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铁血王朝:德国皇室
3752400000009

第9章 中世纪皇权教权之争(2)

2.对教会的控制与改革

在亨利三世时代,教会有三大恶习受到人们的严厉抨击:神职买卖、神甫结婚和教皇任人唯亲。亨利三世的前任,如奥托一世、亨利一世,还有他父亲都因出卖神职而收受了大量贿赂,因此,皇帝一直对教会买卖神职一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到11世纪上半叶,教会的三大恶习进一步暴露,罗马甚至出现了3个教皇并存的怪现象。1045年,教皇本笃九世想和自己爱慕已久的表妹结婚,因此放弃教皇位置还俗,并以高价出卖了教皇的位子。在罗马富甲天下的耶莱奥尼家族的支持下,格里高利六世买得圣座之位。次年,本笃九世婚事未成,要求复位,格里高利六世当然不愿意,于是形成对峙局面。这时,对两位教皇行径甚为不满的罗马贵族又选出一个新教皇,称西尔维斯特三世,形成了3教皇鼎立的局势。

亨利三世把自己视作上帝在世间的代理人、当代的大卫王。他不能对神职买卖和格里高利六世以如此的方式成为教皇熟视无睹。在宗教改革运动克吕尼教派的影响下,亨利三世决心清洁教会,结束买卖神职的肮脏交易。他颁布了一项帝国法律,不允许为钱而授予他人任何宗教职位和神职。他还公开宣称,正如自己的国王头衔是上帝出于慈悲而无偿授予的,国王也要无偿地为上帝的神圣教会授予一切。因此,在1046年苏特里举行的宗教会议上,格里高利六世和西尔韦斯特三世均遭到亨利三世的罢免;此后,亨利三世在罗马召开教会会议,解除了本笃九世的职务。

亨利三世决心寻找一位非罗马人担任新教皇,以保证教廷不再受到罗马政治生活的干预,并使教会能够从最高层展开改革。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亨利三世的提议,班贝格大主教苏伊德格继任教皇,改称克莱芒二世。克莱芒二世继续保持他在德意志主教区的收入,但付出的代价是他必须处处唯亨利三世马首是瞻。

克莱芒二世接任教皇一职的第二天,即1046年的圣诞节,他在圣彼得教堂为亨利三世夫妇举行了皇帝加冕仪式。在弥撒后的演说中,他严厉谴责了买卖神职之举,并因此而使宗教改革运动置于自己的领导之下。由于他在1047年10月突然去世,克莱芒二世对这场宗教改革未能发挥指导作用。随后,亨利三世又指定了一位新的教皇。但是,一些大主教和罗马贵族却倾向于让本笃九世复位。本笃九世趁机活跃起来,靠贿赂重新登上了教皇宝座,并控制了整个罗马城。远在德意志的亨利三世闻讯大怒,他立即命令自己新任命的教皇随同帝国军队远征罗马,赶跑了本笃九世。但时隔不久,这位新教皇又意外死亡。亨利三世任命的两个教皇接连无端暴毙,令其非常愤怒和无奈。1048年秋,亨利三世任命自己的堂弟、阿尔萨斯—洛林的图尔大主教布鲁恩为教皇,并加强了对教皇的支持与保护。布鲁恩便是天主教会史上有名的利奥九世。

德意志皇帝崇信“君权神授”的思想,即皇帝必须由罗马教皇行加冕礼才算合法。从奥托一世到康拉德二世,期间共有5位德意志国王在罗马由教皇为其戴上了皇冠。作为基督代理人的教皇所实施的加冕礼,是表明皇帝权威必不可少的一种形式。与此同时,早期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都试图将天主教会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甚至控制着对教皇的任免。据统计,955—1057年间,25位教皇中有12位是由帝国皇帝直接指定选出的,而在13位由罗马贵族推举的教皇中,有5位被帝国皇帝废黜。必须指出的是,不是所有的德意志国王和皇帝都拥有废立教皇的能力。

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主教和后来的教皇就一直在谋求提高自己和教廷的权威。随着法兰克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扩张,诸多蛮族受洗入教。但直到利奥九世时,罗马教廷和教皇在整个天主教会中的领袖地位依然不牢固。在德意志,国家教会制使主教和国王的关系远远强于和教皇的关系,而在穆斯林统治下的西班牙和西西里岛天主教徒则几乎忘记了教皇的存在。

新教皇利奥九世富有演说才能,性格坚强。他很早就接受了克吕尼教会改革派的影响,上任后把一切精力都投入到宗教改革运动之中。“克吕尼教派运动”起源于勃艮第的克吕尼修道院。910年,该院规定修士要严守修道院创始人制定的会规,不得结婚,脱离家庭,禁止修道院的地产通过亲属关系转移到世俗领主手中。西欧的2000多所修道院表示响应,因而形成了强大的“克吕尼克”宗教改革运动。

11世纪也像今天一样,人们都在寻求普世和平。克吕尼教派为此专门规定,从星期三晚上至星期一早晨为休战日,以纪念基督受难、死亡和复活。在此时间内禁止携带武器和争斗,如有违反就实行宗教最高制裁。根据克吕尼教派的倡议,在教士和骑士中间成立武装联队,这些基督战士负责对违反休战日的人进行所谓“圣战”。亨利三世皇帝大力推动克吕尼宗教改革运动,希望借该教派所奉行的禁欲、安贫、顺服等宗旨,净化教会、巩固王权。

由于取得了强大的亨利三世的支持,利奥九世所代表的克吕尼教派的许多改革措施都得以顺利地贯彻。利奥九世首先把德意志的国家教会制引入罗马教会,从而加强了对教廷的控制。他更新了罗马教廷的组织机构,从原来他做主教时的亲信中挑选了一批支持他的高级教士进入罗马教廷,组建了一个团结的改革派集团。依靠这个改革派集团,教皇发动了一场针对神职买卖的斗争。改革派的核心人物枢机主教洪贝特指出,主教叙任完全是一种宗教性事务,不属于世俗的权力范畴。因此,教会的主教职位不能由世俗领主授予,即使是国王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也没有这个权力。他严厉斥责神职买卖行为,并主张所有神职都要由教士自由选举产生。这个改革派集团后来演变为负责选举教皇的罗马教廷枢机主教团。与此同时,利奥九世还特别强调教士的独身制,以防止教会财产因继承而分割。利奥九世反对买卖神职,要求加强教士的纪律,要使教士完全服从教皇,教皇具有绝对的权威。

为了加强与下层教会的直接联系,树立罗马教皇的权威,利奥九世除派遣特使外,自己也不知疲倦地巡游西欧的每一处天主教修道院。

他3次去德意志,6次去意大利。他召开了12次宗教会议,以确保改革得以进行。5年任职期间,他在罗马停留的时间不到半年。

利奥九世树立教皇权威的努力,不仅导致了东正教与罗马教廷之间的严重分歧,也越来越引起亨利三世的不满。利奥九世忘记了是亨利三世把他扶上教皇宝座并支持他进行改革的。皇帝只是反对神职买卖,而不是想把神职授予权拱手让给教皇。利奥九世抬高教皇权威的做法最终使他丧失了皇帝的信任,并因此而步两位前任的后尘。1053年,利奥九世纠集了一支由杀人犯和流浪汉组成的军队,对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诺曼人发动进攻,而亨利三世则拒绝提供支持。利奥九世的军队遭到了惨败,他本人也被俘虏。1054年,利奥九世被释放回罗马后不久便被毒死。虽然利奥九世未得善终,但他却迈出了使教皇摆脱皇帝控制的第一步。亨利三世所扶持起来的克吕尼教派成了气候之后,皇帝对教皇的控制便越来越弱,克吕尼教派的另一代表人物——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后来也成为反对皇帝亨利四世的主要人物。

利奥九世死后,教皇的位子空了一年多,最终亨利三世挑选了德意志人艾赫斯塔特主教格布哈德即任,即维克托二世。维克托二世害怕自己也被毒死,因而完全蜷缩在亨利三世的保护之下,抛弃了利奥九世奉行的与皇帝争夺权力的做法。

自亨利三世以后,再也没有哪位皇帝像他那样可以一连废立数个教皇的了。

亨利三世在位期间,努力应付着帝国出现的种种问题,但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不可能一劳永逸的。在他统治的晚期,帝国边境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匈牙利脱离了帝国,帝国与法国的关系趋于恶化,洛林和佛兰德人爆发骚乱,斯拉夫人频频袭击。1056年9月,卢迪茨人、索布人在东部边界大肆骚扰,德意志军队在战斗中遭重创。沉重的打击使亨利三世病倒在床,1056年,年仅39岁的亨利三世与世长辞。

亨利三世的英年早逝,为其幼年即位的儿子带来了一大堆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亨利三世纯洁教会和扶植教皇的举动,为帝国世俗统治者培养了一个强大的对手。

这个对手最终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尊严踩在了脚下,并把这个强大的帝国推向了衰败和分裂的深渊。

三、亨利四世:“卡诺莎”的荣与辱

1.幼年即位艰难夺权

亨利四世(1056—1106年在位)是亨利三世的长子。亨利三世为了确保他能继承王位,召集诸侯提前选举还是个幼儿的亨利四世为自己的继承人。

1054年7月17日,年仅4岁的亨利四世在亚琛由科隆大主教赫尔曼二世加冕为德意志国王。1055年,亨利四世在父亲的授意下当选为巴伐利亚公爵。1056年,亨利三世意外去世,亨利四世年仅6岁,他的寡母阿格尼丝为其摄政。

但是,女人摄政的日子总是无法长久。1062年初,阿格尼丝太后和12岁的亨利四世举行春天皇家野营活动时,小国王被一群贵族强行带到了一条豪华游艇上。尽管亨利四世企图跳水逃生,但因体力不支而失败。这次阴谋的策划者是新任科隆大主教安诺二世。安诺二世出生于士瓦本一个骑士家庭。亨利三世执政时期,他曾任皇帝的宫廷神父。在亨利三世去世前一年,他被提拔为科隆大主教。对小国王的挟持成功后,安诺二世自封为亨利四世的新监护人,胁迫阿格尼丝太后交出政权。阿格尼丝太后没有反抗,也没有向德意志的公爵和伯爵们发出任何呼吁,主动放弃了权力,到意大利一个修道院当了修女。安诺二世成为帝国的摄政后,公爵们势力强大起来。

从此,小亨利就一直跟随着科隆大主教安诺二世过着走遍德国的动荡生活,因而也得不到正规教育。他对长期奉行禁欲主义的科隆大主教特别反感,并认为此人就是使他和母亲分开的罪魁祸首。亨利四世感到自己其实就是一个人质,处处受人监视。没有人真正关心他这个傀儡的命运。

不仅如此,缺少父母保护的亨利四世从小就多次经历争权夺利和刀光剑影的场面。1063年复活节,亨利四世亲眼见到高级教士在教堂里为争夺做弥撒的位置而争吵不休。在其后的一个圣灵降临节,他又目睹了富耳达修道院院长韦德拉德的武装人员与希尔德海姆主教赫齐罗的随从火拼的场面。希尔德海姆主教鼓动随从破坏教堂圣物,殴打反对自己的神职人员。亨利四世竭力想让拼命厮杀的双方平静下来,可是没有人听。混战中,小国王自己也差点丧命。最后还是一位忠心的教士劝说并带领着亨利四世逃离教堂,捡了一条命。

就在小亨利一筹莫展之时,不来梅大主教阿达尔贝特走进了他的世界。阿达尔贝特雄心勃勃地想使不来梅教会成为整个北方教会的中心。在当时的德意志,他是除安诺二世外最有权势的人物。1063年6月,阿尔施泰特诸侯会议上,摄政安诺二世大主教迫于压力,正式将阿达尔贝特升为自己的副手,并将小国王的教育工作转交给了他。

亨利四世非常喜欢这位新老师,对他言听计从。阿达尔贝特对自己教育小国王的成果甚为高兴,建议摄政安诺二世承认15岁的亨利四世已经成年,可以独立决定大事了。在其他诸侯的压力下,安诺二世被迫接受了这一建议。年轻的君主复出伊始,便解除了严厉的安诺二世科隆大主教的职务,任命不来梅大主教为他的首席大臣。

阿达尔贝特当政后试图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这种政策日益引起帝国世俗和宗教诸侯的不满。1066年,小国王执政将满一年时,帝国诸侯们便在教皇和安诺二世的怂恿下,要求在特里尔召开一次帝国会议。美因茨大主教西格弗里德和安诺二世一起带领着原先绑架小国王的反对派策划了第二次谋反。在帝国会议期间,安诺二世以同党的发言人身份宣读了一份“逼宫”通牒:国王要么自己退位,要么罢免他的首席大臣。阿达尔贝特劝国王逃到戈斯拉尔,但事情败露。亨利四世再度为安诺二世及其同党所控制,阿达尔贝特也被迫逃离不来梅。

1065年,安诺二世强迫亨利四世与莫里恩女伯爵伯莎结婚。1069年,亨利四世公开提出要与伯莎离婚,但未获教皇允许。教皇亚历山大二世坚定地表示,如果国王硬要离婚,那么他就要把国王革出教门。这是教皇第一次对德意志国王发出如此严重的威胁。对亨利四世来说,这只是此后屡次被革出教门的开始。安诺二世和诸侯们指责国王因一件离婚案而使国家和教会产生矛盾。最终,国王作出了让步。

其实,亨利四世只是对老对手科隆大主教安诺二世强行安排自己的婚姻不满,他并不讨厌皇后伯莎本人。经过长时间共同生活,伯莎不仅得到了丈夫的欢心,还成了他勇敢的精神支柱。

经过多年刀光剑影的生活,亨利四世变得成熟起来。他时刻寻找着机会,希望摆脱诸侯的控制。几经斗争之后,在1070年,亨利四世再次罢免安诺二世,将自己尊敬的不来梅大主教召回。此后,亨利四世继续致力于在帝国境内加强国王的权力。然而,要想重新树立萨利安王朝在帝国的权威,亨利四世必须要同时降服桀骜不驯的德意志诸侯和阴险狡诈的罗马教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