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蒋氏家族全传
3751700000005

第5章 身世秘笈(3)

第二年春天,已返回家乡的毛福梅在丰镐房生下了一个男孩,这就是蒋经国。这时,蒋介石仍在日本,无缘亲践舐犊之情,直到第二年夏天,蒋经国一周岁多了,蒋介石托故假归,回乡探亲,才得以父子第一次相见。

蒋经国的出世,使蒋家的香火有人承继,令常年孤寂的王采玉、毛福梅婆媳欣喜异常,感到莫大的安慰,她们在蒋经国身上倾注了全部的爱心与宠护,望子成龙。蒋经国从小就受到严格的传统教育。

1916年,蒋经国5岁,开始在家乡接受启蒙教育。在溪口本镇的武岭学校学习。第二年,师从顾清廉。顾清廉,一生靠砚耕为业。过去教过蒋介石,现在又教蒋经国,誉为“二世治教”。在顾清廉之后,蒋介石又为蒋经国延聘了塾师王欧声。从1916年到1922年,蒋经国接受了整整六年的传统文化的教育,顾清廉对他的评价是:“天资虽不甚高,然颇好诵读。”

蒋经国幼年所受教育的模式,几乎就是父亲蒋介石当年的翻版。蒋经国曾回忆道:“父亲指示我读书,最主要的是四书,尤其是《孟子》,对于《曾文正公家书》,也甚为重视。”

不久,由于蒋介石的坚持,蒋经国曾离开溪口镇到奉化县城锦溪学校读书。

后来,由于毛福梅舍不得蒋经国长离膝前,将蒋经国从县城召回,惹得蒋介石大发脾气,认为毛氏“妇人短见”,骂她耽误蒋经国的前程。

1922年,蒋介石不顾毛福梅的反对,把蒋经国接到上海读书,先入万竹小学读四年级,毕业后,蒋经国又考入浦东中学,继续接受教育。这时,蒋介石的政治活动重心已移至广州,于是,他便委托蒋经国的塾师王欧声和姑丈竺芝珊监护蒋经国读书,缺钱“则向舜耕及果夫哥哥取”。

虽然,蒋介石长期不能亲自在蒋经国身边施教,但他对儿子学习的督促却从不懈怠。蒋经国在上海读书期间,差不多每隔十天半个月,就可收到父亲寄来的家信,从日常生活、为人处世到功课学业,事无巨细,蒋介石无不过问。

蒋经国在上海读书期间,正值中国社会大变革的动荡年代,新思想、新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求知欲正旺、可塑性正强的蒋经国,同许多激进的爱国青年一样,蒋经国的思想境界不断发生着变化,开始投身到大革命的洪流中去。

1925年,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突发,蒋经国也走出课堂,参加到上海全市各阶层人民的反帝示威游行的行列中,而学校当局竟以“该生行为不轨”为由将他开除。蒋经国气愤难平,离沪北上。经蒋介石介绍到北京国民党元老吴稚晖所办的子弟学校——海外补习学校学习俄文。不久,又因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示威游行,被北京警察局关押两周。获释后,他便于同年8月南下革命发源地——广州探父。

到广州不久,蒋经国便听说黄埔军校在选拔一批学员赴苏留学。能有机会到世界革命圣地去接受革命的教育和熏陶,对于当时的蒋经国来说是一件再向往不过的事情。于是,他就向父亲提出留学苏联的要求,起初蒋介石并不同意,可后来在蒋经国的一再请求下,蒋介石出于对儿子的疼爱才勉强同意。

1925年10月19日,蒋经国由广州乘坐苏联轮船前往莫斯科。与蒋经国同行的有30名国民党要员的子弟,著名的有:廖仲恺之子廖承志、叶楚伧之子叶南、于右任之女于芝秀及女婿屈武、冯玉祥之子冯国洪、之女冯弗能等。

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后,蒋经国学习刻苦、勤奋,各方面表现都非常活跃。再加上他的特殊身份的光环,年仅15岁的蒋经国就引起了学校苏共党支部的重视。不久,他被批准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蒋经国所在的团小组长就是邓小平。

邓小平的年岁比蒋经国要大,革命的经验又很丰富,工作的能力有目共睹。而且,小平性格爽朗、活泼,又很健谈。因此,蒋经国和一些同学非常喜欢和邓小平在一起。一方面他佩服小平,视小平为他学习的榜样;另一方面他非常喜欢听小平讲他们在法国的革命经历,讲他们如何开展革命斗争,如何进行秘密工作,如何与法国警方周旋等等。又由于两人个子都比较矮,排队的时候经常是肩并肩并排站在最后,所以接触的机会就比较多。渐渐地两人成了朋友。

莫斯科的冬天是非常美丽的,皑皑白雪将古老而庄严的克里姆林宫等典型的俄罗斯建筑物,装点得像一座座水晶宫。漫步在莫斯科宽阔的大街上,犹如走进了安徒生的童话世界。邓小平、蒋经国经常会邀上几个朋友一起到街上散步。边走边聊,很是开心。

有一次,蒋经国突然问邓小平:

“你们为什么老围着一条大围脖呀?多累赘啊?”

原来,邓小平与傅钟、任卓宣三人同在法国留学,又同时来到莫斯科中山大学,三人虽性格迥异,关系却很亲密。在许多场合,三人经常同时出现,而且脖子上总是都围着一条蓝白道相间的大围脖,非常扎眼。

见蒋经国好奇,邓小平拿起飘在胸前的围脖的一端说:“你可不要小瞧这围脖,在法国,它可是无产阶级的标志啊!”

一听是无产阶级的标志,蒋经国更加不解,瞪大了眼睛:“噢?什么无产阶级的标志?”

“那当然!”邓小平的语气中充满了自豪,“在法国期间,资本家剥削得我们吃饭都吃不饱。为了能填饱肚子,我们经常会去当清洁工,干一些如捡马粪、扫大街的体力活。干一天能挣出一个星期的花销来呢!”

“是吗?清洁工的工资这么高啊!”蒋经国接着问。

“工资高是因为没有人愿意做这种活呀!清洁工作是又脏又累又没有什么技术,还时常会遭到有钱和没钱人的白眼和侮辱,当地人稍微有点钱的,是不屑一顾的。因此,只有出大价钱才能使一些人放下架子,不顾所谓的什么‘脸面’的去做。

“当时,我们留学生中,很多人因饥饿而死。为了生存,谁还顾得了那么多。所以,起初,我们做清洁工只是为了能有口饭吃。后来,慢慢的我们的生活好一点了,也学习了马列主义思想。我们才逐渐认识到,当清洁工没什么丢人的,清洁工和其他的知识分子、工人阶级是一样的,都是无产阶级的一部分,都是劳动大众一分子,而且是最最基层的工作。因为从事了这样的工作,我们是应该引以骄傲和自豪的。

“法国的清洁工每人都有这样一条围脖,所以,我们就一直戴着它。”

邓小平边说边抚摸着胸前的围脖。

“原来如此啊!”

蒋经国没想到,他这样一个简单的、带有玩笑性质的提问,竟然牵出这样一段感人的故事。

他发现他越是走近邓小平,了解邓小平,对邓小平就越发敬畏。他感觉眼前这个不起眼的小个子,虽然只大他6岁,但是他的内涵却丰富得像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可以想象得出,邓小平的经历和思想对蒋经国的这段经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谁会想到,若干年后这对昔日的同窗好友,居然成了政治舞台上的对手。

后来,由于蒋介石在国内的恶劣行径,蒋经国被迫滞留苏联12年。这12年中,他被下放到工厂、农村接受锻炼,度过了一段艰苦的生活,但他始终保持了坚强而乐观的生活态度并坚守着共产主义的信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蒋经国还公开与蒋介石断绝父子关系,这使得蒋介石多少有些气愤。

但毕竟父子情深,在蒋经国历尽磨难回到蒋介石身边后,亲情的力量,使蒋介石原谅了儿子。第二章 人生知己

邂逅陈其美,改变人生路

且说蒋介石没有沿着父辈指引的路——“读书—科举—做官”走下去,到1906年,他尚武报考了保定军校。

这时的中国,已变得衰落下来,昔日我们祖先发明的火药装入了列强的炮膛,我们祖先发明的指南针也装入了列强入侵我国的战舰,列强的战舰和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大门,顷刻间中国成为列强的殖民地。

19世纪后的中国,国衰力微,可谓宛如一头气喘吁吁的老牛被西方近代发达工业国家的蒸汽机车远远甩在历史的后头。

国将不国的乌云,笼罩着中国的上空,不愿做亡国奴的惊雷,不时地回荡,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面对着清廷的软弱无能,少年的蒋介石和其他同学一样举起了小拳头:国家这般受欺,百姓这般遭难,我们要奋起,洗雪国耻,重振国威。

于是蒋介石不再满足于崇文而是尚武,在其母亲的支持下,报考了留日军校学习。按照姚宗元老先生的说法:“要抵抗外国列强,武备不可缓。”

一个晨曦满天的早晨,母亲泪水涟涟,19岁的蒋介石踏上了东瀛日本的求学经历。与他同去的还有张群、杨杰、王柏龄、马晓军和陈星枢等。

开船了。蒋介石站在船头,向送行的母亲使劲地挥手。

蒋介石挥手应道:“船上风大,回去吧,母亲。”

在日本军校,蒋介石有两个“不能忘”:一是邂遇陈其美,二是陈其美讲给他听的两个动人动情的故事,即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和民族英雄文天祥为国分忧的故事。就是这两个故事让蒋介石永记心中,激励他学习,时刻记住自己与别人不一样。闲散时间,别人游山玩水、会亲访友,他却如饥似渴地苦学,腊梅开放,喜鹊登枝,苦去甜来,他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

再说陈其美东渡扶桑,先入警监学校,后入东斌军事学校。当陈其美在东京就学时,孙中山的东京同盟会刚成立不久,为壮声势,正在街头散发广告,招兵买马。这一天,陈其美上街买袜子,与散发传单的孙中山不期而遇,于是他加入了同盟会,后来成为了孙中山的左膀右臂和最信任的人。

蒋介石与陈其美的邂遇是在1907年的秋夏之交。据《民国两兄弟》一书中记载:

一日黄昏,陈其美在校园里散步,看见一位陌生的青年在树下舞剑,一招一式,甚为认真。上前一打听,才知那青年叫蒋介石,浙江奉化人,是清廷官派的留学生,目前正在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里读书。陈其美见蒋姓同学相貌清奇,谈吐不俗,又是学军事的,很想与他结交。

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陈其美发现蒋介石为人做事都极投自己的脾性,禁不住江湖豪气勃发,提出了拜把子结盟的要求,有酒同饮,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结盟那天,两炷香插上,八支蜡烛点亮,兄弟相敬如宾,跪在红地毡上,举杯邀天敬地,同发誓言。

参加结盟者除陈其美、蒋介石以外,还有黄郛。三人互换了兰谱,陈其美居长,黄郛其次,蒋介石最小。事后,蒋介石特意把结盟的誓约刻在宝剑柄上,送给大哥、二哥,誓约云:“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这段誓约后来也确实成为他们兄弟共勉的准则。

1908年初,经陈其美介绍,蒋介石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成为会内各项工作的积极参与者。在同盟会中,蒋介石的资历不算深,因为此时同盟会已成立3年,而同盟会的前身兴中会已成立11年。1910年6月,孙中山经檀香山到达日本,经陈其美引荐,孙中山先生召见了蒋介石,应该说这是两人的首次会面。

会面后的这一晚上,蒋介石睡不着觉了。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还牢牢记得,总理说革命党的青年,应该不计名位,而要为革命任务牺牲、奋斗。美国建国有英雄华盛顿,也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力量造成的,而是由千千万万无名的华盛顿共同奋斗,为他们的领袖华盛顿牺牲而造成的。我们的革命者,不是要成为有名的华盛顿,而是要成为无名的华盛顿——无名英雄。我听了这个训示以后,就立定了志愿,要实践这个训示,决不辜负总理对党员的斯勉。”此次见面,孙中山先生对蒋介石的印象很好,把他当成最可信赖的人。蒋介石也通过孙中山先生看到了革命党人的前途,把追随孙中山当成自己的毕业追求。这种政治投资,后来给蒋某带来巨大的政治效益。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第一声枪响源自武昌城头,八方响应。黑夜中的武昌城炮火隆隆,火光熊熊,杀声冲天。衣衫各异的民军挥动十八星旗高呼“共和”,从各个角落,潮涌一般,汇聚一起,直到江岸。大江扬波,掀起了辛亥革命的狂潮,敲响了清王朝覆灭的丧钟。正在这个特殊时期,陈其美电召蒋三弟回国,襄助革命。当时,蒋介石正在日本高田野炮兵第十三团第十五联队服役。他接到电文后,二话没说,立即找部队长请假,只获得48小时的自由。部队长告诉他,假如不能按时归队,将以逃兵罪惩处。蒋介石见正规的途径已被堵死,情急之下,索性脱去军装,换上和服,再请人将衣物和军刀送还部队,以表达自己不可动摇的归国决心。他以个人仕途换取忠诚情义的壮举,当时曾让陈其美感动不已。

当时,陈其美为策应武昌起义,奔波江浙一带,风餐露宿,胃病复发,他刚吃下药,他的义弟蒋介石就推门而进:大哥,是你找我?陈其美点点头,示意他到身前坐下。蒋介石坐稳后,陈其美问,杭州方面的起义准备得怎么样啦?蒋介石见陈其美的脸色蜡黄,不忍心地说:大哥,今天你脸色不好,我改期再汇报吧。不——陈其美坚定地说。

话说蒋介石正要汇报,一位少年推门进来。

陈其美忙向蒋介石介绍道:“这是我的大侄陈果夫,现就读于南京陆军四中,正在南京组织义举活动。今后你要多多帮助他。”

蒋介石打量了一番陈果夫,高条条的个头,白白净净,一表人才,道:“与我那经国儿差不多高。”

陈其美接着又说:“果夫侄,这就是我给你哥俩常讲的义弟蒋介石。在日本留学时,我和他,还有黄郛,是真正的桃园三结义,生死与共。今后他也是你的叔叔啦,快给叔叔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