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独立不羁,一诺千金
在孔门弟子中,“没有谁会像子路那样被老师申斥,也没有谁可以像子路那样,口没遮拦地反问老师”。[47]子路刚直勇猛、独立不羁,绝不甘于居人之下,是个“一诺千金的好男儿”,在治理卫国时,因其明快阔达的管理风格,遂以“孔门首屈一指的男子汉”[48]而享誉天下,也因此而受到老师的称赞。
小说的最后一节写到“子路死于蒯聩之乱”。事见《左传哀公十五年》。在这场“宫廷政变”中,同时仕卫为官的子羔知道反抗于事无补,遂避难而逃,但是子路坚持认为,主公有难,自己决不能弃之不顾,更不能袖手旁观。被卷入暴乱之中的子路,陷入与群敌的厮杀,最终以死谢主,杀身成仁:
往年的勇者子路,现也不敌年岁,渐渐疲劳加身,呼吸紊乱。敌众见子路情况不好,便借机发起进攻。骂声一片投向子路,石块、棍棒也纷纷落在子路身上。敌人的枪尖擦过子路面颊,帽缨被砍断了,帽子险些掉在地上。子路用左手强撑起身体,正在此时,又一个敌人扑了上来,一剑刺中了子路肩头,鲜血飞溅,子路倒下了,帽子也掉在了地上。跌倒在地子路,仍然伸出手去捡起落在地上的帽子,端正地重新戴在头上,迅速系好了帽缨。敌人的刀刃再次落下,倒在血泊中的子路,用尽最后的力气,大叫道:“看啊!君子在此!正冠赴死!”
全身被剁成如肉酱一般,子路死了。[49]
子路的死讯传回鲁国,年迈的孔子伫立良久,不觉潸然泪下。
从与子路相识,到周游列国时子路一直随侍在侧,再到最后正冠而亡,子路的一生也都有孔子作陪。《弟子》的主人公固然是子路,但同时必须注意到的是,小说的三个部分中,孔子一直都森然而立!这是历史,也是中岛敦为孔子和子路师徒二人所作的巧妙安排。
四、中岛敦的孔子像
事实上,《弟子》中对子路的刻画都是与对孔子的刻画同时展开的,换言之,中岛敦心中的孔子是在《弟子》中所描写的、“通过孔门十哲中最富个性的子路的眼睛所看到的孔子。”[50]对于出身于汉学世家的中岛敦来说,《弟子》这部作品,说起来固然是以子路为主人公的小说,但更是中岛敦立足扎实的传记依据,展开其孔子观的作品。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孔子是循循善诱的教育家
小说的开场,即子路带有挑衅性的与孔子的“初遇”。当看见衣衫不整,拎着鸡猪,大呼小叫,“怒目圆睁地跳将进来”的子路时,“孔子不由地笑了”,因为从其声音和态度中,可以看出“过分的稚气和自负”。可是,在那“满面红光、浓眉明目的精悍面容”上,“不知什么地方,自然而然地流露着值得喜爱的纯朴与率真”。接着孔子就“为学”与子路进行了一段“问答”,听着孔子所言,开始还在辩驳的子路,渐渐地“羞红了脸”,“突然扔掉手中的鸡和猪”,“俯首承教”了,并且就在当天,“子路便执弟子之礼拜入孔子之门”。
那么,孔子是如何令“反抗之心从子路的态度中消失了”的呢?中岛敦作了这样一段文字加工,来表达他对孔子的理解:
“孔子有着极富说服力的口才,这在留传到后世的孔子语录中,仅从字面去看,无论如何无法想象得出。孔子的辩才不仅表现在其言谈的内容上,也体现在其声音的沉稳、语调的顿挫上,还体现在他说话时满怀信心的态度上,这一切都令听者不能不由衷地信服”。[51]
这段从“打”上门来到拜倒门下的戏剧性相见与相识,并由此结成一生的师生“拍档”,于子路是心悦诚服,甘拜师孔子之门下,于孔子则是循循善诱,洞悉弟子子路之天性。
(二)孔子是独具只眼的人生导师
孔子清楚地发现,子路是个“少有的、轻视形式的人”,“对形式主义有着本能的规避与抗拒”。尽管子路缺点多多,但在孔子看来,子路绝非“下愚”之属。对于子路超出常人的长处,也只有孔子慧眼得识:
孔子高度称许这个剽悍弟子的无与伦比的优点,此即子路的纯粹不计得失利害。国人之中罕见此种美德,对于子路的这种倾向,没有谁像孔子这样把它当作德行来看待,反倒认为不过是一种难以理解的愚顽。但是,只有孔子最清楚不过地知道,子路的武勇、子路的政治才能,也都无法与他自己这份珍稀的“愚”相媲美。[52]
与其他弟子相比,子路的桀骜不驯无疑是独一无二的,孔子心中十分明了,调教这样的弟子是一件多么具有挑战性的事,然而同时,在子路“对形式主义的本能规避”中,孔子却恰恰发现了这个标新立异的弟子身上所具备的、他人无法企及的长材。子路的“不计利害得失”在世人眼中被视为异类,然而在孔子眼中,这正是子路的“纯粹”,是值得珍视的“大美”。
(三)孔子是富于实践精神的,是现实主义的,是脚踏实地而非高谈阔论的
《弟子》取材自中国古代典籍创作而成,这一点已如前述。但值得注意的是,十六章中也有部分章、节,与素材典籍无关,完全属于作者的个人创作。而正是这样的部分,更能凸显出中岛敦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把握。以第二章为例,即几乎无有对应的取材,主要描写被孔子说服之后的子路心中对孔子的敬畏之念。中岛敦借子路之眼表达出的是作者自己对孔子的认知:
在孔子身上,绝没有那种怪杰式的异常之举,而不过是最具常识性的实践完成。从知情意的各个方面直至肉身的各种能力,实在都很平凡,但却是那么实在地延伸发展起来。每一种能力的卓越性并不引人注目,但却恰到好处地得到均衡的展现。[53]
这是子路“从心底发出的慨叹”。透过子路的目光,中岛敦投射出自己心中所见之孔子——“阔达自在,毫无道学腐臭”。孔子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丈夫”人格,既有“近乎洁癖的伦理观”,亦有“最贴近世俗的”人间视角。在敏锐地洞察人间百态的同时,亦不忘坚守高洁自珍的理想主义。一个“一以贯之的现实主义者、日常生活中心主义者”[54],毋宁说,这便是中岛敦所勾勒的孔子像之核心,也是作者内心精神诉求的真实写照。
《弟子》描写的是孔子与弟子子路的性格、命运的故事。这部作品不仅是一篇小说,同时也对人物的思想实体进行了精彩的分析把握。中岛敦取材自中国的历史,但是他并非仅仅将中国古代的一个事件、一段插曲加以故事化的创作,而是要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思考,是要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找到可以引起精神共鸣的东西。因此,我们有理由说,中岛敦描写子路、描写孔子,这不仅反映中岛作为小说家的功力,也反映其思想的深度。作为小说,不论描写得多么巧妙,但如果对孔子的理解十分浅薄的话,那就毫无价值。同样,即使对孔子的理解非常深刻,但若不能作为小说来表达,那么就不能称之为文学作品。中岛敦作品中的中国思想,表现出的是作者对人物关系的把握所达到的高度,同时,亦折射出了作者个体生命的多样映像。
注 释
[1].下村湖人:《次郎物语》,角川书店, 1987年。
[2].所谓的“素读”,是指日本在吸收汉文化影响时,逐步形成的一种研习经典的方法,即不强调理解文章意义而先从文字的发音来阅读经典。
[3].野野口胜太郎(ののぐちかつたろう)原为新闻记者,无特别的学历背景,但在汉诗方面却有很深的造诣,称得上是一位笃学之士。因此而得到时任第五高等学校教授的夏目漱石的引荐,开始执掌教鞭。
[4].尾上柴舟(1876—1957),日本近代著名歌人与书法家。曾成立“车前草”社结社作歌,有《静夜》《永日》等歌集。作为书法家也有《平安时代的草假名研究》及《歌与草假名》等著作问世。蒲原有明(1876—1952),著名的象征派诗人,其诗作集为《定本蒲原有明全诗集》。
[5].永杉喜辅:《下村湖人传》,东京 ,国土社,1974年,第140页。
[6].内田夕闇:《诗的努力与道德的努力》,《龙南》第101号,1903年。
[7].永杉喜辅:《下村湖人传》,东京 ,国土社,1974年,第98页。
[8].下村湖人:《全自然文学论》,《帝国文学》1909年9月号。
[9].姊崎嘲风:《人生的事业与艺术》,《帝国文学》1909年10月号。
[10].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世纪末发行的《论语物语》有近二十种之多,本文引文所据为讲谈社学术文库《论语物语》1995年版。
[11].下村湖人:《凡夫》,《帝国文学》1905年。
[12].永杉喜辅:《論語の好きな人びと》,国土社,1974年,第314页。
[13].下村湖人:《论语物语·序文》,讲谈社,1995年版,第6页。
[14].本文引《论语》原文所据为《四书章句》(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3年。
[15].下村湖人:《论语物语·登临泰山之巅》,讲谈社,1995年,第267—269页。
[16].《四书章句》(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3版,第82页。
[17].下村湖人:《论语物语·言志》,讲谈社,1995年,第42—48页。
[18].《四书章句》(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3版,第65页。
[19].下村湖人:《论语物语·走进太庙》,讲谈社,1983年,第84—87页。
[20].下村湖人:《论语物语》,讲谈社,1995年,第88—90页。
[21].下村湖人:《论语物语》,讲谈社,1995年,第7页。
[22].《四书章句》(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3版,第42页。
[23].《论语物语》(讲谈社学术文库),讲谈社,1995年,第28页。
[24].《论语物语》(讲谈社学术文库),讲谈社,1995年,第29页。
[25].《四书章句》(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3版,第76页。
[26].《论语物语》,讲谈社,1995年第30—31页。
[27].《四书章句》(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3版,第87页。
[28].《论语物语·伯牛有疾》,讲谈社,1995年,第37—39页。
[29].下村湖人:《论语物语·序文》,讲谈社,1995年版,第6页。
[30].1992年,为纪念中岛敦逝世50周年,在神奈川近代文学馆召开了题为“一闪之光”的纪念展。
[31].臼井吉见:“本年度文学奖”,《日本新闻》,1949年11月27日。
[32].中村光夫:《中岛敦论》,《中岛敦研究》P6—7,(原题为《青春与教养——论中岛敦》,首刊《批评》,1943.12,后收于《中村光夫全集5》)筑摩书房,1972。
[33].《斗南先生》,以伯父中岛端(号斗南,著有《斗南存藁》,文求堂1933年)为原型的创作。 1937年即已脱稿,但直至1942年7月才获出版,收入《光与风与梦》(筑摩书房)。
[34].吉川幸次郎,桑原骘藏:“1949年度每日出版文化奖评议书”,《每日新闻》,1949年10月25日。
[35].河内信弘:《中岛敦“人与作品”》,《城西大学研究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编》20, 1996年3月。
[36].参见佐佐木充:《李陵与弟子——中岛敦中国取材作品研究》,《带广大谷短期大学纪要》创刊号,1961年10月。
[37].村田秀明:《中岛敦弟子的创造》第177页,明治书院,2002年10月。
[38].村田秀明:《中岛敦〈弟子〉的创造》第179—180页,明治书院,2002年10月。
[39].黄少光:《中岛敦在中国》,《すばる》31,第139页,集英社,2009年7月。
[40].川村湊:“解题”,《中岛敦全集》第一卷,第575页,筑摩书房,1976年版。
[41].《弟子》,《中岛敦全集》第一卷,第465页,筑摩书房,1976年版。
[42].《弟子》,《中岛敦全集》第一卷,第467页,筑摩书房,1976年版。
[43].《弟子》,《中岛敦全集》第一卷,第470页,筑摩书房,1976年版。
[44].《弟子》,《中岛敦全集》第一卷,第474页,筑摩书房,1976年版。
[45].《弟子》,《中岛敦全集》第一卷,第468页,筑摩书房,1976年版。
[46].《弟子》,《中岛敦全集》第一卷,第479页,筑摩书房,1976年版。
[47].《弟子》,《中岛敦全集》第一卷,第473页,筑摩书房,1976年版。
[48].《弟子》,《中岛敦全集》第一卷,第495页,筑摩书房,1976年版。
[49].《弟子》,《中岛敦全集》第一卷,第499页,筑摩书房,1976年版。
[50].渡部升一:《中岛敦所见的孔子像》(山本七平:《对日本人而言〈论语〉为何物》,第90页,プレジデント社,1989年。)
[51].《弟子》,《中岛敦全集》第一卷,第466页,筑摩书房,1976年版。
[52].《弟子》,《中岛敦全集》第一卷,第469页,筑摩书房,1976年版。
[53].《弟子》,《中岛敦全集》第一卷,第467页,筑摩书房,1976年版。
[54].《弟子》,《中岛敦全集》第一卷,第482页,筑摩书房,197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