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解读王朝 帝王卷
3751900000035

第35章 三次逃离京城的皇帝(2)

“我原以为该是这样。谁料,李克用不肯罢休,他早有吞并邠(bīn)州和凤翔的野心,于是转道举军渡河,以斥责李茂贞、王行瑜称兵诣阙之罪兴兵讨伐。李、王怕抵不住李克用,便想以我做他们的护身符,于是决定将我劫出长安,控制在手中,号令诸侯。但是,关于将我劫往何处,二人发生分歧。李茂贞坚持将我劫往凤翔,王行瑜极力主张将我劫往邠州,两人各怀鬼胎,互不相让,竟至于兵戈相交,自相厮杀。这时,同州节度使王行实想趁火打劫。他星夜率军入城,纵火东市,京师大乱。三个人以勤王为名,实则三人是狼、虎、豹。我不肯落入他们手中,慌乱之中,趁更深夜静,只带领两名贴身太监,微服出城,逃往终南山(今山西秦岭山脉)。”

说到这里,李晔长叹一声,无限伤感地说:“逃进终南山的日子,说起来真令人痛心。堂堂一国之君,为了活命,为了不落入臣下手中,竟自蓬头垢面,饥肠辘辘,奔波于山间小路,藏匿于荆棘之中……”

说到伤心处,李晔潸然泪下。

何皇后眼里略显湿润,轻轻叹口气,道:“我深居后宫,不谙朝政,还以为你是微服私访……”

这时,只听房门被推开,全副披挂、满身雪花的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带着几分慌张闯进来,双手抱拳,略一躬身,以示施礼,说:“陛下,朱全忠又率部攻城,攻势甚猛,厮杀十分激烈,我部伤亡惨重。臣恐发生意外,特请陛下与皇后作好准备,待天黑后,打开城门,杀出重围。”

李晔听后,浑身一颤,额上沁出冷汗,战战兢兢地说:“李爱卿,凤翔城被朱全忠围困已经三月有余。城中粮食告罄,柴草烧光,如今饥寒交加,百姓与众官员已危在旦夕……”

李晔停顿片刻,小心翼翼地说:“朕想……时至今日,能不能派人出城,与朱全忠讲和?”

“哼!”李茂贞双目一瞪,鼻子重重地哼了一声,说,“陛下勿出蛊惑军心之言。臣意已定,三更后突围,望陛下与皇后早作准备。”

说完,转身便走。

李晔望着李茂贞的背影,摇摇头叹道:“哪里还有一点君臣之礼。”

何皇后忙说:“别推这磨了。咱们快去准备一下。”

李晔毫无所动,继续推着小磨说:“我不走。乱军之中,深夜突围,凶多吉少。死于乱军之中,莫如坐以待毙。何况,朱全忠即使攻陷凤翔城,也需要我这块招牌,不然,怎么能挂羊头卖狗肉?”

“也是。”何皇后赞许地点点头。

李晔继续推着磨,何皇后往磨上捧着麦粒。

过了一阵,李晔似乎感到寂寞难耐,大概是为了消磨时光,又接起刚才的话头,像是自言自语地说道:“乾宁二年,朱全忠亲自到长安向朕荐举他的同党张浚为宰相,我本不想应允,又不敢直言相拒,只好托词容朕酌定。谁知,李克用在朝中的耳目立刻将此事通禀给他。李克用得知消息后,暴跳如雷,大发淫威,星夜派人入京,声称皇上如果屈迎朱全忠,早晨下诏任命张浚为相,晚上他就兵攻长安。无可奈何,我只好劝朱全忠暂缓议定张浚为相。朱全忠在朝廷詈言痛骂李克用,并扬言,皇上不下诏任命张浚为相,就不离开长安,还要派兵来长安迎战李克用。为了饮鸩止渴,我硬着头皮答应下来。结果,李克用马上率领沙陀兵攻魏州,大掠六郡,陷成安、洹水、临漳等十余邑,同时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也拒绝朝贡朝廷,并扬言率兵入京。当时,情势紧迫,我只好派宗室诸王亲率禁军据守安圣、捧宸、保宁、宣化四郡,以拱卫京畿。不久,李茂贞兵逼京城,覃王率兵抵御,溃不成军。李茂贞乘胜挥师,攻入京城,大肆烧杀抢掠,百姓死伤数万,市井被焚。霎时间,长安城一片大火,百姓四散奔逃。继而李茂贞兵围皇宫,危急之中,我从后宫暗道中逃出皇宫。当时,无人勤王。朕慌不择路,想逃往太原。途经渭北时,华州节度使韩建将我迎往华州,我以为他是对朕一片忠心,当即任为京畿都指挥、安抚制置、催促诸道纲运等使。谁知,我是知人知面不知心,逃出火海,又陷深井。入华州不久,韩建的防城将花重武诬告宗室睦王等八王欲谋杀韩建,拥朕至河中。韩建得知,便强迫朕下令解散全部禁军,并且派重兵包围诸王所居宅第,结果将十一位宗室诸王及其家眷、侍者,不分长幼,悉数杀害。继而,又将朕左右亲信宠臣捕去杀害。之后,韩建以‘清君侧’有功,逼我封他为昌黎郡王,改赐‘资忠靖国功臣’。”

李晔下意识地点着头,仍似自言自语地说:“身在屋檐下,怎敢不低头?到那时我才明白,韩建当初之所以在渭河将朕截往华州,也是想玩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

“没有一个好东西!”何皇后骂了一句。

接着,李晔说:“韩建美梦不长,飞扬跋扈的朱全忠怎能容得韩建将朕据为己有?不久,朱全忠派人致书韩建,令其亲自护驾,将朕送回长安,否则将率兵攻华州。韩建自知不是对手,又怕朱全忠以勤王为名攻华州,朕必将落入朱全忠之手。与其让朱全忠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如亲自护驾,送朕回长安。这样,光化元年(公元898年)初,朕才结束了第二次逃离长安的流浪生涯。”

讲到这里,李晔喘了一口气,停住磨,怔怔地坐在那里。

何皇后接过磨,慢慢地转动着说:“陛下,你大概忘了,遇难华州时,臣妾一直在你身边。”

李晔听罢,望望何皇后,嘴角一动,露出一丝苦笑。

这次,李晔与何皇后被围凤翔,是他们第三次逃离京城。

李晔自华州返回京城长安后,神情恍惚,委靡不振,终日沉湎酒宴,荒于嬉戏。颠沛流离的磨难和坎坷的生涯,使他感到人生无趣,做皇帝更是无趣。苦海无边,愁绪绵绵,只好以酒浇愁,以玩度日,终日醉生梦死。本来文静儒雅的李晔,逐渐变得性情狂躁、暴虐,动辄打人、骂人,甚至乱发淫威,诛杀身边之人,特别是太监。李晔登基时,就主张抑制宦官势力,终未得逞。自华州回长安后,每逢酒后发怒,便以杀宦官宣泄心中的郁闷,搞得宦官人心惶惶。

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十一月,秋风飒飒,林深叶落,正是群兽肥硕易猎的好季节。一日,李晔待在宫中无聊,便领着宦官总管刘季述及数十名宦官,骑着马去长安北郊猎苑打猎。忙活一天,猎物甚丰。傍晚,返回皇宫后,摆宴庆贺,歌舞狂欢。酒至酣醉时,一个小宦官给李晔斟酒时,不慎将酒杯碰倒,酒洒到李晔身上。李晔顿时大怒,命刘季述杖罚小宦官。刘季述不敢违拗,派几个宦官在酒宴上杖罚。宦官们以为李晔已醉,杖刑时,高起轻落,假装吆喝,敷衍搪塞。不料,李晔盛怒,当即下令诛杀这批宦官。兔死狐悲,刘季述硬着头皮替太监们求情。结果,李晔更加激怒。他趁着酒兴,指着刘季述鼻子骂道:“你还胆敢求情!朕早就想杀尽你们这些祸国殃民的宦官!”

当晚,十余名宦官被杀,酒宴不欢而散。刘季述回到寝处,惊魂不定,越想越怕。李晔虽然酒醉,但所说之话纯系真言。即使躲过今日,迟早必遭杀身之祸。思来想去,以为坐以待毙不如铤而走险。于是就在当夜,率领禁军千余人冲进后宫,囚住李晔。天亮后,刘季述找来宰相崔胤,命他召集百官矫诏李晔禅位太子李裕。崔胤要求面见皇上,刘季述不准,二人剑拔弩张,相持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