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青年与青年社会组织
3750700000014

第14章 专题篇(5)

4. 合理定位共青团在青年社会组织发展中的作用,积极构建合作共赢的互动关系

共青团组织要主动介入、转变思路。要认识到青年社会组织是建构“大团建”格局的重要支撑,在与青年社会组织的关系定位上,要自觉树立“大青年”工作格局,把青年社会组织作为工作对象纳入共青团整体工作视线。通过不断推动青年社会组织规范化、法律化,来不断提高共青团组织影响和带动青年社会组织的能力。同时,要大力加强团内民主建设,积极培育以青年为主体的青年社会组织,努力构建以共青团组织为核心,各类社会性、区域性、行业性的青年组织为外围的大团建格局,有效提升青年社会组织与团组织主动接轨的意愿。

构建共青团与社会组织合作共赢的互动关系。一是要建立联系协调机制,对于有意愿加强与团组织联系的青年社会组织,可以通过项目合作、建立共建关系,发展其骨干为志愿服务协会理事,推荐其骨干人员成为青联委员等形式,加强其与共青团组织的联系。二是要建立指导扶持机制,要主动为有需求的青年社会组织开展活动创造条件,帮助青年社会组织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财务收支制度、激励考评制度,在服务中加强对青年组织的引导,对承接团组织服务项目的可以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三是要积极搭建展示平台,通过联合举办区域性的青年社会组织展示、交流活动,促进青年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从而提高各青年社会组织的运行服务水平。

5. 分类探索不同青年社会组织的团建形式

要注意将青年社会组织工作与团的组织建设格局结合起来,按照分类指导、分类推进的思路,积极创新不同青年社会组织的团建形式。一是在活动比较活跃、团员基础比较牢固、较为认可共青团组织的青年社会组织中,进一步建立、完善和加强团组织建设。二是在活动相对活跃、不排斥共青团组织的青年社会组织中,积极创新思路,创新形式,大胆尝试建立团组织。三是在结构比较松散、没有团员基础、对共青团组织意识淡化的青年社会组织中,可派驻团组织的联络员,促进该类青年社会组织成长发展。四是加强各级青联组织与青年社会组织的联系沟通,也可将一些条件成熟的青年社会组织纳入青联组织当中来。五是通过网络团建,覆盖“游离”于外的团员青年,组建以本地跨行业、跨地域、跨人群的网络团支部,组建以外地求学青年、外在务工、外地经商青年等为主的网络团支部,实现共青团工作虚拟和现实的结合与互动。

中国青年公益组织的兴起,成为青年自组织发展的重要类型,也成为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活跃力量,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3]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中“先行先试”的地区,在大力发展社会组织、积极引导社会组织的政策推动下,青年公益组织成为其中的突出力量,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按百度文库的解释:“社会公益组织一般是指那些非政府的、不把利润最大化当作首要目标,且以社会公益事业为主要追求目标的社会组织。”广东改革社会组织登记体制,社会组织数量显著增加,目前全省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42582个,比去年同期增长28.4%。[4]初步分析,这些社会组织有“三个60%”的特点:一是60%以上的社会组织集中在珠江三角洲,二是60%以上的社会组织由青年发起或参与,三是60%以上的组织开展公益服务活动。可以说,珠江三角洲青年公益组织成为“双亮点”:既是青年组织发展的亮点,也是社会公益发展的亮点。

与此同时,青年公益组织与公益创业的结合成为新的趋势,具有创造活力的青年公益人,将国际流行的公益创业、社会企业等理念引入珠江三角洲,大胆探索新型发展模式,取得一定的成效,引起全国各地的关注和借鉴。中国青年对于公益事业的认识不断变化,从单纯看成是无偿、付出,转变为将公益慈善、志愿服务作为生活方式、作为时尚生活。这样,公益创业成为青年的新选择,也是与国际潮流相吻合的趋势。“全世界正在进行一场实质性的结社革命,产生了大规模的全球‘第三部门’。它有以下几个特征:(1)结构化的组织。(2)位于正式专题3中国青年公益组织与公益创业—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的国家机构之外。(3)不想把活动中的利润分配给股东或理事。(4)自主。(5)包括大量私人的、志愿的努力。”[5]按照百度文库的解释:“广义的公益创业是指采用创新的方法解决社会主要问题,采用传统的商业手段创造社会价值而非个人价值。它既包括创办非营利组织或者兼顾社会利益的营利组织,也包括一些营利组织充分利用资源解决社会问题,还包括非营利组织支持个体去创立自己的小型公司或者企业等。而狭义的公益创业主要指非营利组织应用商业机制和市场竞争来营利,或者创办非营利组织。”青年公益创业者,逐渐成为青年发展值得注意关注的群体,在社会经济变革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广东青年职业学院社会工作系联合出版“中国社工与志愿者教育资源库丛书”,其中《珠江三角洲公益创业案例》收集了13个典型的青年公益组织发展及创业资料,成为全国青年公益组织发展的缩影。[6]本文即依据典型青年公益组织的发展及创业历程,结合其他地区的情况比较,进行研究分析,提供参考借鉴。

一、青年公益组织与公益创业的崛起

中国传统观念里,公益与创业是分离的,因此,珠江三角洲青年公益组织发展的初期,都遇到观念的分裂与矛盾。青年接受的教育与获得的经验,都是将公益作为无偿、无私、奉献、付出的事业;将创业作为营利、挣钱、财富、享受的事业。特别是“文革”结束前的时期,针对青少年的教育,一方面将创业致富营利作为“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的特权进行批判,另一方面将公益慈善作为“伪善”“修正主义”的思潮进行批判。在青少年的思想之中,是抹杀了公益、创业等概念的,留下“政治”“斗争”等概念,“学**运动”也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阶级色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中国改革开放道路,提供青年公益组织和公益创业的新动力、新机遇。

1. 商业大潮中的青年公益:1978—1993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伴随经济体制改革,商业大潮席卷全国,从特区到山区、从城市到乡村,“种养致富”“打工挣钱”“时间就是金钱”“致富光荣”的观念,渗透到许多青年的思想意识。恰恰在这种背景下, 1987年在广州诞生了全国第一条志愿者服务热线电话,1990年在深圳诞生了全国第一个注册义务工作者社团。[7]很多人都纳闷:“为什么商品经济发展最快,大家都讲求金钱的深圳、广州,最先诞生公益志愿事业?”我们曾经对此进行专门的调查分析,发现恰恰是人们逐渐改善生活、走向富裕的时候,也感觉社会“冷漠”“陌生”的悲哀,重新寻求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温暖,就学习外国、香港的经验,探索公益、志愿道路。“我们从义务工作者、共青团、社会其他部门等渠道了解的资料中看到,新闻媒介的关注对促使深圳‘义工联’由弱小团体成长为富有影响力的社会代表性团体,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8]从深圳特区公益、志愿事业发展的路径看,最初并不是政府安排、推动,就是民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发起和推动,赢得社会信任、赞誉之后,获得党政的鼓励和支持。青年公益成为调节商业大潮,避免极端化的有效因素,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欢迎。

2. 创业趋势中的青年公益:1994—2000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加快朝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大量党政部门人员、事业单位人员、国有企业人员“辞职”“停薪留职”等,创办私营企业或者进入外资企业,成为一时的热潮,俗称“下海潮”。许多青年公务员、专业人员、管理骨干都投身创业,力求在市场竞争中一显身手。全国“经商热”“创业热”的同时,人们对于公益慈善、志愿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一方面,商海大潮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有人欢乐有人忧愁,需要公益组织和人士的关心、帮助;另一方面,创业青年获得一定成功之后,内心依然有“做好人”“帮助他人”“帮助社会”的愿望,就乐于选择公益慈善、志愿服务。第一个全国性志愿社团—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于1994年正式成立后,各地青年志愿者协会也纷纷成立。广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初期,就鼓励6支青年自组织开展公益服务(启智志愿总队、松柏志愿总队等),这些队伍后来非常活跃,成为广州公益形象的代表。热心的青年企业家、青年经营者结合公益,进行探索和创新,或者支持青年志愿组织开展富有创造性、新颖性的服务,或者通过公益服务提升青年的创造才能,或者尝试公益服务与经营活动结合。

3. 国际视野中的青年公益:2001—2007

进入21世纪,中国更加开放、更多交流,特别是积极参与联合国2001年启动的“国际志愿者年”活动,为公益青年带来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这时候,中国青年知道不仅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机构、志愿组织,也有民间的公益志愿机构。与外国不同的是,当时中国的“草根组织大多在法律地位上尚处于暧昧状态,以某种变通的方式存在和开展活动,但它们体现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政府的认识、行为转变,其生存环境也已在逐步改变,草根非营利组织的作用空间不断扩大”。[9]广州最有影响力的如“灯塔计划”“麦田计划”“多背一公斤”等,发起人都是青年,影响力却覆盖各种年龄层次,开拓了持久、深入公益服务的模式。同时,这些公益组织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为了拓展服务和提升影响,即使很难注册非营利组织,也通过工商注册获得合法身份。与此同时,外国公益组织的培训机构,应邀前来为青年公益组织进行培训辅导。笔者2003年参加由美国机构支持、北京恩玖中心举办的“中国非营利组织领袖高级培训班”,就获得许多外国的新理念、新方法,受益匪浅。吴士宏翻译的《如何改变世界—社会企业家与新思维的威力》《穷人的银行家》等书籍,对于珠江三角洲青年公益创业者影响极大。清华大学教授王名创建“非营利组织研究所”并出版“NGO丛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团创建“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并出版“社会政策研究丛书”,陆续出版公益创业的有关书籍,让珠江三角洲青年公益人获得启迪、获得指导。这时期,中国从法律到政策,都尚未提供青年公益创业的最佳环境,但是学术界、教育界、文化界的支持越来越多,为青年公益人的创业提供激励、提供动力。

4. 青年的公益组织与创业高潮:2008—至今

在中国,2008年是公益事业发展极为关键的年份。一方面,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奥运会志愿者服务和奥运会青年营活动让国人看到公益创业发展的美好前景;另一方面,汶川地震灾后服务涌现的大量民间公益组织、民间志愿者,让国人感受爱心奉献日趋普遍。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青年公益活动的组织化、规范化、持续性、实效性逐渐增强,产生公益创业的热潮,也探索社会企业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出现青年公益组织寻求创业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一是传统公益组织、志愿组织转向公益创业,探索自我积累、自主发展的道路。二是优秀青年,特别是留学归国人才、博士硕士人才进入公益创业领域,探索新颖发展道路。三是网络聚集青年,汇聚公益创业资源,针对不同地区特色、不同群体需求,加大公益发展的适应性,焕发生机活力。尤其是北京、广东率先探索的“枢纽型组织”建设,为青年公益创业提供政策、资源的支持,促进繁荣兴旺。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公益团体注册成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如启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一些公益团体注册成为合法服务机构,如仲凯新区外来工志愿服务队;一些公益团体注册成为基金会,如麦田计划公益基金会。团省委及各市县团委,举办青年公益组织培训班,带领青年公益创业者到香港参观交流,邀请专家深入青年公益机构咨询辅导,帮助青年公益创业奠定基础。目前,内地许多省市前往广东参观、学习,逐渐将青年公益创业的推动工作纳入重要日程,也作为青年创业就业的新领域、新途径。

二、青年公益组织与公益创业类型

我们以珠江三角洲为重点调查研究,同时比较研究国内其他地区,初步归纳出青年公益创业的八种类型,供学术界同仁及公益组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