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死亡密码
3750500000016

第16章 汪精卫之死(上)

引子

1944年11月12日下午,在3架飞机的护卫之下,一口神秘的棺材从日本运达南京明故宫军用机场。飞机在日本名古屋起飞之前,日本政要重光葵、近卫文麿等人郑重到机场“送行”。飞机飞抵南京后,汪伪政要陈公博、周佛海神色凝重,亲自“护棺”下机。汪日双方如此这般劳师动众,正是因为这口棺材里躺着的就是日本政府的傀儡、汪伪政府的主席——大汉奸汪精卫。

汪精卫本名汪兆铭,字季新,笔名精卫,生于1883年5月4日。从抗清志士到国民党主要领导人,再到汪伪政府的头号汉奸,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变幻无常,令后人唏嘘不已。他曾经刺杀清朝摄政王,九死一生,他曾经遭遇多次暗杀,命悬一线,可是最后都能化险为夷,却在1944年突然客死异乡。一直以来,民间对于他的真正死因有着各种猜测。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不少杂志刊登了研究汪精卫死因的文章,只是这些文章非但没有澄清事实,反而把问题搞得越来越扑朔迷离。

一颗子弹

其实,汪精卫早在1943年的时候,身体就已经出现了异常。1943年11月底的某一天,汪精卫和妻子陈璧君正在南京颐和路汪府家中楼上的密室商讨大事。此时,两位不速之客的到访改变了汪精卫的命运。这两位不速之客便是侵华总参谋长松井太郎和犬养健。对于他们的到来,汪精卫不禁一阵慌乱。

原来1940年3月,汪精卫百般争取之下,终于在南京举行了“还都大典”,并受了日本官员的伪国书。汪精卫随即成为了汪伪政府的头号人物。然而这并没有如汪精卫预期般,把其带上政治巅峰。随着***轴心国开始衰败,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日本****也陷入危机之中。为了支撑败局,日本方面频繁向汪精卫要求后勤支援,榨取资源。此次日本侵华军总部向汪伪政权提出,筹集米谷100万担,壮丁20万人用于“东南亚圣战”。这两个日本军官登门造访就是前来逼汪成交。

此时,汪精卫和陈璧君正为此事发愁,见日本主子来了,汪匆忙下楼。不料,慌忙之中,汪一脚踏空,从楼梯上滚了下来,当场昏迷,随即被紧急送进南京的日本陆军医院。

经日军医生诊断,汪精卫的脊椎骨因撞在了楼梯的棱角处而严重受伤,而且汪的脊椎骨还有旧伤痕迹。更令人吃惊的是,主治医生认为是否能取出汪精卫体内的那颗子弹是汪康复的关键。汪精卫一介书生,从未领兵作战,体内怎么会长期埋藏着一颗子弹?那颗子弹又是如何射中这个汪伪政府的头号人物呢?

事情还得从8年前说起,1935年11月1日,当时,汪精卫还未投靠日本,作为改组派的精神领袖,在国民党内部享有很高的声誉。汪精卫与胡汉民决裂后,与蒋介石暂时建立起了一种明争暗斗,若即若离的合作关系。

当日,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在南京丁家桥中央党部开会。开幕式结束后,按照惯例,全体委员要到国民党中央党部大院里合影,可是委员们等候许久,不见蒋介石出现。

作为国民党副总裁的汪精卫亲自去请蒋介石,而蒋介石却直言“今天秩序太乱,恐怕要出事”,还劝汪精卫也不要出去。

汪精卫对蒋介石的警告毫不理会,坚持出来拍照,照完了相,大家正在起立的工夫心中有气,就自己一个出来照相。

——经盛鸿,《民国大案》作者

突然,从围着照相机旁的人群中蹿出一名记者,拔出手枪,向汪连连射击,汪中三弹应声倒地。随后,警卫将刺客当场击毙。场内秩序顿时大乱,惊慌失措的人群纷纷逃散。

采访经盛鸿(《民国大案》作者)

经过详查,刺客孙风鸣是一名抗日爱国青年,因为不满民国政府对日本的暧昧态度,乔装成记者,伺机刺杀蒋介石。谁料蒋介石没有下楼来拍照,汪精卫就阴差阳错地替他挨了三颗子弹。这三颗子弹,一颗打进了左颊,一颗打穿左臂,一颗从背后射入,正中脊椎。根据汪精卫的女婿何文杰的回忆,汪精卫左颊和手臂的伤势不重,唯有卡在脊椎璋的子弹屡经手术都不能成功取出,却把病人弄得元气大伤,引发了心脏间歇的征收病。从些,医生们再也不敢尝试。这颗子弹就留在汪精卫的身上,过了8年。

遇刺8年后的1943年夏天,汪精卫常常觉得背部酸痛,后来发展到胸部和两肋同时发痛。当年11月,身体不适的汪精卫为了表示和陷入战争僵局的日本主子“同生共死”的决心,强忍病痛前往东京参加“大东亚会议”。就在汪精卫东渡日本的时候,蒋介石却向西飞越喜马拉雅山前往埃及参加中美英三国首脑召开的开罗会议。

虽然,在“大东亚会议”上,擅长演说的汪精卫依然慷慨激昂,声嘶力竭地为日本主子摇旗呐喊,将汪日关系推向最高潮,其实他内心深入何尝不明白这不过是在战场上连遭挫败的日本****鼓吹的一个亮晶晶的泡沫,这不过是“*****圈”梦想破灭过程中的一曲挽歌罢了。然而,谁都不曾料到,在日本战线崩溃之前,汪精卫的身体先山脚溃了。

1943年底,1944年初,他(汪精卫)后背的子弹影响越来越严重,他的腿直发抖,后来几乎瘫痪,不能站立。他不得不请日本的东条英机,请日本的医生到南京为他诊治。

——经盛鸿,《民国大案》作者

从1942年底日本对汪伪的态度已经有点微妙改变,就是所谓对中国的新政策他们认为时候要加紧扶植汪伪的伪政权,他有几个目的,利用他保证沦陷区的治安,利用他掠夺中国战略物资,这样就可以把日本军队抽调到前线。

——张庆军,《陷阱:汪精卫判国案探密》作者

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教授内科专家黑川利雄受命来到南京,汪精卫检查身体。黑川诊验了嵌在背部的子弹后,综合考虑了汪精卫的年龄,以及身患糖尿病的情况,作出了“不敢出子弹为好”的诊断。可是汪精卫的病势发展得极快,不久便因疼痛难忍,不得不住进南京日本陆军总医院。陆军总医院的医生认为,事到如今,必须动手术,而手术也没有太大的难度,很有把握取出子弹。汪精卫的家属此时别无良策,只好听从医生的提议。

果然,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手术,子弹就被取出来了。那颗铅弹裂为两截,因为日子久远,颜色已经变黑。子弹取出后,汪精卫的家人终于松了口气。汪精卫的得力助手周佛海在当年12月20日的日记中写道:知汪先生已于昨晨将子弹取出,今晨出院,移居北极阁,经过良好。

子弹看似顺利地从汪精卫的体内取了出来,然而事情并非那么简单。手术的日期是1943年12月19日,而官方档案记载汪精卫死于1944年11月10日,两者之间相隔不满一年。手术既然宣布成功,为何汪精卫会那么快就一命呜呼?这短短的一年内究竟又发生了什么?

一贴膏药

手术虽然很顺利,可是好景不长,手术12天后,也就是1944年的元旦,汪精卫刚刚发表完题为《倾全力于决战第一完成兴华保亚使命》的讲话后,病情突然恶化两腿麻痹,并伴有高烧。因为正值新年假期,汪精卫只是卧床休息,并没有延医诊治。到了1月中旬,汪精卫发高烧的次数越来越多,全身疼痛难忍,而且麻痹的感觉沿着腿部逐渐上延。到1月下旬,汪精卫的两腿已完全失去知觉。1944年1月25日,农历申年春节,在国民政府所在地的重庆,很多人在为抗日战争进入第八个年头而彻夜守候。这一天,在南京的汪精卫倚枕手书,在连续使用了四年之久的日记本上歪歪斜斜地写下“甲申元旦家人团照”几个字后,便不胜重负,辍笔卧床。

伤病的折磨,已经让年过60岁的汪精卫不堪重负。随着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失利,政局前景更让他忧心忡忡,而最让他伤感的是汪伪集团内部已经分崩离析。

无论是他的得力助手周佛海,还是肱骨知己陈公博,都已开始对重庆的蒋介石暗送秋波,自寻后路。绝望的汪精卫曾这样叹息:“同伴是这样的稀少,四周的风浪是这样的险恶,魑魅魍魉是这样的不断袭击……”汪精卫一生从生命为赌注进行了两次拼搏,一次是刺杀清朝摄政王,另一次是发起和平运动叛国投放。前一次赌博取得巨大成功,赢得了世人的喝彩;后一次赌博却完全失败,遭到世人的唾弃。如今内外交困,众叛亲离之下,这种强烈的孤独感,也许会让他无限怀念当年身处清牢时,同仁挚友对其的营救满关怀。

然而,有一个人当汪精卫身陷囹圄时就誓愿与他同生共死,在他穷途末路之际也对他不离不弃,这个人就是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她见西医束手无策,便有人向她提议,不妨试一下中医。

汪精卫本身对中医没有什么特别的好感。1929年在国民党中央卫生委员会上,他还曾经和褚民谊提议废止中医,只是陈璧君有时候会服用中药治疗胃病。在上海名医陈存仁所写的《抗战时代生活史》中,提到汪精卫曾经一度失眠,陈璧君就请了一位粤籍中医陈汉怀为汪精卫诊治。这一次,陈璧君拖人辗转打听,终于在无锡探悉到一位外号叫“刘一帖”的名医。

刘一帖替汪精卫做了仔细的检查,并拿出一张膏药,让汪精卫贴于背心。第二天,汪精卫的痛楚竟大大减轻。汪氏夫妇暗自庆幸,马上又派人去客栈,向住在那里的刘一帖送了一份厚礼,并派车邀他复诊。刘一帖收下礼物后,随车再次前往汪精卫住所。

刘一帖见汪精卫病痛减轻,便面露喜色地告诉陈璧君,汪精卫的创毒不重,只要照原方,再贴一帖毒散膏药,便可一劳永逸了。刘一帖一面说,一面从小医箱内取出一张同样的膏药交给陈璧君,交代了几句后,便回去了。

汪精卫夫妇本以为贴了这一张膏药之后,便可消灾纳福。谁知贴后不到三个时辰,汪精卫四肢抽筋,浑身上下痛似鞭笞,手心、脚心和额心一齐沁出汗来,陈璧君见状慌了手脚。她一面请日本大夫审视,一面命人去客栈接刘一帖来会诊。然而回来的人报告说,那刘先生当晚并未回转客栈,眼下已不知去向。陈璧君这才意识到是刘一帖的膏药中有诈。

3天后,有人给汪精卫寄去一信。陈璧君拆开一看,见白纸上写着四行黑字:“厚礼不该收,既收亦不愁。平生药一帖,宜人不宜狗。”

刘一帖的这帖药,将子弹铅毒扩散入骨,使汪精卫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厉害,不仅脊椎骨和胸骨疼痛难耐,麻痹状态已从两腿蔓延到了整个骨盆,而且高烧的次数也一天比一天增多,最终成了汪精卫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关于汪精卫死于“刘一帖下毒”的说法,在中华书局出版的《民国十五疑案》和一些杂志中均有记载,卖国罪人死于民间侠医之手无疑是大快人心。但是这就是汪精卫死亡的真相吗?

这种说法是不可能的,像汪精卫这样的高级首领人物的安全保卫工作是非常严密的,特别是汪精卫,多次遭人暗杀,他对自己的安全保护、医疗保护是非常严密的,他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听信一个不认识的所谓刘帖的膏药,拿来就用。

——经盛鸿

既然陈璧君为汪精卫请中医诊治疗伤纯属子虚乌有,那为什么还传得有名有姓,高之凿之,影响甚广呢?

刘一帖的事情是群众传说,没有任何档案和史料根据,我认为它仅仅是群众一种愿望的反映,群众对汉奸、卖国贼的痛恨,就编选了刘一帖的故事。

——经盛鸿,《民国大案》作者

对于汪精卫来说,国人皆曰可杀,那么在他性命堪忧的情况下,他投靠的日本主子又对他态度如何呢?为了维持在中国占领区的统治,日本政府曾经尽力扶植汪伪政府,可是到了1944年,二战战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日本节节败退,眼看大势已去,主子自身难保,一个傀儡的生命又该如何处置呢?汪精卫死亡多年后,有人号称从日本解密的军方档案中,找到了一个关于汪精卫死因的惊人说法。

一场手术

1943年12月19日,在南京日本陆军总医院,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手术,终于将汪精卫身上残留了8年的子弹取了出来,当时的主治医生认为,手术非常成功。但是不久之后,他的病情又出现了反复。汪背脊的手术后非但剧痛没有缓和反而波及腰部颈间。日本各科医官会诊后,一致认为弹头虽已取出,但铅毒尚留在体内,需作消炎去毒治疗。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消炎去毒药“盘尼西林”紧缺,日本方面为了挽救汪精卫的性命,从东京专门空运来此药,但注射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汪的红肿虽有消退,可背脊部的疼痛反而日渐严重。

汪精卫病情恶化的消息迅速传到了东京,日本***头子东条英机立即作出决定,让汪精卫赴日就医。1944年3月3日,一架由日本天皇赠送给汪精卫的“海鹣号”飞机,来到了日本,帝国大学医院马上召开紧急会议会上,医生们认为,汪精卫主要是铅毒入骨导致病变,于是决定第二次开刀手术。

在制定手术具体方案上,众人发生了分歧,医生们提出了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建议去掉一节胸椎骨,同时,从病人的骨骼上锯下一块骨头,仿制成胸椎骨移植上去,以消除原来的病骨对神经的压迫,简称“植骨方案”。第二个方案,主张削骨去毒手术后,任其自然愈合,简称“削骨方案”。

除参与治疗的3名医生和2名特护之外,其余人都不知道这间大病室里住的是什么人。为躲避同盟军的轰炸,楼顶特地涂上很大的红“十”字标志。此外,日方还日夜施工修建地下室,安装病房和地下室的直通电梯。

——曹振威(《汪伪十汉奸》作者)

帝国大学医院召开了紧急会议。会上医生们认为汪精卫主要是铅毒入骨导致病变,决定进行第二次开刀手术,由龟田良宏负责具体手术。在制订手术具体方案上,众人发生了分歧。医生们提出了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建议去掉一节胸椎骨,并同时从病人的骨骼上锯下一块骨头来,仿制成胸椎骨移植上去,以消除原来的病骨堆神经的压迫,简称“植骨方案”;第二个方案主张削骨去毒手术后,任其自然愈合,简称“削骨方案”。

经过一番争论后,龟田良宏在内的多数专家因其风险过大而否定了“削骨方案”,决定采取“植骨方案”。然而,在进行手术前的半小时,院方突然通知:此番对汪精卫的手术必须按照“削骨方案”进行。为什么要临时改变手术方案?负责具体操作手术的年轻医生龟田良宏百思不得其解。无奈,他只好按命令执行削骨。

一个星期后,经拍照检查,汪精卫削骨处非但没能自然愈合,反而已经萎缩,但要重做“植骨”手术已经不可能了。汪精卫就这样因为手术失败而死在了日本。1943年11月底,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第三课课长辻政信赶到浙江奉化,为蒋介石的母亲扫墓,随着太平洋战争的节节失利,日方也逐步开始调整对华政策,再次把“诱和”的目标瞄准蒋介石。日本的这种策略改变无疑会影响日、汪之间的关系,也不禁让人对其后那场突然改变方案的手术心生疑案。在那份日军解密的档案中,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隐私呢?一代巨奸到底是命丧谁手?

最终,这份所谓日本军方的解密档案被证实只是一个来源不明的孤证,但是它却引起了更多人对汪精卫之死的关注。要判断一个人的死亡原因,开棺验尸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可是,居然没有人知道汪精卫尸骨存在哪里?这个臭名昭著的大汉奸到底是怎样走向人生的末日呢?他的坟墓究竟在何处?他的尸骨是否能揭示历史的真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