街和美国股民陷入对股票狂热的渴求,争抢得不可开交时,巴菲特无私地发扬风格,不参加抢购,卖出股票、解散公司,置身于股票市场之外。这让他避免了接下来的市场崩溃,幸存下来。

巴菲特是从送报生开始做起的,但是他比别人更早了解金钱的未来价值,所以他紧守着得之不易的每分钱。当看到店里卖的 400元电视时,他看到不是眼前 400元的价格,而是 20年后 400元的未来价值。因此,他宁愿投资,也不愿意拿来买电视。这样的想法使他不会随意花费金钱在购买不必要的物品上。

人不可能为金钱工作一辈子,而且为钱而工作也永远不可能让你真正富有。即使你现在有着不菲的收入,但你永远不知道这样的收入明天是否还会属于你。因此,对于年轻人来说,当你勤奋地为钱而工作的时候,工作和钱占据了你的全部头脑,你甚至都没有时间去考虑别的赚钱方法。相反,如果你致力于寻找机会让钱生钱,致力于如何让钱为你工作,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向富人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