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大帝《庄园敕令》中关于王室庄园管理的要求查理还建立了一套兵役制度,以保证发动战争所需要的兵员。法兰克王国所有臣民都有被招募当兵的义务。无论高低贵贱,从高级的领主到普通的自由民都不能豁免。领主拒绝国王的征召,则会失去采邑。自由民拒绝征召,也必须要缴纳相应的代役金。由于只有一无所有者和奴隶才不需要应征,所以许多穷人就卖掉自己的薄产,或依附于教俗贵族,以躲避兵役。主教免除服兵役,但修道院院长有义务召集自己的下属组成军队勤王。
国王作为最高代表安排战争的相关事务,包括征召、动员和战备。
但奇怪的是,强大的法兰克王国既没有军工厂,也没有军械库。服兵役时每人按自己的经济实力自备作战装备,自带三个月的口粮。由于打仗的用具都要自己负担,所以富人军团的武装总比穷人的好。这也是当时的骑兵军团和步兵军团的来历。
一个法兰克战士的装备额在王国的民法中是按牛的价值计算的:
拥有12头牛的家庭要装备一匹战马,拥有6头牛的家庭要装备头盔、胫甲和剑,而拥有2头牛的人也必须要装备长矛加盾牌。法令还明文规定,如果臣民连最低标准也没有达到,那他也必须与邻居合伙装备。当合伙人中一人应征时,未应征的家庭要负责其他邻居家的耕作。在当时,由于国土辽阔而通讯、交通不便,战士往往要2个月之后才能到达总集结地。在作战时,战士允许无偿征用物品,允许在敌对国家抢劫。
尽管这是一种与后来雇佣兵制完全不同的义务兵役制,但按照中国古代的标准来讲,这样组建起来的军队仍然是一支缺少训练、编制混乱的乌合之众。但令人惊奇的是,用这么一支军队查理就能一次又一次地取得胜利。实际上,在这支混编大军中,他本人率领的是一支由农民组成的精锐部队。这些贫寒子弟吃苦耐劳,忠心不二。当这支部队出现时,即使是不屈的萨克森人也吓得望风而逃。
法兰克时代,国王都必须出身血统高贵的家族。这就是为什么当大权旁落之后,墨洛温王朝的后裔仍然可以高居王位。丕平三世在称王之时,也需要罗马主教对其施以涂油礼,才能使自己家族的血统变得高贵起来。当时罗马主教已经获得了天主教会最高权威的地位,这也是后来罗马教皇为查理大帝加冕的依据。754年,丕平将罗马附近的大片土地送给罗马主教,史称“丕平献土”。755年开始,丕平又两次将作战赢得的土地送给了主教,建立了以罗马主教为元首的国家。在这一过程中,罗马主教正式认可加洛林王朝为法兰克王国的统治家族。
查理大帝和丕平三世都是靠自己双手打下的江山,而不是靠教皇的恩赐。与罗马教皇的关系处理上,查理大帝非常专制,他坚决反对罗马教皇利用自己的权威谋求世俗权力。查理大帝认为,教皇应当做的是祈祷,而不是搞政治。他希望自己在行使皇权时不受任何限制。当查理大帝从教皇国的庇护人成为了高居于基督代理人之上的法官时,查理大帝更不愿与教皇分享任何权力,而只愿与听话的近臣在密室中制定帝国政策。查理大帝像500年前的君士坦丁大帝一样,对教会实行寡头统治。罗马教皇虽然拥有了为天主教世界最高世俗统治者加冕的权力,但此时他手中的“神权”还远远不是“王权”的对手。
4.查理大帝的文艺复兴
查理大帝对帝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极为重视。
查理大帝通过规范信仰,加强传教士的素质来强化天主教在法兰克帝国的传播,这是他推动帝国文化、教育事业的主要动机之一。在他的领导下,一场以教士为骨干的教育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墨洛温王朝掺杂大量罗曼语的拉丁口语逐渐回归到较为纯正的古典风格,所使用的书写文字也得以简化。原本就拥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神职人员在这场运动中进一步占据了精神文化领域的领导地位。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明遭到了新王国贵族们的轻视。但到了加洛林王朝,古典文化却在查理大帝的重视中开始复兴。在查理时代,大多数的统治者不会读写,在签署法令时只是画个十字而已。可是查理大帝不但自己能够读写,还聘请《罗马史》和《伦巴第史》的作者保罗·迪亚德和赞美诗诗人保利努斯做自己的古典传统教育老师,并建立了由大量知名学者组成的智囊团。查理大帝会讲(古)德语、(古)法语、拉丁语、希腊语,还通晓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基础知识。
查理大帝创办宫廷图的孩子应该和贵族的孩子享有同样的权利,将宫廷建成为全国的学术中心。789年,查理大帝首次颁布重建公共学校的命令。考虑到帝国管理的需要,他特别重视学校的语法、逻辑学和数学教育,也就是说,训练教士与贵族们掌握进行管理的基本手段。在他的提倡下,遍布法兰西与德意志西部的教堂与修道院学校成为艺术、文学、法律的创造与传播场所。不少学校、教堂、修道院都有收集、校订书籍的专门抄书室。
查理大帝时期,法兰克帝国在建筑、音乐、雕塑、法律、文学、宗教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大量修道院、教堂、宫殿的建设都采用了古典建筑的观念。引进罗马圣餐仪式也引起了一场与发明复调音乐联系在一起的广泛的音乐革命。加洛林的雕刻工艺、书籍装潢艺术中可以见到古典的,更准确地说是希腊风格的影响。查理大帝先后修订了《萨利克法典》、《阿勒曼尼法典》、《巴伐利亚法典》,重新编纂了《萨克森法典》等法律文件。802年,他还委派专员来完成这项工作。查理大帝命令编纂原来靠口述流传的日耳曼英雄诗歌,他亲自写下了那些歌颂国王们事迹和他们征战的古代通俗歌谣。这些成就被后来人们称为法兰克人早期的理性时代、加洛林时代的文艺复兴。
在加洛林王朝文艺复兴的过程中,原始的德意志文化开始形成。
随着教育中心的不断涌现及其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莱茵河中下游的日耳曼人逐渐开始将自己从语言和种族上看成一体。这些地区的人意识到,他们既不说拉丁语,也不说罗曼语,而是说一种日耳曼人的语言。当时就有人认为,在上帝面前,法兰克语和希伯来语具有几乎相同的地位。
新语言的确认,为德意志文化日后走上独立奠定了基础。
三、皇室大分家:三分帝国
1.东、中、西——德、意、法
根据日耳曼部落的分家传统,国王的王位要分给他的几个儿子共同继承。查理在806年曾按照这一规定将王国分给诸子,并要求他们共同承担对教会的保护责任。但他两个儿子在查理去世之前就撒手人寰,帝国的分裂在查理儿子这一代没有出现。813年,查理大帝在亚琛宫廷的附属教堂举行仪式,册封仅剩下的儿子“虔诚者”路易为副皇。
查理大帝死于814年。他的儿子路易成为皇帝,称路易一世(814—840年在位)。
路易一世即位后将父皇的大臣和顾问更换为他从阿基坦带来的人。在教会革新派的支持下,信仰虔诚的路易一世提出了在法兰克帝国实现“一个上帝、一个教会、一个皇帝”的政策。他决定不顾日耳曼部落的传统和父亲的要求而保存帝国的统一。817年,他发布了一个法令来防止帝国的分割,其理由是皇帝的名称是不可分的,并规定由皇帝的长子继承帝位。同年,路易一世指定长子洛泰尔为副皇,并册封他另外两个儿子丕平和“德意志人”路易(又译作“日耳曼人”路易)为亲王。他的这个决定获得了教会的支持。
教会认为,帝国的统一与教会的统一是一样的。从此,教皇开始介入帝国的政治。
路易一世很快就把保持帝国统一的计划抛之脑后。818年,路易一世的皇后去世。4个月后,他与巴伐利亚公主尤迪斯结婚。823年6月,生“秃头”查理,路易对这个小儿子宠爱异常。于是他改变了以前的安排,把长子洛泰尔派往意大利,而“秃头”查理得到了帝国东部的国土,包括德意志、阿尔萨斯和勃艮第的一部分。
法兰克的贵族和教士们反对皇后尤迪斯集团这样做,他们认为是皇后通过“枕边风”把这一决定强加给老国王的。在这些人的支持下,路易一世前妻的3个儿子起来造反。830年,他们成功地将父皇废掉,实行强行监护,同时把后母关进修道院,并由老大洛泰尔摄政。但时隔不久,830年10月召开的尼日梅冈帝国大会又决定让皇帝复位。翌年2月,帝国在亚琛召开第二次分土大会,洛泰尔被册封为意大利国王。
832年,路易一世又从丕平手中收回阿基坦,分给“秃头”查理。
父皇偏袒“秃头”查理的做法再次引起了3个儿子的叛乱。834年3月,路易一世与丕平(838年去世)、“德意志人”路易讲和。在失去他两个兄弟支持的情况下,洛泰尔只得自己回到意大利。839年,“德意志人”路易又起来叛乱,但由于上次他没支持长兄,所以这次他也没获得兄弟的支持,最后自己灰溜溜地被赶回了封地。同年5月30日,在沃尔姆斯召开第四次分土大会,路易一世重新对国土进行了分配:法兰克分给洛泰尔和“秃头”查理;巴伐利亚给“德意志人”路易。想得到更多好处的“德意志人”路易再次起兵,迫使路易一世决定于840年7月1日再次在沃尔姆斯开分土大会。但是路易一世在开会之前便去世了。
路易一世皇帝去世后,加洛林家族的混战并没有结束。洛泰尔想要弟弟们臣服于自己,但“德意志人”路易和“秃头”查理誓死不从。于是,原先的对头“秃头”查理和“德意志人”路易又站在一起反对长兄。
而贵族们也为了自己的利益参与其中,法兰克王国出现无政府的混乱状态。
843年,“德意志人”路易和“秃头”查理一起,向洛泰尔提出《凡尔登条约》。根据该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