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向回答:“楚王的弟弟被扣留在秦国,这说明秦国憎恶楚国。由于它们结仇,秦国一定不敢反对我们在壶丘筑城。如果秦国提出异议,我们就说:‘你们把楚王的弟弟放回去,我们就停止筑城。’要是秦国真的放回楚王的弟弟,楚国一定感激我们;要是秦国不放人,必定导致两国关系紧张,秦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筑城。”
平公说:“好。”命令在壶丘筑城,并且派人去见秦国君主,说:“要是你把楚王的弟弟放出来,晋国就不筑城。”
壶丘位于秦晋两国交界的黄河边上,晋国在这里筑城将形成对秦国的巨大威胁。结果秦国放回了楚王的弟弟。
楚王非常高兴,给晋国送去100镒黄金作为答谢。(《韩非子·说林下》)
二桃杀三士
齐国君主齐景公有三个武士,分别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孔武有力,能够徒手与老虎搏斗,名震四海。
一天,国相晏子与三人相遇,主动向他们行礼,三人极其傲慢,大大咧咧地坐着不起身。晏子觉得事态严重,便进宫对齐景公说:“我听说圣明的君主蓄养武士,使他们懂得君臣之义、长幼之别,对内可以禁止暴乱,对外可以威震敌国。这样的人,君主用起来才得心应手,也才能赢得下面的人的尊重。而现在您蓄养的武士却不是这样,势必对国家造成重大危害,应该除掉他们。”
齐景公为难地说:“这三个家伙很厉害,没人抓得住,也没人击得中,可怎么好呢?”
晏子出了个主意,请齐景公赏这三个人桃子,统共只赏两只,赏的时候说:“你们掂量着功劳看自己有没有资格吃吧。”
公孙接叹息着说:“晏子真是个狡猾的家伙啊。不接受桃子吧,等于承认自己不是武士;接受桃子吧,三个人却只有两个桃子,必须比较一番。”叹罢,接着说:“我公孙接徒手擒过野猪,又打死过初生猛虎,当然有资格吃桃子。”于是便拿了一个桃子。
田开疆叫道:“我田开疆手持利刃,打败了敌国三军,更有资格吃桃子!”拿起另一个桃子。
古冶子拦住他们,大声说:“我跟随国君渡黄河的时候,一只大鼋(yuán)突然出现,死死咬住了国君车子左边的马,掉头逃往河中心。我虽然不会游水,但还是潜到河底,逆流百步,顺流九里,斩了大鼋。然后一手提着鼋头,一手拉住马尾,像鹤一样跃出水面。河面上的船夫无不惊骇,以为是河神现身。我古冶子如此神武,难道不应该吃上桃子吗?你们放下手里的桃子吧!”说着,拔出了利剑。
公孙接和田开疆互相看了一眼,说:“我俩比不上你勇敢,又比不上你功劳大,却抢先拿了桃子,这是贪心呀,算什么勇士?还不如死了呢!”便放下桃子,拔出剑自杀了。
古冶子说:“两位都死了,我若单独活着,就是不仁;而两位是因为我刚才说的那些话而死的,是我使你们蒙受羞耻,这是不义,算什么勇士?还不如死了呢!”也挥剑自杀了。(《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九鼎
秦国出兵威胁东周国,索要九鼎。九鼎相传为大禹所制,代表华夏九州,为传国宝器。
东周国的策士颜率为此前往齐国,对齐王说:“秦王暴虐无道,东周国君臣认为,与其将九鼎给秦国还不如给齐国。齐国如果出面制止秦国的行为,既可以赢得保护弱小的美名,还能够得到九鼎。请大王考虑。”
齐王非常高兴,立即起兵5万前去援救东周国,秦国见状退兵。
齐王向东周国索要九鼎。颜率对齐王说:“东周国愿意将九鼎献给大王,以报答您的恩泽。只是不知道贵国打算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回去?”东周国与齐国不接壤,中间隔着别的国家。
齐王说:“准备借道魏国。”
颜率摇头说:“不行。因为魏国君主也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和沙海一带早就布置好了,九鼎一旦进入魏国必定落到魏王手里。”
晖台和沙海是必经之路,既然如此,就换一个方向。齐王说:“那就借道楚国。”
颜率又摇摇头,说:“不行。因为楚国君主也想得到九鼎,他们在叶庭附近早就安排好了,九鼎一旦进入楚国必定落到楚王手里。”
齐王问:“那么我怎么把九鼎运到齐国呢?”
“是啊,这也是东周国私下担忧的事情。九鼎巨大沉重,当初周武王讨伐商朝得到九鼎,仅仅搬运一只鼎就需要动用9万人,九只鼎一共用了81万人,士兵、工匠和供应粮草的人还不包括在内。大王即使能够征集到这么多的人力,但道路问题又怎么解决呢?所以我们很为大王发愁。”颜率说。
齐王哼了一声,说:“讲来讲去,你就是不想把九鼎给我。”
颜率说:“不敢。请大王您早作决断,我们等您的信儿。”(《战国策·东周》)
管庄子刺虎
秦国君主秦惠王问陈轸:“齐国和楚国互相进攻,两国都来向秦国求援,有人主张秦国出面管这件事,有人主张不管这件事,您怎么看呢?”
陈轸说:“不知大王是否听说过管与的故事。有两只老虎,因为争着吃人而打了起来,管庄子前去刺杀这两只吃人恶虎。管与连忙赶来制止他,说:‘老虎是极其贪婪的畜生,人是它们最爱吃的食物。现在两只老虎为吃人而进行争抢,争抢定然会发展成恶斗。恶斗的结果一定是力量大的受伤,力量小的死亡。那时,你再去刺杀那只受伤的老虎,可以一举成功。你付出的连与一只老虎搏斗的代价都不到,但却能够获得一下子杀掉两只老虎的美名。’
“现在的情况也是这样。齐国和楚国正打得不可开交,既然是打仗,就一定有被打败的。等到分出胜负,大王您再出兵前往援救失败的一方。这样,您既可以获得解救一国的好处,又不必承受讨伐一国的风险。”(《战国策·秦二》)
吃两头
战国时期,周王室分裂为两个小国,一个叫东周国,一个叫西周国。
东周国打算种植水稻,但西周国卡住上游的水源就是不放水。东周国一点办法也没有,它的国君很是忧虑。
这时一个叫苏厉的策士站出来,自告奋勇去说服西周国君主。
苏厉对西周君主说:“您的算盘打错了。您要是不放水,反而给了东周国致富的机会。”
西周君主莫名其妙,问“这话怎么讲?”
“因为东周国是旱地,除了麦子不能种别的东西。您不放水,他们可以种麦子,百姓照常生产,不是靠自己就可以富裕吗?”苏厉说。
西周君主想了想,是这么回事。
苏厉出主意说:“您如果真想坑害东周,不如给他们放水,破坏他们的麦子。他们有了水,一定会改种水稻。等他们种上了水稻,您再堵住水。这样一来,东周百姓就完全依赖您了,到时候你说什么就是什么,谁敢不服从您的命令?”
“好!”西周君主说,“就这么办。”下令放水。
苏厉得到了两个国家的赏金。(《战国策·东周》)
荡平袁氏的策略
东汉末年,曹操击败袁绍,为清除袁氏势力,与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在黎阳城下展开大战。袁谭、袁尚败走,退回邺城。曹操追到邺城,将领们主张乘胜攻城。谋士郭嘉说:“袁绍生前宠爱这两个儿子,所以没有决定让谁做继承人。如今他们权势相当,各有党羽辅佐,情况危急,则相互援救,局势稍缓,则争权夺利。不如先放过他们,向南进取荆州,等到他们兄弟发生内讧,然后再回军进击,可以一举荡平袁氏。”曹操说:“好!”(《资治通鉴》卷64)
可汗的得意
南北朝时,突厥强盛。北周采取与突厥友好的亲睦政策,每年送给他们彩缎10万段。在北周都城长安生活的突厥人,穿锦衣吃肉食的常常数以千计。另一个国家北齐也害怕突厥入境骚扰,争着送上厚礼。突厥首领佗钵可汗非常得意,对部属说:“只要南面的两个儿子经常孝敬我,我就穷不了!”(《资治通鉴》卷171)
小结
利用矛盾,进可攻,收获利益;退可守,保护自己,好使。
(五)道义
要义
道义具有神圣性,被古人视为天理,谁拥有道义,谁就占据了天理良心的制高点,也就拥有了最有力量的工具。如果对方理亏,即便实力胜出,也难免心虚,因为人心很可能转向。
故事
以土地换人心
商朝末年,周族的领袖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对外扩张,侵占了盂(今河南省沁阳县)地、攻占了莒(今山西省祁县)地、夺取了酆(fēng,今陕西省户县)地。他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商朝的君主商纣王的憎恨。
周族的实力远不如强大的殷(商)族,姬昌得知了这一消息,心里非常害怕。
于是姬昌向商纣王提出,进献洛水西面方圆千里的肥沃土地,以换取朝廷废除炮烙的酷刑。天下人听说后都非常高兴。
后来的孔子在听到这件事后感慨地说:“文王真是仁慈啊!把废除酷刑看得比千里的土地还重要。文王真是聪明啊!以千里土地收获了天下人心。”(《韩非子·难二》)
歌舞伎
孔子在鲁国治政,路上丢失了东西都没有人捡走,一派政通人和的景象。
邻居齐国君主齐景公担心鲁国就此强大起来,很是不安。大夫黎且劝他不必忧虑,说:“把孔丘赶下台就像把毛发吹走那么容易。”
齐景公问他有什么主意。
黎且的办法是,把鲁国君主鲁哀公和孔子请到齐国来,热情款待,然后趁机送给鲁哀公一队歌舞伎。鲁哀公一旦迷上歌舞伎,定然对政务产生厌倦之心,懈怠国事,孔丘一定会进行劝谏,鲁哀公必定不听,结果就是孔丘下台。
齐景公命令黎且为使臣,给鲁哀公送去48名能歌善舞的乐伎。
果然,鲁哀公被歌舞伎打垮了,不理政事。孔子劝谏无效,便离开了鲁国,前往楚国周游。(《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
从内部进攻
齐国攻打赵国的禀丘(今河南省范县)。赵国派将军孔青率领死士前往营救,经过殊死战斗,大败齐军,杀死了对方统兵将领,俘获兵车2000辆,阵亡的齐国士兵有3万人,尸体堆成两个高丘。
谋士宁越望着尸首说:“太可惜了。不如把他们交还给齐国,这样可以从内部来消耗它。我听说,古代善于作战的人,应该坚守时则坚守,应该退却时则退却。我们可以后退30里,让齐国来收尸。他们的兵车武器已经在战争中消耗光了,现在他们府库里的钱又要大量花费在运送尸体上,这就叫做从内部攻击敌人。”
“要是齐国不来收尸呢?”孔青担心地问。
“不会的。”宁越摇摇头,“作战失败,这是齐国当权者第一条罪责;率领士兵出征却没有把他们带回来,这是齐国当权者第二条罪责;如果得到了收尸的机会却不去收尸,齐国当权者将承担第三条罪责,民众会因为这三条罪责而怨恨当权者。如此一来,当权者就很难去役使百姓了,而百姓也不会再像从前那样侍从当权者了。这就叫从文武两个方面攻击敌人。”
宁越可以说是懂得使用文武两种办法打击对手了。所谓武就是通过力量取胜,所谓文就是通过道义取胜。文武都能运用得当,什么样的敌人不能降服?(《吕氏春秋·不广》)
盟约
秦国和赵国在空雄这个地方进行会盟,双方签订了盟约。其中约定:“从今以后,秦国想要做的事情,赵国一定出面帮助;赵国想要做的事情,秦国一定出面帮助。”
不久,秦国进攻魏国,赵国打算发兵援救魏国。秦国君主秦昭王很不高兴,认为赵国不守信用。派人到赵国面见国君赵惠王,责备道:“盟约上说得清清楚楚,秦国想要做的事情,赵国一定出面帮助;赵国想要做的事情,秦国一定出面帮助。现在秦国攻打魏国,赵国却想援救魏国,显然违背了盟约。”
赵惠王无言以对,让国相平原君赵胜想办法。赵胜也拿不出好主意,把秦王的话告诉了当时最著名的辩士、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
公孙龙说:“这好办。赵王也可以派人去责备秦王,说:‘赵国打算援救魏国,而如今秦王却偏偏不帮助赵国,这也违背了盟约吧!’”(《吕氏春秋·淫辞》)
公孙弗忌的办法
秦国君主秦昭王打算起兵攻打周朝,国人都不赞成。
应侯范雎也不赞成,对秦王说:“我的家乡有个人叫公孙弗忌,他见他的邻居年纪老了,就想欺负他,向他要吃要喝。这天,他把同伙叫到一起,提议说:‘我家隔壁的老头很有钱,但小气得很,咱们一块儿去吃他的大户。’同伙们摇头说:‘既然他很小气,怎么能给你吃的和喝的呢?’”
秦昭王笑了,觉得这家伙想法太幼稚。
范雎接着说:“公孙弗忌见这个法子不行,又提议说:‘那我们就去偷他的。’这回大家的头摇得更厉害了,脸上还露出鄙夷的神色。”
秦昭王接话说:“是呀,这个主意太下作了。”
范雎讲下去:“公孙弗忌不甘心,第二天又把同伙叫到一起商量。一个人说:‘你为什么不换个想法呢?’公孙弗忌说:‘我们上门吓唬他,公开跟这个吝啬鬼要东西。’大家议论起来,一半同意一半不同意,还是行不通。”
秦昭王皱起眉头也帮着想,想不出更好的办法,瞪眼瞧着范雎。
“公孙弗忌想了半天,终于有了主意。”范雎说,“他的主意是跟那个老人做买卖。拿着钱带上礼品登门拜访,然后跟他讨价还价,把价格压下来。这样用不了几年就可以把他的家财全部掏光。同伙认为这个方法好,同意跟他一块干。”
秦昭王松了一口气,觉得这实在是个高明的主意。就听范雎说:“为什么前三个法子行不通呢?因为它们都不符合道义,所以遭到众人的反对。现在周朝虽然衰落了,但仍然是天下的共主,并没有犯下夏朝的桀和商朝的纣那样的罪恶,所以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去讨伐它。这种情况下,人们又怎么会冒着不仁不义的名声支持我们去攻打它呢?”(《郁离子》)
忠义
唐朝僖宗时,黄巢攻陷都城长安,忠武军节度使周岌投降了黄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