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读后,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连连称赞,想不到庆龄这位大学生不是这场革命的直接参与者,但却写出了如此精彩、催人泪下的文章:观点鲜明、感情真挚、文笔流畅。就连他这个直接组织者也难体味到的或发挥到的,从理想到认识,有理有据,十分周全。至此,孙中山对眼前这位少女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如果说昨天见面是在外表,那么今天则是在心灵的深处。
庆龄听了中山先生的褒赞,话匣子也打开了:
“当时,我和小妹美龄在梅肯州报刊上看到你当总统的消息时,好激动啊。我和美龄第一个行动就是扯下清朝的龙旗,把它扔在地上用脚蹬踏。面对一大群莫名其妙的美国同学,美龄挥舞着白皙的小拳头,涨紫着脸高喊:‘打倒龙!’‘打倒皇帝!’我也拿出了一面早准备好的五色旗,挂在墙壁上,拉过美龄,面向五色旗,并排站好,举手宣誓:‘高举共和的旗帜!’美龄却学走了调,喊成:‘高举巩固的旗帜!’我纠正说:‘高举共和的旗帜!’美龄小嘴一噘:‘共和的旗帜也得巩固呀,不巩固叫风吹跑了还有吗?革命白闹了。’让我哭笑不得。美龄还很年幼,让她真正理解共和,一时还很困难。当天晚上,我便写了这篇文章。送到了学报,没想到就登了出来。”庆龄说话间,不觉高兴之余竟揩起了眼泪。
“太逗了,太逗了!美龄很可爱。”中山先生连连挥手道。
……
在此后的10天里,庆龄便成了中山先生办公室的常客。当时,大姐霭龄是孙中山先生的英文秘书,已寻到“白马王子”——山西首富孔祥熙,不日即将结婚。查理也在孙先生身旁工作,主要帮助先生理财,支持先生正在设计的又一次新的革命行动。庆龄每次来孙中山办公室,主要是由霭龄和查理带来,大概有七次之多,每次待上几个小时。这样,她很快地开始熟悉中山先生进行的革命工作的环境和需要,也更快地进入角色。
当时,日本外务省的密探偷偷地监视着孙中山的每一个行动和他所接触的每一个人。这些密探的报告清楚地记录着庆龄他们来访的次数。在辛亥革命之前,孙中山和他的追随者多次流亡日本,日本政府的态度不错,甚至对他们表示容忍。现在态度变了。就在这一年早些时候,孙中山代表民国政府率领官方的铁路考察代表团访日,还受到公开的欢迎,现在却看不到一丝这样的表示了。他现在只是一个不合时宜的客人,一个正被袁世凯通缉的逃亡者。而东京则正在同袁勾搭,并且很可能把得到的关于孙中山的情报送给袁。不仅孙中山的活动和计划处于危险之中,他的生命也是一样,因为袁世凯的杀手一直在追踪他。
根据1914年1—3月的日本监视报告,宋庆龄曾多次来到孙中山的寓所(也就是他的办公室),并且有一次是孙患病时帮助看护他。在这样的环境下,她对孙中山的工作、个人品格和生活方式都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对孙中山更为同情和敬慕。
两心相爱,无所不谈,谈国事,谈家事,谈身世,也谈妻室……
在庆龄留美归来一个月后,霭龄正式向先生提出辞职。孙中山舍不得失去这样一位好助手,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开口,他语调沉缓,高度评价霭龄几年来的工作,赞扬了她的工作精神、办事能力和负责态度,并对霭龄诚恳挽留。孙中山说,如果准备结婚,以后可以多留一些时间处理家务,每天只要能来两三个小时帮他处理一下最重要的事务,他都将非常感激。
霭龄突然发现孙中山好像苍老了许多。辛亥革命给历尽千年黑暗的中国带来一线曙光,结果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又把中国投入到黑暗之中,这对革命者来说是一段非常困难的时期,人民的悲观情绪达到了极点。孙中山自己也同样心情沮丧。二次革命失败的打击,自身面临的危险和党内的涣散,使他心力交瘁。他正着手做国民党的改造工作,以使党内能够统一意志,坚强有力,承担起倒袁重建共和的重任。孙中山要求所有党员都要在誓词中写明“服从孙先生”,并加盖指模。这一条遭到党内不少人反对,一些多年的战友几乎为此闹翻。孙中山需要一个忠实能干的秘书。这时候离开,霭龄心中也有些不忍。为孙中山的至诚感染,霭龄几乎要答应留下来了。但她忍住了,沉默了一会儿,终于决心彻底离开。她向孙中山推荐了妹妹庆龄来接替秘书工作。她介绍说,庆龄非常崇拜先生,热情高,意志坚定,是一位办事务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她在各个方面都比自己更强,肯定能干得更好。孙中山默默点了点头:
“这点我承认,只是人才不可多得!”
这一天,两人几乎没再说话。中山思索更多的是,霭龄泼辣能干,自己没想到的,她替自己想到了;自己想到没来得及做的,她已经着手准备了;自己想不周全的,她都几次提醒自己,完善方案。两人从来就很默契。他感激霭龄,霭龄也感激他。尤其是霭龄在工作的时候,对他的衣食住行和身体,格外关心,事情虽小,却是霭龄抛出的“绣球”,心细的中山先生已经领悟,但他没有再抛回,以致霭龄在一段时间内产生点情绪,但并没影响她的工作。此时,霭龄要走,更加重了他的内疚。
霭龄处理了手头紧急的事务,把其他的案卷做了清理,未完的事情都加了说明性的文字,为庆龄能够很快投入工作,做了准备。
霭龄下午离开的时候,孙中山中断了和党内干部的谈话,亲自送出门外,握手道别后,又一直目送她的车子远去,消失在街道尽头。
庆龄接替秘书后,进入角色很快,令中山先生吃惊。她不仅在工作上帮助了孙中山,更在精神上支持了孙中山。她对革命的赤诚炽烈之心,如同一支火炬照亮了孙中山一度灰暗的心情。现在他精神焕发,信心倍增,浑身都流淌着青春般的血液,改造国民党的大业进行得卓有成效。
由于工作的缘故,中山和庆龄接触多了,言谈举止,家庭琐事,无所不谈,互不相避。中山先生为人豪爽,义气待人。他不但谈自己的身世,也谈自己的妻室与孩子……
那是一个难忘的夜晚,孙中山处理完公务,与庆龄进行了长时间的攀谈。中山先生道出了自己的全部身世。庆龄不停地插话,二人谈得十分投机。
……
孙中山家在广东省香山县(现为中山县,广州附近)翠亨村。1866年,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他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是靠吃白薯长大的血性男儿,到15岁才有鞋子穿。那时,他就认为,中国农民的生活太困苦了,不能长久这样下去,在幼年的心里,就萌发了叛逆的种子。
孙中山的家乡处在互相交织、又互相冲突的两个世界的交汇点。家乡自幼就流传着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起义的神圣的传说。它毗邻港澳——澳门于1553年被葡萄牙占领,而香港则在19世纪40年代割让给英国。孙的父亲到澳门做工时备受殖民者的轻蔑和歧视。在美国1849年开始的西部“淘金热”时期,他的两个长辈曾被骗到加利福尼亚当“契约劳工”。像当时时常发生的那样,其中一个死于海上,另一个消失在美国西部的一处无名的坟场中。这一打击是如此沉重,孙家人发誓,以后不许任何一个族人出洋——虽然过了若干年后又有人出国了。
孙中山反叛之根主要产生于国内。孙家家道刚刚开始富裕时,其中有两个族兄,忽被清兵抓走,财产一劫而空,房屋被封。听说后来被斩首,死时还戴着铁链子。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孙中山自幼就要做“洪秀全第二”。这个传说至今在家乡流传着。
不是中山不爱家乡,而是家乡遗弃了他。13岁那年,他就随母漂洋过海到了夏威夷哥哥孙眉那里。孙眉很早就去夏威夷做苦工,后来经商发了财,便在毛伊岛上办了一个小牧场。他打算让弟弟先上几年外国学校,然后跟他一起经营牧场,最后把产业交给他继承。少年孙中山就这样进了英国传教士办的意澳兰尼学校,很快学会了英文。到第二年,他就得了奖,是由当时还未独立的夏威夷国王架剌鸠亲自颁发的。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使孙眉失望、吃惊的是,孙中山虽然书念得好,但他对基督教和其他“非中国”的念头的兴趣太浓厚了,而对于发展和继承毛伊岛上的家业则毫无兴趣。因此,孙眉不得不把这个令他失望的弟弟遣送返乡,让他头脑清醒一下。
但事与愿违。年轻的孙中山回乡不久就闯下了大祸。他把村中一座庙宇里的神像砸了,因为他现在把它们看成是无知落后的象征。村民们大怒。按照族规,他们可以把这个大逆不道的孩子处死而不受任何法律制裁。但在孙中山的父母答应出资修复庙宇之后,总算免他一死,只把他逐出家乡了事。家人在惊慌之余设法把他送到香港。他在那里受了洗礼并到中央书院(中学)念书。
1884年,家乡人对他的态度缓和了一些,他短暂地回乡一住,以尽孝道——遵父母之命,同一位名叫卢慕贞的不识字的姑娘结婚。这时他同哥哥也和好了,所以婚后又去夏威夷观光,到1886年再回香港,攻读医学学位。医学不是他的第一志愿,但他的行医目的主要是为了“掩护他的革命活动”。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难不倒孙中山这位百折不挠的华夏强人。
……
“我可不像你那样曲折传奇。”庆龄感叹道。
同时庆龄也谈了留美的生活轶事,不觉间已到了深夜。
中山先生看了看表,“啊,时间不早了,已到了12点。休息吧。”孙中山先于庆龄站起了身。
庆龄将要迈出孙的门槛时,似乎又想到了什么,停下脚步道:“黄老(指黄兴)的思想工作,还要做一做,是让他来,还是你去找他谈?”
“现在我们二位老友关系很僵,你先去找他谈谈,通融一下,看情况我再找他面谈。这样效果或许更好一些。”
“那好。”庆龄走出门外,天上已是繁星点点了。幸有融融月色,路面还看得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