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铁血王朝:德国皇室
3752400000027

第27章 法国大革命与帝国的终结(1)

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与德国君王的干涉

1.普奥君王的干涉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起义,攻占巴士底狱,外省农民开始自发地攻打本地领主的城堡,焚毁封建文契;8月4日,法国制宪会议通过《八月法令》,宣布废除全部封建制度,规定任何公民,不论出身如何,均可出任教会或国家的文武官职;8月26日,制宪会议公布了《人权宣言》,宣称“在权利方面,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和平等的”。

1793年1月21日和10月16日,路易十六夫妇相继被押上断头台……法国大革命很快传播到了毗邻的神圣罗马帝国,贵族老爷们已经岌岌可危了。

1789年10月,奥属尼德兰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790年春,萨克森农民起义,全德从西到东,烽火连绵,大有酿成农民战争之势。1793年初,西里西亚的城市发生了织工暴动,得到了农民和帮工的支持。

1794—1795年,汉堡爆发了裁缝工人起义。资产阶级民主派和贵族自由派也投入斗争,各大学的学生植自由树,视法国革命为自由新世纪的破晓,市民阶级提出废除教士和贵族的封建特权,他们要求参与政权。

在法国大革命的巨大冲击和威胁面前,德国君王们纷纷废除曾经采取的进步措施,走向彻底的反动。

在哈布斯堡君主国,皇帝约瑟夫二世得悉奥属尼德兰起义的消息后,脱口而出说:“向这些暴徒开枪!”“惩罚这些作恶者!”1790年2月20日,约瑟夫二世因病在维也纳去世,其弟利奥波德二世即位。他加强了对奥地利的控制,任何来自国外的“散布危险思想”的文章都禁止在报纸上刊登,并改组了警察队伍,密切监视“各种俱乐部和颠覆性集会”等活动。

在普鲁士,1786年弗里德里希二世驾崩后无嗣,由其侄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即位。他才能平庸软弱,缺乏独立性,没有叔叔那样的明智和毅力,短短数年时间就将弗里德里希二世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挥霍殆尽。法国大革命让沉浸在温柔乡中的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感觉国王宝座摇摇欲坠而惶恐不安。

在此情况下,普奥两国君主捐弃前嫌,缔结了《赖兴巴赫协定》,在普鲁士的支持下,尼德兰起义被利奥波德二世镇压。

1791年7月6日,在法国路易十六逃亡阴谋败露后,利奥波德二世向欧洲宫廷发出通告,要求欧洲各宫廷发表共同声明反对侵犯路易十六的行动自由。这主要是为了对巴黎施加压力,使法国的激进分子让步。普鲁士国王也被法国王室的情况所震惊,于是决定与奥地利达成新的协定。7月25日,普王与帝国皇帝在维也纳签订新的协定,要对法国革命采取共同行动。一个月后,帝国皇帝和普鲁士国王在萨克森的庇尔尼茨宫会晤。8月27日,两人发表《庇尔尼茨声明》,扬言法国如不恢复王权,解散议会,各国君主都将出面保障法国的君主体制,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将使用必要的武力。同时,雷根斯堡帝国会议作出严厉决议,声明法国废除一切贵族特权无效,因为它涉及德国贵族在阿尔萨斯的封建特权,这些特权受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保护。9月18日,利奥波德二世收到其妹法国王后的求救密信,信中说:“被武力摧毁的一切,现在只有采用武力才能恢复。”12月3日,普鲁士国王收到法王路易十六的求救密信。

1792年2月7日,在法王的迫切要求下,奥、普两国签订了友好防御条约,条约规定如革命法国发动进攻,两国各派2万名士兵互相支援,同时还要坚决执行合作计划。3月1日,利奥波德二世突然去世,他的极端保守的长子弗兰茨二世(1792—1806年在位)即位。弗兰茨二世还在做太子时就坚决主张严厉对付法兰西。

1792年4月20日,法国掌权的吉伦特派对德宣战。普、奥随即调兵遣将,趁机进击,妄图一举击溃法军。其他那些要求组成反革命合作的宫廷起初按兵不动,两个德意志强国愿意共同作战,这是很久以来的第一次。普、奥两国君主认为远征法兰西将是一次轻松的军事出游,因此他们早就拟定好了应当处死的革命领袖名单。

普、奥君主的干预并没有把革命者吓倒,相反却给了他们新的动力。1792年8月10日,法国推翻了君主制。9月20日普、奥联军与法军在瓦尔密相遇,普、奥联军遭遇了法国人的坚决抵抗。

由于补给困难,普军决定撤回到德意志境内。对法国大革命的第一次进攻失败了。

这一失败加深了普奥联盟一开始就存在的分歧。普鲁士国王在10月25日给皇帝的照会中,要求把属于波兰的领土给普鲁士以补偿战争中的损失,奥地利皇帝没有同意,普鲁士就转向俄国并且同意了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提出的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建议。

1793年1月23日,在圣彼得堡签署的普、俄条约规定:俄国将得到立陶宛、波多利亚和沃利尼亚,而普鲁士则得到它垂涎已久的城市但泽和托伦以及波兰国王行宫总管的领地波森和卡利什,这两块领地成为一个新的省份南普鲁士。条约规定普鲁士对俄负有义务,即在西方继续进行战争,直到达到既定目标为止。但是,普鲁士国王在实现掠夺的要求之后并不想竭尽全力行动,正如他不想准备同维也纳真诚合作一样。皇帝弗兰茨二世由于被排除出波兰事务而感到愤慨。3月22日,弗兰茨二世操纵帝国会议作出决议,德意志帝国对法宣战,并加入以英国为首的第一次反法联盟。这样普、奥两国又开始了对革命法国的作战。

2.《巴塞尔和约》后的中立

1793年,法国发生了激烈的党派之争,内乱蜂起并建立了恐怖统治,在法国以外的欧洲广大地区掀起了反对“雅各宾主义”的浪潮。因此这一年,反法联盟似乎占了上风。冬季,奥军发动进攻,重新占领了亚琛,进入比利时。法军统帅杜穆里埃停止向荷兰挺进而同奥军对峙。3月18日,法军在内文登吃了败仗。整个比利时被奥军占据,不久奥军又占领了法国的边界要塞孔代和瓦楞西恩。随后,奥军占领莱茵河左岸的普法尔茨绝大部分地区,准备向阿尔萨斯进军。在此期间,普军在中莱茵包围了美因茨,法国驻军7月23日被迫投降。

但是在法国西北部,英、奥两军的意图发生分歧,结果兵力分散,9月初和10月初英、奥两军分别在洪德朔特和瓦蒂希尼斯被法军打败,被迫撤出法国国土。不久后,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公开表示普鲁士对西方战场不感兴趣。在阿尔萨斯北部,联军日益被迫采取守势。

1793年底,联军在维桑堡战役中损失惨重,不得不再次放弃了莱茵河左岸的普法尔茨地区。在这种令人沮丧的局面下,普鲁士国王宣布,他只能负担按照条约规定派往西方的2万名士兵1794年3月,当普鲁士其余部队的费用由奥地利或帝国承担的要求遭到拒绝的时候,普鲁士国王命令将大部分军队撤回威斯特伐利亚。

但这时英国进行了干预。4月19日,普鲁士同英国在海牙达成了协议,英荷两国支付巨额资助金,普鲁士在西方再投入6万多名士兵。但联军之间的军事行动缺乏协调,普鲁士陆军元帅默伦多夫与英荷两国发生了巨大分歧,联军在作战中产生了动摇不定的局面,使一再进攻的法国革命军在夏季取得了决定性胜利。5月的孚日山战斗,普军陷入困境。

6月,奥军惨败于弗勒里斯,退出南尼德兰。9月,奥军在北方受挫,退过莱茵河。10月,科隆、波恩、科布伦茨陷落,法国开始了在莱茵河左岸地区的20年统治。

到这时,普鲁士国王不得不开始采取结束战争的步骤。

1794年8月,普鲁士的代表在中立的巴塞尔同法国外交家巴泰勒米和巴谢进行商谈。

1795年4月5日,普鲁士同法国在巴塞尔签署和约,宣布正式退出战争,保持中立。在公开宣布的文书中只谈到法国部队暂时留驻莱茵河左岸的普鲁士领土,直到帝国和平为止,而一项秘密条款里规定,如果普鲁士割让这些领土,则可得到的补偿是普鲁士控制整个北德意志。

此后一直到1806年,安于现状成为了普鲁士的国策方针。

1797年11月,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在柏林晏驾时,普鲁士军队老旧而落后,不复当年之勇,国家也毫无生气。

3.1795—1799年的战与和

皇帝弗兰茨二世决心把战争继续下去,并向英、俄靠拢。

1795年9月25日,奥、英、俄结成三国同盟,共同对法国作战。随后,弗兰茨二世在德意志战线击败法军,攻占美因茨、曼海姆和普法尔茨等地。在洛阿诺战役中,联军从法国手里夺取了意大利西北海岸一带地区,在战略上对法国形成了颇具威胁的两路夹击之势。

1796年初,法国的督政府认为,俄国距离遥远,英国有海峡相隔,两者难以攻打,唯独奥地利可以成为攻击目标,因此法国把打击的重拳落在奥地利身上。法国兵分3路:左路由莱茵河下游经美茵河谷东进;中路从莱茵河上游向多瑙河推进;由青年将领拿破仑·波拿巴率领的3万法军为右路,远征意大利。督政府规定3路军将在巴伐利亚会师,然后直捣维也纳。其中,左中两路为主力,莱茵河地区开辟为主战场,拿破仑军队为偏师,其战略任务是阻止奥军集中于德意志,逼迫罗马教皇国和西西里王国与英国断交。然而,拿破仑认为督政府的计划不符合大陆战局,因为从整个战场看,奥地利在莱茵地区集中了最精锐的部队,以此为主攻方向,必将受到奥地利的顽强抵抗,而意大利战场却是奥军的薄弱环节,容易实施突破,由此再向奥地利本土挺进,即可迫使它退出战争。

战局的发展果然不出拿破仑所料,法国在莱茵地区陷入不利的对峙局面,意大利战场却取得了成功,拿破仑统率的法军由助攻变为了主攻。1796年春,拿破仑进入意大利。5月4日,攻占了米兰。1797年2月,拿破仑占领素有“意大利锁钥”之称的曼图亚要塞,扫除了通向奥地利本土的阻碍。3月,法军进入哈布斯堡王朝世袭领地奥地利,拿破仑率领的法军前锋一度推进到维也纳郊外。弗兰茨二世慌忙派遣科本茨伯爵乞和。4月15日,拿破仑与奥地利签署《累欧本条约》。10月,签署《坎波福米奥条约》,规定将法国控制下的比利时和意大利的伦巴第割让给法国,承认法国在意大利建立的利古里亚共和国和南阿尔卑斯共和国,并承诺在帝国拉施塔特会议上协助法国获得莱茵河左岸地区;作为交换,法国将占领的威尼斯共和国交由意大利统治。这样,奥、英、俄第一次反法联盟被粉碎。

《坎波福米奥条约》让皇帝弗兰茨二世蒙受奇耻大辱,他时刻准备重整旗鼓对法国开战。

1798年底,由英、俄两国发起,组成了第二次反法联盟,参加的国家还有奥地利等国。

1799年初,弗兰茨二世向法军发动进攻。战事一开始,法军连连失利。6月,奥军直逼阿尔萨斯。8月,俄军在意大利北部击败法军,将法军赶出意大利。接着,俄、英军队在荷兰登陆。反法联军从意大利、瑞士、德意志的莱茵和荷兰四个方面进逼法国,法兰西共和国又一次面临严重危机。

恰在这时,被国内危急形势震惊了的拿破仑从北非回国,于11月9日发动雾月政变,推翻督政府,建立起以他为第一执政的3人执政府。

从此,开始了拿破仑法国与反法诸国长达16年拿破仑战争时期。

二、拿破仑:神圣罗马帝国终结者

1.武力横扫德意志

年仅30岁的拿破仑执政后,继承和发展了法国大革命时期历届资产阶级政府的对外政策,确立了夺取欧洲霸权的总方针。大革命时期建立的新式军队成为了拿破仑推行霸权政策的有力工具。

拿破仑法国成为了一盘散沙似的德意志的克星,德意志的中小邦国根本无法与之交手,而普奥两国由于国君无能、军队缺乏战斗力也无法抵御。

1800年6月14日,拿破仑率领法军在马伦戈大败奥军。12月3日,奥军又在巴伐利亚的霍亨林登战役中损失惨重,一蹶不振。

1801年2月9日,弗兰茨二世同法国签订《吕内维尔和约》,承认法国对莱茵河左岸领土的占领,承认法国对比利时和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地区的占领,并接受法国在意大利北部建立的“姊妹共和国”。法国则同意奥地利继续占有威尼斯。法军战败奥地利,宣告了第二次反法同盟的瓦解。

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拿破仑帝国。

1805年,俄、英两国组成第三次反法联盟,奥地利加盟,普鲁士仍然中立。

拿破仑先发制人,集中力量打击奥地利。10月20日,法军在乌耳姆击溃奥军,并于11月占领维也纳。12月2日,在摩拉维亚的奥斯特利茨村附近三皇会战中,拿破仑大败10万俄、奥联军,奥皇求和。12月26日,法国和奥地利签订《普莱斯堡和约》。根据和约,奥地利承认巴伐利亚和符腾堡为王国,巴登为大公国;奥地利赔款4000万弗洛林;弗兰茨二世承认法军对意大利皮蒙特、热那亚、帕尔马等地的占领,亚得里西海岸的领土威尼斯等让给拿破仑为王的意大利王国。这样,奥地利总共割让了1140平方英里、80万居民的地区,由此损失了1/6的臣民和1/7的国家收入。哈布斯堡王朝丧失了在德意志的优势。

摧垮奥地利以后,拿破仑便集中力量对付普鲁士,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的行为正好给法国提供了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