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汗和我往日订有盟约,说好有急事互相救助,如今却带兵来扰我,难道连一点香火之情也没有吗?”说着驱马前进,将要渡过河去。那边颉利可汗见李世民率少数骑兵前来,又听他跟突利可汗讲什么“香火之情”,怀疑是不是突利可汗跟李世民有什么密谋,连忙扬鞭对李世民说:
“大王无须渡河,我等这次前来并无他意,只是跟大王重申以前的盟约罢了!”于是挥军后撤,双方脱离接触。
正赶上连天阴雨,突厥兵的弓矢筋胶多被雨水泡解。突利可汗便派他的叔叔阿史那恩摩过营来见李世民议和,说突利可汗愿跟李世民结为兄弟。李世民答应了。颉利可汗见自己势单,也收兵回去了。这一次李世民不费一兵,不损一卒,便把突厥大兵退了回去。这是武德七年发生的事。
李世民和李元吉回京交旨,皇帝十分满意,一来是退了敌寇,二来也为李世民和李元吉的兄弟合作高兴,却不知这一仗李元吉什么作用也没起到。
日子一天天过去。到了武德九年六月,有一天夜间,李建成又在东宫请李世民和李元吉等人饮酒。饮酒中间,李世民的胸口突然疼痛起来,接着便大口吐血。他的堂叔淮安王李神通在座,立刻扶他回他居住的承乾殿,并找来御医诊治,服了药才慢慢好些。李渊听说后,来探望李世民的病,还给李建成下敕:
“秦王素来不能饮酒,从今以后你们晚上不要再聚饮了。”
李世民见皇帝来了,在榻上顿首,迎接父皇。李渊先问了病情,然后拉着李世民的手旧话重提,他说:
“首建大谋,削平海内,这都是你的功劳。我本来打算立你为皇储,你固辞不干。又见建成年纪大了,久主东宫,我也不忍得把他拿下来。看你兄弟似乎难以相容,同处于京都,免不了发生纷争。你本来就领着陕东道大行台的职务,不如就以洛阳为行台,以后陕东的事情就由你做主吧!我还准许你建天子旌旗,就如汉朝的梁孝王故事。”
李世民听到这里,忍不住流下泪来。他推辞说:
“父皇春秋日高,儿臣希望能得以时时亲近,不愿远离膝下。”
李渊安慰他说:
“如今天下一家,东、西两都距离又不远,我如想你,随时都可去,不要难过啦!”
事情似乎就这样定了。天策府的官员们也都作好搬往洛阳的准备,眼看就要走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在一起商议。李元吉说:
“老二如果到了洛阳,既有土地,又有甲兵,再要制伏他就难了。不如还把他留在长安,他手中无兵,不过一匹夫罢了,要取他容易得多。”
李建成赞成李元吉的意见。他俩自己不出面阻拦,却唆使心腹官员给皇帝上疏说:
“秦王的左右听说要去洛阳,一个个欢呼雀跃,看他们的志趣,是不想再回来的了。”
有的说:
“一国分由二子掌握,岂不分裂了吗?”
皇帝接连收到类似的表章,封德彝、裴寂等大臣也说这样不好。耳软心活的皇帝终于又动摇了,不再提让李世民还行台的事。
常言道“众口铄金”,皇帝身边说秦王坏话的人太多了,太子和齐王经常嘀咕,尹德妃和张婕妤得空就说,还有前廷以封德彝为首的一些官员,总是说秦王这不对、那不对。日子多了,老皇帝也不免怀疑起来: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反对他?后来他想,干脆把李世民的秦王废了,免去他的官职,大概就可以平安无事了吧!他拿这事跟近臣陈叔达商量,陈叔达说:
“秦王有大功于天下,怎么可轻易废黜呢!而且秦王性情刚烈,如果加以裁抑,恐怕他不胜忧愤,怕有不测的危险。假如他有了好歹,陛下就悔之晚矣!”
李渊听了觉得陈叔达的话也对,就把这件事又放下了。
李建成和李元吉又想出了一个“釜底抽薪”的策略,他们想用金帛收买天策府的文臣武将,如果能为己用,砍去李世民的羽翼,李世民就容易对付了。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秦王府左二副护军尉迟敬德。武德四年,李元吉随李世民东征,曾跟尉迟敬德比,被尉迟敬德战败,虽然觉得羞辱,但对尉迟敬德的武艺,李元吉还是佩服的,于是便向李建成提出建议,第一个收买的就定为尉迟敬德。
这一天,东宫两名侍卫推一辆车子来到尉迟敬德家,车上装的全是金银珠宝,还附送太子写的一封信。信上说:“愿以薄礼博得长者的眷顾,做一个布衣之交。”尉迟敬德看了信后,冷笑两声,写一封回信交给来使,并把金宝退回。回信说:“敬德是蓬户人家出身,隋末离乱之时沦入匪地,实在是罪不容诛。幸蒙秦王赐以再生之恩,又让我名列天策府,敬德不是负义之人,对秦王自应杀身以报。而臣对殿下并无寸功,因此不敢谬当重赏。如果臣与殿下私自交往,便是对秦王贰心不忠。图利忘忠之人,对殿下又有何用呢?”
尉迟敬德把这件事告诉给李世民,又拿李建成的信给李世民看。李世民说:
“将军心如山岳,即使积金满斗,我知道将军也不会动心。不过他既然送来了,你收下就是了,何必避嫌推辞呢?而且和他接近,得以知道他们的阴谋,不是更好吗?”
尉迟敬德扯着虬(qiú)髯(rán),愤愤地说:
“敬德是个粗人,做不得两面三刀的事情。”
李世民哈哈大笑,说:
“那么将军可要留心,他们不会放过你的。”
尉迟敬德回到家中。夜间,他安卧在堂上,把重门洞开,等着刺客。夜半时候,果然有刺客来了。他在屋前屋后来回逡巡,看到府门大开,知道尉迟敬德已有准备,而尉迟敬德的骁勇更是天下闻名。刺客转悠了半天,还是不敢过去,只好悄悄溜走了。
李元吉不死心,去皇帝面前进谗,把尉迟敬德押进诏狱,准备杀害他。李世民去见皇帝,据理力争。李渊安不上尉迟敬德的罪名,只好把他放了。
李建成又以金帛收买秦王府右二护军段志宏,被段志宏拒绝。左一马军总管程知节也拒绝收买,李元吉便捏造罪名,请皇帝贬他为康州刺史,让他离开长安。程知节不去赴任,却找李世民,说:
“大王的羽翼被他除尽了,目的不过是图谋加害于大王。知节决死不走,希望大王早作决计。”
李世民见对方咄咄逼人,再不设法便将不保,于是便召集天策府的文官武将商讨对策。这时有警报传来,突厥的郁射设率领数万大军入侵,兵围乌城。太子李建成推荐齐王李元吉挂帅,领兵北征。皇帝答应了,派右武卫大将军李艺和天纪将军张瑾做他的副手。李元吉借皇帝的名义,调秦王天策府的将领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宏和秦府右三统军秦叔宝等人从征,并要检阅秦王帐下的精锐士兵,并入李元吉的军队。李世民连夜和部下开会,却有东宫的率更丞王匆匆跑来,密告李世民说:
“我听见太子对齐王说,‘如今你得到了秦王的骁将精兵,拥有数万人马。明天我和秦王在昆明池替你饯行,届时暗伏壮士,将他拉杀,对圣上说他暴卒,谅也不会不信。对于敬德等人,既然落入你手,就全数坑死,谁还敢不服’!”
送走了王,李世民回来向大家讲了王送来的消息,一时群情激愤。长孙无忌等便劝李世民先下手。李世民叹气说:
“骨肉相残乃是古今最大的坏事。我诚然知道祸在朝夕,但总是想等他们先发,然后再以义讨之,这样不是更好些吗?”
尉迟敬德说:
“人谁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如今祸机即将发作,而大王却还宴然不以为忧。大王纵然不重视自己的性命,但对宗庙社稷也不顾吗?大王不听敬德的忠告,敬德将窜身草莽,不能在这儿陪大王束手受死啦!”
长孙无忌也说:
“不听敬德的话,事情非失败不可,我等也要舍大王而去,不在这里等死了。”
李世民看群情激愤,便让卜者再来占一卦,卜卜吉凶。幕僚张全瑾从外边进来,拿起卜具扔到地上,说:
“卜卦是为了决疑,如今事已不疑,还卜卦干什么?”
于是李世民下了决心,去向皇帝告状,先揭发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的事,然后又说:
“儿臣对于兄弟没有对不起他们的地方。如今他们要杀儿臣,似乎是为王世充、窦建德报仇。儿臣将要枉死,永违君亲。”
李渊听了愕然地问:
“你这是从何说起?”
李世民便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密谋说了。李渊也不知他说的是真是假,便说:
“这样吧,明天早朝我召你三兄弟来对证,你早些入朝。”
李世民回去作了布置。这边张婕妤派人把李世民告状的事告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接着又有内侍来通知明天上早朝。李建成和李元吉便也调动了东宫护卫的长林兵,准备应变。
武德九年六月庚申,天刚放亮,几位奉诏入朝的大臣从前宫门进宫,而后宫门玄武门边也有两骑姗姗而入,远处随着一队金甲武士遥遥保护。这两骑正是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他们刚走到临湖殿便发觉情况有异,往日守卫玄武门的羽林军不见了影子,李建成拨马便要驰回东宫,却见李世民从墙后转出来唤他。李元吉见了便摘下弓来,搭上箭朝李世民便射。但他在惊惶之中两臂脱力,三次拉弓都未拉满,箭箭射空。那边李世民的雕弓却张开了。李建成远远见了,以为李世民要还射李元吉,刚刚张口喊了声:“四弟小心……”却见李世民手腕一偏,“噌”的一声响,那支狼牙箭劈空飞来,正中李建成咽喉。李建成哼也没哼,便倒栽到马下了。
这时呐喊声起,尉迟敬德率七十骑天策军飞驰过来。李元吉驱马便跑,尉迟敬德紧紧追上,弓弦响处,李元吉背上中箭,直透前心。东宫的长林兵这时已从后面赶来,天策军和长林兵在玄武门前展开激战。
等到尉迟敬德割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高高挑起赶来的时候,长林兵立刻溃散了。
这时高祖李渊正和大臣萧瑀、陈叔达、裴寂、裴矩、宇文士及等坐在太极殿里,等着太子等来朝参。远远传来喊杀的声音,大家不免惊异,面面相觑(qù)。不久,便见一员大将顶盔束甲,手执长矛,走到殿前站住。李渊认出是尉迟敬德,便问:
“今天是谁作乱?你来这里干什么?”
尉迟敬德行礼之后,说:
“太子和齐王作乱,已被秦王举兵诛杀了。秦王怕惊动陛下,遣臣来宿卫。”
李渊什么都明白了,他回头对大臣们说:
“想不到今天发生了这件事,众卿看怎么办才好?”
萧瑀和陈叔达回答说:
“建成和元吉本不曾参加举义,又无功于天下,却嫉妒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如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比天地,众民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太子称元良),委以国事,自然就不会再有事了!”
李渊听了,叹口气,自我解嘲地说:
“唉!这本来就是朕的夙愿啊!”
李建成的儿子安陆王李承道等五人和李元吉的儿子梁郡王李承业等五人均被杀害。可怜这十个无辜的小王子,年长的只有十几岁,年幼的还在襁褓之中,就无缘无故地死于刀下。人们不禁要问:他们有什么罪过?
三天之后,李渊下诏,立李世民为皇太子。诏书还说:“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又过了两个月,李渊传位于太子,李世民做了皇帝。他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