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荻生徂徕与《论语》
荻生徂徕(1666—1728),江户中期儒学家,名双松,字茂卿,通称惣右卫门,因其先祖出于“物部氏”,故又称物茂卿。其父原为幕府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侍医,后因获罪而被流放,故少时荻生徂徕“既乏书籍,又无师友”,不过,他“警敏不群,自幼即有远志”,更兼“赖先大人箧中藏有《大学谚解》一本”,故获此研究,用力日久,“遂得不借讲说而可遍通群书”。此《大学谚解》为江户时代朱子学大家林罗山之子林鹅峰所著,可见荻生徂徕早年读书接触的是朱子学派的撰述。后曾一度转而追随伊藤仁斋古义学。1709年,伊藤仁斋去世后四年,荻生徂徕开设“萱园塾”授徒讲学,名重一时。1714年,发生了荻生徂徕学者生涯中的又一次转折,其时为批判伊藤仁斋之古义学,荻生徂徕撰著《萱园随笔》,遂以此为标志,与伊藤仁斋古义学决裂而创立古文辞学派,亦称萱园学派。
与伊藤仁斋重视《论语》、轻视六经不同,荻生徂徕恰以孔子要继承的先王之道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在对《论语》的解读与对六经的研究中,荻生徂徕特别强调,要想真正理解古典文本原意,就必须要立足古文辞本身,以求作出历史性的考察。荻生徂徕反对像朱熹、伊藤仁斋那样,以作为孔子的发言而想定的主题来设定《论语》,对此他分析指出:
孔子生于周末,不得其位,退兴门人修先王之道,论而定之。学者录而传之,六经传与记是也。……盖先王诗书礼乐,孔子之前,学者亦传其义。然其言人人殊矣,至于孔子而后论定,故所以名之为论者,乃以命孔子事业乎尔?……矢口之与涉笔,有间也。论语者圣人之言而门人之辞也,谓之圣人之文者,惑矣。门人一时以意录之,以备乎忘焉尔,岂有意传之后世哉?且乌知其录时之意乎?[37]
在荻生徂徕看来,《论语》是孔子与弟子“论定”先王诗书礼乐时之所言,弟子们出于备忘的考虑而加以记录,仅此而已。因此,荻生徂徕认为,仅仅依据注释者自己的臆测,“矢口之与涉笔”,而对《论语》作出妄断,“实在是最大的失误”。[38]
荻生徂徕著有《辨道》《辨名》《大学解》《中庸解》《论语徵》等一系列著作。其中《论语徵》就是针对伊藤仁斋的《论语古义》而作的。在对经典的注释上,荻生徂徕以古文辞学而著称。就《论语》而言,对以往的注释,荻生徂徕无论古注、新注,皆不予肯定,而是要尝试作出自己新的解释。他在《论语徵》“序言”里,清楚明白地表示:
余学古文辞十年,稍稍知有古言。古言明而古义定,先王之道可得而言矣。独悲夫中华圣人之邦,更千有余岁之久,儒者何限?尚且哓哓然事坚白之弁,而不知孔子所传为何道也。况吾东方乎?……是以妄不自揣,敬述其所知。其所知者,盖阙如也,有故,有义,有所指摘,皆徵诸古言,故合而命之曰论语徵。[39]
这种“徵诸古言”的做法,在《论语徵》中随处可见,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学而篇),注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盖古语,有子引之。”再如:“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佾篇),注云:“祭如在,古经之言也,祭神如神在,释经之言也。”又如:“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篇),注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此二句非孔子时辞气,盖古言也,而孔子诵之,下四句,乃孔子释之也”等等,不一而足。
值得注意的是,有论者指出,荻生徂徕的注释与普通的注释不同,“如果注释是为了正确理解原文而作的话,那么《论语徵》很难称得上是一部《论语》注释”。[40]这是因为,荻生徂徕的注释具有其特殊性,他并非通篇作注,未作注释的部分也很多。同一篇章内部,注释的深浅程度也各有差异。有的地方甚至仅以断片的语句相连接,竟至会造成意义不明。但是这并非出于学问的粗疏,而恰恰是荻生徂徕的追求。荻生徂徕主张古文辞语句要含蓄,为此,所谓的“断章取义”也是可行的。荻生徂徕认为,古代君子所施行的就是断章取义的语言操作,孔子和孔子弟子们的对话中,就频频使用古语。对荻生徂徕来说,古代君子是古文辞的实践者,《论语》不仅是用古文辞书写的,而且是用古文辞方法书写的。因此,要想理解《论语》这部在古文辞方法驱动下诞生的文本,就要明了古语出典的世界。同时也有必要理解,在新的文章的前后逻辑关系中,是怎样的意义从古语中被抽取了出来。
作为一位日本学者,荻生徂徕对中国古代汉语有着相当丰富的知识,其见解也颇见功力,故而对中国学者也不无启发,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就有“日本物茂卿曰……”的字样,引用了荻生徂徕的一些说法。出于对中国先王之道的景仰,荻生徂徕极其热衷中国文化,但是又绝非一味崇拜、盲目模仿,而是既有继承,又有批判。在近世日本朱子学鼎盛的时代话语下,他敢于提出复古的主张,以求古道精神之真髓,晚年又再度发出对古义学派的质疑,以创古文辞派一家新说,在近世日本儒学史上,实在是一个可圈可点的人物。
三、结语
以上是就《论语》自东传日本以来,在异文化语境下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研究个案所作的若干历史回顾。无论是在日本的《论语》接受史上,还是在整个日本汉学史上,这一历史时期都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地位。
处于承前启后时期的近世日本儒学,不仅在文本的传承与比勘方面有超越前代之举,在对原典内涵的细致考究上,也同样显现出大胆挑战旧说的学术勇气,从而书写了达于宋学,又再度复兴于对宋学的颠覆这一独特的学术历史进程。
这一学术努力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以江户时代汉学家伊藤仁斋与荻生徂徕来说,原本都出身于朱子学之门,而后经过多年的学术砥砺,皆奋而创立新说,开创一家之流派,对已呈现出官学形态的日本江户时代之朱子学,表现出强烈的质疑,在日本汉学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并为其后日本近代中国学家的儒学研究做了很好的奠基。如作为日本近代中国学大家的武内义雄、吉川幸次郎等,就对伊藤仁斋、荻生徂徕的学说加推崇,并于学理上加以推衍而形成新的言说。另一方面,江户时代日本汉学家们的研究,也直接指向对于中国儒学史的重新梳理,特别是向宋学的性理之说发出尖锐挑战,其业已获得的学术成果,对于中国学者展开对自身历史文化的反思与探究,亦不乏启迪之功。
注 释
[1].日本历史在时代划分上,为与明治时代(1868—1912)以后开始的“近代”相区分,将室町时代织丰期·江户时代(1568—1867)称之为“近世”。
[2].《古事记·祝词》(日本古典文学大系1)第248页,岩波書店,1969年。
[3].《日本书纪·上》(日本古典文学大系67)第373页,岩波書店,1969年。
[4].落合直澄在《论语千字文贡进时代考》一文中就判定《论语》与《千字文》传入日本的年代为“履仲天皇六年”。另外,关于传入日本的《千字文》,中国学术界亦尚有不同见解,其疑问是关于《千字文》的作者。据历史传说,《千字文》的作者有钟繇说、周兴嗣说、萧子范说。三说各执其辞,而《千字文》原著皆已亡佚,流传至今的只有《王羲之临钟繇千字文》和《周兴嗣次韵王羲之书千字》两帖。然据近代书法家张伯英先生精审,此两帖皆系伪作,故而《千字文》作者便莫衷一是了。
[5]. 文武天皇大宝元年(701年),在大学寮举行了祭孔典礼,同年由刑部亲王、藤原不比等等人模仿唐制撰拟了大宝律令,强调需兼通《孝经》《论语》,并在学令中规定习《论语》应并用郑玄、何晏二注。所谓养老令是在元正天皇养老二年(718年)由藤原不比等等人撰修的。在养老令的学令中,仿照中国唐代的规制,将《论语郑玄何晏注》记入了明经道的科目中。
[6].严绍璗:《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第126页,江苏古籍出版社。
[7].高田真治:《论语文献·注释》,春阳堂书店, 1937年。
[8].桥本秀美:《日本古代论语学资料及其研究》(刘玉才主编:《从钞本到刻本:中日〈论语〉文献研究》,第312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9].《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记录了9世纪后期日本所藏汉籍著作,撰著者为藤原佐世。
[10]. 参见牧野谦次郎:《日本汉文学史》,民办堂书店,1938年。
[11].杨守敬:《日本访书志》(1884年),叶德辉:《天文本单经论语校勘记》(1902年)。
[12].川濑一马:《正平版论语考》,《日本书志学之研究》,讲谈社,1971年版。
[13].梅山玄秀编:《天文板论语》,南宗寺,大正五年八月
[14].《清原宣贤跋》中“丙丁厄”指1467年—1477年的应仁之乱。
[15].细川润次郎:《东京鲁论》,《十洲全集》卷一,大正十五年(1926)。
[16].久保尾俊郎:《〈天文版论语〉解题》,《早稻田大学图书馆纪要》第51号,第76页, 2004年3月。
[17].《五畿之地方云云之跋》,《天文版论语》,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本。
[18].细川润次郎:《天文版论语考》,梅山玄秀编《天文板论语》,南宗寺,大正五年八月。
[19].《天文版论语刊行趣旨》,东京都立中央图书馆藏本。
[20].曾根研三:《南宗寺史》,南宗寺,1930年版,第74页。
[21]. 此部《天文版论语》藏于拓殖大学图书馆八王子馆,索书号为123//(1—3)//12。北大图书馆亦有收藏。
[22].《天文版论语》千部印本中的一部,序号为第180号。今天的传本中,亦有无印章、无序号之本,概为千部之外的印本。
[23].《五畿之地方云云之跋》,《天文版论语》,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本。
[24].《天文版论语刊行趣旨》,东京都立中央图书馆藏本。
[25].在大正五年印本版权页上,虽明确印有“非卖品”“不可复制”,但实际印刷部数应超出千部,某些印本既无南宗寺印章,亦无序号,即为明证。
[26].《五畿之地方云云之跋》除外。
[27].《五畿之地方云云之跋》,《天文版论语》,国立公文书馆藏本。
[28].仙石政和:《翻刻南宗论语·跋语》,梅山玄秀编《天文版论语》,南宗寺,大正五年八月。
[29].细川润次郎:《天文版论语考》,梅山玄秀编《天文版论语》,南宗寺,大正五年八月。按,此印本收录的所有《序》《跋》包括《考异》中,唯有此《天文版论语考》以日文书写,此处引文由笔者据原文译出。
[30].吉田篁墩(1745—1798),江户后期的儒学家,江户考证学派先驱,著有《经籍考》《活版经籍考》《孔传广要》等著作。
[31].《五畿之地方云云之跋》,《天文版论语》,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本。
[32].大藏让与:《翻刻古本论语序》,梅山玄秀编:《天文版论语》,南宗寺,大正五年八月版。
[33].朱谦之:《日本的古学与阳明学》,第43页,人民出版社,2000年。
[34].伊藤仁斋:《童子问》卷上五“论语与异端”,贝塚茂树《伊藤仁斋》,中央公论社,1972年。
[35].伊藤仁斋:《童子问》卷下“卷首”,贝塚茂树《伊藤仁斋》,中央公论社,1972年。
[36].《论语古义》“总论”,贝塚茂树《伊藤仁斋》第42页,中央公论社,1972年。
[37].小川环树译注:《论语徵》“序言”,东京:平凡社,1994年。
[38].泽井启一:《〈論語徵〉的迷宮》(《日本思想史》NO79,2012年,东京:日本思想史恳话会编集,ペリカン社)。
[39].小川环树译注:《论语徵》“序言”,东京:平凡社,1994年。
[40].相原耕作:《荻生徂徕〈论语徵〉的古文辞学与政治论》(《日本思想史》NO79, 2012年,东京:日本思想史恳话会编集,ペリカン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