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由于他高超的叙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特质。
主要作品:《椿》、《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山之音》、《古都》
我什么时候能够毅然自杀呢?这是个疑问。唯有大自然比持这种看法的我更美,也许你会笑我,既然热爱自然的美而又想要自杀,这样自相矛盾。然而,所谓自然的美,是在我“临终的眼”里映现出来的。
——诺奖演说《我在美丽的日本》
一位姑娘从对面座位上站起身子,把岛村座位前的玻璃窗打开。一股冷空气卷袭进来。姑娘将身子探出窗外,仿佛向远方呼唤似地喊道:“站长先生,站长先生!”一个把围巾缠到鼻子上、帽耳耷拉在耳朵边的男子,手拎提灯,踏着雪缓步走了过来。
——《雪国》
老太婆讲了这番话,我无言以对,在地炉边上一味把脑袋耷拉下来。越过山岭的汽车,震动着房子。我落入沉思:秋天都这么冷,过不多久白雪将铺满山头,这位老大爷为什么不下山呢?我的衣衫升腾起一股水蒸气,炉火旺盛,烤得我头昏脑胀。老太婆在店堂同巡回演出的女艺人攀谈起来。
——《伊豆的舞女》
千重子记得父亲曾带她到周山赏花,摘了笔头菜就回去了。笔头菜又粗又长。此后,每次到高雄来,哪怕是一个人,她也要到北山的村庄走一趟。如今它已经合并到市里,成了北区中川北山町了。这里只有一百二三十户人家,似乎叫作村更合适。
——《古都》
那条大街差不多同国营电车线形成直角,东西走向,正好反射了西照的阳光。宛如一块金属板,灿灿晃眼。但是,由于是从接受夕照的街树的背面看的缘故,那墨绿色显得特别深沉,树荫凉爽。树枝舒展,阔叶茂盛。大街两旁,是一幢幢坚固的洋楼。
——《千只鹤》
保子或许是很健康吧,睡得很好。信吾曾经想过:半夜里自己大概是被保子的鼾声闹醒的吧。保子自十五六岁起就有打鼾的毛病,据说她的父母为矫正她这个毛病煞费苦心。她结婚后不打鼾了,可是五十岁以后又复发了。
——《山之音》
作家小传
川端康成,1899年6月14日出生于日本大阪市北区。川端家的祖辈是地方有名的富贵人家,家道中落后从东京迁居至此。他的父亲川端荣吉是一名医生,爱好汉诗文和文人画。川端是家中的长子,另有一名姐姐,名叫芳子。
1901年,川端的父亲因肺结核去世,随后川端跟随母亲回到外婆家居住。第二年,母亲也因肺结核去世,祖父将川端带回大阪抚养,姐姐芳子则被寄养在另一个亲戚家。
川端从小身体孱弱,因此祖父对他倍加爱护,生怕外界的环境对他的身体造成伤害。可是,这种过度的保护并没有让他的情况好转,反而让他养成了忧郁、扭曲的性格。7岁时,川端康成进入小学读书。由于体弱多病,他经常缺课,庆幸的是,他的成绩一直很优秀,尤其是作文,在同学间显示出过人的才华。
当川端康成刚刚从封闭的生活中走出来,开始和外界接触时,他的姐姐芳子因为染上热病,最后心脏麻痹去世。从小经历亲人的相继离世,让川端康成对死亡的体验比任何人都深刻。从此以后,原本性格孤僻的他更加封闭自己,他一边拒绝和现实的接触,一边将生命的力量投掷到文学的世界里。
1912年,川端康成从小学毕业,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大阪府立茨木中学。在中学里,他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小说家。于是,他翻阅各种文艺杂志,并尝试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写作,比如新体诗、短歌、俳句等。其中一份名为《滴雨穿石》的习作还保存了下来。
中学念到三年级,川端康成的祖父去世,他变成了彻底的孤儿。随后,他被亲戚黑田秀太郎收养。祖父生病、去世的事宜,他写了《拾骨》、《参加葬礼的名人》、《向阳》等作品作为记录。
开始寄宿生活后,川端康成每天都会去学校附近的书店。他的阅读范围非常广泛,从《源氏物语》、《枕草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的作品都有所涉猎,其中《源氏物语》对他的影响非常大。川端康成将阅读中的感觉写了出来,并且尝试投稿。不久后,《京阪新闻》刊登了他的和歌和杂文。
1917年,中学毕业的川端康成投考了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寄居在表兄家里。在东京的学校里,他接触到世界文学和日本文学最前沿的浪潮,开始阅读芥川龙之介和志贺直哉的作品。其间,他写了一篇追悼英语老师的作文《肩扛恩师的灵柩》,后来发表在杂志上。
三年后,川端康成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系英文学科。从此以后,除了日本作家的作品,他还阅读了许多外国作品。基于对写作风格的不断探究,川端康成在《新思潮》上发表了短篇小说《招魂节的一幕》,获得了菊池宽等人的好评,奠定了他在文坛的第一步。
1921年的冬天,川端康成和一名咖啡馆的女招待恋爱,两人发展到订婚之后,却遭到了女方撕毁婚约的变故。感到幸福幻灭的川端怀着忧郁的心情到伊豆的汤岛旅行,借着山清水秀的风景来排解积压在心头的郁闷之情。
在大学求学期间,由于他中途转过专业,导致毕业时学分不足。后来,承蒙教授的照顾,才通过了毕业论文。毕业后,由于兵检不合格,他没能到部队服役。于是,川端康成联合一些新秀作家创办了《文艺时代》杂志,并以此为阵地发起了新感觉派的文学运动。可惜,川端康成随后发表的几篇作品并没有产生很大影响,他甚至被称为“新感觉派集团中的异端分子”。后来,他公开表明不愿意成为他们的同路人,决心走自己独特的文学道路。
1927年,他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集《伊豆的舞女》,表现出与其他“新感觉派”作家不同的创作风格。《伊豆的舞女》是川端自传性的小说,描写了一个孤儿出身的青年学生和一个14岁舞女之间的爱情故事。
性情孤僻的学生为了释放心中令人窒息的忧郁情绪,来到伊豆旅行。孤身旅行的路上,他邂逅了一行巡演的艺人。相处一段时间后,心情不畅的学生得到了舞女的平等对待,并且被其称为好人,学生的心里对舞女产生了似恋非恋的爱慕。在伊豆的青山秀水中,主人公的情思受到舞女的左右。当他不得不面临分别,站在岸边眼望着演出的客船渐行渐远时,一段真挚而忧伤的感情油然而生。
如果说,川端康成因为个人的经历,在初期作品中表现出孤独、沉默、对世事漠然的态度,那么随着日本古典文学和禅宗思想对他的影响,川端康成的作品逐渐开始脱离现实,并且表现出一种浓厚的封建主义的思想。《雪国》就是他思想发生变化后的代表作。
1935年,川端康成开始连载《雪国》,三年后发行了单行本。期间因为反战,他曾经宣布停笔,只写文艺时评类的文章,并开始广泛参加反战活动。《雪国》的背景设置在远离东京的雪国及其附近的温泉旅馆。川端康成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游客岛村和歌舞伎驹子的性爱生活与游览活动。和主人公的心态转变、岛村和驹子的爱情发展相比,川端康成用了更大的篇幅来描绘雪国独特的景致和美不胜收的雪景。在缱绻的爱情故事里,白雪皑皑的雪原和清冷寂静的雪景变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美好画面。
1941年,川端康成接受《满洲日日新闻》的邀请前往中国东北,同行的人还有吴清源和村松梢风,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参加围棋大赛。同年9月,川端康成再次应邀前往中国,先后访问了大连、沈阳、哈尔滨、长春等地。访问结束后,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满洲国”,川端康成自费留在了沈阳,随后将夫人接到身边。10月,他和夫人一起访问了北京,又到张家口、天津、旅顺等地参观。11月,川端康成偕妻子从大连回到日本神户,八天后,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年,川端康成根据游历和研究编写了《满洲各民族创作选集》。
1944年,川端康成以《故园》、《夕阳》等文章获得菊池宽奖。1946年,当时还是法律系大学生的三岛由纪夫带着手稿拜访川端康成。随后,川端康成将他的作品推荐给文学杂志。就这样,三岛由纪夫通过一篇名为《香烟》的短篇小说登上了战后的日本文坛。从此之后,两人也渐渐发展为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
1961年,川端康成前往京都写作《古都》,同年获得文化勋章。1968年10月,川端康成以《雪国》、《千只鹤》及《古都》等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这一奖项的日本人,也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此奖项的东方人。
川端康成的获奖给他的追随者三岛由纪夫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多年来,三岛由纪夫一直被看做日本国内获得诺贝尔奖可能性最大,也是呼声最高的作家。同时,由于三岛由纪夫本人争强好胜的性格,让他的自尊难以接受这样的结果。
1970年,三岛由纪夫头缠着写有“七生报国”字样的白布,身着戎装,率领三个同样打扮的男子,冲进日本自卫队总监部,绑起总监,打伤士兵。面对集结的自卫队,他高呼着“天皇万岁”,随后将刀插入了腹部。当他用刀从左到右切开了自己的腹部时,身边的介错砍下了他的头。
当时有很多作家赶到现场,只有川端康成被允许进入。面对三岛由纪夫采用如此极端的方式结束生命,川端康成受到了强烈的刺激。看着三岛身首分离的遗体,川端甚至为学生的死感到深深的自责,他说:“被砍下脑袋的应该是我。”
三岛由纪夫自杀后的17个月,川端康成在工作室所在的公寓内含煤气管自杀,没有留下只字遗书。日本两位顶尖的作家相继自杀离世,留给后人不仅是无数的疑问,更有无限的唏嘘和感叹。
作品赏析
千只鹤
主人公三谷菊治的父亲是一个茶道专家。太田先生是菊治父亲的茶友,太田去世后,菊治父亲负责处理太田留下来的茶道用具,因而和太田夫人过往甚密,随后太田夫人成为菊治父亲的长期情妇。在这之前,父亲与一个名叫千加子的女人有一段短暂的婚外情。后来,父亲因为太田夫人的关系冷落了千加子,可是千加子依旧出入于三谷家。
菊治的父亲去世四年后,菊治在千加子举办的一次茶会上遇到了太田夫人。太田夫人因为过于思念她的昔日情人三谷先生,竟然移情到菊治身上,爱上了这个情人的儿子。菊治接受了这一不道德的爱,并且和太田夫人在圆觉寺附近的一家旅馆里过夜。
太田夫人出于负罪感自杀之后,太田夫人的女儿文子将母亲心爱的茶道用具送给菊治做纪念。在随后的接触中,菊治将文子当成了太田夫人的分身,成为了他的情感寄托。这时,千加子想要把她的女弟子雪子介绍给菊治,文子得知后悄悄地离开了菊治,而雪子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最后,菊治甩掉了千加子的纠缠,出门寻找文子。
在这个没有经历开始——高潮——结尾的小说中,川端康成借着茶道写出了现代人不道德的乱伦,写出了人们在爱情和道德之间的摇摆,也写出了他本人对传统日本文化的深深眷恋。小说在内容上引发争议的同时,川端康成则用精雕细琢的文字,充分运用象征的表达方式大大提升了小说的艺术价值,将《千只鹤》变成最具川端康成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品。
三岛由纪夫曾经这样评价说:“川端的作品里,纤细连接着强韧,优雅与人性深渊的意识互挽着手。在其明晰之中,隐含着不见底里的悲哀,尽管属于现代,中世日本修道僧的孤独哲学却呼吸于其间。他对用语的选择,显示出现代日语极致的精妙,以及微妙的震颤和战栗的感受性。”
《千只鹤》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依序是“千只鹤”、“林中落日”、“志野瓷”、“母亲的口红”与“双重星”。在这五个独立的篇章中,每一章节似乎都是作为全书的发展来展开,然而在一些环节中,发展阶段和高潮阶段竟然是断开的,而高潮阶段和结尾阶段又开始相互融合,让整个故事的发展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在这个故事里,川端康成让爱情与道德发生了冲突。一方面,他想要抹杀爱情的道德立场,认为不管是道德还是非道德,人的自然感情是真挚的、纯洁的。另一方面,他又囿于社会现实和传统道德,人的自然情感只能在违背道德的边缘徘徊,最多是一种精神上的放纵,不敢真正地逾越道德的界限。这样“左右为难”的境地,让他笔下的人物在反叛道德的同时受到道德的追击,精神上陷入无限的苦闷。
当然,川端康成的作品并不能简单以情节为线索进行分析,尤其是在《千只鹤》中,作者在呈现几个人物的情感、道德和生存状态的同时,更多地展现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内在美。可以说,这是川端康成小说的一大传统。在小说中,川端康成一直在追求一种残破而荒芜的日本美。在凝重、冷静、浓艳而颓废的文字中,贯穿着一种淡淡的宿命意识和无法释怀的人生哀愁。这和作者本人的成长经历有关,也和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变革有关。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和当时处于清朝统治的中国一样,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封建国家。在西方工业文化的冲击下,日本的传统文化暴露出价值观上的落后和陈腐,固有的制度遭受了重创。不过,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摆脱了这种落后的局面,随后加入到了西方列强的队伍中。
可是,当西方理性、法制、平等、自由的观念全面地取代了日本社会原本的道德仁义、名教气节时,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被排挤到了角落里,成为明日黄花。这不能不让当代的日本作家为之惋惜和忧郁。
二战之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抛弃了膨胀的野心和美梦,成为欧美强势文化攻占下的俘虏。在这种情况下,川端康成抱着代表日本经典文化的《源氏物语》一读再读,并且写出了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千只鹤》。
面对传统文化的陷落,川端康成表现出一种无奈的伤感和绝望。他知道,无论他怎样努力,也无法改变传统被忽视、被排挤的局面。因此,川端康成在小说中营造了文化失落、人生喟叹和无可奈何的文字氛围。
和小说整体的艺术气氛相比,川端康成似乎并不在乎对人物的塑造,即使人物形象干瘪无趣,看起来毫无特征和性格可言,他也不甚在乎。《千只鹤》中的菊治就像《雪国》中的岛村一样,从文字中很难说出这个人的性格。岛村的职业只是在一家公司工作,具体做什么无从得知。对于他的外表,作者也只是简单地写了“仪表堂堂”,剩下的内容,如身高、面貌、衣饰等,任凭读者自行填充。
菊治则比岛村还要简单,他就像是一个空洞,只有通过其他人的衬托他才显示出生气,其他时候,甚至可以说,他只不过是个道具而已。这种写法后来变成了典型的川端式的手法:对真实的、具象的人物从来不会进行写实的描写。因为他的意图在于营造出整部小说的氛围,而不是突出表现个性鲜明的人物。
川端康成对人物、故事进行刻意的忽略,却将全部的力气花在了对“美”的极致追求上。1952年,他因《千只鹤》和《山之音》获艺术院奖时,曾在日本天皇面前陈述过对《千只鹤》的思考:“小说中的一位姑娘手拿千只鹤图案包袱皮,因而题名为《千只鹤》。自古以来,千只鹤的模样或图案,是日本美术工艺和服饰方面所喜欢使用的。这是日本美的一种象征。”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川端康成从心底对“日本美”有一种感伤和怀念。
川端康成在《美的存在与发现》中援引泰戈尔的话说:“日本发展了一种视觉,从美中发现真理,从真理中发现美。”他在同一篇文章里又说:“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实际上,他的大多作品也的确以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为己任。
《千只鹤》里,川端康成不厌其烦地描绘着传统的茶道、工艺绝伦的染织绸缎、氤氲着历史氛围的古都建筑、古典庭园、植物园、工匠荟萃的古老街道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节日。在他的笔下,传统的艺伎既有着艳而不俗的外表,也有着多情细腻的感情,她们象征了东方文化“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动人神韵,寄托了川端康成对于传统文化深深的眷恋。
在他的笔下,这些物品已经不是简单的物品,而变成能够取代主人公的、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形象。《千只鹤》的故事里,无论是菊治的父亲、太田夫人还是菊治自己都对茶道深有研究,但凡人物出场的时候,作者定会对茶室、茶具和室内摆设进行一番细致的描写。当人物相继死去,当事人用过的茶道用具在不同的人手中流转时,这些静美的器皿则变成了一种象征,器皿的流向似乎也变成了人物感情向前发展的指南。
当然,川端康成在作品中用心安排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茶器、名画一一登场,并不是为了简单地赞美日本的茶道,而是为了表现他对日本当下文化的态度。川端康成在描写菊治家茶室的污浊时写道:“茶室的水房有死蝉,都长蛆了。”可见,川端康成深知传统的茶道文化已经死去,不复存在了。他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我在美丽的日本》中说:“我的小说《千只鹤》,如果人们以为是描写日本茶道的‘精神’与‘形式’的美,那就错了,毋宁说这部作品是对当今社会低级趣味的茶道发出怀疑和警惕,并予以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