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件事,朝臣们看出来景帝对晁错是非常信任的,是能够给他撑腰的,因此对他也不敢不另眼相看。景帝对晁错更加信任,并把他提升为御史大夫,是地位仅次于丞相的重要官员。
晁错从申屠嘉这件事中看出了自己的危险处境,但他没有退缩。这时的诸侯王更加有恃无恐,不把天子放在眼里。晁错对景帝说:
“当年,高帝刚刚平定天下的时候,兄弟的数量并不太多,孩子们也都还年轻。在这种情况下,高帝封了很多同姓王。齐王受封七十二城,楚王受封四十城,吴王受封五十余城。仅这三个王差不多就封去了天下的一半。现在,他们不服从天子,自己说了算。前几年,吴王装病不来朝,这本来应该是死罪,可是先帝却宽恕了他,还赏赐给他手杖。先帝对他够宽厚的了,可是他却不思悔改,现在更加不服从天子了。”
“他们的骄恣朕也看出来了。”景帝满脸的无可奈何。
“问题是,他们不会就此为止,而是会愈演愈烈。吴王利用吴国优越的自然条件,有铜矿可以铸钱,靠大海可以煮盐,可以充分地发展自己的力量。他还收留了很多逃亡的罪犯,显然是要谋反。”
“等一等再看吧,也许会好一些吧?”景帝毕竟年轻,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
“显然,削弱他们,他们会反;不削弱他们,他们也会反。现在就下手,他们可能很快就反,这样祸害可能小一些;拖延下去,他们可能反得晚一些,但那样危害更大。请陛下看准时机。”景帝对晁错的分析半信半疑。
汉景帝二年,赵王刘遂犯了法,经晁错力谏,被景帝削去了原先封给他的常山郡。胶西王刘昂出卖官爵被揭发,被削去了六个县。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冬天,楚王来朝。晁错觉得这是一个削除他的好机会,便向景帝奏道:“楚王刘戊在去年为太后服丧期间行为不轨,与人通奸,实为不赦之罪,请陛下诛之。”王侯们的淫乱是“正常”的事,但在为帝、后或父母服丧期间,这样的行为从法律上讲却是绝对不允许的。
景帝有点手软,赦免了楚王的死罪,但削去他封地中的东海郡。晁错还不断地建议削去吴王的封地。景帝让大臣们讨论一下。当时正是晁错得势的时候,群臣当中很少有人胆敢反对。但这时,景帝又起用了曾被太后免官的窦婴,并任命他为大将军。窦婴坚决反对削弱诸侯的力量。不仅如此,在他的建议下,景帝又把袁盎重新起用。这两个人都对晁错有着很深的个人成见。晁错不顾这些,继续建议景帝对诸侯采取强硬措施。诸侯便把攻击的目标集中到晁错的身上。
晁错的建议多数被景帝采纳,但朝廷内部的环境却对晁错非常不利。他越是坚持要削弱诸侯,便树敌越多。支持他、同情他的人也都替他捏着一把汗。
这时,晁错的父亲从家乡颍川急急忙忙赶到京城,找到晁错,对他说:“皇上刚刚继位三年,让你帮助他管理国家大事,可是你却一意侵犯诸侯的利益,难道你不知道诸侯都是皇上的本家?人家是骨肉至亲,你怎能疏远人家的关系?你这样做明明是要招致人家的怨恨。你为什么要这样干?”
“父亲,您说的道理我都懂。”晁错很深情地对父亲说,“可是,如果我不这样做,天子的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刘家的天下就会不巩固。我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尊天子、安宗庙这个根本目的。”
“刘家是安稳了,可是我们晁家却危险了!”晁错的父亲看劝不动儿子,就说,“我不能陪你了!我不忍心看着我们全家受到你的株连啊!”回去后,他就喝毒药自杀了。
不久,吴、楚等七个诸侯国果然联合反汉,并且以“诛晁错”作为口号。
景帝觉得,晁错的预见果然应验了,便把晁错等人找来,商量镇压七国叛乱的计策。景帝说:“是不是让大将军窦婴率军出击为好?”
晁错觉得窦婴不可靠,就说:“此次出兵,宜一举而定全局。臣以为陛下英明,又是民心所向,如能亲自出征,定能马到成功。而臣则在京师为陛下操办军粮,使陛下无后顾之忧。”
窦婴提议说:“是不是把袁盎也找来一起商量?他曾在吴王手下当过丞相,对吴国的内情是比较了解的。”景帝觉得有道理,就下令把袁盎召来。
景帝问袁盎:“足下曾给吴王当过丞相,一定了解吴国的情况。现在吴国叛乱,依足下的意见,该怎样解决?”
“这是小事一件,不必忧愁。”袁盎表现得很有把握。
“吴国有铜矿可以铸钱,有海滩可以晒盐,又招集了不少豪杰。吴王年纪又很大,老奸巨滑。他要是没考虑得很周到,是不能干这件事的,怎能说不用愁呢?”景帝不知袁盎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袁盎说:“吴国是有铜盐之利,可是他招集不到什么豪杰。如果真有豪杰,只能帮助他不谋反。他招集到的都是些无赖子弟,铸钱的人也都是些奸商。这些人凑到一起,所以才会谋反。”
晁错觉得袁盎说得挺有道理,就说:“袁先生说得很对。”
景帝问:“足下的计策到底是什么样子?”
“请陛下让左右的人都退下。”其他的人都退下殿去,只剩下景帝、袁盎和晁错。
“我的计策,除了陛下,任何人都不能知道。”晁错听了,知道是在让他也回避,便愤愤地退了下去。
“陛下,吴、楚等国曾经给陛下上疏,说明他们造反的理由。当年高皇帝封子弟为王,每人都分给他们一定的土地。可是现在贼臣晁错却一点一点地夺去诸侯的土地,这才使得他们不得不反。所以,吴、楚等七国的口号是共诛晁错、恢复封地。只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可以罢兵。所以,现在的计策只有斩了晁错,并派使节把这一消息通知七国。这样,陛下就可以兵不血刃而平定七国之乱了。”
景帝听了,默然无语,过了好长时间才说:“难道是要我用牺牲一个人的办法,去向天下表示歉意?”
“请陛下好好考虑一下。臣以为只有如此才能息兵。”
可恨这位年轻的皇帝,全不念多年的师生之情,全不念晁错一心为了保全他的天下,忘记了袁盎与晁错之间的私仇,竟让袁盎的几句胡言乱语给迷惑住了!难怪后世有人说“伴君如伴虎”!景帝经过一番考虑,竟然接受了袁盎的建议。他任命袁盎为太常,是一种掌管宗庙祭祀和选试博士的官。景帝还秘密地派袁盎到七国去通知斩晁错的决定。
十天后,晁错照常上朝。景帝一坐稳,马上就有人奏道:“吴王叛逆,危害宗庙,天下应该共同诛之。”危害宗庙就是危害皇帝的政权。“然而,御史大夫晁错却说,出兵上百万,群臣均不可信任,让陛下亲自出征,由他坐守京师。晁错不颂扬陛下的功德,却要离间君臣的关系,还准备把陛下的土地送给吴国。晁错不讲君臣之礼,大逆不道,应该腰斩,父母、妻子、兄弟不论老少,都应一律处死!”
晁错对形势的突然变化十分吃惊。这些人把叛乱的责任强加到他的头上,还造谣说他要给吴国土地,真是无耻透顶。他相信景帝是不会相信这一派胡言的。他哪里知道,景帝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幻想杀了晁错,吴、楚等国就会自动退兵,早已在暗中与袁盎等人设好了圈套。晁错看着景帝,以为他一定会否决这些无稽之谈的。可他万万没有想到,景帝口中只吐出了一个字:“可!”
还没等晁错反应过来,就上来一些兵士,要扒去晁错的朝服,因为受死刑的人是不能穿朝服的。景帝制止道:“就让他穿着朝服受刑吧!”这就是景帝对一位无比忠贞的大臣的一点恩赐。就这样,不允许他申辩,晁错就被拉出去腰斩了。他的全家也都跟着受难。他父亲的预言不幸应验了。
晁错遇难后,在前线反击吴、楚军的校尉邓先回到京师,向景帝禀报军事问题。景帝问邓先:“吴、楚军听说晁错被诛,已经罢兵了吧?”
邓先摇摇头说:“吴王反汉已经准备了二十多年。因为削地而动怒,要求诛晁错,这只是他们表面上的名义。他们要的是汉家的江山,并不是晁错。只是,这件事发生以后,我担心不再有人敢讲话了。”
“这是为什么?”景帝问他。
“晁错对陛下是忠诚的。他看到诸侯强大,难以控制,会危害宗庙,危害汉家的天下,所以才建议削去诸侯的封地。这是使天子不失天下,使江山永固的大好事情。可是,他的计划刚刚开始实行,就遭受到杀身大祸。这样做,在朝廷内部,使得忠臣不敢再讲话;在外部,又给那些诸侯报了私仇。我觉得陛下这样做实在是不可取的。”
景帝长叹一声,说道:“将军说得对呀!我也后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