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治术
3752800000022

第22章 做势(5)

不自量力

楚国人攻打孟尝君田文的封地薛邑,情势十分危急。

齐国大夫淳于髡(kūn)出使楚国,回来时路过薛邑。孟尝君以礼相待,走的时候亲自到郊外送行,临别前对淳于髡说:“楚国人打算攻打薛邑,如果先生不为此担忧,我恐怕再也没有机会侍奉您了。”淳于髡请他放心。

回到齐国,淳于髡去见国君齐宣王,汇报完毕,齐宣王问:“你这回出去见到了些什么有意思的事情?”

淳于髡说:“楚国很贪婪,薛邑不自量力。”

“哦?说说怎么回事。”宣王催促道。

“是这样,”淳于髡说,“小小的薛邑竟然为先齐王设立宗庙,楚国想攻占薛邑,薛邑的宗庙很是危险,所以臣说薛邑不自量力,楚国很贪婪。”孟尝君田文的父亲是齐宣王的异母弟弟,同是去世的先齐王的儿子,所以薛邑的宗庙也等于是齐宣王的宗庙。

宣王的脸色一下子变了,说:“哎呀!薛邑竟然有先王的宗庙!”立即下令发兵援救薛邑,薛邑因此得以保全。(《吕氏春秋·报更》)

陈胜王

秦末,楚人陈胜、吴广与戍卒900人途经大泽乡,因雨延迟,按秦律当斩,两人密谋造反。商量说本来应该当皇帝的是公子扶苏,却被害了,民众听说他有本事,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又说,项燕是楚国将军,屡立战功,爱护士众,很得人心,不少人认为他还活着。这两个人威望高,要是假冒他们的名义起事,响应的人一定很多。大致定下来后,陈胜和吴广找人占卜,回答是能够成功,建议请教鬼神。两人明白,这意思是借助鬼神树立权威。

于是他俩用朱砂在布上写下“陈胜王”三个字,悄悄塞进捕捞上来的鱼肚子里,人们吃鱼时发现了这块布,感到十分诡异。到了夜晚,吴广悄悄跑到庙里,点燃篝火,模仿狐狸的叫声呼喊:“大楚兴,陈胜王”。第二天,人人都在议论这些怪事,纷纷把目光投向陈胜。

陈胜和吴广杀死押送戍卒的军士,取得了大家的拥护,以公子扶苏、将军项燕的名义起义。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城拔寨,很快就发展到1万多人。攻占陈县后,陈胜召集会议,大家都说应该恢复楚国,陈胜应该称王。就这样,陈胜坐上了王位,国号“张楚”。陈胜吴广起义点燃了天下反秦的烈火,各地纷纷起事,秦朝很快就被推翻了。(《史记·陈涉世家》)

四面楚歌

项羽与刘邦展开决战。项羽来到垓(gāi)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所剩士兵不多,粮食也吃完了。项羽率军与汉军交锋,没能取得胜利,只好退守营垒。刘邦、韩信、彭越的大军纷纷逼上前来,将楚军的营垒包围了好几层。

夜里,一阵楚地的歌声传进营垒,项羽侧耳静听,是从汉军那边传过来的,四面八方都在唱。项羽大惊,自语道:“难道汉军已经占领了全部楚地?要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有那么多的楚人呢!”

他以为自己的根据地落到了刘邦手里,将那里的壮丁拉到汉军中服役。他无法入睡,起身喝酒,边喝边唱,眼泪不住地往下流。身边的人也都哭了起来。人们都不忍心抬头看他。

项羽决定突围。他跨上乌骓马,率领800多个骑在马上的壮士,趁着夜色突破了敌人重围,向南方奔驰而去。

天亮之后汉军才发现项羽突围成功,派灌婴率领5000骑兵追赶。项羽渡过淮河,只剩下100多名骑士。向农人问路,本来应该往右走,农人骗他向左,结果陷入沼泽,被汉军赶上了。走出沼泽后,只剩下28骑,追兵却有几千人。到了乌江边上,项羽知道走不脱,自刎而死。(《史记·项羽本纪》)

铜匣及其他

西汉末年,王莽权倾一时。

有一个人叫哀章,在长安求学,品行不端,喜欢说大话。他见皇帝幼小,王莽名声日隆,代替皇帝摄政,就制作了一个铜匣子,里面放了两封书简。一封写“天帝行玺金匮图”,另一封写“赤帝玺邦传予皇帝金策书”。邦指的是汉高祖刘邦。书简上说,王莽是真命天子,太皇太后应该谨遵天命,把帝位让于王莽。书简上有图画,上面画了王莽的大臣8人,都给他们取了好听的名字,诸如王兴、王盛之类。除8大臣外,哀章又写了3个人名,其中一个是他自己。这样一共是11个人,一律署上官爵,列为辅政大臣。

这个时候,齐郡(今山东省淄博市)出现新井,巴郡(重庆市)发现石牛,被视为祥瑞。哀章听说了这些事,就在当天的黄昏,穿上黄色的衣服,手捧铜匣到祭祀汉高祖刘邦的高庙,将其交给主管官员。

王莽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到刘邦的高庙叩拜,接受了金匮。然后戴上王冠,坐在皇帝办公的未央宫前殿,昭告天下。告示中宣称他以黄帝和舜帝的后裔、汉朝现任太皇太后的亲属的身份,遵照上天的命令,继承皇位。告示中这样说:“符语、预言、图画、金匮诏书,都是神的昭示,把天下亿万人民托付于我。由汉高祖刘邦的神灵奉承天命,传达金匮诏书。我极为敬畏,怎敢不恭敬地接受?所以我在十一月二十五日这一天作出决定,戴上王冠,继真天子大位,定国号为‘新’朝。”同时,告示中还规定在历法、衣服颜色、祭祀供品、旗帜徽号、器具、制度等方面作出调整,以示与汉朝的区别。

就这样,王莽当上了皇帝,把汉朝变成了新朝。(《资治通鉴》卷36)

虚张声势

东汉明帝时,北匈奴大举进攻云中郡,太守廉范率军抵挡。部属担心兵少,建议向邻郡求救,廉范不许。其时天已黄昏,廉范命令士众把两支火把交叉捆绑成十字形,点燃三端,在军营中排开,状如繁星。匈奴人以为汉朝援军到了,大为震惊,打算天亮撤军。汉军将士饱餐一顿,清晨突然出击,斩杀数百人,匈奴人自相践踏又死了1000多人。一仗下来,北匈奴再也不敢打云中郡的主意了。(《资治通鉴》卷45)

东汉末年,何进为了对付宦官势力,召凉州刺史董卓到洛阳。当时董卓兵少,手下只有步、骑兵3000人。董卓担心别人瞧不起他,每隔四五天,便安排军队夜里悄悄离开军营,第二天早晨再大张旗鼓地返回,军容严整,让人以为又有援军来了。由于筹划细密,洛阳城中没有人知道他的底细。(《资治通鉴》卷59)

三国时,魏国讨伐吴国,魏文帝曹丕亲率战船进入长江。按照吴国安东将军徐盛的建议,吴军在竖立的木桩上包上苇席,做成假城池和望楼。仅仅一夜,沿江便出现了无数城楼,它们首尾相接,一字排开,绵延数百里。吴军又在长江上布下许多舰船,往返巡航。时值江水猛涨,魏文帝临江而望,叹息着说:“我有铁骑成千上万,可毫无用武之地,看来无法取胜了!”下令撤军。(《资治通鉴·卷70》)

南北朝北魏孝明帝时,北魏叛王萧宝寅与朝廷将领长孙稚战于关中。长孙稚部将杨侃北渡黄河,占领石锥壁。杨侃组织当地村民配合,命令他们准备柴草,看到官军升起三堆烽火,立即点燃柴草相呼应,凡是不举烽火的,一律以贼军同党论处,格杀勿论,其家产没收,犒赏军队。村民们相互转告,那些内心不服的人也不得不照办。一夜之间,火光遍布方圆数百里。叛军不明就里,四下溃逃。长孙稚攻克潼关,进入了河东郡。(《资治通鉴》卷152)

唐初,刘黑闼自称汉东王。唐朝幽州总管罗艺会同秦王李世民讨伐刘黑闼,刘黑闼闻讯,命范愿守城,自己前往迎战罗艺。夜晚,唐将程名振携带60面大鼓,在城西二里处的河堤上敲响,鼓声隆隆,城中的地面都感到震动。范愿惊慌失措,飞报刘黑闼。刘黑闼急返,罗艺进击,敌军大败,损兵8000。(《资治通鉴》卷190)

增灶和增兵

东汉时,西北的羌人攻打武都郡,形势告急。朝廷任命虞诩为武都郡守,率军救援。

羌人首领得到消息后,带领几千士兵赶往陈仓、崤谷一带阻击,不让汉军通过。虞诩停止进军,派人四处散布说,虞将军已经上书朝廷,请求增加军队,现在此处固守待援,等援军一到,立即出发。

羌人首领听说后,便将兵力分散到附近的几个县,抢夺物资。不想虞诩突然行动,一鼓作气,一天一夜行军100多里,冲过羌人防线。之后,他命令在行军途中每天都把用来做饭的炉灶增加一倍。羌人以为汉军的援兵到了,心生畏惧,不敢进逼。

有人问虞诩:“古时候孙膑用减灶法来迷惑庞涓,您不减反增;兵书上说大军行动每日不能超过30里,您却督促大军一日一夜马不停蹄地行进100多里,这是为什么?”虞诩答道:“敌众我寡,如果我军行动迟缓,很容易被敌人追上消灭掉.我们行动迅速,敌人反应不过来,难以摸清我军意图。他们见我们的炉灶一天天增加,以为武都郡的军队已经与我会合,不敢轻举妄动。减灶是为了在强敌面前假装怯懦,增灶是为了在强敌面前假装强盛,我们与孙膑的情况不同啊。”

到了武都后,虞诩又故伎重演,命令士兵从东门出,北门进,然后换过衣服接着走,来来去去,走马灯一样。羌人越发迷惑、惊恐,搞不清汉军到底有多少人马,只好退兵。虞诩派兵埋伏在羌人撤退的路上,大败羌军。(《资治通鉴》卷49)

天子之势

南北朝时,北齐皇子琅邪王高俨假传圣旨,杀死权臣和士开,率军3000包围皇宫。北齐太傅斛律光听说后入宫,见到后主,后主是高俨的哥哥,正召集宫中宿卫400人,准备出战。斛律光说:“小孩子们动干戈,一交手就会乱阵脚。俗话说:‘奴仆见主人,心里就丧气(奴见大家心死)。’ 陛下应该亲自去宫门,琅邪王一定不敢乱动。”后主听从了。

斛律光作前导,派人高呼:“天子来了。”将士们胆怯,纷纷后退。后主在桥上勒住马远远招呼大家。高俨站在原地不敢过去。斛律光近前对他说:“天子的兄弟杀一个人,有什么了不起的。”抓住他的手,硬把他拉到后主面前,求情道:“琅邪王年轻,脑满肠肥,行为轻率,稍微再大一点,自然不会这样,希望陛下宽恕他的罪过。”后主拔出高俨的佩刀,转过刀柄,对他的头一通乱凿,半天才放了他。(《资治通鉴》卷170)

小结

造势既然是造,就一定有不实之处。就道德而言,这是不被允许的;但就手段来说,则无可厚非。那么如何使二者统一起来呢?这就需要诉诸目的了。所谓的目的为手段辩解,只要目的能够站住脚,手段就是合理的。当然手段也有一个底线问题,突破了底线,理由再硬也说不过去。譬如西汉建立之初,萧何为了张扬新生政权的威势,将宫室建造得非常雄伟,过多耗费了当时稀缺的资源,就遭到了史家的责难。