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青年与青年社会组织
3750700000001

第1章 总报告(1)

总报告1 我国城市青年社会组织发展状况研究报告

为了解我国城市青年社会组织发展状况和发展环境,共青团开展青年社会组织工作的基本情况,探讨进一步做好青年社会组织工作的路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13年开展了青年社会组织发展状况课题研究。

从工作角度来说,共青团开展的青年社会组织工作,联系的青年社会组织包括两类:一是以青年为主体的社会组织,二是以青年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会组织。本次调查限定在以40周岁以下青年为主体的社会组织中,主要是活跃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青年社会组织(包括隶属于共青团或由共青团联系的社会组织)和高校社团。

课题组在全国9个城市发放了城市青年社会组织发展状况调查问卷,并开展了座谈和访谈,座谈访谈了城市青年社会组织60家。具体发放问卷的城市包括保定、常州、汉中、济南、重庆、沈阳、厦门、上海、广东省,共发放问卷16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32份。在有效样本中:青年社会组织的领袖占15.8%,中层干部占24.1%,普通成员占60%;男性占48.8%,女性占52.2%;20岁及以下占15.5%,21~25岁占34.8%,26~30岁占28.7%,31~35岁占10.3%,36~40岁占10.8%;博士研究生占2%,硕士研究生占12.4%,大学本科(含双学士) 55.4%,大专、高职及以下占30.2%。另外,为进行比较,在问卷发放过程中,兼顾了青年社会组织的登记状况,而不是按二者的实际分布比例发放问卷。

以下是依据该调查结果形成的分析报告。

一、城市青年社会组织发展概况

总体来看,我国城市青年社会组织发展迅速,成员文化水平较高,多数青年社会组织热心公益,同时,存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性。另外,在青年社会组织中,尚未形成组织严密、规模庞大、历史悠久、影响巨大的青年自组织。

1. 大部分城市青年社会组织存在时间在5年以下

近几年,我国的青年社会组织出现蓬勃发展,大量各种类型的青年社会组织不断涌现。但实际上青年社会组织在我国快速发展起来不过十来年的时间,其间,不断有青年社会组织产生,也不断有青年社会组织解散消失,因此,普遍存在时间较短。从调研数据来看,大部分青年社会组织成立的时间在5年以下,其中,1年及以下的占20%,1~3年的占38.2%,3~5年的占19.2%,三者合计占77.4%。这一数据表明,虽然我国城市青年社会组织处于蓬勃发展中,但尚处于发展初期,总体上还不稳定。

就分组数据来看,已登记的青年社会组织总体成立的时间更长。未登记的青年社会组织成立3年以上的占31.8%,而已登记的青年社会组织成立3年以上的占45.7%。相对而言,已登记青年社会组织大多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历程,发展稳定,更为成熟,处于平稳发展阶段。

2. 青年社会组织的类型以兴趣类和公益服务类为主

调研表明,青年之所以自我组织起来,形成社会组织,主要基于兴趣爱好、价值吸引、服务需求,这是青年社会组织形成的三大主因。因此,在青年社会组织的类型分布上,以兴趣类和公益服务类为主成为一个突出特征。

从青年参与社会组织的原因来看,“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等价值追求因素排在第一位,“工作需要”“交朋友”“增长知识”“锻炼提高个人能力”“获得服务”等服务需求因素排第二位,“兴趣爱好”的因素排第三位。

青年社会组织的类型与青年参与组织的原因上具有一致性。调研数据表明,公益服务类占青年社会组织总量的近一半,达48.5%,兴趣类占五分之一,达20.4%,二者合计约占青年社会组织总量的七成。由于社会组织类型上具有交叉性和模糊性,如兴趣类、环保类等青年社会组织也从事公益活动,甚至以公益为发展方向,因此,公益类青年社会组织的实际比重比调研数据反映出的更大。

3. 青年社会组织以体制外青年为成员主体

从调研数据来看,青年社会组织成员中,在校学生所占比例最高,达26.8%,非公企事业单位员工所占比例位居其次,占23.3%,如果加上自雇佣者和无业人群,从职业构成的角度来说,体制外青年所占比例最高,达34.2%。由于高校学生处于非就业状态,因此,如果考察青年社会组织中处于就业状态的成员构成,体制外就业青年约占54%。

从走访青年社会组织和座谈情况来看,如果刨除包括隶属于共青团或带有体制内色彩的青年社会组织和高校社团,真正由青年自发成立、自我管理、自主运作的青年社会组织,以体制外青年为绝对主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未登记的青年社会组织中,体制外青年所占比例比已登记的青年社会组织中体制外青年所占比例明显更高。除在校学生外,未登记青年社会组织中,体制外青年占61.3%,而已登记青年社会组织中,体制外青年占45.3%。

4. 大部分青年社会组织的规模在200人以下

从成员规模来看,青年社会组织以中小规模为主,约八成(77.3%)的青年社会组织成员规模在200人以下,其中,一半(48%)的青年社会组织成员规模在100人以下。本次调查的青年社会组织,以具有完整组织形态和架构、建制完备的青年自组织为主。在日常形态中过于松散的一些网络集群,若将其视为青年社会组织,则有相当数量的青年社会组织具有较大的成员基数。

5. 绝大多数青年社会组织未登记注册

在本次调查的青年社会组织中,已登记的占56.7%,未登记的占43.3%。有专家推算认为,登记与非登记的社会组织比例大约为1∶10,[1]绝大多数社会组织并未登记。本次调研中的实地走访调研也表明,真正登记注册的青年社会组织实际上不到十分之一。

调研表明,大部分青年自组织在未注册登记的情况下,并不影响其生存和开展活动,因此,约一半(47.3%)的青年社会组织还“没有想过”注册的事, 17.8%的青年社会组织不愿意注册。青年社会组织处于动态发展中,对于部分社会组织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状态来说,是否注册登记并不是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但有些社会组织随着自身发展的需要,会逐渐产生登记注册的需要。比如,随着组织的发展,涉及对外获得资金,资金的使用流转需要正式身份,随着活动影响的扩大、成员在组织中的职业发展需求增强,也会需要正式注册登记的组织身份。

数据显示,有22.3%的青年社会组织有过注册的尝试,但未成功,这一比例还是较高的。在未登记注册的青年社会组织中,有25%的组织有注册的打算, 40.3%表示看情况再说。从现在的比例来看,实际上有注册登记需要的组织在绝对数量上还是比较大的。至于未注册的原因,一是对组织发展来说,尚无迫切需要;二是不了解注册对组织的影响;三是存在制度障碍,难以注册。其中,制度障碍是最主要的原因。调研中发现,有注册登记需要而无法获得社会组织注册的青年社会组织,最后多以公司形式进行登记。由于广东已进行放开社会组织注册登记的试点,也有个别其他省份的青年社会组织跑到广东注册登记,并获得成功。

6. 相当比例的青年社会组织的组织程度较为松散

从调研来看,有一部分青年社会组织较为严密,但也有相当比例的青年社会组织的组织程度较为松散。组织的严密程度,与组织的性质、业务内容、是否登记、成员规模等密切相关。成员规模大的组织,大多无法实现全员动员,但是,部分组织由于成员基数大,单次活动参加的成员比例虽然较小,却可以实现较大规模地动员和组织较大规模的成员活动。比如,成员基数达数千人的网络组织,每次组织活动时,成员参加比例只要在5%~10%之间,甚至比例更小,即可动员数百人。

是否有加入程序和制度是衡量组织严密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统计表明, 66.4%的人认为加入自己所在的青年社会组织都有相应的程序。青年社会组织中,已登记青年社会组织比未登记组织,在加入程序上更为严格(r=0.31)。有办公场所的青年社会组织比没有的,在加入程序上更为严格(r=0.40)。有专职人员的青年社会组织,比没有的,在加入程序上也更为严格(r=0.27)。因此,未登记、没有办公场所、没有专职人员的青年社会组织,在加入组织的程序上更为随意。考虑到实际情况中,未登记的青年社会组织占了大多数,可以推断出,组织较为松散的青年社会组织比例较大。

二、青年社会组织的运行状况

调查表明,青年社会组织依托网络运行的特征十分突出,活动具有吸引力,经费缺乏、制度建设落后和民主化管理是其运行过程中的普遍特征。

1. 青年社会组织主要依托网络运行

新媒体给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动力和支撑,通过网络组织发起活动,组织成本几乎为零,建立组织、开展活动几乎成为人人可为的事。于是,各式各样的社会组织浮出水面,它们依托网络,实现了较好的组织内部沟通和低成本的组织运作。调查表明,青年社会组织的联系方式依次排序为:网络,占54.0%;打电话,占45.4%;发短信,占27.6%;见面,占26.2%。由此可见,当前青年社会组织主要依托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而运行,而较少采用见面这种传统方式。

从总体上来看,青年社会组织所采用的主要新媒体手段为QQ群和微博。其中,QQ群的使用比例最高,占75.6%;其次为微博,占45.5%;网络社区的使用比例最低,为8.4%。QQ群简单有效,几乎没有成本,而微博具有传播力强的特点,因此它们的运用非常广泛。虽然QQ群和微博具有自己的优点,但是也存在信息与资源的整合性差、不容易保存的缺点,而且QQ群的对外推广性不强。官方网站有固定的、大容量的平台,使建立完整的资料库成为可能,便于规范化、专业化的操作。已登记青年社会组织比未登记青年社会组织建立官方网站的比例更高,分别为41.6%和20.3%。

2. 青年社会组织的活动设计有吸引力

青年社会组织的成立具有自发性,往往根据趣缘、业缘、地缘而成立,由此我们将青年社会组织的类型简化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兴趣爱好类,二是职业群体类,三是公益服务类。青年社会组织以富有创意的活动内容和平等参与的活动方式,吸引了大量青年自由加入,而且在青年群体分化和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青年社会组织能够在更大程度和更高层次上满足青年的自我需要。[2]青年社会组织成员参与组织活动的平均次数为一年6.5次,不同类型的青年社会组织成员在参与组织活动方面,存在差异。公益服务类青年社会组织成员参与活动次数最多,去年平均参与活动次数为7.1次。其次是职业群体类青年社会组织,成员参与活动次数的均值是5.2次。而参与活动次数最少的是兴趣爱好类组织,成员参与活动的平均次数为4.7次。

青年社会组织对成员没有强制约束力,成员参与活动完全靠自觉、自愿。从组织成员参与活动的平均次数,可以知道组织的联结方式与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相关。公益服务类青年社会组织的联结方式相对较为紧密,成员参与组织活动的积极性更高,而兴趣爱好类青年社会组织的联结方式更为松散,成员对于参与组织活动更为随意。

将成员规模分为三个等级,50人以下为小规模组织,50~500人为中等规模组织,500人以上为大规模组织。青年社会组织成员参与活动的次数与组织规模相关,组织规模越大,成员参与活动的次数也就越多(r=0.47)。小规模组织,成员平均参与活动的次数为4.9次,中等规模的青年社会组织,成员参与活动的平均次数为6.2次,而大规模组织,平均参与次数为11.4次。

将参与活动次数分为四个等级,参与活动次数1~4次赋值为1,5~8次赋值为2,9~12次为赋值为3,13~16次为赋值为4。组织成员去年参与活动次数在1~4次之间的,所占比例为59.58%,可见将近有三分之二的组织成员参与活动次数都在1~4次之间。青年社会组织以小规模组织为主,占48.8%,将近一半,而组织规模与组织成员参与活动的频率相关,因此成员参与活动的频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