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和默多克的境界早已超越了个人拥有财富价值的意义,而达到了“富国”的境界。他们用社会总净值的增损来判断个人行为合理与否。只要社会总净值增加了,自己损失一点也不算什么;相反,如果社会总净值减少了,自己即使收获了一定的财利也是损失。
在世界广告界,有着一个至今为止仍悬而未决的大问题,那就是 19世纪美国零售巨头约翰·华纳梅克(John Wanamaker)的著名悲叹:“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浪费了一半,问题是我不知道哪一半被浪费了。”约翰·华纳梅克是费城的一位著名商人。他不仅在1870年开创了百货公司及发明了标价签,而且他还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广告主——他是第一个在报纸上做广告的人,当时他就在报纸上买版面宣传自己的商店。他这句著名的悲叹演变成了“华纳梅克浪费率”,至今仍在世界各地的广告界和企业界口耳相传。它是企业决策者们经常反思的战略问题:“我做了这么多的广告,但不知如何确切评判效果,更不知什么时候、什么样的广告起了作用”,“如果我知道我的广告有效果,我就会投更多的广告费”,“我现在虽然知道我的广告费的一半浪费在哪里,但我却无能为力”,“现在不是浪费一半的问题,我发现我的广告费全浪费了”。“华纳梅克浪费率”成了广告界的“费马大定理”。
由于华纳梅克浪费率的存在,企业主们慢慢发现,广告一旦开始投入,就无法停止,就像童话故事里的红舞鞋,穿上容易,却再也脱不下来。不过,要想减少广告浪费,首先应该解决的是广告依赖问题。对于广告的最终效果,企业应该做出理性评定,如果一味依靠广告,不仅会对受众造成审美疲劳,从而引发反感,也会使企业的品牌形象一损再损。甚至威胁到生存的根本。
处在信息社会的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中心,这也决定了海量广告的投放与有效对接之间存在矛盾。而为了使尽可能多的广告能够实现与消费者的对接,海量投放就成了许多厂商的无奈之选。但广告也并不是一个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所以企业主对于那些大量投放在广告上的费用应该理性对待。
未雨绸缪,为明天而储蓄
李嘉诚在接受《商业周刊》访问时说:“任何事业均要考量自己的能力才能平衡风险,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过去我在经营事业上曾遇到不少政治、经济方面的起伏。我常常记着世上并无常胜将军,所以在风平浪静之时,好好计划未来,仔细研究可能出现的意外及解决办法。”
2008年 11月 21日,《商业周刊》杂志对李嘉诚进行了一次特别采访,李嘉诚毫无保留地向所有观众阐述他多年经商的心得——花 90%的时间考虑失败。李嘉诚认为,经商就像是军队的“统帅”必须考虑退路一样,任何事业都要量力而行,在市场繁荣的时候要看到潜在的危机,以及研究出当它来临时如何应对的措施,这样才能平衡风险。在外人看来,长江集团 50年来,总能在危机之时异军突起,纯粹是李嘉诚幸运。如 20世纪 60年代后期,李嘉诚在塑胶行业即将没落的时候转入房地产;在 1989年政治疑云重重的情况下,李嘉诚又前后投资上海和深圳的港口生意。事实上,在这些决定做出之前李嘉诚都是经过了精细严谨的调查研究。
李嘉诚称自己做事比较小心,很多人一时春风得意,一步走错就变为穷光蛋,而他做事都是步步为营。在创业的道路上,李嘉诚经历了太多波折和考验,也使他对经商的困难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每做一件事,李嘉诚都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间断地发现机会和创造机会,并且无论环境如何恶劣,他从不懈怠;无论取得多么巨大的成就,他永不满足,总是脚踏实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创业路上,一帆风顺者很少,创业之路上总是充满坎坷、布满荆棘。要想走得远,就得先考虑失败,想好应对失败的方法,如此才能在失意时保持冷静、从容应对。
一些人曾试图解析李嘉诚的成功。他们发现,一直以来,李嘉诚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总能在一项业务的极盛时期洞悉其危机所在,未雨绸缪,然后迅速做出新的部署和尝试。当年正值塑料花行业大行其道时,大有带动香港工业腾飞之势。然而李嘉诚却看到了这个行业背后的盲点,认清它前途有限,于是逐渐转向房地产发展,全力开拓房地产市场,并在接踵而来的房地产高潮中获得可观的回报。那时的李嘉诚,已经成为香港炙手可热的富豪级人物,可他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在香港房地产最高峰时看到了这个行业的潜在危机。1997年,他开始不断出售手上的物业,竭力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把资金分投于基建、电信、零售、服务等诸多领域,使集团避过了金融风暴中楼价大跌的重大打击。
未雨绸缪,决策者就要有这种眼光,不能感性地做出决断,一旦超出预算目标,再大的诱惑也应该停止。李嘉诚认为,一个人做得再成功,也仅仅是生存下来了。况且那些成功都是过往的成绩,不代表你明天一觉醒来生意还在。应谨记未来之路还会崎岖不平,必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地面对明天。这种未雨绸缪、踏踏实实做事的心态,培养了李嘉诚低调行事的风格,不断进取的精神。所到之处,李嘉诚总能攻城略地、化险为夷,表现出非凡的商业才华。
未雨绸缪的目的在于预先周密安排好可能出现的事物,以尽量争取时间和提高效率,做到知己知彼。比如,弄清楚产品的上市时机;知道竞争对手的产品质量及其优势何在;知道如何开发出战胜对手优点的产品;了解同行业的销售库存及经营特点、策略和方法;经常关注并研究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给市场带来的影响。最重要的还有,商人自己要重视研究开发,培养技术实力,随时有能力制造品质优良、有市场潜力的产品,以适应商场的竞争;公司的主管能对杰出的经营干部充分授权,让其在经营过程中当机立断,做出最好的决策;并不断地了解消费者购买心理,忌侥幸取胜。
定期检查财务状况是否良好
人的健康体检是为了及时发现身体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隐患,并针对病症做出及时治疗。而在企业中定期检查财务状况是否良好也是保证企业能否长期正常运转的必要保证。李嘉诚在从商时特别注重保持稳健的财务状况。他说:“眼光放大放远,发展中不忘稳健,这是我做人的哲学。进取中不忘稳健,在稳健中不忘进取,这是我投资的宗旨。”
“长江集团”一直都保持着稳健的财务状况,而且集团各子公司的财务状况都比同行业公司要好。正是因为集团稳健的财务,所以当好的投资机会来临时,集团便比潜在竞争对手更有能力去把握机会。事实也证明因为稳健的财务策略而把握到的机会,都是对集团的业绩有正面帮助的。
李嘉诚对财务状况十分看重,总会定期检查长江集团的财务状况以保持其稳健的态势,而且集团旗下各公司的财务状况都远远好于同行业的其他公司。例如,长江实业的负债比率一直都较为平稳,一般介于 0.2到 0.3之间,在大部分情况下会比同行业的新鸿基要低一些;和记黄埔的负债比率也比同行业的怡和、太古低,一直维持在 0.4到 0.6之间。所以,当面临机会时,李嘉诚旗下集团稳健的财务状况,使其比竞争对手更有能力果断做出决定,把握机会。
1979年 9月,和记黄埔因为扩充过度,公司财务呈现紧张状态。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和记黄埔大股东之一的汇丰银行也因为要收购纽约海洋密兰银行而急需大量资金,所以想要出售其手中持有的和记黄埔股份。李嘉诚正是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以 6.39亿港元成功收购 22.4%和记黄埔股权,成为第一位控制英国“洋行”的华人。分析李嘉诚成功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和记黄埔自己出现了资金问题,更重要的是长江实业有比潜在对手更强的收购能力。因为当时,长江实业负债率只有0.4,而潜在竞争对手新鸿基则为0.59、太古更是高达0.64。李嘉诚正因为有着稳健的财务状况,才使得他成功地收购了和记黄埔。
定期检查财务状况是否良好能及时发现财务上存在的误区和隐患,如果这些误区和隐患不及时发现,则会在将来累积爆发。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只有我们定期查缺补漏,才不至于在将来碰到我们预期之外的大麻烦。正是因为李嘉诚保持稳健的财务状况,才可以在机会来临时充分把握。
1995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否决了国会通过的临时开支议案,导致美国财政因经费无着而被迫关闭部分机构,40%的联邦雇员约 80万人回家待命,这是 1981年以来,美国政府第五次关闭部分机构。这场空前的预算危机引起美国公众的强烈反应。预算问题一直都是美国财政的一大问题,以致美国经济总会连续爆发危机。即使是 2013年 10月,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最终无法就奥巴马政府的新预算法案达成共识。由于10月 1日是美国新财年的开始。如果国会无法顺利通过新财年的政府开支法案,美国联邦政府在 1号子夜前可能会因此停摆。虽然这次停摆是美国政府 17年来首次停摆。如果美国预算僵局持续下去,这对于美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将相当重大。
所以,小到家庭、企业,大到整个国家都需要做好财务预算,这是家庭、企业和国家做好理财的依据指标。定期检查财务状况,对于年轻人尤为重要,这可以使我们克制欲望,合理规划金钱的去向,把钱花在刀刃上。
财富要靠一点一滴积累,小积累汇集大财富
“长江”这个名字对于李嘉诚而言,似乎意义非凡,无论是最初的“长江塑胶厂”还是后来的“长江实业有限公司”,“长江”承载了李嘉诚最初的梦想,也贯穿于他的整个企业生涯。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李嘉诚要给他的公司命名为“长江”?李嘉诚这样解读:长江取名基于长江不择细流的道理,你要有这样豁达的胸襟,才可以容纳细流。没有小的支流,又怎能成长江?只有具有这样博大的胸襟,自己才不会那么骄傲,不会认为自己样样出众,承认其他人的长处,得到其他人的帮助,这便是古人说的“有容乃大”的道理。我之所以选择“长江”这个名字,就是勉励自己必须有广阔的胸襟。
李嘉诚念念不忘哪怕是最小的一点生意。他认为,世间任何事都是由小到大,聚沙成塔,财富都是靠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小积累终究会汇集成大财富。小生意积累成大买卖。古语云:“勿以善小而不为。”作为世界华人首富的李嘉诚,念念不忘哪怕是最小的一点生意。他认为,世间任何事都是由小到大,集腋成裘。
曾经有两个年轻人一起去寻找工作,其中一个叫彼得,另外一个叫洛维尔。
他们都满怀着成功的热切希望,渴望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机会。一次,当他们走在街上时,同时看到地上躺着一枚硬币,彼得看也不看就迈了过去,洛维尔却激动地将它捡了起来,仔细擦了擦放到自己的口袋里。
彼得对洛维尔的举动甚是鄙夷,心想:连一枚硬币也捡,他也太没出息了!洛维尔望着远去的彼得,心中感慨:让钱就这样白白从身边溜走,真不应该!
那么,到底是谁真正没出息呢?后来,两个人同时进了一家公司。公司很小,工作很累,工资很低,彼得不屑一顾地走了,而洛维尔却高兴地留了下来。两年后,两个人又在大街上相遇,此时洛维尔已经成为一位小老板,彼得却还在为寻找工作而奔走忙碌。
彼得对此很是不能理解:“你怎么能如此快地发了财呢?”
洛维尔说:“因为我不会像你那样绅士般地从一枚硬币上走过去,我会珍惜每一分钱,而你连一枚硬币都不要,怎么会发财呢?”
彼得并非是不在乎钱,而是眼睛总盯着大钱而对小钱完全不理会,所以他的钱只能走在明天,不会被攥在今天,这就是问题的答案。金钱的积累是从“每一枚硬币开始的”,一个成功致富的人绝不会因为钱少而不去赚取。因为他们知道,任何一种成功都是从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态,就不可能得到更多的财富。眼睛只盯在大财富上,结果往往连本来能够到手的财富也会溜走。
财富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所以要珍惜每一分钱。生活里有很多事情很奇怪,最需要钱的人往往最不在乎钱,很轻易地就把自己的本钱赌掉、花掉,理由是钱太少,他们反而觉得无所谓。殊不知富人的财富也是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他们也不是一夜之间就成为巨大财富的拥有者。
“财富的积累必须由小河川开始,不会一下就造出大海。 ”《塔木德》的名言告诫人们对于财富的积累应该从小开始。做一名成功的商人,要有不择细流的经营观,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果你不广泛吸纳细小的支流,就不能成为大江、大河。一个商人,只有吸取了海洋的气魄,拥有大海一样的心胸,才能广用天下之才,广结天下朋友,不放过每一个哪怕是很小的财富积累的机会,把自己的生意做大、做到各个行业。在李嘉诚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闪光点,过人的商业眼光和开放包容的经营心态无疑最引人注目。江河不择细流的经营观,使他总能扼住时代的脉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先人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